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献计量看中亚成矿域研究发展态势

2011-12-14 12:09赵纪东张志强张树良
地球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亚成矿关联

赵纪东,张志强,张树良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筹),甘肃兰州 730000

以文献计量看中亚成矿域研究发展态势

赵纪东,张志强,张树良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筹),甘肃兰州 730000

凭借巨量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通道的特殊功能,中亚成矿域构成了我国资源安全体系的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举足轻重的一翼。科技文献能够反映科学研究的发展动态,利用 Thomson Data Anlyzer(TDA)和UCINET对SCIE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1990—2010年间的中亚成矿域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大量研究开始于 1997年,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多学科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等学科领域,俄罗斯和中国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它们的影响力以及两国间的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中亚成矿域;文献计量;态势分析

王安建等(2010)的研究表明,未来 20年全球矿产需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王高尚等(2002)分析表明,至2030年,中国铜、铝、锌等的需求都呈上升趋势;张晓佳等(2010)研究表明,中国中、西部的粗钢、水泥消费将在未来10年达到峰值。总体而言,中国未来的矿产需求仍然很大,而中西部的矿产需求增长将可能更为明显。

地处亚洲大陆中心的我国新疆及与之相邻的广袤地区在地理范围上构成了中亚成矿域,该区西起欧亚两大洲交界的呈南北走向的乌拉尔,从其南部折向东,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吉尔吉斯斯坦、新疆塔里木以北地区、青海和甘肃北部、内蒙西部、蒙古国西部,至包括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在内的南西伯利亚(涂光炽,1999)。凭借巨量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通道的特殊功能(第二亚欧大陆桥横贯该区),中亚成矿域构成了我国资源安全体系的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举足轻重的一翼(肖文交等,2008)。但由于研究的相对滞后,中亚成矿域勘查开发稍逊于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涂光炽,1999)。因此,本文拟对中亚成矿域的研究发展态势作一简要分析,以期能够对促进该区域的研究及未来的勘查和开发有所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国将来的需求。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选择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文献计量学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庞景安,2002);SCIE数据库则收录了世界各学科领域内最优秀的科技期刊,其收录的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张树良等,2010)。因此,对SCIE数据库中所收录的有关中亚成矿域的文献进行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亚成矿域研究的总体概况、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态势等。

1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在 SCIE文献数据库中,预先以(“central asian metallogen*”)为检索式进行检索,然而仅得到2篇文章,这是不能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因此,我们以中亚成矿域地理范围内的地质矿产研究为出发点(这可能与成矿域研究有一定出入,但能从更广的角度分析与该区地质矿产有关的研究),以(“central asia*” or “paleo-asia*” or “paleoasia*” or “ural*-mongol*” or “centr* Eurasia*” or altai* or “north*asia*” or “north* xinjiang” or “circum-siberia*” or“ti$n shan” or “ti$nshan” or balk$ash or ju$ggar* or altay or ural* or kokchetav or kazakh* or sayan or hangay or khangai)and (metal* or minera* or ore* or“minera* deposit*” or “ore field*” or “min* field*” or“ore bear*” or copper or cuprum or gold or aurum or cu or au)为主题词,检索SCIE中1990—2010年间的学术论文(Article)、研究综述(Review)和会议论文(Proceedings Paper)这三种类型的文章,得到相关研究论文2145篇(数据采集时间2010年11月12日)。

分析工具方面,利用美国Thomson公司开发的Thomson Data Analyzer(TDA,一个具有强大分析功能的文本挖掘软件,可以对文本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的全景分析)分析工具进行文献数据挖掘和分析,利用 UCINET(UCINET 6 for Windows,目前最常用的网络分析工具,具有很强的矩阵分析能力)进行可视化分析。

2 中亚成矿域研究的总体概况分析

2.1 论文的语种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1990—2010年间(由于数据库的滞后性,2010年的数据不完整,仅供参考,下同),英语文章均有发表,且文章数量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俄语文章在 1990—2005年间有发表,在1998年和1999年文章数量达到高峰之后,步入下降趋势;中文文章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数量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同时,相对于 2000年而言,2009年的中文文章数量增加了12倍之多。从这三种语言的文章数量变化可以明显地发现,近年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已逐渐进入SCIE数据库。尽管英语文章在总量上占据了大多数,约为70%,但随着中文期刊质量的提高,相信将可能有更多中文文章进入SCIE。

