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辉
我国中小学的学生及学生家长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逻辑分析法
从建国到现在,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许多体育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近年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无不对体育教育进行拓展与创新,然而国民的体质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却仍然让人担忧,很多关键指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不得不让我们进行反思。其实,学生体质下降的最本质的因素就是运动不够或没有运动,这也是最简单的道理,只要学生愿意并且有机会参加活动,那么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但关键是提供什么样的活动或项目能够让他们乐意参加且坚持不懈,这或许就是我们的着眼点和抓手。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需要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1.1 家庭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家庭成员特有的亲和力是体育活动最好的宣传。”当前,许多家长对子女存在“望子成龙”心理,再加上社会在用人机制方面存在“唯学历”等倾向,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严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在广大家长和全社会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
2.1.2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环境
学习环境的好坏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师生关系是决定学习环境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区中,学生对健康和体育活动的选择、是否坚持参与活动和形成锻炼习惯都与学生的归属感有关。一旦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关心和支持的环境,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提高,并投身于学校和社区的生活之中。同时,教师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整个学校的环境应该有助于学生对健康教育和体育的学习。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应积极参加,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
2.1.3 完善制度设计,激活社区体育功能
学校要向社区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将时间、形式定下来也可以形成稳定的机制,由政府补贴,引进专业健身辅导员,组织青少年开展活动,将社区资源与学校场地结合。学校向社会开放场馆后,也推动了社会上一些营利的场馆限时向学生开放,今后在完善相关制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推广,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2.1.4 学校、家庭和社区紧密联系,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学校、社区和家庭要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得以充分融合,但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体育为健康”,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出发点,不仅要求学生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期望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体育活动、参与等多层次的稳定形态和行为特征,起到调节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可持续性,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必备条件,而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在这方面的培养尚显欠缺。
2.2.1 娱乐性和趣味性
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对于那些运动不积极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起点,只是把他们的视线集中于多走几步,而不涉及到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没有把这种活动当作一种任务,也不存在什么压力,而是一种乐趣。而当前我们的学生则存在一种“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这就是因为体育课对他们来说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一种压力和负担,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2007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小学校园集体舞,体现了很好的娱乐性,但这几乎是局限于课间短短的时间里,没能把这种娱乐性带进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出她的优势。我们应该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让体育有魅力”怎么让体育有魅力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改革体育课程的形式,丰富充实体育课程内容,尤其是要增加游戏因素,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一想起体育,就感到亲切,就有参与的冲动。
2.2.2 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目前我国体育活动或模式的推广基本上还是上传下达,地方或学校缺乏自主性,政府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再加上学校的升学压力,他们也没有精力去搞项目研究。加强地域性运动项目的开发,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
2.2.3 因地制宜,不受场地限制
调查研究表明,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体育设施不足,造成学生无处可运动,只有少量的学生选择或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国外,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场所很广,室内室外,校内校外,只要动起来任何地方都是运动场所,而国内体育活动的开展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场地不足。
2.2.4 安全性,为学生参加安全、舒适愉悦的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安全问题是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出于对很多体育活动安全性的考虑,学生,家长和学校很有可能就选择尽量少的开展或不开展体育活动,因此,安全因素对于体育健康教育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1)在学校和社区里提供安全的体育活动场地与设施
(2)加强体育活动相关的损伤与疾病的防治措施
(3)禁止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体罚方式
(4)为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无组织体育活动提供时间
2.3.1 评价注重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
过去的测验主要强调与技能或运动有关的体适能,如百米跑的速度等。而且测试常常促使学生把自己与别人相比较,导致许多实际上健康的儿童认为自己是不健康的。相反,一些实际上不健康的学生,由于先天的优势,即便不积极锻炼或学习,也很有可能在一些测验上取得较高的分数。因此,一些美国学者呼吁不要把健康测验的结果作为等级评定的惟一标准,作为衡量计划是否有效的惟一根据不要张贴测验成绩,不要根据成绩的高低实施奖励,而要根据个人的进步情况进行奖励。
2.3.2 淡化升学导向,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考试成绩要按一定比例记入中考成绩总分,积极推进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一做法本无可厚非,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这也是他应该享有的地位。但把体育与升学如此紧密的挂钩,将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不科学的导向。促进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但内因绝对要占主导地位,这里的内因笔者认为是人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外因就是外部刺激,诸如升学、物质奖励、惩罚等。只有当人的内在动机和兴趣支配自己的活动时,这种活动才具有持久性,因此,在开展学生体育健康教育活动和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健康意识时要从内因出发,如果一味强调外部刺激,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将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在消磨他们的这种意识。要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要让“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浸入到每个学生的骨子里,让升学成为结果而不是目标。总之,一个体育项目或活动能否实施和推广下去并取得成功,不是取决于对项目或活动的宣传力度有多大,也不取决于你的文本制度制定的有多好,关键是在于它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本人认为我们的标准制定的更为完善和全面,也更细致,但是关键不在于此,而是看对这种标准的实际操作情况,能否深入到学校内部并被他们所接受,为所有学生所了解并为之付出行动,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对于体育与健康教育,我们常常理解为是一种学校的教育行为和责任,然而,它远远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学生的终生体育思想和行为,不仅来自于学校的单方面影响,还有赖于其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大环境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晓文,王莹.编著教学策略 [M].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陈琦,杨文轩,刘海元,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 .
[5]刘德佩.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 [J].体育科学,1987,7 (3) .
[6]倪欣.浅析体育价值观与学校体育 [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 .
[7]谭兆风,伍天慧.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回归与守望—近1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述略 [J].体育与科学,2002,23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