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伟
(南京晓庄学院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117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的实践分析及建议
孙 伟
(南京晓庄学院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1171)
运用文献资料法,解读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生成方式及其类型,并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进行例举分析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策略建议。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策略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特别是由于高校的扩大招生,高校的生源规模成倍扩张,在校生数远远超过高校体育教学所能承受的容量,导致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当前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存在着公共体育课程随意性大和放羊式教学的趋势。尽管有许多高校通过建设新校区、添置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并不断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但仍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对当下的体育课程模式进行重新梳理与建构,以促进高等教育人才的健康成长。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制订自己的体育课程方案,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并逐渐形成了较稳定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另外,目前不少学校的大学生对原有体育课程模式不满意,呼唤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1],这种需要也更进一步推进了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
课程模式往往是指在一定的条件背景之下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的一种课程建构和教学的范式。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实用性。体育课程模式是指按照特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并结合高校自己的现实状况,对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整合,在统一的体育课程目标规约下,体育课程建设者对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进行整体的把握与设计,从而形成独特的体育课程总体方案,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是在大学体育实践过程中,在大学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参与下而渐生的一种相对典型和稳定的课程范式,它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课程范式可以被称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2]
第一种称之为原生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是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在归纳和演绎的前提下,创造出的原来不存在的课程模式。如深圳大学的教学俱乐部模式等[3]。
第二种是派生模式。它也是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课程的系统分析,但它是借助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式,派生出的新的模式。例如镇江船舶学院的自主构建模式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创建的。
第三种子项模式。它是在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课程的基本模式,以这样的基本模式为母体,在基本模式允许的范围内,构建出的新的课程模式。
不同的课程生成方式表明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构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创造,也可以借鉴别的学校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再创造,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在以基本模式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模式。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将会逐步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状态。[4]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环境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面临深刻的变革,高校体育也随之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因而构建符合新时期的体育课程模式应运而生。在目前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建构尝试与探索的高校中,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较为典型。例如,北京大学的体育课程模式称为“完全开放式”,清华大学的体育课程模式是“三自主”模式,其特征均表现为开放、民主;上海交通大学构筑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是“立足需求、整体构建、立体运作”,其特征表现出明显的体育社会化取向;深圳大学则是一种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特征是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而福建师范大学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主副项制,突出其师范性;南京理工大学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宣称“健康为本、重在健身”,强调课内外一体的特征;江苏大学的体育课程模式重视“自主建构”,其特征是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长城旅游学院的课程模式是“定向拓展、成套组合”,注重体现生活、生态和时尚的特点;西北工业学院的体育课程模式是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课程建设互动发展,特征是运动队和体育课程建设互动发展。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特征比较,可以发现各个高校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对《指导纲要》中的目标进行整合,使各个学校的目标更切合学校实际。下面以北京大学、长城旅游学院为例作一简要评析。
北京大学的公共体育课程总目标分为四个方面:(1)促使学生爱好运动,使其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且能测试和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同时能编制个人体育锻炼的可行性计划,并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2)使学生能熟练掌握3至4项体育健身的方法与技能,并且能运用方法技能自主进行锻炼。(3)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逐步提高其自身运动能力,并能熟练掌握1到2种体育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同时能明确选择人体所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并且逐步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4)教育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设计安排体育学习的目标,并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来改善心理状态,能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并能借助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并能在运动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感觉,同时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使其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也体现出民主、开放的气息,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以及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作为一所商业性气息浓郁的学院,长城旅游学院的体育课程目标则表现出另外一种与其专业相结合的特征。长城旅游学院的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能掌握旅游活动中所需的某些运动技能,并具备引导启发游客共同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不断锻炼并提高体能,从而适应从事旅游活动的需要,并逐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与安全防范能力,以便做到保障其自身以及广大游客的人身安全。其三,逐步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不断调整服务心态,从而促进旅游服务质量。
通过对比分析可见,两校的体育课程目标显然是有区别的。当然这与两所学校的校风、环境、条件都有一定的关联,此外两校在构建体育课程目标时,都能够事先考虑本校的现实需求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取向。北京大学的目标指向是世界一流,因此其对体育自身的功能与特点进行深度挖掘,确保培养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而长城旅游学院则有着较为明确的旅游专业特色,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领域也提出以体育课程改革为一个契机和抓手,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整体改革,因此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设计就与学校的专业定位以及专业特色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在内容建构方面体现出下列特点。
首先,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已经不再限制在体育教学的范畴,而是将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的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关注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的形成。当前许多高校体育社团的形成与发展,其声势已不局限在体育领域,这些发展趋势表明,大学体育课程模式需要新的定位与理解,单纯靠体育教学是无法适应我国当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
其次,高水平运动队将在学校受到空前的重视,高校体育将成为主导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再者,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已经逐渐超出了体育所涵盖的领域。首先,在坚持传统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涉及营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关注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关心其从事体育活动的健康与安全等问题。其次,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来设置体育课程内容,促使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范畴不断拓展。如某些高校将风筝、台球、保龄球、围棋及桥牌等内容开设到体育课程中来,还有些高校引入了某些拓展类项目如攀越逃生墙、勇闯断桥、攀岩等。许多生活类、生态类、生存体验类以及时尚的体育项目逐步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出现,促使大学体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拓展与延伸。
