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华,梁 爽,李 强,潘洪良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影像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听神经瘤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神经鞘细胞,是桥小脑角池最常见的脑外肿瘤,占75%~80%[1]。有时影像学表现与三叉神经瘤、脑膜瘤、胆脂瘤等相似,容易被误诊,故该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较重要。CT对后颅窝扫描形成的伪影对桥小脑角区的肿瘤显示有一定的影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由于具有软组织对比度好,无骨质伪影干扰,可以多平面成像及患者极少发生对比剂变态反应,因而非常适用于对听神经瘤的诊断。该研究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11例,探讨MRI对听神经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1 一般资料 收集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听神经瘤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49岁,临床症状以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为主,伴有头痛、眩晕、偏瘫或步态不稳等。
1.2 方法 11例患者均作CT平扫,MRI平扫+增强。CT检查采用东芝公司64排螺旋CT,常规头部横断扫描,并作多平面冠状位重建;MRI检查采用飞利浦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头部矩阵线圈,应用 SE 序列:T1WI TR/TE 450/15 ms、T2WI TR/TE 3400/90 ms,分别进行轴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成像矩阵256×320。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二乙三胺五乙酸-钆盐(Gd-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cetic acid,Gd-DTPA),按0.1 mmol/kg 静脉注射给药,分别进行冠状位、轴位T1WI扫描。
2.1 CT与MRI结果比较 11例患者,CT平扫低密度2例,混杂密度6例,1例仅表现为骨窗内听道扩大,漏诊2例,MRI检查11例患者均为阳性表现。
2.2 部位与形态 11例患者右侧6例,左侧5例,10例肿瘤主体位于桥小脑角区,1例微小听神经瘤,完全位于内听道内。肿瘤呈圆形、类圆形7例,哑铃形1 例,不规则形态3 例,轮廓清晰,最大径0.9~4.6 cm。
2.3 MRI信号改变 病变平扫为实性成分者3例,囊实性者8例,都有蒂与内听道相连或位于内听道内,位于桥小脑角区瘤体与岩骨面成锐角关系。T1WI囊性部分呈低信号,实性部分呈稍低信号;T2WI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囊性部分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较平扫更清晰,实性部分明显均匀结节或块状强化,囊变区无强化,囊壁呈环形或多环形强化。
2.4 邻近结构的改变 在横断面和冠状面增强T1WI,尤其是冠状面均示内听道内有一蒂与肿瘤相连,为听神经,较对侧增粗,部分呈喇叭状和团块状,微小听神经瘤听神经未见明显增粗。除微小听神经瘤外,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小脑、脑桥受压,甚或第4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幕上脑室扩张。3例肿瘤周围轻度水肿,呈长T1WI,长T2WI信号。
听神经瘤是神经鞘膜细胞过度增殖形成的良性肿瘤,大多数单侧发生,极少双侧发生,多见于Ⅱ型神经纤维瘤病[2],听神经瘤为非胶质神经外胚层肿瘤,起源于第Ⅷ脑神经前庭支的施万细胞,故又称前庭神经鞘瘤;组织学表现与其他部位的神经鞘瘤相似,为Antoni A和Antoni B两型,另有其他表现,如出血玻璃样变的血管、黄色瘤样细胞、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及囊变[3]。它是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早期主要局限在内听道内,由于周围骨管限制,对神经发生压迫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当肿瘤较大时,向阻力较小的内听道外桥小脑角池延伸,出现前庭功能损害症状,晚期肿瘤推挤压迫小脑、脑桥,第4脑室向上可经天幕裂孔伸至幕上,向下达枕骨大孔缘,一起脑干受压和梗阻性脑积水。
听神经瘤的MRI特征性表现:①肿瘤主体在桥小脑角区,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病侧第Ⅶ与第Ⅷ神经束增粗,与肿瘤主体无明确分界,两者信号变化一致,增强后可见两者相连,很有特征。②大部分患侧内听道前后径扩大。③肿瘤一般呈实性、囊实性或囊性,肿瘤在T1WI图像上呈低信号、略低信号或低等混合信号,T2WI图像呈高信号或高等混合信号[4]。④增强扫描实性肿瘤呈均匀、不均匀强化,囊实性呈不均匀强化,囊性呈环状强化部分其内可见分格。⑤肿瘤边界清晰,瘤周极少有水肿,肿瘤占位效应明显。⑥微小听神经瘤的诊断关键是能否发现和检出病灶,理想的成像序列使第Ⅶ与第Ⅷ神经束与脑脊液之间有很好的对比度,有利于发现病灶,应用层厚4 mm以下的薄层扫描,是微小听神经瘤检查的必要条件[5]。Gd-DTPA是诊断微小听神经瘤不可缺少的方法[6]。
听神经瘤需要与桥小脑角其他好发肿瘤鉴别。①脑膜瘤:脑膜瘤是桥小脑角区发病率第2位的肿瘤,虽然形态上可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但脑膜瘤不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其基底部较宽,平扫多呈等T1等T2或稍长信号,且可伴有血管流空信号及钙化。囊变概率较听神经瘤低,增强扫描可见特征性的“脑膜尾征”。②表皮样囊肿: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形态不规则,沿着脑沟脑池向周围匍匐生长,对邻近组织压迫症状出现晚。T2WI-Flair序列表皮样囊肿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絮状稍高信号影,DWI呈明显高信号影,较具特异性[7]。③三叉神经瘤:可跨颅窝生长,位于岩骨尖常伴有骨质破坏和骨质吸收,且听神经束无增粗,若三叉神经束增粗可明确诊断。
听神经瘤的CT诊断受骨质伪影、扫描技术、病灶大小、位置、肿瘤密度等因素影响,常规CT易漏诊。常规脑部MRI可以显示两侧听神经,T1WI可清晰显示第Ⅶ、Ⅷ对颅神经的颅内部分,质子密度与T2WI可显示颅外部分,MRI图像能清晰显示听神经瘤的本身特征(内听道扩大,听神经增粗)和对周围结构的影响,无骨骼伪影,分辨率高,易检出病变,并可进行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对听神经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Gd-DTPA造影剂的应用使微小听神经瘤诊断及桥小脑角的肿瘤鉴别诊断迈上了新台阶。
[1]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4-145.
[2]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74-379.
[3]黄力,许卫国,付元芳,等.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附78 例分析)[J].癌症,2005,24(5):591-595.
[4]徐进,孙鑫.磁共振诊断听神经瘤囊性变1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9,20(7):123.
[5]徐惠,李传福,孙虹,等.桥小脑角区脑膜瘤与听神经鞘瘤动态MRI的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5,20(3):221-223.
[6]吴鲁宁,许建荣,孙爱华.增强MRI对微型与小型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3(5):442-444.
[7]段峰,郝大棚,徐文坚,等.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5):53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