2.2 论文数量及被引频次

中亚成矿域研究 1990—2010年的论文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整体来看,论文数量基本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在最初的几年,即 1990—1996年,每年的论文数量均相对较低,基本低于 30篇(1995年除外,达到了50多篇),并且论文数量增长幅度也不是很大,年均为13%。从1997年开始,之后每年的论文数量均大于50篇,且增长速率也相对较高,平均增长速率为25%,大约为1990—1996年的2倍。

图1 中亚成矿域研究论文的语种分布变化Fig.1 Language distribution of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papers

图2 中亚成矿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变化Fig.2 Variation of number of papers for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从论文的被引情况来看(图3),1990—1996年间的总被引频次(2138次)远低于 1997—2010年(12076次)。但是,篇均被引最高的文章(31.12次/篇)却出现于论文数量并不是很高的1994年,而1997—2010年间最高的篇均被引率仅为18.88次/篇(2001年)。总体来看,1990—1996年的研究论文的平均篇均被引率(12次/篇)要高于1997—2010年(9 次/篇)。

2.3 重要研究主题领域

根据 ISI数据库的学科分类,中亚成矿域所有论文的重点研究主题领域(图4)包括:多学科地球科学(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地质学(Geology)、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Geochemistry &Geophysics)、矿物学(Mineralogy)、多学科科学(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采矿与选矿(Mining &Mineral Processing)、冶金与冶金工程(Metallurgy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等。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50)的重点研究主题领域与所有论文稍有不同(图4),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矿物学、多学科地球科学、地质学、古生物、自然地理、采矿与选矿、多学科科学、环境科学。在这些主题领域中,又十分突出地集中于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这一领域。

图3 中亚成矿域研究论文的被引频次变化Fig.3 Cited times of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papers

图4 中亚成矿域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分布Fig.4 Major research fields of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3 中亚成矿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3.1 主要国家

1990—2010年,中亚成矿域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位国家的论文总数占该领域论文总量的70.49%,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从论文的国家分布(表1)来看,论文产出最多的为俄罗斯,其论文产出占该领域论文总量的31.81%,中国的论文数量位居第二,占该领域论文总量的21.11%,这从另一侧面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对俄罗斯和中国的重要性。发文量位居中国之后的依次是: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这些国家的论文数量均低于100篇,他们的论文数总和占前10位国家论文总量的25%。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发表的研究论文拥有最高的总被引次数,而俄罗斯虽然论文数量排名第一,但其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却低于中国,因此中国的研究论文的篇均被引率也就相应地高于俄罗斯。与此同时,尽管俄罗斯和中国之外其他八个国家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小,但是这些国家的研究论文的篇均被引率却基本高于中、俄两国,其中最高的为法国,其篇均被引率为中国的3.5倍,为俄罗斯的11倍,这说明俄罗斯和中国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显示度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 中亚成矿域研究发文量前10位国家及其论文被引情况Table 1 Number and cited times of papers of the first 10 countries on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3.2 主要机构

1990—2010年,中亚成矿域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机构(表2)依次是:俄罗斯科学院(RAS)、中国科学院(CAS)、北京大学(Beijing Univ)、中国地质科学院(Chinese Acad Geol Sci)、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 Geosci)、莫斯科大学(Moscow MV Lomonosov State Univ)、全俄地质研究所(VSEGEI)、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 Technol)、南京大学(Nanjing Univ)、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这些机构中有5个来自中国,3个来自俄罗斯,其余两个分别来自日本和美国。其中,来自中国5个机构的论文总数占到这10个机构论文总数的39%,而俄罗斯科学院的论文数则占到了这10个机构论文总数的51.55%。

在这10个机构中,除全俄地质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外,其余 8个机构研究论文的篇均被引率均低于 30次/篇(表2);在这 8个机构中,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论文的篇均被引率高于 10次/篇,其余6个机构均低于此数。总体来看,全俄地质研究所的论文篇均被引率最高,斯坦福大学次之,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最低。此外,虽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论文数量排名第二,但篇均被引率却降至第五,说明其在该领域的研究的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表2 中亚成矿域研究发文量前10位机构及其论文被引情况Table 2 Number and cited times of papers of the first 10 institutions on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4 中亚成矿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4.1 研究热点的年度变化分析

