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离婚:男按手印 女按脚印

2011-12-04 00:00:00佚名
今日文摘 2011年5期


  2010年2月底,四川档案馆馆藏巴县(现重庆)衙门档案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3月15日,该馆首次面向社会公布巴县档案中涉及婚俗档案的部分,其中不乏存世稀少的“庚帖”和“喜课”。虽历经200多年历史,这些只有方寸大小的清代“喜帖”却讲述着巴蜀人,乃至古代中国的婚庆习俗变迁。
  涉及到打官司婚俗档案大多带有悲剧色彩
  虽然此次公布的清代“喜帖”喜庆味十足,但背后实际的婚姻生活却并不美好。
  在一张道光八年订立的档案上,显示出一场短命的婚姻:婚书订立还未满一个月,巴县新娘陈吕氏即将与其订婚的邱家告到巴县衙门。巴县衙门随即开堂审理,发现陈吕氏原来的丈夫陈永顺不但没死,而且正是前夫因家贫将她“图财嫁卖”。立下婚书后,邱家准备将陈吕氏带回原籍江西完婚时,陈吕氏担心邱家会再次将她“贩卖”,故而告上衙门。
  目前馆藏的巴县衙门档案中,婚俗档案大部分都带有悲剧色彩。这是因为这些档案均为涉讼婚姻,相当于现在的打官司。婚姻闹到打官司的地步自然会有悲剧色彩,我们不能单纯根据这些档案推断封建社会里的婚姻全是悲剧。
  古人结婚6大步骤缺一不可
  翻开一份份泛黄的档案册,清代民间结婚用的“庚帖”和“喜课”,依旧充满了喜庆色彩。在省档案馆首次刊出的“庚帖”上,虽距今180余年的历史,但其上红色犹存,图案清晰可辨。
  这张“庚帖”的右边上部刻绘着正在行礼的一对新人,下面绘着5名观礼嘉宾,翘首以盼。“庚帖”中间则用描金竖条方框,写上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与其配对的另一张则写有“天长地久”,一条长长的阶梯上,新郎携娇妻沿梯而上。主婚人则立在梯级上端等待着婚礼的开始,整个庚帖中充满了喜庆气氛。
  传统婚姻仪式历来讲究“六礼”,清代“六礼”衍化为“请庚、探问、报期(请期)、行盘、妆奁、迎娶”六道程序。其中,需要落在纸上的,只有“请庚”和“报期”。这个婚帖便是一lNLItePqlD2uQeCQhBoH5kEV8g/xOrwoA3yFlNUQAmw=种“请庚”,即男家与女家,互相留下对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测算是否相合后留下的凭证。而“请期”则是请人测算、挑选适宜举行各项结婚仪式的吉日良辰和规矩、禁忌。其内容一般也要写在红纸上,并由男家告知女家,称作“喜课”或“彩课”。
  离婚女方只能按脚印
  有结婚当然也有离婚,在一份道光年间的离婚档案上,一个名叫王德盛的男子立出了“甘愿休妻改嫁”的文约,原因竟是“年荒”让他穷得养不活老婆。文约上同时提到,两人离婚属“夫妻友好协商”。但道光四年,名叫蒲洪福的男子则是以妻子“不守妇道,不孝公婆,不敬夫主”为由离婚。
  奇怪的是,这两份文约不但有当事人的手掌印,还有一个脚印。对此,专家推测,手印是男方的,脚印是女方的,因为古代男尊女卑。而且文约上有脚印必有手印,但有手印却并不见得有脚印,这表明离婚由男方说了算,女方是否同意无关紧要。
  (毕品诚荐自《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