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与人道主义内涵

2011-12-08 22:56:19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自然界公平

苏 洁

(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为摆脱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发展观在指导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廓清并理顺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我党在总结并吸取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

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即本身生命的延续、素质的提升和潜能的发掘。它是指全体公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沟通发展诸要素,最终使人自身获得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发展。

全面发展。它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强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协调发展。它从横向关系把握发展观问题,强调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子系统的和谐统一,统筹兼顾,相互促进。

可持续发展。它是从纵向关系对发展的一种把握,即“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强调当前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不应对保持或改善未来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指出任何只顾眼前好处而不计未来损害的所谓发展,都不应被视为是科学、理性的发展。

二、人道主义原则的解读

所谓“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这种思潮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人本身乃最高的价值或尊严。从古希腊的普罗太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开始,西方社会一直有较好的人道主义传统。到19世纪已成为趋于成熟的思辨形式,最典型的当推康德“人是目的”的理论,他认为“人,实则一切有利行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因此,无论人的行为是对自己或是对其他有理性者的,在他的一切行为上,总要把人认为是目的。”[1]康德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把一切人都当作有尊严、有理性的主体来看待,但不足的是他把人看成是超历史、超阶级、抽象的人,纯理性的精神人,绝对“自律”的道德人了。

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了康德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把人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放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放在社会生活的关系里来研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人道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进而马克思又具体阐明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123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看来,“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3]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实践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人的各种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马克思这里,人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同时也是这一目的实现的手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物质财富的丰富。

另外,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包含着一个对我们今天的人类来说极为重要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4]马克思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95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自然的破坏,“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5]在马克思看来,人在自然界面前不应是征服者、掠夺者,虽然人不断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改造自然,实现“自然界的人化”,但“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属于自然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自然应被看作“自为的力量”,予以尊重,应给自然以人道主义关怀。

三、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与人道主义内涵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对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批判式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与拓展,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伦理意蕴: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它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要求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把人的需要的满足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动力,强调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人是全部实践活动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发展是“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既应有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应有精神生活的充实。第四,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人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协调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为人自身和谐负责。人要全面发展,首先要关注和解决的是人自身的本质、地位、价值、需求、权利等问题,要使人具有“人”的内涵和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它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出发,保障了人的生存权利和生命的延续,使人具有了生物学意义的内涵和价值,体现了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人在保障了基本的生存和物质需求之后,更深层次上的使命和价值应该指向精神和道德。若人的发展只限于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只限于物质享受的满足,则人会随着物质的消亡而消失,永远无法达到无限,只有上升到道德和精神的高度,人的权利、价值、情感、人格、智慧才能发挥到极致,物理的生命才能得到延续。温家宝曾指出:“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的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6]只有具备了物理生命和精神追求的人才能羽翼丰满,才是完整的人。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回归到真正的人道主义。

2.为人与社会和谐负责。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而人与人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若人际和谐出了问题,社会将无从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人视为最高价值目的,尊重每个社会成员发展的权利,给每个人以自我实现的平等机会,通过“全面、协调”努力创造社会成员的起点公平。“以人为本”、公平、平等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

人际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片面发展观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分配公平,对社会成员缺少人道关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给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以人道关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共同发展的原则;“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共同分享以及共同富裕原则。邓小平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8]。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原则,并将其融入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之中,使之有了更为坚实、稳定的人道主义基础,为它的最终实现铺平了道路。

3.为人与自然和谐负责。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的发展必须关注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应给自然以人道主义关怀,而不是征服、控制、掠夺的态度。然而在以往片面发展观的影响下,我国一直以来在经济发展中走一条“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的道路,导致经济发展畸形: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厉害。科学发展观在把人作为发展的终极目的的同时,把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纳入“发展”的考虑范围,改变以往对自然的控制态度,转而以归属和参与的态度对待自然,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互惠、共生共荣的关系,把自然界当作道德伦理对象来看待,尊重、善待自然。2003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如退湖还田、退耕还林、防沙治河等来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这一立场出发,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既强调代内公平,即区域、城乡的公平,又强调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拓展与完善。在代内公平原则中,科学发展观从不同区域的人对自然资源占有的质与量有差异的事实出发,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的指导策略。在代际公平上,科学发展观关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资源享有的公平权利,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人道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纠正了片面发展观对人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的偏离,是对人道主义原则的螺旋式复归。其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时强调人与物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同时,肯定人自身价值的至高地位,为人自身和谐开辟了道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尊重每个人的平等发展的权利,给每个人平等发展的机会,关注起点公平和分配公平,为人际和谐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充分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代内、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张玉霞.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观[J].理论探讨,2006(1):64-6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

[6]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4-02-2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自然界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军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4
自然界的一秒钟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例说“自然界的水”
公平比较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学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