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光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1)
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马 光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25所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对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存在认识模糊、项目设置不合理、评价机制落后、竞赛组织陈旧等状况,文章对此提出相应改革措施,旨在为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吉林省 高校 课余体育 发展对策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是我国普通高校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延伸,它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以及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试图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调查,系统分析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力求探索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改革措施,以期为课余体育竞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师范学院等吉林省25所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CNKI、百度、谷歌检索相关文献20余篇,利用学校图书馆有利资源查阅相关文献5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可靠的参考依据。
共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其中男、女生各1250份,回收调查问卷2410份,回收率为98.1%,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390份,有效率95.2%;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真实有效,具有可行性。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现状,对吉林省25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对部分高校该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探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对策和建议。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和统计处理,利用Excel等软件计算出各项统计内容的比率,进行直观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图表。
动机一词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促使个人进行外部活动的内部动因。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推动、维持体育锻炼和协调、发展体育竞赛活动的心理动因,是大学生能否进行体育锻炼、是否能够自愿参与到课余体育竞赛中去的决定性因素。
表1 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动机调查表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96%以上的男、女学生将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目的视为强身健体。此外,学生认为应该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但绝大多数认为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养成锻炼习惯及丰富业余生活,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是一种教育手段,说明在这方面重视得不够。
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在运动项目选择中(见表2),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比较,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键子等强度、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现实大学生活中学生非常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项目与大学生的兴趣偏好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和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观念。
此外,田径项目却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根据福建师范大学施文忠老师对福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456名学生中,体育课自选田径专项课的只有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7%;辽宁省相关人士对该省43所高校2505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喜欢田径的只有41人,占抽样人数的1.64%;南京大学近几年专项选择田径课的学生逐年递减,1998年一年级2536人参加选课,而自选田径课的只有34人,1999年一年级2778人中选田径7的为18人。与本调查的结果几乎相似。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表2 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项目调查表
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时间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活动机会和活动次数,更是反映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调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可以了解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量和运动能力。
表3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时间调查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平均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为每周4次以上,而女生为每周3-4次,其中男生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而且女生中有15%的同学从不参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这表明部分女生没有意识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说明这部分女生很难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场所分布来看,由于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运动健身场馆的相对短缺,所以在校大学生选择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场所相对较集中。
表4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主要场所调查表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学校体育场所是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也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特点,选择在学校进行锻炼既方便又实用。除学校外,居家附近的场地成了大学生锻炼的第二场所,这可能与学生节假日或周末在家的锻炼需要有关,其次公园和野外锻炼占一定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校学生中分别有18%和17%的男生和女生去收费的经营性场馆进行锻炼。这说明部分高校学生已有体育消费观念,花钱买健康的消费意识已经有所萌芽,学校有关部门要加以正确引导。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在课余体育竞赛经费的来源上随竞赛的层次和主办方不同而不同,校级竞赛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务预算和商业赞助,院系举办的主要是团委资助和商业赞助,俱乐部举办的主要是自筹、商业赞助和拨款。
总体来看,市场因素已向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全面渗入;在课余体育竞赛评价上各种层次的体育竞赛活动均是一赛一评,各项赛事之间互不关联。
表5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经费来源调查表
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当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主要是在学校行政以及体育院(部)的组织下开展的,一般是统一安排竞赛内容,统一组织开展活动,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创自练的积极性,大胆让学生们组织课余体育竞赛,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联系校外,开展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
课余体育竞赛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和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健身性及娱乐性的体育比赛。课余体育如果开展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的体育比赛,一方面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渗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另一方面参加这种比赛能够满足他们丰富的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组建的,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意愿,组织的内容以及组织的形式由学生决定。吉林省普通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优化运行模式,体现健身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建立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课余体育竞赛应抓好体育的基本知识及卫生保健知识,通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功能演讲比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赛、黑板报评比等形式,创造学生学习体育的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课余体育竞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征集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体育项目作为课余体育竞赛的项目,如让学生设计比赛、组织比赛。在各班、年级成立学校运动会宣传报道小组,组织学生制作号码布、编排入场式和口号,让学生利用现代手段制作网页来宣传本班特色、组织同学为运动会服务和担负裁判工作等。使学生不但了解了运动会的完整过程,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观念滞后;供给和需求相矛盾;组织管理陈旧;评价机制落后的问题,举办方式以“官办”为主,市场的因素逐渐渗入,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与约束,举办的随意性较大。
(2)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模糊,只注重学校运动会及院系之间的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参与项目设置不合理,相对狭窄,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需要大力的宣传和指导。
(3)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在运动项目选择中,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键子等强度、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田径项目却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
(1)吉林省高校及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应重视和支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同时加大监督力度;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吉林省高校应增加课余体育竞赛的内容,充分发挥系院、班级、协会俱乐部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还应设立分级比赛,满足不同要求;应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小团体”比赛。
(3)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应抓好体育的基本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竞赛,创造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良好环境;此外为了营造大学生开展自己组织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吉林省高校应该加大体育投入力度。
[1]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119-120.
[2]贾 文,田海燕.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0-71.
[3]刘 晓.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6):131-115.
[4]朱景履.高校体育竞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1):116-118.
[5]郭炎林.高校群体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80-81.
[6]刘 芳.试论学生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1):56-57.
[7]赵 波.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改革[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8]谭燕秋.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改革的构思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88-89.
[9]陈晓宏.高校体育竞赛改革探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2):62-63.
[10]任丽琴.关于高校体育竞赛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67-68.
[11]徐 聪,向素萍.学校体育竞赛改革的初步构想[J].伊梨教育学院学报,2006(3):110-113.
College After-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Ma Guang
(P.E.Department of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21)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questionnaire,statistics,etc,the paper does the study on 2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about their after-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s'current situa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after-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s of Jilin Universities have the following aspects problems:without clear understanding on it,with unreasonable event arrangement,outdat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 mechanism,and so on.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the paper offers some reform measures,to form a s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fter-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s in Jilin universities.
Jilin University after-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G808
A
1004—5643(2011)05—0112—03
马 光(1963~),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