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晨,吉灿忠
(1.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系,广西 玉林 537000;2.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传统武医现代传承尴尬探骊*
——从高等教育的视角
王晓晨1,吉灿忠2
(1.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系,广西 玉林 537000;2.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从教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武医在现代高等教育领域中传承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盲目学西下武医的现代传承模式、传承内容、传承途径与武医真正的学科教育规律不符。传统文化教育空间在萎缩,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和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等因素是影响传统武医现代传承的瓶颈。
传统武医;高等教育;现代传承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edagogy,culture study and sociology,the paper analyses the inheritance embarrassment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medical science.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modern inheritance mode,content and ways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medical science are different from its real educational rules.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pace is smaller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lacks confidence and the people’s fickleness which all affect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medical science.
Key wordsWushu medical science;higher education;modern inheritance
First author’s addressSport Dept.,Yulin Normal School,Yulin 537000,China
武术与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两者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相同的哲学基础,又同属人体文化”,其发展过程中相互的渗透和融合成为一种必然。“天人合一”、“阴阳辩证”、“形神相关”、“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等贯穿武医的经典思想和理论都表明武医同源。武医的传承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武医对人类的生存贡献更大的功用等意义重大,可目前传统武医的传承效果却不让人乐观,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武医现代传承的主阵地,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传统武术受环境的影响,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处于“学校武术教育名存实亡”的现状,而国学中医也在卫生领域日渐式微,“中医自身对中医理论的相信度日差,临床水平下降,加之中医成才周期长,青年人才凋零、少有高手出现甚至‘一代不如一代’”。从目前的发展势态来看,武医在高等教育的现代传承过程中趋于边缘化。可以说,“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教育。”传统武术和中医的高等教育已不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到了关系其生存和消亡的境地。因此,对武医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共性的现代传承尴尬进行教育背景与环境分析,对培育武医的良性传承环境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现代中医学院同时学两套,既学中,又学西。“中西医课时之比由早先的8:2变成了现在的6:4,甚至一半对一半。”表面上“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所采用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和西医没有什么差别,所谓的现代中医教育,实际上是模仿了西医的一种教育。尤其体现在学科的分科上,盲目效西下愈趋精细,譬如将一本《中医基础理论》划分为数个学科;将针灸分为经络学、俞穴学、灸刺学等。这与植根于传统文化,拥有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中医之整体施治理念是相悖的,仿西只能会是受分解、分析、细化、分化,进行微观层面研究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这就好比西方油画的赤裸暴露和中国山水画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一样:一个越分越细,一个侧重整体把握。现代中医不顾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传承规律而形而上学地照搬西医那一套,越是仿效,越违背中医的学科性质,所以虽然现代中医培养了大批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但直至毕业时对“如何学好中医”等根本的问题还心存迷茫,更别说独立开业行医了,更遭的是此模式下培养的中医人才对中医信心不足。吴仪副总理言:“中医学是我国具有原创性知识产权的一个领域,……一定要按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办事,在管理上防止套用西医西药的某些做法。”故传承模式效西下脱离了中医的学术特点,与中医人才成长规律极不符合。
反观高校武术现代传承模式,在相同的西方强势体育文化背景下和中医在传承模式上有着相同的诟病。武术属于体育学范畴的二级学科,“端谁的碗属谁管”,百年来,学校武术从登堂入室至走进高等教育,都可谓把西方体育的“高、精、尖”的竞技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武术的文化教育属性则不断被弱化。武术传承出现了出于“献媚”体育而自身传承的异化和片面性,只能在“一个全面西化的身体教育场域里“惨淡经营””。武术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技法和文化上,可技法学习“严勤苦恒”的高要求与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传承模式的过度仿西,导致武术真正的全面教育功能没有体现出来。综上,作为“原创性知识产权”的中医、武术却在套用别人的教育模式,迷失了自我。
