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食品热点事件回顾

2011-12-04 00:00:00本刊编辑部
食品与健康 2011年12期


  民以食为天,食品事件,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又有很多食品热点事件涌入人们的视野。为此,《食品与健康》编辑部回顾了今年发生的食品热点事件,并为您一一点评。
  
  抢盐风波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0级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发生在邻国的危机,竟然使我国陷入了一场莫名的“抢盐风波”。
  3月14日,东部沿海某些地区就开始出现抢盐的苗头,之后随着信息的扩展传播,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一方面,日本地震和海啸造成核泄漏,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造成部分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另一方面,民众担心海水受到污染,以后买不到没有污染的食盐了,所以疯狂抢购囤积。通过口口相传或者电话通知,抢盐风波不断扩大,超市、食品店门口排起长队,到处都是居民在抢购食盐。
  这场“抢盐风波”在3月17日达到顶峰,并立即引起中央的重视。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紧急发文表示,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随后,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多地紧急部署稳定市场措施,并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保障食盐供应措施及澄清谣言。直到18日晚,这场抢盐闹剧才逐渐趋于平静。
  
  【点评】
  不少人觉得抢盐这事儿有点丢脸,日本人守着泄露的核电站还没怎样,咱们倒都成了“盐慌(炎黄)子孙”。其实,恐慌的不止我们。核泄露发生后,距离日本很近的韩国民众担心日本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到达韩国。紫菜、海菜等海藻食品可有效消除核辐射危害的说法传开后,韩国市场出现了海藻类食品的抢购潮。远离日本的芬兰也出现抢购碘药剂的热潮,而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连防毒面具都成了紧俏货。
  反思这场风波,我们会发现事件的主角其实并不是盐,而是谣言。必须承认,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当面对“谣盐”时,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科学判断力的欠缺暴露无遗。在谣言被广泛传播时,透明、公开的信息,可以让百姓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当民众听到专家普及核辐射常识,看到超市货架上堆满的食盐时,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这场风波的迅速冷却,不能不说得益于政府的快速反映。可见,谣言不仅止于智者,也止于“治”者。
  
  
  打不死的“瘦肉精”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曝光双汇集团济源厂收购含有“瘦肉精”的猪肉。济源双汇虽然宣称其产品经过“十八道检验”,但这些检验中并不包括瘦肉精的检测。报道还引述猪贩的话称,济源双汇名义上不收含瘦肉精的猪,但其实专要这类猪,因为“出来的肉好”。
  节目一经播出,即刻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应。16日,双汇发展股票跌停。之后,全国多地超市将双汇肉制品下架处理。农业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并立即派出督察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面对持续升级的“瘦肉精”丑闻,双汇集团表示必定会给消费者者一个交代。22日,济源双汇无限期停产整顿。
  虽然双汇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乃至整个市场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难以计算的损失。
  
  【点评】
  瘦肉精是什么?它是一种β2-受体激动剂,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增加瘦肉率。因为用量大、使用的时间长、代谢慢,所以在屠宰前到上市,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如果一次摄入量过大,就会产生异常生理反应的中毒现象,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因而在我国早就被明令禁止使用。但在利益驱动下,不少人明知违法却依然铤而走险,以至于瘦肉精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事件被曝光之后,消费者在谴责双汇的同时也不禁会问,我们的监管部门在哪里?屡禁不绝的瘦肉精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一些监管部门和一些监管人员存在严重的失职。2010年中编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农业部等七部委各自监管职能。然而现实情况是,七大部门却管不好“一头猪”。更加尴尬的是,面对瘦肉精事件,似乎谁都有责任但谁也难被追责。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恐怕瘦肉精事件还会重演。难道这个时候,我们只能祈盼着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对它说一句:“瘦肉精,你哪里跑?”
  