基于研究论文著者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发现,中亚成矿域研究主要集中于:造山带、地质年代、构造背景、金矿床、流体、花岗岩、地球化学、变质作用、矿化作用、榴辉岩、铂族元素、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斑岩型矿床、地幔柱、蛇绿岩等方面。以这些研究热点为基础,利用 TDA分析得出1990—2010年各年份的关联矩阵,将此矩阵导入UCINET,得到基于研究热点的年份关联可视化图(图5)。基于此图(图中点的大小代表论文数量的多少,点与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联关系的强弱,连线越粗说明关联越强,反之越弱,实线比虚线代表的关联强度大。下同),我们可以将整个 1990—2010年的中亚成矿域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1990—1996年,该时间段内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各年份的研究主题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各年份研究主题的关联强度很低(虚线)。

(2)1997—2001年,相对于 1990—1996年而言,该时间段内论文数量明显有所增加,各年份研究主题之间以及与其他年份研究主题的关联强度显著提高(实线,存在一定交互式关联)。

(3)2002—2005年,相对于 1997—2001年而言,该时间段内的论文数量有一定程度增加,各年份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强度较强(实线、有较强的交互式关联)。

(4)2006—2010年,该时间段内各年度论文数量均较大,各年份研究主题相互之间的关联强度非常高(实线、高强度的交互式关联),其中,2007、2009、2010年的研究主题的关联关系明显强于其他年份。

表3以由高到低的词频顺序列出了1990—2010年中亚成矿域研究各时间段的研究主题,包括各时间段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词和新出现的主题词。其中,造山带、地质年代、构造背景等一直是1990—1996、1997—2001、2002—2005、2006—2010这四个时间段的研究热点。与此同时,1990—1996年出现了金矿床、碲化物、古地理、地壳生长等研究主题词,1997—2001年出现了蛇绿岩、壳幔作用、生物大灭绝、金伯利岩、造山型矿床等研究主题词,2002—2005年出现了块状硫化物矿床、增生杂岩、铂族元素等研究主题词,2006—2010年出现了高压脉、蛇纹石化、地震层析成像、拉曼光谱等研究主题词。这些不同研究主题的出现,说明中亚成矿域的研究内容在不断深化,研究所涉及的方面及研究手段在不断扩展。

图5 基于研究热点的年份关联可视化图Fig.5 Correlation of publishing years of papers based on research hotspots

表3 1990—2010年中亚成矿域研究热点Table 3 Hotspots of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from 1990 to 2010

4.2 研究热点的关联分析

利用TDA对1990—2010年该研究领域的主题词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热点的关联矩阵,然后将此矩阵导入 UCINET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研究热点关联图(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构造背景与花岗岩、造山带,地质年代与造山带、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流体,花岗岩与地球化学,以及变质作用与榴辉岩等具有很高的关联强度,这反映出了中亚成矿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成矿背景与成矿条件。总体来看,构造背景、地质年代、花岗岩、造山带、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流体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诸多主题词间均具有很强或较强的关联关系,这也说明基础地质方面的成矿环境、成矿前提等的研究十分受重视。

另外,金矿床与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造山带之间也具有较高的关联强度,而铂族元素与榴辉岩,以及斑岩型矿床与造山带之间的关联关系虽然较弱,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这说明国际上比较关注中亚成矿域的贵金属矿产(如金、铂),同时,斑岩型矿床也是中亚成矿域的一种最为典型的矿床。

图6 中亚成矿域研究热点关联可视化图Fig.6 Correlation of hotspots in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对于中亚成矿域而言,很多研究者可能认为应首先关注矿物学、矿床学等方面的研究。但我们的检索式并未涉及“造山带”等,可检索得到的文章却有很多与造山带相关(以致于该词出现于高频词即研究热点中),这可能说明该区的成矿与造山运动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如要在成矿、找矿方面有所突破,可能更需要关注造山与成矿(如造山运动与金成矿等)的关系。

