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杰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48)
塑化剂风暴的经济学解读
周清杰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48)
2011年3月,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一名普通检测员在进行益生菌例行稽查检测时,意外发现食品中竟然有毒性物质——塑化剂DEHP(即“邻苯二甲酸酯”),让一场在台湾业已存在了30载的食品安全危机露出了“庐山真面目”[1].一些不肖食品从业者为牟取一己之私利,在“起云剂”中用塑化剂代替棕榈油,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根据台湾“卫生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7月4日,昱伸香料公司、统一企业公司等317家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厂商卷入其中,被检出含有塑化剂的产品包括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食品及添加剂共六大类 879 种.[2]
台湾的塑化剂风暴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认为,按照经济学的思维解读塑化剂风暴,或许可以更清楚地找到这场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
塑化剂事件的实质,是某些商家用成本低廉的塑化剂取代了合法的添加剂——棕榈油.从表面看,塑化剂既可节约费用,获取成本优势,还能保证“起云剂”起到乳化稳定的功效.因此,用塑化剂代替棕榈油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为某些黑心商人发家致富的“明智”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首先是一种商品,它的生产与消费是由不同的主体完成的.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些生产者与消费者有着不一样的利益诉求,他们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和谐竞争,并最终实现均衡.
毋庸置疑,生产者之所以愿意投入资本,向市场提供食品,无非是因为可以获得利润.应该说,资本逐利本没有错,但这种行为应该守法合规,遵守市场规则.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各种制度均处于不成熟时期,逐利的本性也曾把资本变为“吃人的妖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了他人的一段话,把资本的逐利性描述的淋漓尽致:“一有适当的利润,它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跃起来;有50%,资本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3]
在新古典经济学假想的完全竞争、信息完全的自由经济中,参与者面临同样的盈利机会,竞争消除了暴利,资本成为人类提高福祉的必要工具,其“恶”的一面也被弱化.但不幸的是,现实经济中有诸多方面尚无法满足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市场仍有暴利空间.就塑化剂而言,其成本仅为棕榈油的五分之一,所以,“以塑代棕”可以获得400%的边际回报率.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如此高的利润率足以让资本释放所有的“恶”的本性,让资本的所有者敢肆意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和道德.
塑化剂之所以能成为台湾起云剂生产企业的一个潜规则,主要是因为他们闭锁了某些重要信息,导致食品制造商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后者只掌握起云剂的价格以及其在食品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但却不能获得起云剂所有真实成份的信息,自然也无从知道前者已把塑化剂这个“李鬼”混入到产品中.正是由于前者滥用了在起云剂生产中的信息优势,才让塑化剂变成食品的一部分,让消费者的健康暴露在不应有的安全风险中.
在新古典经济学所设想的市场中,商品的质量是合格的,因为不合格的食品根本不会有市场需求.由于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也是完全透明的,因此,在满足最低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买卖双方只需按质论价,进行交易即可.在此情形下,生产者是以利他为手段来实现利己的目标的,符合经典理论的论述[4].
然而,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而且,这种非对称性还会随着产业链的延长被进一步放大.正如威廉姆森等学者早已指出的那样,信息不对称会诱发不惜以损人为手段来实现利己目标的投机行为,从而导致市场失灵[5].
从塑化剂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非法添加有毒物质的信息一直被起云剂制造商所掌握.食品企业在购买起云剂时,并未被告知其中的某些成分已经被偷梁换柱,监管部门也未给出任何风险提示.随着食品企业将它认为是合格产品的起云剂加入到各类食品中,消费者口中的美味食品遂变成有毒的危险品.
在台湾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塑化剂属于第四类有毒物质,采用的“事后报备”制度.当故意添加塑化剂的企业遭遇只需“事后报备”的监管制度时,最可能出现的情形就是企业不报,监管者不检测,参见表1.
表1 “事后报备”制度下涉毒企业的选择与监管者的反应
从表1可以看出,只要没有企业向监管部门报备使用了塑化剂,监管者就没有义务检测食品中的塑化剂含量,自然无从知晓食品中是否添加了塑化剂.一个存在了30年的重大食品安全隐患就这样潜伏着,一直没有被监管者发现.在监管程序正常运转情形下却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主要源自监管制度存在的缺陷.因为它假定像昱伸香料公司这些故意添加塑化剂的“坏家伙”是一个守规矩者,会在事后向监管者报备相关事宜.遗憾的是,这一假定与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目标相悖,让“事后报备”制度变成一纸空文.
另外,台湾的塑化剂风暴还告诉我们,目前我们的食品到底有多安全还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即使是由一些知名的大企业所生产的食品,其质量已经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许可.我们现在无法了解当下的食品中还有多少生产者有意或无意添加的有毒物质.它们像塑化剂一样,不在监管者的检测清单中,消费者和经销商也未曾察觉,但确有很大安全风险.如果多数不明有毒物都只能在意外中“被发现”,那么,食品安全就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童话.因此,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业任重而道远.
[1]孟登科,袁端端.每天都在给孩子喂毒——塑化剂潜伏台湾三十年[N].南方周末,2011-06-02.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相关产品名单[OB/OL].(2011-07-04)[2011-07-05]www.aqsiq.gov.cn.
[3]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9.
[4]周清杰.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品质量监管[J].中国工商行政管理研究,2009(9):4-7.
[5]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2.
(责任编辑:檀彩莲)
1671-1513(2011)04-0010-02
2011-07-05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资助项目(PHR201008247);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资助项目(201127).
周清杰,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规制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