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演化及研究意义

2011-12-18 03:44汤朝阳吴健辉王国强赵武强王建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台地沉积相灰岩

汤朝阳,吴健辉,王国强,赵武强,王建雄

(1.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23;2.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湖北 荆州434000)

羌塘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演化及研究意义

汤朝阳1,吴健辉2,王国强1,赵武强1,王建雄1

(1.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23;2.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湖北 荆州434000)

通过区域对比,根据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岩性、颜色、层型、颗粒类型)、沉积旋回垂向序列、地质体几何形态、层内和层面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变化、生物类型及其组合、自生矿物和地球化学等相标志,将羌塘盆地中部甲丕拉组沉积相划分为大陆相区的洪积相、河流相,过渡相区的三角洲相和海洋相区的潮坪相、局限海台地相、沿岸沙坝相、火山喷发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等9种类型,由沉积相组合总结了沉积相分布模式;在局限海台地相中发现了Quemocuomegalodonsp.和Neomegalodoncf.ampezzanus(Hoernes)化石及石膏矿点,石膏岩薄片中常见有重晶石和土状萤石等伴生,暗示该组局限台地相中有寻找沉积型重晶石、天青石、萤石和钾盐等矿产的潜力;同时由生物和沉积特征推断当时为半封闭较局限的干燥炎热浅水环境;该资料为区内及邻区认识与对比印支运动阶段“构造域”的转换提供了重要信息。

沉积相;石膏矿;上三叠统;甲丕拉组;羌塘

0 引 言

号称“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目前最高、最年轻的高原,以其强烈的构造隆升、独特的地质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对周边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而备受中外科学界的瞩目。2000~2006年,笔者有幸参加了1∶25万赤布张错幅、直根尕卡幅、曲麻莱幅区域地质调查、长江源区晚三叠世伟齿蛤化石的分类、演化及古生态和“中国西部三叠系关键地质问题集成研究”等项目,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

羌塘盆地内晚三叠世结扎群甲丕拉组出露于青南、藏北、藏东地区,其底部具磨拉石性质的砾岩普遍与下伏二叠纪或早、中三叠世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区域可比性;姚华舟等(2003)在该组中发现了伟齿蛤化石新属——Quemoc-uomegalodon orienttusYao,Sha et Zhang(gen.),同时在该组局限海台地相中也发现了如雅若百玛和西恰赛索这样的中-大型沉积型石膏矿,因此对该组沉积演化序列的研究将有助于地壳演化、古生物古生态和矿产资源方面的研究。笔者以相关项目为基础,对研究区内甲丕拉组沉积特征、生物组合面貌和构造的沉积学响应进行了分析,衷心期望它们能为最终揭示中国西部三叠纪地质演化问题发挥一些作用。

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及地层研究概况

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上北邻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中部为北羌塘地块,南部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黄继钧,2000),其构造演化受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不同构造阶段的构造动力学体制制约,历经了洋陆转换、盆山转换、陆内调整及高原隆升等阶段的地质构造作用(王进军等,2010),造就了现今构造格局及地质地貌景观。

甲丕拉组由四川省第三区域地质测量队1974年在西藏昌都城东甲丕拉山测制普果弄剖面(图1中 7,E97°25′,N31°10′)时所创,含义为超覆于妥坝组页岩、粉砂岩地层和夏牙村组之上的一套红色碎屑岩地层体,局部夹安山岩、灰岩等,含菊石Protrachycermsp.,Trachycermsp.,珊瑚Margarosmilites confluens, 双 壳Schafhacutliacf.astartiformis(Münster)等,时代为晚三叠世,顶界与波里拉组灰岩地层呈整合接触;该组向北延伸至唐古拉山地区,经研究,指定青海玉树县上拉秀东茅陇剖面(图1中6)第1~38层为次层型,相当于结扎群下部紫红色碎屑岩组(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7)。

