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建,高雯雯,孙庆祝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及概念解析
刘红建,高雯雯,孙庆祝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体育领域一个新的命题,它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而产生的。对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及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公共服务”与“城乡一体化”是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体育公共服务是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理论基础;科学内涵
Abstract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logic analysis,the paper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cep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and proposes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and rural and urban integral development 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is the public sports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has rich connotation.
Key wordspublic sports service;integral development;theoretical basis;scientific connotation
Author’s addressSports Science College,Nanjing Normal Univ.,Nanjing 210097,China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体育公共服务虽然有其自身特色,但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家的发展趋势及广大人民的体育需求看,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必将成为大势所趋,因而对其进行研究迫切且意义重大。
任何实践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同样是建构在不同的科学理论和社会理论之上的,它们作为理论基础其实就是一种理论范式,并始终贯穿于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理论范式影响思维范式,而思维方式又制约着行为方式。因而,理论假设或理论基础是探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时应该明确和把握的思维基础。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国内理论界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研究刚刚起步,一些相关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分歧。概念问题看似普通而简单,但却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讲既是不可回避又是容易产生模糊的现实问题,如果不进行科学的辨析,势必会由于人为地交叉使用而造成对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概念上的混淆,给人带来有雾里看花难明其义的错觉。基于此,本文拟对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及概念进行分析与探讨。
“公共服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的时代,对其理解不尽相同。19世纪后半叶,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杰出代表瓦格纳初步提出“公共服务”的概念:“如果我们考虑财政经济中国家以及其他消费所需的支出经济的话,那就必须筹划国家需要中所支付的工资乃至薪俸,或直接使用于公共服务的,或为获得其他财货而必须预为筹措的财货和货币的部分。在整个国家需要中,这一部分特别叫做财政需要。”1912年,法国公法学者莱昂.狄骥明确指出“公共服务”的概念:“任何因其与社会团体的实现和促进不可分割,而必须由政府来加以规范和控制的活动,就是一项公共服务,只要它具有除非通过政府干预,否则便不能得到保障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物品又称产品或服务,因而,公共服务也被称为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或公共财物,它是一个与私人服务相对应的概念。国外一些学者在研究公共服务时,也将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等同使用。最早提出“公共产品”这一概念的是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1954年,萨缪尔森首次明确界定了“公共产品”这一概念,他所指的公共产品主要是纯公共产品,他将公共产品定义为:“必须由集团中的所有成员均等消费的产品。如果集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可以得到一个单位,那么根据定义,该集团的每一个其他成员也必须可以得到一个单位。”
2004年美国学者登哈特夫妇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充分分析新公共管理的掌舵问题,在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理论、社区和市民社会的模型、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务员的作用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或驾奴社会;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公共行政官员必须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以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为目标等七大原则。”至此,完整的公共服务理论已基本形成。
“公共服务”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公共服务理论发展的基础,学界主要从三个角度理解和界定公共服务的概念及内涵。
(1)从物品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服务。按萨缪尔森的经典表述,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能减少任何其他人也消费该物品。”从认定“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到认定“公共服务不仅仅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定义虽然有所变化,但始终没有摆脱用物品的规定性解释公共服务的逻辑。如:“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等”在这一角度上,公共服务与提供公共物品是大体等量的概念。
(2)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服务。如罗纳德认为:“只把焦点集中在公共服务的生产(产品)方面是片面的,因为它将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置于一旁,而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正是要供应地方服务。总的看来公共服务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概念,它的外延比公共产品的外延要大,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隐含着公平性、普遍性等价值判断,是政府基于公平正义、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在这一角度上,公共服务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大体相等。
(3)从服务的角度来界定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非盈利性的服务,即:第一、公共服务是大众化的服务。公共服务不是只为特定少数人提供的服务。第二,公共服务是基本服务。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水、电、气、安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否则,人们就不能正常地生活。第三,公共服务是内容广泛的服务,公共服务既要提供物质物品(水、电、气、交通工具)等,又要提供非物质物品(法律、安全、医疗、教育、娱乐)等。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纯公共服务还是准公共服务,都是服务的一种,只是类型不同而已。
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提出了新的城乡发展理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对马克思对城乡发展理论的基本概括。如果说马列主义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城乡一体化,美国著名的城市地理学家芒福德则从操作措施层面来探讨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他认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他主张通过分散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和整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把城乡要素统一到更大区域统一体中整体运行和相互渗透,使全部居民既能享受到城市生活之益处,又避免城市病的困扰。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1988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骆子程在论及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时说:“何谓一体化?就词汇而言,《辞海》指出:‘比喻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化’,指‘改’。我的领会,抑用于社会经济即城乡经济发展变化上,有关系密切趋于一体之意。”“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有分工、有协作、多层次、开放型的社会经济统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由于学科背景以及出发点的不同,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因此对城乡一体化概念就有诸多不同的理解,至今城乡一体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社会学者和人类学者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规划学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规划,即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个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国内体育领域关于公共服务这一专题存在“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两种称谓,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如肖林鹏的《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及上海市体育局课题组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等。本文认为,“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只有文字位置的不同,无论哪种称谓,都是在说明一个事情,两个概念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当然,采取统一的称谓更有利于研究的需要。从当前国家关于体育的相关政策以及科研课题、论文的相关表述看,体育公共服务运用更多。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体育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第一项第二条规定:“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促进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民健身的职责。”应该说这是“体育公共服务”第一次见诸于正式文件;《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体育学类中“体育公共服务研究”使用的是“体育公共服务”这种称谓;2009、2010年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南中“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研究”使用的也是“体育公共服务”这种称谓。因此我们认为使用体育公共服务这种称谓更有利于概念的统一、更具合理性。目前体育理论界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