传统哲学将世界分为形而下和形而上两种层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医是属于道器合一的学问。当然,发端于传统文化的中医更倾向于“道”的层面,可现代中医学院的教学内容基本抛弃了对“道”蕴含丰富的经典,忽视了经典中整体辩证中医思考能力的培养,教材是后人根据经典编纂的条分缕析、改头换面的据典著作,在诊断时借助了形而下的现代科技检测手段,通过一系列的理化指标开出处方,而对“望、闻、问、切”高深精妙的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刘力红教授痛心地认为,现今中医博士案头放的不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而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就道与器、质与量上来讲,中西医培养的层次不同,“西医是属于科学的,科学是属于量的,化质为量,而中医是质的,故在境界上讲应当是高明,故中医是神医,靠直觉,看准了就很准。”一味盲目仿西重形而下的操作能力培养,就易使中医弥足珍贵的形而上的辩证、整体的诊断思考能力的培养处于荒废状态,正是传承内容的尴尬。
高校武术传承内容与中医异曲同工。武术的产生、发展过程长期受传统文化的沁润,虽然也是道器合一的学问,但更重“悟”重“道”。“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是武术界的共识,即学习“艺”“武”之前先学会怎么做人,“礼”“德”属于“道”的层面,与传统文化“内求”的精神取向相吻合;而“艺”“武”等技法则是“器”的层面,在“礼”“德”之后,是形而下的范畴。可反思现行高校武术的传承内容,多为属于“器”层面的“方向、路线、高度、劲力”的竞技体育武术,而对“器”层面的武术动作传承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哲理则不够侧重。虽然此文化武术仅是从文化的视角理解武术,但却是武术传承的精髓。因为文化武术的传承更“突出和强调武术追求和谐,注重武德修养,侧重于以防卫技术进行修身养性的文化特长”,从而达到育人的效用。一句话,技法固然重要,但“道”的体悟,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德艺兼修,达到“内圣外王”则更为重要,所以武术的传承内容在西方体育思想干预下出现了传承内容的舍本逐末,导致世人对武术理解的片面和误会,培养的人才修养不够等问题。
现代中医的传承途径采用殿堂式教育,“大批量招收学生,集中授课。老师上课则来,下课即走,与学生的关系比较松散。除了考前的重点辅导,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进行较深入的学习和交流。”该传承途径就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只要有规格和数据,就是简单的“复制”。很明显,传承途径吸收了西医的理念,一切都有固定的程序,培养当然可以集体教育。可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医能以这样的方式传承吗?显然不能。因为中医思想充满了整体观、辩证观,其诊断思维和处方裁量都是非常灵活,又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没有固定程序可言。不可否认西医也有,但其对“觉”和“悟”的能力要求高度显然不能和中医相提并论。“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直觉”和“感悟”才是中医最难能可贵的能力。虽然现代社会这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中医特色成为许多人把中医定位为“伪科学”的根据,该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限制中医发展的瓶颈。但这种“觉”“悟”的能力绝不是飘渺不定,难以捉摸的故弄玄虚,而是在有着深厚传统文化沉淀和丰富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才有的“精准的内证实验”,只是普通的“下工”层次对其拿捏不准而已。故西医的传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程序,仿西致使中医特色能力培养失败,传承途径出现尴尬,有专家指出恢复师徒传承的模式势在必行可谓灼见。
近百年前,武术一度为“强种救国”而兵式体操化进入学校,团体教练,配以口令,打上了深深的军事化兵操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承途径并没有时过境迁;相反,在高校体育精神的教唆下,越发走向统一化,统一集体授课、统一教学内容。武术原本而只是个体通过反复的演练达到一种高度的协调,身体的协调进而精神的协调,加之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教育使人逐渐提升自身修养,是“为道日损”的蜕化,“乃是一个从感触直觉到经验直觉、然后再由经验直觉到智的直觉的培育与超越的过程”,此之谓武术真正的教育目的。所以现代武术传承在西方体育重具体重分析的思想影响下而导致程序化数字化,“只是难以理会的是西方人,这些手工业者、商人的后裔习惯了一是一,二是二的量比方法。”所以武术的现代传承途径在中西评价理念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失去了传统文化重整体与和谐的特色而出现传承途径的尴尬。
武术和中医原本有着符合自己本质特色的传承规律,但在盲目西学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致使武术和中医的传承不顾其本身内涵的传统文化特色,违背了其教育规律,出现了差强人意的传承效果,导致武术和中医的没落。因此,对武医传承的文化基础大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进行分析,才是认清武医传承尴尬并使其归于良性的关键。
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以及书院的废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断裂。现代高等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只是在分散的学科中体现的只言片语或一闪而过的历史镜头,根本没有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知识非常匮乏。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成了一个不断用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的过程,即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西方文化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要求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然后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文化趋于边缘化的境遇。“片面地强调和发展自然科学的教育,而忽视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伦理道德的教育,都受到消弱。”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教育专家呼吁现代教育要回到原点“再出发”,就是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空间被挤占后,单调自然科学教育带来的种种不适之后才提出的。艾斐先生在《文化的责任》中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而能动地赋予未成年人以民族精神、高尚的人格和优良品德;对于未成年人,在第一时间切入的文化完全可以先入为主,形成牢固而耐久的文化接受基础,并产生极为深重的影响。”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空间被挤占,造成“中医所倚赖的中国传统哲学体系、思辨方法和大量的古代经典医籍,学生们普遍感到茫然和困惑,在中学阶段所接触到的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与中医是格格不入的,中学的古汉语基础也不足以应付中医古籍的阅读。”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空间也被体育思想代替,武术全面的教育功能只能片面化,体育化。
