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院内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2011-12-08 10:12:15姚红梅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药物性榆林中草药

姚红梅

(榆林星元医院,陕西榆林719000)

52例院内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姚红梅

(榆林星元医院,陕西榆林719000)

目的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及早发现和合理处置院内药物性肝损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榆林星元医院2009-2010年52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分别从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基础疾病、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和用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药物性肝损害处方中,抗结核药占40.4%,抗肿瘤药占28.9%,降压降脂药及中草药各占7.7%,解热镇痛药占3.8%,消化系统用药、抗过敏药及抗抑郁药各占1.9%。其中合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28例。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必需引起足够重视,提请医师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及用法使用,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榆林星元医院

肝脏是机体处理体内代谢产物的重要器官,也是多数药物的解毒器官,药物和肝脏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药物性肝损害则是指药物或化学物质经呼吸道、消化道和静脉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导致的肝脏损害,也称为药物性肝炎,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把肝功能异常持续不超过3个月者定为急性肝损伤,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肝损伤[1]。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肝病之一,已成为国内外常见且较严重的药源性疾病[2]。近年来,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用药种类的不断增多,各级医疗机构中重复用药及不合理用药的普遍存在,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而药物性肝损害因发生率较高、早期识别困难和患者经济负担过重等情况,已成为十分严重的用药安全问题[3]。国内外有关发生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报道较多,常见的药物种类差别较大,对临床的提示作用非常有限;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比较复杂,临床工作中如何快速判定肝损伤是否为药物所致,以及损伤的类型和程度,是临床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药物性肝损害与酒精性肝病有时在临床上,包括实验室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容易混淆,但两者在治疗和预后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系统地研究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并探讨及早发现和合理处置医院内的药物性肝损害,笔者采用抽样方式对榆林星元医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予以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榆林星元医院2009~2010年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病例52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4例,年龄17~75岁,平均(55.5±14.2)岁。

1.2 诊断标准

52例患者均符合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①用药后1~4周出现肝损害的表现;②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瘙痒及黄疸等;③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大于6%;④肝内有淤胆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及临床特征;⑤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⑥各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CMV-IgM、EBV-VCA-IgM均为阳性;⑦偶然再次用药后又发生肝损害。标准①加上标准②~⑦中的任2项即可考虑药物性肝损害[4]。

1.3 诊断分型

参照CIOMS标准[5],本文将药物性肝损害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肝细胞损伤型;第二种是胆汁淤积型;第三种是混合型。

1.4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样查阅住院病历,根据诊断标准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基础疾病、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和用药途径、病程、临床症状、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预后等指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病原学检查等。

2 结果

2.1 肝损害发生率及损伤类型

2009~2010年本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共发生52例药物性肝损害,其发生率为1.04%。其中,肝细胞损伤型为32例,占61.5%,男性25例,女性7例,潜伏期7±4 d;胆汁淤积型12型,占23.1%,男性8例,女性4例,潜伏期6.5±4 d;混合型8例,占15.4%,男性5例,女性3例,潜伏期8.5±3 d。在肝损伤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肝细胞型主要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胆汁淤积型则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r-谷氨酞转移酶升高为主,混合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都升高。

2.2 致肝损药物种类

致肝损害药物品种很多,临床各科使用的药物及患者自己应用的某些药物都有可能引起其肝损害[6],其中,①抗结核药21例,占40.4%。主要有利福喷丁、利福定、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等;②抗肿瘤药15例,占28. 9%。均合用抗癌药及免疫抑制剂,主要有阿糖孢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③降压降脂药4例,占7.7%。有利血平、尼莫地平、来适可及立普妥;④中草药4例,占7.7 %。均为应用数种中药组方,主要有桑寄生、黄毒、虎枚、黄芩、姜半夏、千里光、冬青叶以及减肥药、治疗白癜风药等;⑤解热镇痛药(康泰克、阿司匹林)2例,占3.8%;消化系统用药(泄痢停)、抗过敏药(依巴斯汀、扑尔敏)及抗抑郁药(赛乐特)共4例,各占1.9%。其中合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28例。

2.3 药物性肝损害的处置

当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时,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应很快停用其服用的相关药物,予以对症支持治疗与转归,让患者卧床休息,并补充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同时施用常规保护肝细胞药物包括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ATP、肌苷和门冬氨酸甲镁),并加用冬氨酸鸟氨酸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采取非特异性解毒治疗方法,如静脉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熊去氧胆酸、点滴甘草酸二铵氯化钠注射液、甘草甜素、维生素C等。均未用甘草酸二胺、联苯双酯等降酶药。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上市,可供临床应用的且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越来越多,因而导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目前仅次于脂肪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病[7]。本文抗肿瘤药物所引起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占有最高比例,这可能与医院收住过多的化疗患者有关。另外,由于人们习惯上认为中草药的毒副作用少,因此会大量使用中草药,从而导致中草药使用过度,也是容易产生肝损害的一个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在抗生素和中草药与植物药的使用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的规范用药原则,这样即可大大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病的病理变化是的多样的,而且没有特异性,因而通常容易被忽视而导致产生误诊现象。本研究资料显示,药物性肝病的潜伏期是长短不一的。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在原发病基础上出现乏力、皮疹、纳差、黄疸;肝区疼痛、胃肠道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类似于急性肝坏死,常见于同时过量服用多种或超大剂量的对肝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和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个别患者无症状。所以,临床上如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黄疸或肝功能异常等症状时,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避免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临床医师应提醒患者避免滥用或长期大量用药,同时应高度重视植物药和中草药的不良反应,因为使用时人们对植物药和中草药的成分往往是不很清楚。事实上,已经发现有多种植物药和中草药制剂会引起人们肝脏的损害,为此,尽量少用或不用对肝脏有毒副作用的植物药和中草药。同时,继续公众教育很有必要而且至关重要。对于有药物过敏史、老年人和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用药期间必须注意检测药物的毒副反应,定期检测其肝功能、血象及尿常规,一旦出现黄疸或转氨酶增高、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必须立即停止可疑治疗药物,避免肝损害的发生。

[1]李珏,刘立新.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制与诊治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7):656-659.

[2]张琪,彭劼,侯金林.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8,29(7):102-103.

[3]姚苏宁,严小惠,周菊芝,等.63例院内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3):132-134.

[4]叶维法.临床肝胆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权启镇,孙自勤,王要军.新肝脏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王晓杰,蒋军,沈云志.药物性肝损害3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10):60-62.

[7]梁扩寰.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R969.3

A

1672-2639(2011)02-0058-02

2011-03-30;责任编辑 徐文梅]

猜你喜欢
药物性榆林中草药
榆林感怀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56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走榆林
苏智军: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18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傅青春: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
肝博士(2020年4期)2020-09-24 09:21:20
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26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中草药在缓解夏季猪热应激中的研究应用
广东饲料(2016年7期)2016-12-01 03: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