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小城的共同故事

2011-12-04 00:00:00崔书凝
今日文摘 2011年5期


  在法国六边形的土地上分布着3.6万多个小城,九成以上的小城人口不足2500人。虽然人口稀少,但是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城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东北部小城背靠雪山,有着冰雪美人的高贵;西部小城散落在卢瓦河两岸,临河而建的城堡飘扬着传诵千年的贵族罗曼史;南部小城面朝地中海,黄墙橙瓦的鲜艳色调,犹如盛开的向日葵让人心情愉悦。
  一城一传说是法国小城的特色。这3万多个小城,犹如3万个有故事的女子,婀娜多姿中又带着一份神秘。漫步其中,品尝当地小吃,顺着城墙的纹路找寻历史的痕迹,游客仿佛城市的倾听者,品味着蕴藏于街道城瓦中的不同味道,让人沉醉不已。
  虽说3万小城争奇斗艳、各有特色,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点,那就是由教堂、战争纪念碑和旋转木马构成的故事。
  教堂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欧洲艺术文化精髓,“宗教”一定是最好的概述。无论是藏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中的传世名画,还是散落于欧洲各地恢弘雄伟的雕塑建筑,又或是西方传诵百年的经典著作,太多文学艺术大家都围绕宗教这一主题进行创作。难怪有人评价说:欧洲文化最本质甚至惟一的艺术源泉,便是宗教信仰。法国有很多微型小城,这些小城有的可能小到只有几十户人家,甚至连一家像样的便利商店都没有,但它一定会有一座教堂供人们礼拜和祈祷。这些教堂既不像巴黎圣母院般名扬海外,也没有米兰大教堂的大气恢弘,属于小城的教堂大多和小城一样朴素而迷你,但决不失庄重。即使是最微不足道、最破败不堪的教堂,当人们推开大门的那瞬间,还是能够立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宗教肃穆的气息。对法国人来说,教堂是他们寄托心灵的场所,他们可以不厌其烦驱车几十里去其他城市购买食物和生活用品,却无法忍受身旁没有一所专属他们的精神家园。
  战争纪念碑
  前几年途经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镇,遇到一名热心的传教士。在介绍法国历史的时候,他略有些悲伤地对我说:“在法国,不管多么袖珍的小镇都会有设立一战、二战纪念碑,以纪念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亡灵。”尽管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充当着战胜国的角色,但是两场战争对这个国家造成的伤害将近百年不能愈合。战争纪念碑大多以灰白色大理石建造,上面刻满了当地死于战乱的百姓名字。其实,这些刻在墓碑上的名字仅仅是牺牲者中的小部分,还有太多因为战争颠沛流离、客死他乡的人因为无从寻根而草草下葬,无法魂归故里。为了铭记历史教训,法国于每年5月8日和11月11日各放假一天,以纪念两次世界大战停火协议的签订。每逢一战、二战停战日,人们便会不约而同来到各自小城的纪念碑前献花祭奠那些死去的先人。这些战争纪念碑不仅是为了悼念那些惨死于战争的人民,更是为了提醒法国民众牢记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时代的来之不易。
  旋转木马
  旋转木马绝对是每个孩子,特别是每个女孩子小时候最鲜明的回忆。法国虽然魅惑而多娇,但是这一切浪漫都是为成人量身定制的礼物,和孩子们无关。法国政府并没有为儿童建造太多娱乐设施,但是会在每个小城的市中心搭建一座旋转木马供其玩耍,而这小小的木马则成为法国小孩最简单的游乐园。日落前夕的旋转木马往往被一层昏黄光影所笼罩,再匆忙前行的身影也会被这种温馨的场景所打动。在旋转木马前驻足停留片刻,看着不同肤色的儿童旋转在一片色彩斑斓中,现代社会制造的冰冷与无情瞬间被瓦解,围观人群的目光随着摇摆的木马上上下下,不一会儿便是满眼的温柔与怜惜之情。一个国家过于梦幻、过于摩登总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而这数以万计的旋转木马串联在一起,编织成一张叫做童年的网,把整日忙于追求物欲生活、内心沧桑疲惫的成年人带回曾经的单纯童年,找寻最初的童真。
  教堂、纪念碑与旋转木马,代表着法国人对宗教发自内心的信仰,对和平年代的珍惜,对童年时光的无限追忆。或许它们并不能成为一座城或是一个时代的特色与象征,但是,我们却能从其中感受到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与追求。银屏上的法国,总是以流光溢彩的瑰丽梦幻或不可亵渎的高贵冷清形象示人。太多浮夸的手笔将其仅仅描绘成一个叫做“浪漫”的国度,而丧失了最重要的真实感。而教堂、纪念碑与旋转木马的出现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国度,重新去探知法兰西民族内心深处的最真挚的追求和最平凡的梦想。
  (施岑荐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