本文所研究的剖面位于青海省治多县索加乡玛日几真(图1 中 3),起点坐标为 N33°47′20″,E93°32′22″,海拔为 4708m,终点坐标为 N33°48′00″,E93°32′51″,海拔为4652m,剖面长3250m,剖面地层露头良好,顶底界清楚。该组岩性与青海杂多县结扎乡格玛剖面①青海地质调查院.2006.1∶25万杂多县幅区域地质报告(地质部分).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雀莫错西剖面(图1中1,姚华舟等,2003)以及西藏巴青县江锦乡坡布陇剖面(图1中4,李尚林等,2005)在底部一套红色碎屑岩、所含古生物分子和所夹火山岩等方面均可对比,与层型剖面在岩石类型上的差异是地层穿时、相变之结果。

图1 研究区构造单元图及甲丕拉组剖面位置图Fig.1 Map showing the division of tectonic units and the section location

2 甲丕拉组岩石地层特征及区域对比

青海省治多县玛日几真剖面(图2)以中部大套火山岩出现与消失作为段的顶、底划分标志,可分为3段:(1)下段:下伏地层为中二叠统九十道班组,两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底部为灰色块状粗砾岩,向上紫红色中层状-块状含砾岩屑细砂岩夹紫红色页片状粉砂质泥岩,砾石成分主要来自下伏地层,以灰岩为主,另有少量硅质岩和火山岩成分,砾石分选差,磨圆差,呈次棱角状,大小混杂,矿物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显示近源和快速沉积特点,具磨拉石性质;含砾砂岩和砂岩中发育正粒序层理和大型板状斜层理;下部-中上部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砂岩、石英粉砂岩与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不等厚互层,夹深灰色厚层块状粉细晶白云岩和硬石膏岩;细砂岩中发育板状斜层理,灰岩中发育水平层理,白云岩中见鸟眼构造,偶见亮晶方解石充填的铸模孔,代表炎热、干旱的潟湖环境沉积。(2)中段:玛日几真为一套灰黑、深灰色、灰绿色块状玄武质岩、熔结火山角砾岩、杏仁状辉石玄武岩;沉积岩夹层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砂屑粉晶灰岩、砂屑亮晶生物屑砂屑灰岩、含钙质残余砾砂屑细晶白云岩、含菱铁矿含水云母细粒岩屑砂岩和钙质泥岩、石膏岩,并出现过渡岩性——安山质火山角砾凝灰质泥晶灰岩。沉积岩夹层中发育水平层理、水平虫迹构造,灰岩中偶见鸟眼构造,在灰岩夹层中产双壳类化石Physocardia zhidoensis-Costatoria seperata kunlunensis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主体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徐力峰等,2010),而在火山活动的间隙沉积了浅水碳酸盐岩和碎屑岩。(3)上段:中层状含白云质石英粉砂质水云母黏土岩,与上覆陆棚相波里拉组深灰色厚层生物屑泥晶灰岩呈整合接触,灰岩中见少量1~2mm大小的不规则圆形方解石晶洞。

图2 甲丕拉组玛日几真剖面地层综合柱状图Fig.2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Marijizhen section of Jiapila Formation

横向上,自玛日几真向西侧粗火山碎屑岩消失,代之出现熔岩、凝灰岩夹沉积岩的组合,如在西恰赛索曲剖面和俄撒金南(图1中2)火山岩主要为辉石角闪粗面玄武岩、角闪碱玄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辉石角闪粗面安山岩、紫红色块状安山岩、安山质岩屑凝灰熔岩、凝灰岩,熔岩中发育杏仁构造,而雀莫错西(图1中1,姚华舟等,2003)下段、中段与上述一致,上段不全,与层型剖面相比,为甲丕拉组中上部层位,产双壳类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Neomegalodon boeckhi组合。

