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交通:追忆逝水年华

2011-11-30 03:49老克
市场周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美女公交车南京

居住在南京,如果你没有骑自行车、挤公交,坐地铁的经历,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南京人,因为真正品尝烟火人生的妙处,在那种零距离处才最真切,才会有属于你自己的独立判断和人生感触。

自行车:浓得化不开的怀旧情结

南京在历史上是六朝古都,尤其是1929年的民国首都计划的实施,让“南京大马路”闻名全国,如今在下关中山码头一带,还可以看到历史交通工具的影子,比如轮船、汽车、人力车等。据说,上世纪50年代初期,马车就像现在的出租车一样,在南京码头等着载客。60年代,南京还出现过“电车”,开起来有那种30年代默片的感觉。

记得上次我陪外地朋友去下关寻找老南京的痕迹,在大马路附近竟找到当年小火车的铁轨,乘轮渡过江到浦口火车站,一眼就可见久违了的马自达,在90年代这玩意南京满大街都是。那年我路过南京就坐过马自达,从那块遮挡的油布向外看去,大街上很有叶兆言小说《1937年的爱情》里的味道。

不过,南京在全国最有名的还是满城尽是梧桐树,虽然前段时间“梧桐树”成了敏感词,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梧桐树深深的眷恋。著名作家苏童老师好像说过:在南京梧桐树下骑车,相当于享受厅局级干部待遇。1999年我刚从广州来南京时,见到南京的女子皮肤都很白,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到夏天那些遮满天空的梧桐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我相信每个来南京的人,大都有过骑自行车的经历。当年来南京时我住在光华门附近,每天早上去珠江路上班,要骑车45分钟。尤其是冬天刮风下雨的早晨,有点孤立无援的酸楚,人也变得很脆弱。不过,我还算是一名乐观主义者,每次途经明故宫的午朝门,看见明城墙和大片的雪松,看见那些生机勃勃的晨练的人,立刻就有了骑车赶路的力气。

由于经常骑车上下班的缘故,我也会亲眼目睹大街上许多不文明的现象:比如两个骑车人挡道在路口聊天,明明是红灯有人也要闯过去等等。当时我就想,如果南京交通部门请我拍一部文明交通宣传片,我一定会拍得入木三分,呵呵……

我是在苏北县城长大,对自行车有着很深的感情。18岁那年,曾有过从老家高邮骑到扬州来回路程的纪录,也让我许多年后体会到“青春是用来浪费的”这句话。记得我当年结婚就是用自行车接新娘子的,放在今天就是裸婚的经典场景。

在南京我也有过被偷车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曾有过这样的流行语:没有被偷过5辆自行车以上的人,就不能算是深圳人。相比之下,南京比深圳安全得多,你如果是被偷过两辆自行车以上的人,肯定就是南京人了。

我曾先后采访过昆曲演员单雯和施夏明,发现舞台上的杜丽娘、柳梦梅,在生活中都是骑电动自行车,这让我和他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前几天与一帮朋友吃饭,著名设计师陈卫新告诉我,他刚买了山地车,动员我也买,一起“生命在于运动”。陈老师是个有多年驾龄的开车族,现在也改成上班坐地铁看书,周末到东郊骑车,选择的是健康自然的生活,真好!公交车:浓缩社会的世态人生

80年代初,我和老婆从小县城来南京游玩,在灵谷寺坐公交车,因为人太多挤不上去,很多人竟从窗户爬进去,虽然后来我们挤上了车,但黄同学却把那件心爱的黑底红花的上衣挤丢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像丢了魂一样经常嘀咕这件衣服(写到这里请看官不要笑我们,那个年代都不容易)。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上公交车都是“让列宁同志先走”,从不与其他乘客争抢上车。

我写这个丢农事件绝不是给南京公交车脸上抹黑,其实南京公交车的线路在全国都是有名的。那年在北京采访于丹,她就告诉我,早在80年代,她就来南京写过关于南京公交车的报告文学。

