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斌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广州 510642)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致病性菌株引起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率与死亡率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异。该病常与鸭巴氏杆菌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瘟和禽流感等并发或混合感染,对养鸭业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1年2月,清新县某鸭场购进4000多只鸭苗,并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当饲养至15日龄时,鸭群出现鸭只死亡情况,几天后病死鸭只数量大幅增加,病鸭以腹泻为主要特征,死亡率20%左右。
病鸭精神委顿,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闭眼缩颈,排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病鸭常常离群呆立,不愿行走,强行赶其下水时,常飘浮于水面上。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部分病鸭死亡前出现神经症状。
大部分病死鸭的肝脏肿大,有一层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可见肝脏有大小不等的坏死斑;心包膜增厚、混浊,心包内积有多量的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和胸腔粘连;脾脏肿大充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容物稀薄并含有黏液血性物,肠系膜粘连,形成出血性肠炎。
无菌操作分别采取病死鸭的肝组织、脾脏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呈单个或成对存在。
无菌操作取病死鸭的肝脏组织、心脏组织分别接种鲜血琼脂、麦康凯琼脂和普通琼脂等3种培养基,然后置37℃培养24h。结果在鲜血琼脂上表面,出现有溶血性、β型溶血;在麦凯琼脂上形成红色、湿润和不规则的圆形小菌落;在普通琼脂上生长良好,长成乳白色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并呈半透明微凸起的菌落。挑取麦康凯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可见有单个或成对革兰氏阴性杆菌。
挑取经纯化后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以下生化培养管中,置37℃培养24小时后判定结果。该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甘露醇等,并产酸产气,不液化明胶,不能分解尿素,不产生H2S,甲基红试验阳性,M.R阳性,VP阴性。
根据鸭群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诊断为大肠杆菌病。
取经纯化后的单菌落接种肉汤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后,将菌液均匀涂布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进行药敏试验,然后置37℃培养24小时,结果该菌对卡那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和青霉素等不敏感,对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高度敏感。
及时打扫鸭舍卫生,保持鸭舍通风良好,对笼具、食槽、用具和地面等,用浓度为0.2%的强力消毒灵进行全面消毒。及时隔离病鸭,对症状严重的病鸭作淘汰处理。在远离鸭场的地方,对病死鸭加消毒药后进行深埋处理。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在饲料中添加0.02%恩诺沙星,均匀拌料连续喂10天,同时在饮用水中添加0.01%恩诺沙星和可溶性多种维生素,供鸭群饮用,连续10天。对出现症状病鸭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每天2次,连续3天。采取上述措施后,病鸭数量减少,鸭群采食量逐渐增加,鸭群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0天后鸭群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