对传统文化缺乏根本了解的缺失,导致无法体现传统文化的先进,也根本无法用传统文化精髓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从中受用受益。面对西方强势符号的进攻,“在严重地甚至病态地贬低自己文化的氛围中,人们有意无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这样怎么能够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中国文化呢?”民族文化的缺失,科学技术的渗透使国人感受到了精神空虚,“最近中国社会,因于太重视科学之故,遂致凡属自己所不知,或所欲排斥者,即一切排斥之谓不科学。乃至对中国人一向所重视之传统道德与心性之学,亦斥之谓不科学,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与思想传统,亦斥之谓不科学,不知此不科学一语之本身,却真是不科学。”学好中医不仅要通透传统文化的辩证哲学,而且要有扎实的中医药典籍功底。但往往现行中医院的大学生没有这些基础,所以对传统文化没有自信,基于此也有时对中医持怀疑态度。武术承载了丰富的儒释道精神要义,可是在体育学科的规范下而仅仅发挥体育的属性,对其内涵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开发甚少,加之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不足,所以从文化教育功用立场出发,大学生对武术并不怎么感兴趣。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还是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都基本上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展开,从而获得了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逐渐富裕起来,但是受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以及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多富起来的人却精神空虚,“各国友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普遍乐观,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文化遭遇着严重危机,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两者在发展上明显失衡。”现代经济社会是过于快餐化且变数太多的时代,人们做事追求吹糠见米、立马见效,包括做学问。人们缺少一种象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冷板凳精神。可中医的成才短则十年八年,长则二三十年,周期相对较长。和成才较快的西医相比,在适合现代人社会心理上明显不占优势。传统武术的修炼也是缓慢的,长期的、需要用身体反复感悟。就如形意拳的习练是“使用身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等身体有了悟性,听到一句话就有反应,就像马挨了一鞭子,体能立即勃发出来了。”其间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心思,可谓积习既久,才能豁然贯通,较之快捷、简单易学的西方体育更是被现代人所抛弃。加之传承机构——现代高校“受市场经济、应试教育、教育规模扩张的影响,高等教育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已越来越严重,不少学校已‘异化’成了某种技能人才的加工厂,教育已经沦为人们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工具化、功利型的教育模式无法实现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所以现代经济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导致人心的浮躁。
武术和中医现代传承之惨淡苍白已经到了不能不引起国人思考的地步了,21世纪的今天,国家已经吹响了文化战略的号角,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和安全性已成为关系着民族个性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已成为重中之重环节。传统武医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国学”的两个代表,其现代传承的意义深远而又紧迫。高校教育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中坚支撑点,是传统武医传承、开拓、创新的关键环节,因此抓好高校传承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1]郑勤,田云清.神奇的武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163-165.
[2]周志彬.回归传统走出现代中医教育困局 [N].中国中医药报,2005-11-4:3.
[3]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9.
[4]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0.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8.
[6]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2.
[7]张雪蓉,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97.
[8]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9-181.
[9]李仲轩.逝去的武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16.
[10]王新陆.高等中医教育思想理念的改革[J].中医教育,2004(3):1.
[11]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2.
(2010-09-27收稿)
Inheritance embarrass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medical science
WANG Xiao-chen,J I Can-zhong
G80-05
A
1672-268X(2010)01-0010-03
项目基金:玉林师范学院青年课题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0YJQN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