3 甲丕拉组沉积相划分及特征

晚三叠世是羌塘盆地古地理格局主要的转折时期(和钟铧等,2002),北部拉竹龙-金沙江洋闭合及南部龙木错-双湖洋扩张都对区内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沉积岩结构构造特征、古生物类型及埋藏特征和岩石中某些自生矿物特征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系统的沉积相类型划分,该组沉积相分属大陆、过渡和海洋三大相区,需要说明的是火山岩层(包括火山熔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火山凝灰岩)虽不属于沉积岩,但呈层状夹于沉积岩中,成为地层组成的一部分,在某些地段厚度巨大,对相应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故作为一种沉积相类型;并从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制解释出发,对各沉积相类型进行全面的概括,建立了沉积相分布模式。

3.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由于区内构造十分复杂,共实测6条剖面,但大多顶底不全,故只能以实测剖面为基础,以较完整的玛日几真剖面为代表,进行沉积相类型划分(图2)。该组岩石颜色从下部的紫红转变为灰色,表明整体处于氧化-弱氧化环境,岩石中的微量元素(表1)Sr/Ba 变化值0.20~1.16,均值0.64,整体为一套淡水-咸水环境下的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序列(汤朝阳等,2008)。

表1 甲丕拉组岩石化学组成及微量元素含量Table 1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tents of the Jiapila Formation

洪积相(PF):分布于甲丕拉组底部角度不整合面之上,构成晚三叠世沉积盆地早期沉积充填物,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粗角砾岩和砾岩,次为各种粒度的砂质岩石,岩石颜色均呈紫红-砖红色,沉积厚度自数米-数百米不等;该沉积相中角砾岩和砾岩主要来自下伏地层和邻近地层,反映主要为洪流搬运沉积,在洪积砾岩中还常见不稳定的砂岩透镜体;矿物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砂粒棱角-次棱角状,砂质岩石中可以区分出水流沉积和泥流沉积两种,水流沉积砂岩多呈厚层状,常含细砾,并见板状斜层理,而其上泥流沉积的泥质粉砂岩分选性差,普遍含有中粗砂粒和不等量杂基及泥微晶方解石及泥晶赤铁矿,陆源砂及粉砂、黏土矿物、泥微晶方解石和泥晶赤铁矿各自最高含量均小于50%,为混积产物,其岩石中还常见同生塑性变形现象,具有明显的近源特征,显示磨拉石建造或类磨拉石建造特征,具有区域构造意义。

河流相(FF):在相序上位于洪积相之上或夹于洪积相之中,“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由两个单元组成,下部为砂岩或含砾砂岩,有时底部见有不稳定的细砾岩,砂岩中见板状斜层理,上部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见水平层理。

三角洲相组(DF):具典型的三角洲层序特征,中下部为紫红色水平层理发育的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状粉砂岩(前三角洲沉积),层序上部为中-厚层状紫红色细砂岩,细砂岩中可见大型板状斜层理(三角洲前缘砂体),该沉积相在剖面上常表现为多个层序重复,夹于海相沉积之中,Sr/Cu均值6.3(表1),表明较干热的气候(邓宏文和钱凯,1993);并且在一些基本层序的底部或顶部可出现陆棚相或碳酸盐台地相灰岩。

潮坪相(TF):见于含蒸发盐类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局限台地中,为陆源碎屑潮坪,由紫红色厚层-块状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等组成,偶夹白云岩。另外,地层沉积间断面之上海陆相沉积交接部位,如该组下部,常见有含砾岩屑砂岩和砂岩存在,岩石中砾石圆度好,其中扁平砾石定向分布,砾石成分基本来自下伏岩层,砂岩粒间孔中见有少量高岭石,应为石质海岸滨岸潮坪相沉积。

局限台地相(RSF):在剖面中多夹于亮晶颗粒灰岩层之间或沿岸沙坝相上下,岩性主要为中薄层状白云岩、泥晶灰岩、泥晶粉屑灰岩和生物屑泥晶灰岩,或为紫红色和灰黑色薄层-页片状水平层理发育的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细砂岩,白云岩中MgO峰值2.52%表明暴露地表或受淡水淋滤作用(梅冥相和高金汉,2005),也说明盐度明显增高,局部层位出现层状石膏或硬石膏岩,所夹泥岩则为相对淡化期的产物;镜下石膏岩中可见有微层状白云岩,并常见微量萤石和重晶石,反映局限潮下环境出现较强的蒸发作用;在泥晶生物屑灰岩中,见有倒“小”字构造,反映存在有风暴事件沉积。