(1)体育公共服务即体育公共物品。如肖林鹏等人认为,根据公共服务的概念,可以顺乎逻辑地导出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即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
(2)体育公共服务即基本服务。如王景波等人认为,所谓体育公共服务即满足公共需求的行为,是为公共利益提供的基本的和广泛的服务。
(3)体育公共服务是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和。如樊炳有等人认为,体育公共服务就是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和,包括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发展体育公共事业、发布体育公共信息等,为丰富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和创造条件。
结合上面对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体育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是由公共服务的概念推演而来的,它是指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其提供者是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公民对体育的需求;其内容包括体育监测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设施服务、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等。
在借鉴和总结“城乡一体化”和“体育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我们对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所谓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体育相互分割的壁垒,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体育公共服务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的体育公共服务融为一体。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1)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城市与农村均具有一定的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基础,如硬件资源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软件资源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等。
(2)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要实行对区域内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统一管理、统一运行,改革过去某一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只负责管理城市或只负责管理农村的体制上的分割机制。
(3)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要解决城乡居民不同的体育公共服务待遇问题,让农民享有公平的体育公共服务待遇、完整的体育权益和平等的体育锻炼机会;
(4)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要充分发挥城市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带动作用,如通过城市综合运动会的举办、体育“三下乡”等活动的宣传,引导、带动农村体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5)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主要衡量标准是城市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情况、差异情况以及协调情况,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制度(条例)数量、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额差异以及城乡健身路径(晨晚练点)数量等等;
(6)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实现城市与农村体育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使城乡群众平等地享有公共体育权利,平等地接受体育公共服务,从而满足自身的体育需求。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可知,仅有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概念类似,这类的研究仅搜索到8篇期刊论文,数量不多,可见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均等化”就字面理解包含均衡、相等的意思,而均衡有着调节、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相等。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居民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如享有相应的权利;(2)居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如体育场地资源的建设、体育健身指导员的拥有等等。总的来看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集中在有形的基础性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即包括均等化的国民体质监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公共体育教育服务等。
尽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体育公共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是相似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不同。首先,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发展战略,它要通过体育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化发展达到一体化融合的目的,“均衡化”发展是“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但并非目的;其次,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有形资源的均等化,而且包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公平化,我们可以说资源均等,但不能说方针、政策的均等;再次,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仅指城市与农村两个区域,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包括城市与农村,而且还包括东部与西部等具有发展差距的区域。因此尽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意思相仿,但仍存在着差别,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不能取代对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当前,我国正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趋势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逆向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过程。同样,作为社会事业的组成部分,体育公共服务也会踏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快船”,“驶向”属于体育事业自身的,能够最广泛的、最方便的提供给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彼岸”。毋庸置疑,这一实践的产生必然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阻碍,“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等理论经过多年的检验、洗礼或改善,是能够为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撑起一片天空的。概念是人们思维的结晶,体育公共服务抑或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概念都是需要梳理与辨析的。这样,人们在研究体育公共服务时才不至于迷惑不解或者“雾里看花”,从而陷入研究的困境。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丰富的科学内涵必将激起人们研究的欲望,从而服务于我国体育发展的实践。
[1]李洪波,刘红建,孙庆祝等.价值与困境——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刍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4(2):61-65.
[2]刁振东.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界定与辨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121-124.
[3]毛连程.西方财政思想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3.
[4]姚莉.基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行政体制改革[J].理论导刊,2009(9):28-30.
[5]徐霞.公共服务的理论演变及其价值[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86.
[6]靳永翥.公共服务及相关概念辨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2007(1):62-63.
[7]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3(5):16-18.
[8]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5.
(2010-09-17收稿)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cept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LIU Hong-jian,GAO Wen-wen,SUN Qin-zhu
G80-05
A
1672-268X(2010)0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