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甘冒杀身险义葬七十二烈士

2011-12-18 00:00:00林仕谋
文史月刊 2011年9期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史称“三·二九”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由于叛徒泄密,清政府提前预备,革命党人激战一昼夜,不幸失败。
  众多同盟会精英牺牲,他们有的死于枪弹,有的重伤被俘后英勇就义。
  清政府总督衙门将死难的烈士抛尸街头,不准收殓。
  同盟会员潘达微一直从事地下活动,见烈士们暴尸街头,他悲痛不已,决心收殓烈士遗体,以慰忠魂。
  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身份出面活动,终于使清政府官吏同意由广州善堂收殓下葬这些烈士,但只准葬在臭岗。
  臭岗是清政府昔日处决犯人的刑场,白骨充野、秽气漫天,故名臭岗。
  铮铮铁骨,怎能葬此?潘达微忙去找善堂商量,另选葬地。善堂怕受株连,不敢应允,潘达微又去求助豪绅江孔殷。
  江孔殷正担任两广清乡督办,在地方上很有势力和影响,他同情革命,与潘达微是世交,一向相互支持。果然,潘达微向江孔殷提出择地安葬烈士时,江孔殷一口答应,与清政府当局疏通,得到另择葬地的许可。
  潘达微又立即去找广仁善堂的徐树棠,请求他看在自己父亲是广仁善堂创始人的面子上,给予支持。徐树棠很受感动,与各善堂一道四处找寻葬地,但费尽周折,始终无果。
  徐树棠提议说:“本堂有一地位于沙河马路旁,名红花岗,青草白地,可谓净土,今献此为葬地,棺殓营葬诸事,一并由本堂任之,如何?”潘达微大喜过望,并随徐树棠到红花岗实地视察,觉得此地虽非风水宝地,但仓促中得此,亦难能可贵,遂拍板同意。
  潘达微又多方筹措到棺木和资金,在好友郭伟泉的帮助下,雇来仵工,一起清理烈士遗体。
  由于陈尸多日,加上连日夜雨,烈士遗体已经腐烂发胀,生了蛆,有的尸体还被铁索锁着,二三人一束,无法装殓入棺,仵工们见难却步。潘达微给仵工们加发了工钱,仵工们终于答应继续收殓,用铁锤把枷锁打掉,将尸骸一一分开,洗净血迹,穿上衣服,然后入棺。
  百余名仵工从上午11时一直干到下午4时,最后核实烈士遗骸共72具(注:据后来调查,牺牲烈士应为86人)。
  潘达微一为自身安全,二不想居功,不愿透露葬殓72烈士的过程,要求报纸不发消息,但当时有一家君主立宪派的报纸《国事报》,披露了某些经过,且点了潘达微的名,对潘达微极为不利。
  潘达微不得不公开事实真相,在《平民报》上发表《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一文,大义凛然地说:“党人视死地为乐所,余生命久置度外。”有力地回答了《国事报》的挑衅,同时宣布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因为他平日爱菊,曾以古人“菊残犹有傲霜枝”诗句自勉,并取“黄花晚节”的古诗意,认为“黄花”二字比“红花”美。
  还是著名画家的潘达微又为被迫迁至香港出版的《时事画报》作画题句云:“行人风雨岗前立,指点黄花是血花。”
  潘达微完全没有预料到,后来建立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成为名扬世界、千古流芳、万民敬仰的地方。
  潘达微甘冒杀身灭族风险义葬烈士的行为一直为后人所敬重,1929年,潘达微病逝于香港,灵柩遵其遗愿运回广州,葬于黄花岗上。1951年,广州人民政府又将潘达微迁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左侧不远的地方,让他和七十二烈士一起受世人缅怀。
  1919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重修,后又修建了墓门、纪功坊和碑亭,墓门上镌刻着孙中山亲笔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鎏金大字,坊顶立有一尊美洲华侨捐赠的自由女神像,象征着烈士为自由、平等、博爱而献身。后国民党政府改建时,撤走了自由女神像,换上了国民党党徽。解放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恢复了原貌,拆除了国民党党徽,重新塑立了自由女神像。“文革”时,自由女神像曾一度遭破坏,1981年又重新修整,新塑的自由女神像比旧像高1米,显得更加雄伟。
  黄花岗烈士陵园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外人士前来瞻仰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