沿岸沙坝相(BF):见于以陆源碎屑沉积岩为主的层段中,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状钙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或岩屑石英砂岩,其中可见有成岩硅质结核,在岩石薄片中可见有微量海绿石,反映形成时与潮汐流和沿岸流有成因上的联系。

火山喷发相(VEF):夹于该组上部海相地层中。甲丕拉组是区内海相火山喷发一个高峰期,其中基性火山岩层厚度变化于数米~310m,且在剖面中无序分布,剖面间难于对比;Ba具高异常值,也说明受火山活动或热液活动影响。

台地边缘浅滩相(SPF):位于中下部碳酸盐岩较发育的层位中,其岩石结构特征为颗粒支撑、亮晶或亮晶为主充填的灰岩组成,如亮晶鲕状灰岩、亮晶生物屑灰岩、亮晶砂屑灰岩和亮晶粒屑灰岩等,岩石中常见板状斜层理和羽状交错层理,微量元素(表1)B 值为24.1~108μg/g,多数在44~100μg/g,表明浅水-微咸水的边缘滩沉积。值得指出的是该相中常见有不等量的陆源石英砂粒混入,反映在碳酸盐台地形成过程中常有河流注入。

甲丕拉组沉积在相序上为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主要发育的岩相单元为洪冲积相紫红色砾岩、砂岩,沿岸砂坝相砂岩,火山喷发相火山碎屑岩和沉凝灰岩,潮坪相粉砂岩、泥岩,台地边缘浅滩相生屑鲕粒砂屑灰岩等;其中沿岸砂坝、碳酸盐岩台地边滩和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都能形成障壁岛,障壁岛之间出现多个浅水型局限海盆。根据Ⅴ级高频旋回层序垂向有序叠加的特征,甲丕拉组可识别出四个Ⅳ级旋回层序(Ⅳ-Ⅴ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又组成一个Ⅲ级旋回层序(对应于盆地充填幕,牛志军等,2003;汤朝阳等,2008),其界面揭示了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的盆地容纳空间和沉积机制的转变过程;从Ⅴ-Ⅲ级旋回层序,不同级别具逐级放大的特征,且具有类似的沉积过程和水深变化,总体下部单元由厚减薄,而上部单元由薄变厚(图2),整个Ⅲ级旋回层序底界面为暴露间断面,与下伏二叠纪地层角度不整合,在区域上具广泛的可比性,低水位体系域相当于底部砾岩层位,海侵体系域相当于中部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层位,高水位体系域相当于顶部砂(火山岩)-泥岩层位,顶界面为淹没间断面(加深饥饿间断面),与上覆波里拉组呈整合接触。

3.2 局限台地相内的双壳类组合

晚三叠世非常繁盛的伟齿蛤类是一种奇特的双壳类软体动物,若干演化迅速的种成为诺利期及瑞替期的标准化石,是典型的特提斯北岸生物群,其生存环境特殊,在生物地层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姚华舟等,2004)。Physocardia zhidoensis-Costatoria seperata kunlunensis组合发现于治多县索加甲丕拉组顶部,以伟齿蛤类数量明显减少为特点,其中泡心蛤Physocardia在南、北阿尔卑斯山区均产于卡尼期,组合中其他分子时代多为诺利早、中期。而Quemocuomegalodonorientus-Neomegalodoncornutus组合发现于雀莫错(图1中1,姚华舟等,2003),时代为诺利中晚期,新发现Quemocuomegalodonsp.和少量Neomegalodoncf.ampezzanus(Hoernes),属种单调但分布集中,产于局限台地潮下相砂屑灰岩、生屑粉晶灰岩和含残余砂屑粉晶钙质白云岩夹泥岩中,化石排列杂乱无章且大多个体为两壳铰合保存,受风化分离,可能是短时风浪作用下经过短距离搬运、堆积而成(与层内见倒“小”字构造,存在风暴事件一致),具有原地埋藏或准原地埋藏的性质,经分析该组合生态位相当于BA2底栖组合(高金汉等,2004)的下部生态域,其水深范围大致为0~10m,以5~10m为主,即潮下半局限台地环境;从沉积学和生物特征可推断出古气候为干燥炎热的环境(汤朝阳等,2008)。