5 中亚成矿域的研究合作情况

基于共现分析法,利用TDA得出该领域主要研究国家在整个1990—2010年间的共现矩阵,然后借助UCINET对该矩阵进行可视化,得到图7。从中可以看出,发文量排位前10的国家的合作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俄罗斯和德国、意大利,以及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拥有非常强的合作关系(实线,非常粗);俄罗斯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与德国、法国、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很强(实线,中等粗细);俄罗斯与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中国与加拿大、日本,加拿大与美国,以及法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存在较强的合作关系(实线,较细)。此外,还可以发现,尽管俄罗斯和中国的论文数量都很高,但是这两个国家间的研究合作关系却不是很强。

与国家合作研究的分析方法类似,基于共现分析,利用TDA得出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在整个1990—2010年期间的共现矩阵,然后借助UCINET对该矩阵进行可视化,得到图8。从中可以看出,发文量排名前 10的机构的合作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之间拥有非常强的合作关系(实线,非常粗);俄罗斯科学院和莫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很强(实线,中等粗细);俄罗斯科学院和全俄地质研究所,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大学之间存在较强的合作关系(实线,较细)。总体来看,似乎较强的合作仅限于中、俄两国各国之内,而中俄两国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则相对较弱。

图7 主要国家的研究合作情况Fig.7 Cooperation network of the major 10 countries

图8 主要机构的研究合作情况Fig.8 Cooperation network of the major 10 institutions

6 中亚成矿域研究发展态势

对 SCIE数据库所收录的中亚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1990—2010年的文献变化反映出如下特点和态势:

(1)英语、俄语是中亚成矿域研究的重要语言表达形式,近年来中文文章已逐渐进入SCIE。从整个时间尺度来看,大量研究始于1997年,但1997年之后的论文数量并不是直线式增长,而是波动式上升。尽管1997年之前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小,但是存在后来被广泛引用的高被引论文,例如,1994年的论文达到了31次/篇的单年最高篇均被引率。

(2)中亚成矿域研究主要涉及多学科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矿物学等学科领域,从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50)所关注的主题领域来看,未来除了继续关注多学科地球科学、地质学等研究领域外,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这一个领域将可能得到充分、高度重视。

(3)俄罗斯和中国开展了大量有关中亚成矿域的研究,因此两国的发文数量很高,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但其论文被引情况却不容乐观,例如,法国(发文量列第 9位)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篇均被引率为中国的3.5倍,为俄罗斯的11倍,说明俄罗斯和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4)俄罗斯的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大学、全俄地质研究所,以及中国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均进入发文量top 10机构,其中以俄罗斯科学院居首。论文被引方面,全俄地质研究所(发文量列第 7位)的论文篇均被引率最高,中国科学院的论文数量排名第二,但篇均被引率却降至第五,因此,未来中国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的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5)基于研究热点的关联分析,可以将整个1990—2010年间的研究分为四个时间段,即 1990—1996、1997—2001、2002—2005、2006—2010,这几个时间段内依次分别有不同的新的研究主题词出现,如2006—2010年出现了高压脉、地震层析成像、拉曼光谱等主题词,这说明中亚成矿域的研究内容在不断深化,研究手段在不断扩展。

(6)从著者关键词以及研究热点的关联分析来看,中亚成矿域研究十分注重基础地质方面的成矿背景和成矿条件研究,该区域内的贵金属、贱金属矿产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斑岩型矿床是该区的一种重要矿床类型。

(7)中亚成矿域的研究已经表现出了多国、多机构的合作研究趋势,中亚成矿域内的俄罗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以及这两个国家内的各研究机构之间都存在很强的合作关系,未来中俄两国之间,以及两国各有关机构间的合作研究应该受到重视。

总体而言,中亚成矿域未来研究的一个首要方面将是地质演化研究,如构造过程、构造模式等,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成矿过程(如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理论的研究。朱永峰(2009)提出了中亚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其中绝大部分与基础地质演化研究密切相关(这从侧面证明了文献计量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可能只有依赖于基础地质的深入研究才能带来成矿理论的创新(毛景文等,2004)。