  
  五颜六色的馒头
  
  【事件回放】
  2011年4月,央视《消费主张》报道,在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是将白面染色制成的,制作过程中以甜蜜素代替白糖,并加入防腐剂防止发霉。而馒头的生产日期则根据进超市的日期随意标注,甚至把过期馒头回收重新“加工”后销售。据了解,每天有3万个问题馒头销往上海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生产馒头的工人称:这样的馒头我不会吃,打死都不会吃,饿死都不会吃。
  事件曝光后,上海市质监局连夜对涉案厂家进行查处,并下架、封存其产品。9月26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对“染色馒头”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定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叶维禄等3人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分别判处其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无独有偶,4月15日,温州工商部门查处了一家馒头作坊。该作坊用柠檬黄、糖精钠、玉米香精等多种添加剂炮制玉米馒头、白馒头。从账本的数据看,该作坊从3月22日到4月14日,24天就卖出馒头约19.48万个。其中有1.1万个染色馒头卖给了作坊附近的一所高校。4月17日下午,温州市龙湾区公安局介入此事,抓捕3名制售“染色馒头”的违法涉嫌者。
  
  【点评】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很多人都更青睐全麦馒头、黑米馒头、玉米馒头等粗粮,认为其营养更全面,更健康。而这种心理,竟然会被一些无良商家利用,生产出五颜六色的染色馒头,去欺骗消费者。
  上海市质监局有关领导坦言,对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督和抽查,都要按国家或行业的相关标准进行,而馒头的检测项目中并无“色素”这一项。这也让人不免想起前文中,双汇声称的“十八道检验” 中并不包括瘦肉精的检测。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与瘦肉精事件一样,染色馒头也是首先由央视曝光的。看来,食品安全事件带有一些共性。我们的食品安全落入了“曝光——处理,下一个事件被曝光——再处理”的循环,其实,消费者最期待的并不是违法者被绳之以法,而是监管部门能够从源头杜绝此类事件,让食品安全事件消失在新闻中。
  在染色馒头事件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上海的染色馒头主要流向一些大型超市。相对市场小摊贩,不少消费者更加信任超市食品,不料“店大欺客”,不少超市存在进货渠道混乱、管理松懈的情况。当超市也信不过时,消费者应该去哪儿买食品呢?
  
  
  牛肉膏的“魔术”
  
  【事件回放】
  牛肉膏(Beef Extract)又称牛肉浸膏,是采用新鲜牛肉经过剔除脂肪、消化、过滤、浓缩而得到的一种棕黄色至棕褐色的膏状物。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它原本是一种正常的食品添加剂,可用来改善食物的口味。然而,4月份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这种原本普通的添加剂变得神秘莫测了。
  今年4月,有新闻报道说:合肥工商部门发现市场上有一种“牛肉膏”添加剂,可以将猪肉加工成“牛肉”。这种膏不仅有牛肉味的,还有鸭肉味的、鸡肉味的。记者调查发现,购买这种神奇添加剂的主要是烧烤店以及部分熟食店。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在冷冻食品以及烧烤类食品中,这种肉膏早就是造假的手段之一。通常而言,一瓶一斤装的牛肉膏可以让50斤猪肉全变成牛肉。一次腌制50斤猪肉来冒充牛肉,就可直接省下近千元的成本。记者将牛肉膏和羊肉香精粉拿给质监局质检院专家鉴定。专家表示,这其实是复合添加剂,是食用香精的一种,用量应有限制。
  
  
  【点评】
  “有了牛肉膏,猪肉变牛肉。”难道,这是一种神奇的魔术吗?
  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又一种非法添加物被曝光了!事实上,牛肉膏并不等同于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剂,而是一种国家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适量食用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更不具有毒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人们成了惊弓之鸟,所以才会对牛肉膏产生了误解。
  我们看到记者拿牛肉膏做的实验,把牛肉膏涂抹在猪肉上腌制,经过一段时间,猪肉的颜色变深了,味道也发生了变化,烹饪之后,与牛肉的味道非常相似,基本上很难分辨真假。据说,很多路边摊和烧烤店都是用这种牛肉膏来制作“牛肉”的,同时,他们还会使用羊肉味的调料去制作“羊肉”。总之,有了这个法宝,再也无须花高价去购买真正的牛羊肉了,用猪肉和鸡肉便可搞定一切。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曾经流传在街头巷尾的一个传闻:路边卖的羊肉串没有真正用羊肉做的,都是用猫肉和耗子肉做的。这个恐怖的传说,一度让人对美味的羊肉串望而却步。后来,经过质检部门的多次检查,证明了这个传说只是谣言,人们也再度对羊肉串放下心来。而牛肉膏事件,又让人们恍然大悟了——原来,我们是被无良的商家和自己的味蕾所欺骗了。
  