横向上,治多地区甲丕拉组顶部为诺利早期,而西部雀莫错一带为诺利中晚期,两地生物组合在时代上存在差异,生物所反映的这一特征再结合岩石学特征说明研究区域内上三叠统沉积自北东向南西超覆,水体深度是北东较南西深,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整个晚三叠世。

3.3 沉积相模式与构造演化

图3 羌塘盆地中部甲丕拉组沉积分布模式图Fig.3 Model of deposit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Jiapila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of Qiangtang basin

沉积相组合是建立沉积相模式的前提。区内甲丕拉组沉积相组合如下:组合1,PF→FF→ DF→RSF→SPF→RSF→TF→FF;组合2,FF→TF→DF;组合3,TF→RSF→BF→RSF;组合4,RSF→VEF→TF;组合5,RSF→SPF→VEF→RSF。通过对沉积相组合综合归纳,建立了沉积相模式(图3)。该模式反映出晚三叠世构造层早期沉积相类型复杂的特点,在相序上从大陆相陆源碎屑沉积的洪积相(局部为残积相)开始,到海陆过渡带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而且障壁岛发育具多样性,既有沿岸砂坝,又有碳酸盐岩台地边滩,尤其是具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不同类型的障壁岛之间出现多个浅水型局限海盆;从岩石类型和岩石矿物成熟度看,在不整合面之上压缩松弛阶段的陆源碎屑岩以成熟度低为特征,随地形的剥蚀夷平,自底部向上沉积岩粒度渐细且成熟度增高;沉积和火山活动特征均反映具有前陆盆地性质,构成叠复式前陆盆地早期沉积序列的特征。

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拉竹龙-金沙江闭合后,产生强烈的碰撞造山,造山带核部开始隆起,盆山发生转换,研究区内经历了以前陆盆地为特征的相对短暂的盆山转换阶段,而甲丕拉组所记录的正是此阶段之沉积响应。

典型的磨拉石发育在造山带的隆起阶段,随着造山带的强烈隆起,在其山前坳陷带堆积了厚度比较大的、以粗碎屑岩为特征的磨拉石沉积。上三叠统自下而上分为甲丕拉组、波里拉组和巴贡组,沉积建造由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建造向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转变,最后又向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建造转变,组成比较完整的磨拉石组合,在平面分布上具北厚南薄的特点,显示由造山带向前陆地区的变化。该套地层明显与拉竹龙-金沙江造山带隆起有关,沿龙木错-双湖结合带及北羌塘-昌都-兰坪地块广泛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区域可比性,代表造山过程和造山期后的前陆盆地磨拉石建造。甲丕拉组普遍不整合于下伏各时代地层之上,不整合面之上为灰色块状粗砾岩、复成分细砾岩夹含砾岩屑细砂岩,砾石成分主要为来自下伏地层的灰岩和火山岩,向上为岩屑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石呈紫红色。洋壳盆地闭合、俯冲过程中,该阶段在甲丕拉组中上部见火山岩夹层,属钾玄岩系列玄武岩-粗面安山岩组合,岩石化学成分显示为板内火山岩,属碰撞造山产物。比较有规律的是,该火山岩层沿拉竹龙-金沙江结合带西南部广泛分布,具有相对统一的特点,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上叠盆地火山岩,因而将晚三叠世沉积盆地称上叠火山盆地。从大地构造演化的角度考虑,俯冲的残留板块熔融,在应力相对松驰的状态下,上升达到地表,形成碰撞造山阶段的火山岩组合。洋壳盆地闭合、俯冲结束后,火山活动也趋平静,其顶部形成紫红、灰绿色泥岩夹灰质白云岩和石膏,代表炎热、干旱的前陆沉积。波里拉组以碳酸盐岩为主,化石较少,水体有由浅到深再到浅的变化过程,巴贡组又以碎屑岩为主,呈暗灰色,含长石和岩屑,显示盆地具有继承性。

