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贤辉
明朝徽州大盐商胡万安
□ 王贤辉
胡万安,明末徽州大盐商。
胡万安本来不是盐商,一直与其父亲在荆、湘、川、黔一带经营木材生意,但通过木材生意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后,就想把生意做大,而当时,最能赚钱的行业就是盐业,因为盐业是专卖行业,一旦取得专卖权,就能很快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在明朝成化年间,他来到了扬州城从事盐业经营,并很快就成为了扬州盐商中的富翁大贾。
胡万安之所以看中扬州的盐业经营,一是因为盐业是垄断经营,没有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因为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盐业的发展提供了地理条件。
据嘉庆《扬州志》记载,扬州当时有三大政务,即漕、盐、河。南宋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就逐渐由中原地区向黄河流域转移,向吴越地带倾斜,由于海盐产量日增,故漕、河两政逐渐让位于盐政。到了明、清,两淮盐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盐业赋税收入已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更成为扬州的经济命脉,如明万历年间,盐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而两淮盐税又占全国盐税的一半。此时,徽州盐商更是称雄两淮,因为徽州相距淮扬,虽有高山大江阻隔,但比山西、关中地区近得多,从徽州到扬州,水路有新安江至杭州转道京杭大运河,陆路可经旌德、南陵、芜湖、太平府、江宁而达南京,还可以经绩溪、宁国、句容、仪征而直下扬州。其次,徽商较之当时的其他商帮,还有明显的文化素质优势,徽州素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的美称,商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普遍较高,而文化素质对商人在经营活动中的审时度势、运筹帷幄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徽商对盐业的垄断经营,由于盐税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国家为了控制盐业经营以保证盐税收入,在盐业经营中实行盐票制,因此,盐商要想经营盐业,必须首先取得国家发行的盐票,然后据盐票到盐产地取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以后,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的南犯,在沿长城一线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即所谓“九边重镇”,驻扎近八十万大军,需要大量粮食消费,九边粮饷的供应与运输成了明政府的巨大负担,于是明政府实施了“开中制”,就是以出让食盐的销售权为代价,鼓励商人将内地的粮食等生活消费品运到边关重镇。盐商就可用粮食等生活消费品换取明政府的盐引,然后将食盐运到南方销售,盐商只要付出收购和运输粮食所支付的成本后,剩余的盐业销售收入就是用粮食换盐而赚得的利润。一般来说,这种利润是很高的,因为收购和运输粮食的成本费用,盐商是可控制的,主动权在盐商手里,盐商可到粮食产地去收购,如果是丰收年收购成本就更低,同时,盐价也是盐商控制,所以利润很高。
“开中制”,对朝廷和盐商双方都有利,盐是国家资源,用食盐换军粮,朝廷可省去大量银子去收购粮食,减少大量财政支出,还可确保士兵安心战场、稳定军心,从而巩固国防;盐商又可从垄断盐业经营中获取暴利,真是官商两利。
“开中制”,不仅成为当时市场的一种金融手段,起着资金调拨作用,还可为当时各地商品流通提供全面、快速、有效的服务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