研究方式上的多学科交叉、多技术综合,组织模式上的多国、多机构合作趋势早已显现,且将越来越明显。在这样一种备受国际关注的趋势下,中亚成矿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将得以大大提高。基于环太平洋成矿域的研究,提出了俯冲成矿理论;基于特提斯成矿域的研究,提出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肖文交等,2008),所以,对于仍在探索中的中亚成矿域,我们充满期待。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带动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使中亚成矿域发挥它应有的潜力,因为“中亚成矿域的成矿优势及资源潜力绝不在环太平洋成矿域及特提斯成矿域之下(涂光炽,1999)”。

毛景文,胡瑞忠.2004.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6(6):3-6.

庞景安.2002.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23-125.

涂光炽.1999.初议中亚成矿域[J].地质科学,34(4):397-404.

王安建,王高尚,陈其慎,于汶加.2010.矿产资源需求理论与模型预测[J].地球学报,31(2):137-147.

王高尚,韩梅.2002.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J].地球学报,23(6):483-490.

肖文交,舒良树,高俊,熊小林,王京彬,郭召杰,李锦轶,孙敏.2008.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J].新疆地质,26(1):4-8.

张树良,张志强,熊永兰.2010.矿产资源领域国际科技发展态势分析[J].资源科学,32(11):2216-2228.

张晓佳,王高尚,陈其慎,彭颖.2010.我国区域性矿产资源需求差异与趋势分析[J].地球学报,31(5):679-685.

朱永峰.2009.中亚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J].岩石学报,25(6):1297-1302.

MAO Jing-wen,HU Rui-zhong.2004.Studies on the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and Prediction for the Large Mineralized Cluster[J].China Basic Science,6(6):3-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PANG Jing-an.2002.Scientometrics Methodology[M].Beij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23-125(in Chinese).

TU Guang-zhi.1999.On the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34(4):397-40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An-jian,WANG Gao-shang,CHEN Qi-shen,YU Wen-jia.2010.The Mineral Resources Demand Theory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31(2):137-14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Gao-shang,HAN Mei.2002.The Prediction of the Demand on Important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23(6):483-49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IAO Wen-jiao,SHU Liang-shu,GAO Jun,XIONG Xiao-lin,WANG Jing-bin,GUO Zhao-jie,LI Jin-yi,SUN Min.2008.Continental Dynamics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and Its Metallogeny[J].Xinjiang Geology,26(1):4-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Shu-liang,ZHANG Zhi-qiang,XIONG Yong-lan.2010.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of Mineral Resources[J].Resources Science,32(11):2216-222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Xiao-jia,WANG Gao-shang,CHEN Qi-shen,PENG Ying.2010.China’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Mineral Resources Demands and Trend Analysis[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31(5):679-68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U Yong-feng.2009.Some important issues for the studies on the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y Domain[J].Acta Petrologica Sinica,25(6):1297-130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A Bibliometrical Analysis of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ZHAO Ji-dong,ZHANG Zhi-qiang,ZHANG Shu-lia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enter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Lanzhou Branch of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Gansu730000

With its supply capacity of huge mineral resources and special features of resources channels,Central Asia metallogenic domain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and a pivotal wing of China’s resource security system.The tenden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uld be reflected by bibliometrical analysis.Thomson Data Analyzer and UCINET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to perform data exploitation and analysis of papers dealing with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from SCIE databas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rge quantities of researches were started in 1997,and the researches have been mostly related to multidisciplinary geosciences,geology,geochemistry and geophysics and some other disciplines.Russia and China have conducted lots of studies in this field,but the influenc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bibliometrical analysis;situation analysis

G353.11;P61

A

10.3975/cagsb.2011.04.15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规划与战略研究项目“重要科技领域发展趋势分析研究”资助。

2011-06-14;改回日期:2011-07-04。责任编辑:魏乐军。

赵纪东,男,1981年生。助理研究员。从事固体地球科学情报研究工作。E-mail:zhaojd@llas.ac.cn。

猜你喜欢
中亚成矿关联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桂西沉积型铝土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新疆寨北山铜矿成矿新认识及找矿预测
柴达木盆地北缘锂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中亚速览
辽西青龙沟金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