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生贵
青海省湟中县总寨镇兽医站,青海 湟中 811602
养牛业是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是畜牧业增收的主要途径,而做好疫病防控又是保证养牛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本文从规模养牛业的现状及其综合防疫体系建立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建立综合防疫体系的基本内容。
规模养牛业不同于传统养牛业,由散养、粗放饲养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饲养。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应用专业化、工厂化的养牛方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牛的品种差,外加饲养管理粗放,致使其产奶、产肉性能低下,因此只能靠增加牛只的数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但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使牛只接触频繁,加大了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风险。
规模养牛业为追求高效益,采用杂交繁育技术,将牛的品种进行改良,使其繁殖性能优良、生长发育快,为了保证优良牛种能充分发挥其优秀的生产性能,必须提供充足的优质饲料。但由于我国天然牧场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均较晚,再加上畜种放牧严重超载,导致不少草场沙化、植被退化且草地产草量、载畜量减少,以致不能提供足够的优质饲草,不仅影响了牛正常的生产,也给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创造了机会。
现在的传染病多为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不仅难以诊断而且难以治疗,究其原因是由于传染病预防工作不够完善。所以在生产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提高牛群整体健康水平、防止外来疫病的传入,并对种群进行控制与净化。
传染病依然是畜牧业的最大威胁,特别是某些烈性传染病危害异常严重。在生产中要从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出发,建立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提高牛群抗病力的综合防疫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种时带入病原,尽量避免从外地引进牛,购买前要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引入后要隔离观察;按照牛的品种、性别、年龄、体重和强弱等具体情况分群饲养,根据牛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采用不同的饲养标准和方法;牛舍要保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舍内温度保持在9~16℃、湿度保持在50%~70%为宜;坚持每天让牛只进行适量运动;保证饮水充足、清洁;牛舍要勤换垫料;每天对牛舍、运动场的粪便和污物进行清扫处理。
消毒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一般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疫病,要对饲料、饮水及饲养管理用具进行消毒;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疫病,要对空气进行消毒;通过节肢动物或鼠虫进行传播的疫病,应进行杀虫、灭鼠,以切断传播途径。消毒制度的制定要根据牛场的具体情况而定,如牛舍出入口处必须设消毒池,消毒池内的消毒药要定期更换,并保持适宜的浓度;所有出入车辆或人员必须严格消毒;谢绝外来人员参观,必须入场者,须更换消毒过的工作服或衣帽;饲养人员不得随意串圈、串舍;每年定时对牛舍、场地和用具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牛场应有计划地给健康牛群进行预防接种,为使预防接种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掌握本地区尤其是本场牛常发病的种类及流行规律,掌握牛群的生产、饲养、管理和流动情况,以便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防疫计划,并严格执行。此外,在引入、输出牛群以及施行外科手术之前或发生复杂创伤之后,应进行相关疫苗的临时性预防注射。
目前对牛造成严重危害的寄生虫主要包括蠕虫(线虫、蛔虫和吸虫)和节肢动物类体外寄生虫(疥螨、痒螨、蜱、牛皮蝇和虱等),其中胃肠道线虫、疥螨、蜱和虱危害最为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后,都会对牛机体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吸取营养、分泌毒素、机械损伤和传播疾病等。
寄生虫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具体防治措施可分为以下几点:①实行科学饲养,加强管理,保证饮水清洁充足、饲料营养均衡;②搞好环境卫生,定期对牛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消毒,粪便、垫料等进行堆积发酵或无害化处理;③根据具体情况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④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驱虫,定时化验、检查,及时治疗;⑤选择驱虫药应坚持以高效、广谱、低毒、绿色、无残留、无副作用且使用方便为原则;⑥提高兽医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养殖户的驱虫保健意识,确保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