  
  黑心烤鸭伤了谁
  
  【事件回放】
  事件的起因,是有一位网友“飘动的树叶”在天涯论坛发表网帖《我在北京被骗了》。帖子中写道:“我刚从北京回来,打开昨天在西单一北京特产店买的‘全聚德’烤鸭,里面竟是两大袋酱和一堆发臭的烂肉,我恶心坏了……”
  对此,新华社记者先后到前门大栅栏商圈、北京站、北京西站、西单等地进行实地探访发现,网帖反映情况基本属实,不法商贩兜售冒牌劣质“北京烤鸭”的现象非常猖獗。在前门大栅栏珠宝市街,共有二三十家食品零售店出售“全聚德”品牌的“北京烤鸭”,各摊位前大都有醒目标识:“烤鸭特价15元一只,买二送一”。
  记者买了几袋这样的烤鸭,打开一看,和网友反映的情况如出一辙。记者又拿着这样的烤鸭去北京全聚德真空袋装烤鸭的生产厂家鉴别真伪,该公司的负责人拿当日出产的新产品与该产品进行了比对,无论是产品内容还是包装,都相差甚远。这种所谓的“烤鸭”,不仅不是全聚德出产的,连是否是真正的鸭肉都有待商榷。
  事件曝光之后,工商执法部门对北京市场上的黑心烤鸭进行了彻底的查抄。目前,市面上已经难觅黑心烤鸭的踪影了。
  【点评】
  去过北京的人,可能都对火车站附近的真空包装烤鸭有印象。在小商店货架的醒目位置上,总有几只待售的袋装烤鸭,价格非常亲民。这些烤鸭与果脯、茯苓饼等北京特产一样,是广受旅游者青睐的馈赠佳品。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烤鸭悄然变身,成为一堆可怕的面酱和鸭骨。
  地道的北京烤鸭味道极美。皮脆肉嫩的烤鸭,佐以切得细细的葱丝和老北京甜面酱,裹在烙得薄薄的春饼里,一口咬下去,甜美的滋味在口中爆裂,令人流连。这种味道,是属于北京的,是一个城市的印记。而匆匆的旅行者,也许来不及吃一次正宗的北京烤鸭,只好买上一个袋装的带回家。当他们回到家里,满怀期待地把千里迢迢带回来的烤鸭打开时,幻灭的是对北京这个城市的一切美好想象。
  质检部门对这种黑心烤鸭进行了检测,其细菌超标已经达到上限值,无法估测。而我相信,无论是卖它的人还是买它的人,都不会去吃这样一堆面目模糊的食物。不去吃它,它便损害不了我们的健康。黑心烤鸭伤了谁?它伤害的,是北京烤鸭的声誉,是首都的形象。
  
  
  食品添加剂,卫生部再立新规
  
  【事件回放】
  5月13日,卫生部公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规定,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显标注。这次《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包括了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 314个品种,涉及16大类食品、23个功能类别。除了面粉增白剂已不见踪影外,还删除了过氧化钙、甲醛等品种,这也是基于没有生产工艺必要性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标准明确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使用添加剂不得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得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同时提出,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使用量的原则。
  
  【点评】
  首先要说的是,食品添加剂决不是“坏东西”,它可以使食物看起来更诱人,吃起来味道更好,保存时间更长,甚至营养成分更加丰富。它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工合成的,但只要在规定用量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的损害。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添加剂”变成了一个坏名词,人们认为,加入添加剂的食品不再是“纯天然”的,营养价值下降不说,其中还会暗藏健康隐患。把食品添加剂名声搞坏的,除了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食品添加物,还有超量违规使用添加剂的黑心厂家。
  在对食品添加剂的一片喊打声中,卫生部的新规定出台了。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门槛,不过,很多消费者表示,即使把食品添加剂标注在包装上,一样还是弄不清楚吃进嘴里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说来也是,除了非专业人员,谁说清“葡萄糖酸-S-内酯”、“六偏磷酸钠”这些化学物质的用途呢?对此,有关部门表示,食品标签明示添加剂,是为了保证大家对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看来,想要吃得明白,消费者们还是先去补习一下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吧。
  