随着近年来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高校的体育课程理念也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可以说理念的更新改变了过去指导纲要的要求,在构建课程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但是,对于特定的某所高校而言,要建构符合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其理念更新应该按照教育部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共性理念作为根据,从而衍生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个性化的体育课程特征。
在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建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理念更新在构建课程模式中的重大作用,往往对某一课程模式进行命名时,必然反映出《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共性特征,也体现本校的个性特点与理念。如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体育课程模式,上海交通大学的立体运作体育课程模式等等,这些体育课程模式的命名,体现了体育课程构建的新理念,也诠释了该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核心内涵。
一般来说,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思维与操作方式,往往包含分解与整合两种趋势。当需要阐述体育课程目标的方案与体系时,可以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比如教育部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把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总目标与具体目标,这是认识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时,就应该采取课程目标整合的手段,把体育课程目标和高校的客观条件相结合,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整合与取舍,从而使体育课程目标衍化为便于课堂教学与操作的学习目标,也使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校体育实际,并符合高校培养方向以及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首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与抉择。大学体育课程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也更加强调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更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养成,因此内容更加广泛,更加具有选择的余地。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对内容可以分类,例如长城旅游学校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专长与拓展三大类;有的高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把体育内容罗列公布,让学生自主抉择与取舍,让学生自主健身并学习锻炼的方法与技能,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这些体育内容包括体育理论类知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技能类体育内容(提高学生体育基础技能水平和专项技能能力),拓展类运动项目(满足学生时尚需求),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时尚体育项目,在学生运动过程中培养并形成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使情感类体育内容得到体现与反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习惯,培育其体育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与行为。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方法上,根据不同学校特点,选择体育内容的方式与原则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对于基础类体育内容可包含一般身体发展练习,并可安排在各个教学单元之中。而对于体育专长类内容则提供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于拓展类内容可以采用小型化、课题化的形式对学生作初步而广泛的介绍,安排教学时数可以少一点。又如采用教学俱乐部的形式或完全开放式的课程形式开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组合可以采用主项选修、副项搭配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成套选择的套餐形式。
再者应特别关注高校体育课程的单元构建。大学体育课程主要侧重于发展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体育学习内容,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的单元设计偏重于对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选项必修、专项选修等,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特色体育教学项目,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体育项目,为了适应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有些大学体育课程正向着小型化和课题化的方向演变与转化。
此外应注重更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许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已经改变了教学行政班级的限制,按照上体育课的要求重新编班,均要求在一所学校的教务部门的统一调度下,对课程的总课表进行统一的调整。在各高校的体育课程实践中,这种调整有两种方法,第一是把一些课时确定为学校选修课时,完全按照学生所选科目开课,此时完全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这种方式还可能发展为完全开放式的教学,当课程改革迈入21世纪时,某些自主性较强的高校,如北大、清华等大学体育课采用了三自主的方式来上课,包括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这种授课方式已完全打破了固定班级授课制的框框,体现了时代的新特征[4]。此外一些规模小的专科性学院,则继续保留原有教学行政班为单位的授课制度,但是体育教学内容则考虑了专业需求。
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应从多学科展开,如生理学、心理学。运用生理学的知识来构建体育课程模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安全地从事体育运动,养成科学的身体锻炼习惯;另一方面是把运动处方等理念和手段引进体育课程领域。使大学课程教学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也适应每个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适合学生个体的生存发展条件。此外,许多高等学校也开始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后进行自我评价的问题。体育课程模式的心理构建是指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当前许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中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快乐教学模式、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创造教学模式等。这些体育课程模式均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探讨并关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健康观念的更新,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不仅要建立在生理构建的基础上,此外还应当考虑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构建,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与态度体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从而有效保障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1]杨辉,刘芳,罗小芹.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2):96 -97.
[2]吴国清.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刘守燕,朱锋.中外合作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47 -49.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P.E.Curriculu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Sun Wei
(Xiaozhuang College of Nanjing,Nnanjing,Jiangsu China 211171)
The paper,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explains the formation and types of college P.E.,and conducts a cas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mode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ith the conclusion showing that different universities strive to develop individualized P.E.mode of their own when constructing their P.E.mode.Through the sports course of updating idea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hysical level sports,sports course target,the integr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sports leve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five to construc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It is practical and applicable table to construct P.E.mode by means of updating ideas of PE course,constructing sports physiology,integrating PE goals,constructing sports science and sports psychology.
college sports;curriculum mode;reconstruction;strategy
G807.4
A
1001-9154(2011)12-0073-04
G807.4
A
1001-9154(2011)12-0073-04
孙伟(1962-),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2011 - 11 -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