4 研究意义

层控型矿床受一定的地层和岩性控制为其基本特征之一,除了受地层控制外,还明显地受沉积相控制;相分析是研究层控型矿床较为关键的工作,是矿床评价和预测的重要方面(涂光炽,1984)。通过沉积相研究,在甲丕拉组中发现的沉积矿产主要为石膏及硬石膏矿,明显受局限台地相控制。

从层序看常出现于海相沉积的早期,跟海相盆地的压缩机制相关,均产于海相蒸发环境的局限台地潮下相-局限台地蒸发相中,如新发现的雅若百玛石膏矿点②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2005.1∶25万直根尕卡幅区域地质报告(地质部分).(N33°45′31″,E93°13′48″)呈似层状或大透镜状赋存于紫红色粉砂岩、泥岩中,为化学沉积,后期受断裂活动的改造,发生过迁移富集和重结晶,使矿石品质变纯,生成纤维状石膏,矿石多为变余结晶粒状结构、板状结构、纤维状结构,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缝合线构造、定向构造等,镜下观察石膏和硬石膏的含量占95%以上,可达A型2级工业品要求,TCaSO4的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的要求,石膏层厚度5~10m,矿层走向上延伸可达5km,有一定的规模,可以露天开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该区该组中已发现8处石膏矿点,总体上看品位高,储量大,甚至有的矿点具特大型石膏矿床的找矿远景,如西恰赛索石膏矿点③青海省区域综合地质大队.1990.1∶20万雁石坪幅、索加幅区域地质报告(地质部分).(图1中 2,E 93°29′00″~93°32′00″,N 33°44′50″~33°45′2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膏岩一些薄片中常伴生有重晶石和土状萤石等,故在该组夹有石膏和硬石膏层的局限台地蒸发岩相中今后应注意寻找沉积型重晶石、天青石、萤石和钾盐等矿产。

此外,该组岩石中的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大多低于克拉克值,而Pb、Zn的平均含量高于克拉克值,具备局限台地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控矿沉积相组合(汤朝阳等,2009)及“源-运-聚”成矿条件,也是今后寻找铅锌矿的有利地带。

5 结论

(1)角度不整合于中二叠世地层之上的甲丕拉组岩石类型复杂,且夹多层岛弧型中基性火山岩,反映区内地壳活动性较强烈的特点。

(2)沉积相划分为洪积相、河流相、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相、潮坪相、局限海台地相、沿岸沙坝相、火山喷发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等9种类型。

(3)局限台地相风暴层(砂屑灰岩、生屑粉晶灰岩)中,发现属种单一的Quemocuo-megalodonsp.和少量Neomegalodoncf.ampezzanus(Hoernes)化石,具有原地埋藏或准原地埋藏的性质;该组合生态位相当于BA2底栖组合的下部生态域,其水深范围大致为0~10m,以5~10m为主,产于高频海平面下降阶段。

(4)区内晚三叠世早期海相沉积的局限台地相具寻找大型石膏矿床和沉积型重晶石、天青石、萤石和钾盐等矿产的潜力。

致谢:工作中得到了宜昌地质调查中心青藏项目组段其发、牛志军等全体同仁和为化石及岩石薄片鉴定的老师们的帮助,中国地质科学院柳永清研究员和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朱同兴研究员对稿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邓宏文,钱凯.1993.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分析.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

高金汉,王训练,傅国斌,宋健兴,秦恩鹏.2004.相对海平面变化对腕足动物群落取代的影响.现代地质,18(3):290-296.