  
  “历史悠久”的塑化剂
  
  【事件回放】
  5月23日,台湾卫生部门通报称,岛内最大食品添加剂供应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在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非法添加了塑化剂DEHP。之后,不断有食品、保健品被卷入这起风暴中。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名单”里,有数百家厂商生产的上千种产品赫然在列。产品类型包括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和果冻、胶囊锭状粉状之型态、添加剂等等。其中不乏著名的公司企业。
  那么,塑化剂怎么会被添加到起云剂中呢?原来,由于起云剂中的棕榈油价格过于昂贵,而用塑化剂DEHP代替棕榈油,不仅能便宜5倍的价格,还能起到和正规起云剂相似的效果。于是,昱伸香料公司等一些不良商家便用DEHP生产起云剂,由此牟取暴利。
  
  【点评】
  沸沸扬扬的塑化剂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已有证据显示,若长期食用含有塑化剂的食物,可引能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有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因此,当塑化剂事件浮出水面,人们都不禁惶恐自问:我到底吃了多少塑化剂?
  据闻,该企业在起云剂中非法添加塑化剂,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塑化剂的存在,是“历史悠久”的。在这段漫长的时光中,已经无法计算有多少人曾经谈笑风声地喝下一瓶含有塑化剂的饮料了。事件曝光之后,有55%的台湾民众表示,已经对食品安全丧失了信心。
  事后,有专家表示,少量摄取塑化剂并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塑化剂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塑料餐具、保鲜膜、塑料玩具等等,其中都有塑化剂的身影。如果能做到科学使用,还是可以避免塑化剂危害的。至此,人们对于塑化剂的评论,才慢慢地日渐式微。
  塑化剂事件,对于台湾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许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弥补,然而,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不知要多久才能重塑了。
  
  
  “老油”火锅,不能说的秘密
  
  【事件回放】
  7月26日,央视《消费主张》栏目爆道,成都经营的连锁火锅店“老堂客”涉嫌回收火锅底料制售火锅油。
  红亮亮的火锅油料端上桌,看上去诱人,吃起来美味。店家通常说这种油是多少年的老油,味道好。央视《消费主张》记者在调查时发现,这锅神秘的老油实则是再提炼回收的“回收油”,经过过滤、提炼、烧油、包装等程序,摇身一变重新上桌。
  在过去,四川人一直认为“老油”代表口味,熬制时间久,味道比较重。实际上“老油”这个古味十足的名字与潲水油、口水油、回收油根本没有本质区别。成都火锅行业“老油”的使用量到底有多大?一位知情人提供了两个数字,成都市一天的火锅行业用油量大概在700吨,可是新油的采购量只有50吨。
  根据《食品安全法》中第28条的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中第一款就包括了“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火锅店使用“老油”,已不再是商业道德问题,而是触犯《食品安全法》的行为。
  7月28日,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的47家成员企业老总坐到了一起,签署了“承诺书”,承诺不再使用“老油”,改用一次性锅底油。标志着传承了数百年之久的火锅“老油”时代将终结。
  
  【点评】
  其实,在“老油”火锅底料被曝光之前,人们的心里就能隐约感觉到锅底的身份暧昧、来历不明。超市里食用油的价格与满满一锅红油锅底之间,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笔经济账,商家和消费者都心如明镜。然而,大多数的消费者,都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去想。因为,即便想清楚了又怎样呢?人们能否抵御美味当前的诱惑?
  火锅的“老油”与水煮鱼的“老油”,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对此,商家的解释是:如果每次都更换新油,那么,成本会大大提高,味道也会大打折扣。针对火锅“老油”的问题,重庆的媒体还曾做过一次调查。有超过60%的读者表示“力挺老油”,因为一次性使用的锅底“价格高、没味道”。
  然而,火锅“老油”的回收过程令人心惊肉跳,肮脏的环境,简陋的设备加上粗糙的制作,过滤和烧开是唯一的消毒方式。这样回收的“老油”,真的可以被端上餐桌、成为盘中餐吗?当记者把暗访拍摄下来的“老油”制作过程公之于众的时候,没有人不为之瞠目结舌。此时,上下翻滚的不只是沸腾的火锅,还有我们那颗被食品安全折磨得七零八落的心以及抑制不住涌起一阵恶心的胃。
  虽然心中仍存有对物美价廉的“老油”火锅的一丝怀恋,但是,理智告诉我们,是到了与它说再见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