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萍,范 靖,刘玉秀,胡新勇
做好军队干部医疗保健工作,是部队医院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多数医院干部病区施行“老年病全科住院”加“普通专科请会诊”收治模式,全过程缺乏完整、专业的诊疗,部队干部对医疗质量满意度不高。同时,干部病区医护人员由于发展受限,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干部病区发展动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我院自2004年2月起根据干部的医疗需求设立了7个专科病区,建立并完善了专业诊疗体系,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1]。
1.1 医疗工作效率受限 质量提升遭遇瓶颈 目前,多数军队医院干部病区仍实行全科收治管理模式。事实证明,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需求的改变,这种收治模式严重影响医疗工作效率[2],不再适应患者医疗保健的新趋势。在全科收治模式下,患者需到干部门诊就医,才能入住干部病区。然而,在诊疗过程中,由于某些医师缺少应对专科性具体疾病的诊疗知识,有些诊断仍需要专科病区会诊才能明确;在住院期间,其治疗也大多需要到专科病区实施,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治疗时间,降低了诊疗效率[3];同时,在全科收治模式下,由于不同疾病患者混杂,导致院内感染率上升,影响患者的康复。另一方面,由于专科技术水平的滞后,很多医院干部病区将医疗任务重心由医疗变为疗养,进一步削弱了病区的医疗功能。在目前患者人数增长的现状下,全科收治模式限制了医疗效率的提升,使病区医疗质量的提升遭遇瓶颈[4]。
1.2 医疗优势难以发挥患者满意度降低 相比普通科室而言,干部病区拥有高标准的服务水准和优雅的住院环境,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部病区患者群体不断扩大,患病人数上升,疾病的发展也愈发难以预期,需就医的干部人次数的增多给病区带来了床位压力。病床周转缓慢,造成了待床率升高[5]。近年来,老年干部疾病体系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病区缺乏专业系统的治疗方法,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发生晚治、误治,影响了治愈好转率的提高。环境条件的降低和治疗效果的下滑,使病区失去优越性,干部患者对病区的满意度也有所降低。
1.3 医师缺少自身发展动力病区人才资源流失全科诊疗模式由于缺乏专业性、连续性、整体性,使临床医师掌握的诊疗信息不全,难以形成清晰的科研思路,对科室科研项目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限制了病区的诊疗创新和医师个人能力的发展。这一状况导致部分医师不能安于干部病区的工作,人员流动速度加快,造成病区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病区难以形成稳定的诊疗体系,医疗质量缺乏保障。究其两者原因,由于干部病区缺少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方法,低年资医师在干部病区轮转期间缺乏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机会,达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富有经验的医师缺少发挥能力的舞台,专业特长难以施展,最终导致人才流失,使病区进入一个医师水平发展受限、医疗质量难以提升、患者满意度不断降低的不良循环。
从2004年2月起,我院通过开展病区专科化收治患者,将干部病区患者分流至各专科,开设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呼吸内科、血液肿瘤科和老年病科共7个干部病区[1]。改变以往干部病区重疗养轻治疗的错误观念,将需长期疗养和康复的患者分流到疗养区[6]。同时,设立家庭病床,缓解病区床位压力和资源浪费现象,保持病区的医疗功能。详细记录干部病区中的高级别干部从体检、门诊到住院、随访过程中的状态和情况,实行干部档案信息化,使轮转医师在首次问诊、处理、随访前快速掌握干部病情,对诊断、治疗起到较好的指导意义。在人力资源方面,建立医师轮转制度,即同学科普通病区派出有经验的住院医师到干部病区工作,定期安排低资历医师到普通专科病区轮转,加强病区间合作。鼓励科研成果的应用,提高经费支持,促进科研能力的发展。增加干部病区医护人员外出交流、培训、发展的机会,建立优先考评机制,放宽干部病区医务人员评级、评优和升职的条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3.1 创新管理模式发挥专业诊疗优势 干部专科病区通过医师轮转制度,将医师定期调入干部专科病区工作,一方面发挥了普通科室经验丰富的优势特长,带动干部专科病区诊疗专业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拓宽专科医师对于本专业疾病的诊疗思路。干部专科医师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不断增强对老年患者疾病规律的掌握能力,提高诊断与处理准确性,带动医疗质量的上升;同时,干部病区与普通科室的合作,还将一些基金项目引入干部病区,为科研发展带来动力。2009年,干部病区平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高达99.94%,治愈好转率>96%,医疗质量稳步上升,科研实力不断上涨。
3.2 合理诊治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老年干部群体的生理指标具有自身特点,干部病区通过对相应疾病的归纳、总结得到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病区建立了干部健康档案数据库,不断更新老年疾病谱,发挥循证医学优势,使诊疗有的放矢[1]。此外,干部病区与院内多个中心型科室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一些特定疾病纳入专病诊疗链,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节约了治疗成本,为干部病区辟出一条方便快捷的“诊疗通道”。通过对流程的合理改造,使年收容量从2003年的944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3306人次。病区总平均住院日从2003年的35.75 d降低至2009年的24.45 d,其中消化内科干部病区的平均住院日从2003年的31.00 d降至2009年的18.02 d,血液肿瘤内科干部病区从28.62 d降至16.70 d。床位周转次数逐年上升,其中血液肿瘤内科干部病区的床位周转次数从2003年的 13.12次/年增长到 2009年的 22.23次/年,消化内科干部病区从10.24次/年增长到17.87次/年,充分提升了工作效率。
3.3 完善信息系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数据库,详细记录干部体检、门诊、住院和随访过程,充分掌握患者健康状态。医师可在医疗活动中随时调用健康档案,解决由于缺乏参考或技术支持给诊治带来的影响;便于医师在首次问诊、处理、随访前,快速地掌握患者病情,全面指导诊断和治疗。患者信息的系统化也为临床医学科研提供了基础,经过6年的探索实践,干部病区共承担各类课题20余项,科研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3.4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促进全面发展 以往,干部病区管理缺乏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制约了医师能力的发展,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下降,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干部病区创新施行的轮转制度,促进了医师诊疗经验的积累和能力发展,增加了与普通病区间交流机会,扩展干部病区应对疾病的范围。专科收治模式,放宽了病区医护人员晋升、发展的条件,使其工作成就感不断上升,工作积极性大幅提高。普通科室人员的加入为干部病区整体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扩充了医师知识面,提高了其学习能力,为病区整体实力的上升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病区创新管理、合理激励,满足了医师发展需求,改善了医师工作态度,稳定了整体人才结构,提高了病区工作效率,不断推动病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6年来,我院干部病区对收治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使干部病区逐渐适应当前医疗形势,提高了医疗质量,并改善医务人员发展受阻和人才流失的现状。专科收治模式的创建,不仅提高了医患双方的满意度,也通过病区的专业性诊治,提升了科研发展和创新的能力。专科化收治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方法,处理好专科与全科并存、专科与专科合作的关系,不断提升干部病区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1]胡新勇,申 萍,朱小蔚,等.干部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4):334-336.
[2]王 黎,孙 皎,吴 晶.干部病房老年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相关性分析及与普通病房老年患者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9):1931-1932.
[3]陈 芳,宋 骤,陈青山,等.军队师以上干部住院周转慢的原因及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9-10.
[4]杨蕊丽.军队干部健康档案管理的问题探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2):141.
[5]徐 幻,汪春晖,干振华,等.关于加强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管理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6):89-92.
[6]朱 役,费连兵,穆小苏,等.医院疗养区疗治结合发展模式的做法与体会[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