一、袁枚的诗好,日子过得更好
袁枚,字子才,是一个才子,成名很早。
赵翼曾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在袁枚的诗集上题道:“子才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来。”
当日诗坛,袁枚、赵翼、蒋士铨三分天下,而以袁枚的“性灵诗”最是风靡。但即便如此,袁枚还只是一个有名气的文人而已。
这样的文人,代不乏人,没啥稀奇。可是,有一点你可能料想不到,他的诗好,可是日子却过得更好——比你我都好!
中国的文人,大抵是穷而后工,没几个活得滋润的。像屈原,那是诗祖,可是跳江自杀了;杜甫,一辈子恓恓惶惶,才换来“诗圣”的美名。独有这个袁子才,没吃什么苦,活着时占了当时诗坛的头把交椅;死了,诗集、诗话、笔记,乃至食单,都还是畅销书。
想当日,他三妻四妾,坐拥随园,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日日高朋满座,夜夜笙箫管笛,要文才有文才,要关系有关系,要生活有生活,真正是活色生香,不亚于“山中宰相”。这样神仙般的日子,换成谁都不想做官了。他自己也说——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
难成仙佛,为读诗书又恋花。
二、袁枚喜欢没有多大压力的文化工作,没有顺利晋级,就有了归隐之心
在他身上,脱尽了文人的穷酸相,有的是高级白领的优裕和退休干部的从容,却一点都没影响他成为流传后世的文化巨人。不能不说,袁子才的脑瓜是聪明的。
按我们现在的说法,文化也是生产力,袁枚文化产业搞得好,把自己作了全方位立体性的开发。
那么,袁枚是祖上积德,留下万贯家财了?非也。袁枚是贫户出身,一个穷人家的读书郎而已。只因“家徒增四壁,日用艰难”,不得不投奔在广西巡抚金鉷处谋事的叔父。这是他人生之路的开始。
人与人之间是有气场的,有的人一见就让人倒胃口,有的人却让人一见倾心。袁枚人长得帅气,叔父把他引荐给了金鉷,金鉷觉得“不俗”,就有了好感,让他当场写一篇文章。
这就是机会,袁枚怎会放过?写文章不是一件难事,只要看看今日之博客,倚马万言,大有人在;可是,如果让你立马来一篇骈四俪六音韵和谐的赋文来,怕是写好也难。
正是这一篇赋体文,让袁枚崭露头角。金鉷对他刮目相看,又是写介绍信,又是送白银,推荐他去京城参加博学鸿儒科试。
这不是乡试,却胜似乡试,相当于如今之奥林匹克竞赛得奖者的考录一般。可惜,第一次应试,袁枚名落孙山。好在他还年轻,三年后,袁枚一路过关斩将,乡试、会试又殿试,一举得中,取得了二甲第五名的好成绩,于是入庶常馆深造。
这是个青年干部进修班,三年学满,考试合格,可在中央工作;不合格,就到地方去担任县官。袁枚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他是个风流才子,热爱生活,哪会青灯黄卷去读蝌蚪文(满文),结果,“外语” (满文)不及格,没有取得学位,只得黯然外放。
那时候,他也有些想不开,同学们都留在了京城,自己却要到穷乡僻壤去任职——才子惭愧啊!
一线城市大不易,三线城市受的是窝囊气。溧水、江浦、沭阳、江宁,袁枚做县令做得辛苦,迎来送往,谁都可以给你脸色看。
袁枚是个心气颇高的人,心里不舒服。
袁枚工作出色,德勤能绩考核都不错,省里又有人,两江总督尹继善对他青眼有加。
袁枚本已厌倦了官场,33岁父亲亡故,便辞官养母,用300两银子买下了隋园,改名“随园”。
一字之改,音同而含义却大不相同。
就这样,他向上面打了报告,要求内退。此后,他就过上了“随”心所欲的生活——与僵硬的体制相比,真不知要舒服多少倍。
不久,尹继善也调走了,官场就更不值得他留恋了。
袁枚喜欢没有多大压力的文化工作。官场里,官大一级压死人;可是在文化领域,他如鱼得水,没有谁可以对他吆五喝六,几乎所有圈里人都高看他,而圈外人又对他是“久仰久仰”。那种感觉自然与做官不可同日而语。
三、活色生香袁子才,人到成精样样红
可是,过好日子要有物质基础,所以,老是有人要问,偌大一个随园,袁枚他是怎样维持日用,而且日渐发达,把一破败院落改造成当日东南一处有名的私人园林的呢?