和钟铧,李才,杨德明,刘茂修,武世忠.2002.羌塘盆地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构造控制.古地理学报,4(4):9-18.

黄继钧.2000.羌塘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地质力学学报,6(4):58-66.

李尚林,王根厚,马伯永,张维杰,贾建称,胡敬仁.2005.藏东北巴青县江绵乡上三叠统东达村组和甲丕拉组沉积特征及其意义.地质通报,24(1):58-64.

梅冥相,高金汉.2005.岩石地层的相分析方法与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24-214.

牛志军,姚华舟,段其发,白云山,王建雄,卜建军,曾波夫.2003.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三叠纪结扎群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研究.华南地质与矿产,(4):66-72.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7.青海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49-272.

汤朝阳,段其发,邹先武,李堃.2009.鄂西-湘西地区震旦系灯影期岩相古地理与层控铅锌矿关系初探.地质论评,55(4):712-721.

汤朝阳,姚华舟,段其发,赵小明.2008.羌塘盆地中部晚三叠世地层特征.地质论评,54(1):16-25.

涂光炽.1984.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3-119.

王进军,李亚林,陶晓风,张瑞军.2010.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地质构造条件与油气保存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8-83.

徐力峰,夏斌,李建峰,钟立峰.2010.藏北湖区拉弄蛇绿岩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05-113.

姚华舟,崔江利,段其发,张仁杰,曾波夫,牛志军,甘金木.2004.伟齿蛤化石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地学前缘,11(2):557-564.

姚华舟,沙金庚,段其发,牛志军,曾波夫,张仁杰.2003.长江源区晚三叠世伟齿蛤科(双壳类)一新属——Quemocuomegalodon.古生物学报,42(3):393-407.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Jiapila Formation at the Middle Qiangtang Basin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TANG Zhaoyang1,WU Jianhui2,WANG Guoqiang1,ZHAO Wuqiang1and WANG Jianxiong1
(1.Wuha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Wuhan430223,Hubei,China;2.Hubei L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Jingzhou434000,Hubei,China)

Based on the facies marks including sediment-style and assemblages(lithology,color,strata type,grain type),vertical depositional features,fabric and construct characters,and biotic assemblages as well as authigenic miner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9 typ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Jiapila Formation within Yangtze source region can be recognized:pluvial facies,fluvial facies,detal facies,tidal flat facies,subtidal facies of restricted platform,longshore bar facies and volcanic eruption facies,as well as platform marginal facies.The bivalves fossil ofQuemocuomegalodonsp.andNeomegalodoncf.ampezzanus(Hoernes)as well as gypsum deposit were discovered in the restricted platform.Moreover,barite,fluorite and other minerals were found in the gypsum deposition;therefore,all of these suggest that the deposit of lazurite,barite and fluorite are the prospecting potential in the restricted platform facies.The biologic features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pila Formation suggest that it was sedimented in shallow-water environment with high rate of evaporation.The new data o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formations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tectonic-pal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sedimentary facies;gypsum deposit;Upper Triassic;Jiapila Formation

P512.2;P611

A

1001-1552(2011)03-0421-008

2010-07-26;改回日期:2010-11-22

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006)和上扬子铅锌矿床与岩相古地理关系研究项目(1212011121100)联合资助。

汤朝阳(1969-),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与地层学研究。Email:achun168168@yahoo.com.cn

猜你喜欢
台地沉积相灰岩
灰岩矿矿石分级利用的应用实践
煤矿地面水害区域治理工程钻进层位控制
蓝色的热带浅海
台地茶,沉默的大多数
台地茶新认识
探寻东巴源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组灰岩段混积储层特征
CdZnTe衬底沉积相成分分析
不同围压下茅口灰岩渐进性破坏的试验研究
中东卡塔尔地区二叠系Unayzah组沉积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