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语
沱茶寻源结果
沱茶创制时间:1902年
沱茶创始人:永昌祥商号严子珍
沱茶诞生地:下关
沱茶雏形:明代团茶、
清代女儿茶(景谷姑娘茶)
翻滚的晨光中,热烫的蒸汽嗤嗤升腾,瞬时茶香四散,茶气浩荡,一件件茶在身穿天蓝色工作服师傅的操作下渐渐成形——紧实,碗状,鸟巢一样,外形紧结端正,色泽乌润显毫。没错,这是下关沱茶集团生产的沱茶。走出厂区,站在厂门前,刚才晴好的天又开始落雨,大理“风花雪月”里的“下关风”,从苍山和哀牢山之间吹来。粗略一算,这风吹出沱茶的香气,已是百年。用下关的水泡出的下关沱茶,汤色橙黄明亮,茶味之好之独特,却是别处没有。在风城下关,疑惑不断冒出来。
——沱茶是怎么来的?
——是谁创制了沱茶?
——沱茶有着怎样的传奇?
沱茶形状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由棒茶演变而来的,比如杨克成在他的《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中说:“由散茶做到沱茶的定型化,中间的过渡形式有棒茶、砖茶和饼茶。棒茶是圆棒形,砖茶是方砖形,饼茶是圆饼形,都是茶叶经过选级、揉制、蒸热、紧捏成形的。”第二种说法认为沱茶是由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景谷姑娘茶)演变而来,而此说也被广泛认同。
这种演进的脉动,可以在文献中触摸。明代谢肇淛所撰《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己有普洱团茶的生产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载:“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中说:“沱是由团转化而来。云南沱茶产、制历史悠久。沱茶原产于云南省景谷县,又称‘谷茶。谷庄沱茶多采用景谷县附近地区生产的滇青揉压。”《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有同样的陈述:“沱茶由景谷县姑娘茶演变而来,碗状的沱茶创造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原料为一、二级滇晒青毛茶各占50%。”此外,《中国名茶志》也有沱茶“原产于景谷县的谷庄沱茶又名姑娘茶”的论述。
新的问题又来了:什么是姑娘茶?
在下关沱茶集团工作了43年的李其康先生对沱茶颇有研究,他说,过去,采茶都是姑娘们做的,为了攒点私房茶换点小钱花,姑娘在采茶的时候将茶留一些放在身上的竹筒里,积累渐多,倒出来就是一团凹陷的茶,下凹的部分正是竹筒的竹节所致。清人张泓在《滇南新语》里说:“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妆资,故名。”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攒点“粉钱”。在下关沱茶集团的沱茶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姑娘茶,这是沱茶雏形的明证。
历史总是用来改写的,沱茶也是如此。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人李文相创办制茶作坊,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两年后,被喜洲“永昌祥”、腾冲“茂恒”等商家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1990年编撰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里也明确说明了沱茶创制的时间:“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可以看到,沱茶对普洱茶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也由此开创了自己的历史。
那么,沱茶又是由下关哪家茶商首先创制定型的?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严子珍——云南“四大商帮”之一的喜洲商帮领袖人物,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正是创办“永昌祥”之时,严子珍创制了沱茶。永昌祥的下关沱茶一经问世,很快在滇、川、藏等省打开销路,成为大宗产品,也由此开创了传奇。在清朝之末民国之初,在云南大的商家几乎都涉足制茶、贩茶,茶成为了云南名副其实的大宗商品。
而据杨育新的《大理喜洲风物》记载,这位沱茶的创始人,“从小受商业意识的熏陶,十三岁开始经商,长期奔走于滇西各大茶山及茶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最后还有一个疑惑,沱茶为何会诞生在大理而不是当时的思茅地区?
答案在大理下关的风里。过去,茶叶主产区的思茅(现普洱市)是不加工沱茶的,这些地区虽然出产茶叶,但天气热、湿度大,不利于茶叶的加工和储存。而下关是有名的风城,天气很干燥,在没有锅炉或电器烤干等干燥设备的年代,是云南全省最适合加工茶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