他用300金买下随园后,第一步,便是盘活资产。
随园所在是一块很大的山地,袁枚把园林东西两侧租出去,让13户人家种植。这样,不仅他家的果蔬日用有了保证,每年还可以收租金。
他又到滁州购了田产,细水长流,做起了地主。
其次,他成立了随园文化工作室。以他在文坛的地位,不知有多少高官富佬想借他的光,为自己写一部传记,为老娘写一篇悼词,以图永垂不朽,有时一篇悼词就有人送千金——要知道,买随园也就300金。
而那些附庸风雅的大官或有钱人来拜访,或者邀请他走一遭,做个讲座,那出场费也是不菲。
他还大量翻刻自己的畅销书,甚至连自己做学生时的作文都不放过。不过,他写的应试作文——八股文还真成了许多学生的范文,印数连连翻番,可见学生的钱是最好赚的。
另外,他还有一笔不菲的收入,说得小一点是搞家教,说得大一点是随园培训学校。
其实,他在做县令时,就已经开始带家教了。依他二甲第五名的殿试成绩,来取经的人不要太多哟。本来,男女授受不亲,男老师是不好带女学生的;为了挣钱,袁枚也不管了,广招女弟子,可谓女校先驱。
末了,他还有一笔兜底的钱,就是他的退休工资。他33岁打上去的内退报告,总算在他39岁那年批了下来。在此期间,他曾短暂复职过。可是享过清福的人,再也没有出去工作的热情了,不久又打了退堂鼓。有了退休金,袁枚甭提有多高兴。
有了钱,就财大气粗了。何况,袁枚不是土老冒,他是退休干部,省里有人,谁敢惹他?不要说惹他了,好些人还要走他的门路呢。他当年在“青干班”时,某大员就特别欣赏他,只是因为封条加密,不知是他,把他满文判为不及格,及至开封,懊悔不已,跌足长叹,还特意请他吃饭,表示惋惜,下放前让他去找自己的下属,下属果然另眼相看,对他说:“君聪明,任君行去,但要大处错不得。”
这就是朝中有人的好处,何况现在无官一身轻。
所以,袁枚虽然是一介平民,山头可不小。有一次,他从邻县回来,半路上看见一个年青的剃头匠因为赌博被捕快抓去,他有了怜爱之意,就借口要理发,让人家县官直接批条送来。来拜访他的人,须得一里外步行上山。有个不识趣的五品官,把自己当人物,坐着轿子直达山顶,就惹得袁枚老大不高兴。有人写报道,说是“先生退居小仓山,久已将官场习气,一概扫除,是以达官过访,亦必以十里外屏去驺从”。这报道的角度,还真够意思!
男人有钱就变坏,这大概是不错的。何况,袁枚的正室无后,袁枚就更有了纳妾的理由,28岁纳陶姬,33岁纳方聪娘,可惜都只生了女儿。于是,再接再厉,42岁纳陆姬,45岁纳金姬,62岁纳锺姬,好在次年生了儿子,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因为他是才子,大家觉着风流;倘是西门庆,那就跟耍流氓差不多。不过,袁枚有一点倒老实,他很少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幌子,明白承认自己“好色”。
他还不服老,游山玩水做驴友。67岁那年,他约弟子刘霞裳同游浙江天台山。有些人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诗人就是不一样,袁枚兴致很高,还登上了海拔1098米的天台最高峰,畅言:“倘乘纸鸢竟飞去,何由知我非仙才!”
袁枚还觉得不尽兴,第二年春暖花开,刘霞裳结婚才五天,袁枚就夺人蜜月,拉着他游黄山,还登上了海拔1841米的光明顶。
第三年,袁枚69岁,又有一次南国之行,过彭泽,上庐山,又从丹霞山到罗浮山,最后到了桂林。当年,他就是在此发迹的,结识了他人生的第一位伯乐——广西巡抚金鉷。如今故地重游,他很自豪——
自觉山人胆足夸,
年赴七十走天涯。
公然一万三千里,
听水听风笑到家。
活色生香袁子才,人到成精样样红。此后,71岁游武夷山,77岁二游天台,79岁三游天台,80岁游苏杭,81岁又出游吴江。生命不止,运动不息。谁说文人文弱?袁枚就是明证!
袁枚命有多长,诗歌创作就有多长。82岁时,眼看自己不行了,还写了《病剧作绝命词留别诸故人》、《再作诗留别随园》。
诗人与诗人是多么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