南京的公交车线路比较合理,连有些偏僻的后街也通公交车,比如我坐304不但可以穿过大街小巷去夫子庙看灯,反方向还可去玄武湖的台城看樱花:比如我以前去南京五台山先锋书店买书,经常坐152公交车回家,那种怀里抱着新书,看车窗外的灯火阑珊,很有人生豪迈的感觉。

坐公交车最大的优势是能让你体会浓浓的烟火气息,有许多东西是要通过比较才能鉴别,比如坐地铁的人大都有点“装”,一副凛然正坐的样子,而上了公交车人一下子就放松了,比如两位南京大妈大声聊家常,全车人都可听见;比如听到孩子相互打闹的笑声,有点自家客厅的感觉。我坐公交车特别留意那些外地来的小夫妻。他们抱着孩子,让我看到我们当年来南京旅游的影子。至今我还记得那年我们夫妇轮流抱着熟睡的儿子,从新街口走到鼓楼的情景。

人的眼睛是有毒的,在公交车上外地人和南京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我没有半点歧视的意思),比如有人喜欢站在车门口,比如有人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上,比如有人从前门下车等等,都是外地人可爱的举动。南京人在公交车上骂人最毒的话就是:你有没有坐过公交车啊!

那年我从拉萨回南京的第二天,经过汉中门时所坐的大巴突然熄火,也许我身上还带有青藏高原的纯朴气息,立即跳下车与司机推车(跟着也下来几个男乘客),因为人手不够,我就招呼车上其他乘客下来,居然满车人装聋作哑,连看我的眼神都是奇怪的!

我始终认为想写点文字的人,是应该体验坐公交车的感觉,因为它就是浓缩的人生。

总的说来,坐公交车还是利大于弊,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美女,这种看不用刻意,无须左顾右盼,美女就会不断涌进你的视线。我始终认为,在公交车上看到的美女,与写字楼电梯上看到的美女是不一样的,因为人只有下班到公交车上才是放松的状态,呈现出天然的东西。

以前我坐29路公交车上班,沿途都可看见打扮精致的美女,最后大都在长江路那个贸易大楼下车,我甚至怀疑那栋大楼就是美女大本营。有次我在MsN上,与北京大名鼎鼎的名编魏老师聊起这个场景,聊完后他连来南京打文化工的念头都有了。魏老师当年是全国身价最高的编辑(年薪70万),魏老师敢于放弃高薪进一步说明:金钱真不是万能的!

我的朋友、杭州著名作家孙昌建曾写过一篇《杭州美女地图》,威震江湖。我其实一直也想写篇《南京美女地图》好混点稿费。但前段时间儿子结婚,作为已经升级的老克就不太方便操作这件事了,只好作罢!

地下铁:让我身体飞翔的翅膀

我家现在住东郊的仙林,地铁二号线未通之前,我坐公交车去上班总有山高水长的感觉。自从去年夏季通了地铁后,只要30多分钟车程,就能把我送到珠江大厦上班。从这点来说,等于把我家房子向市中心移了5公里。

每天清晨七点多,我从我家小区出发,向南步行三百米就到了二号线学则路站,这个站在网上一夜成名,缘于那个在地铁上秀钢管舞的女孩,每次她都是从学则路开始起跳的,其实这个站应该叫南师大站。起路名就像起人名,还是要便于记忆才好,在我家小区附近有好几条路,分别叫学衡路、学则路等,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怀疑当初起路名的人肯定是八股文读多了。其实文字这东西,不能装,还是要有利于表达,我喜欢诚恳、浅显的文字。

进了地铁站,我都会取一张免费的《东方卫报》,然后坐在地铁上随便翻翻,我抬头看见满车厢的人都在看报纸,这个场景要用手机拍下来发到围脖上去,会让国内外网民又妒忌又羡慕——南京满城尽是读书人!呵呵!

我在北京,上海、广州都体验过地下铁的味道,南京是中国大陆第五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也就是说,五个城市的地铁中我已坐了四个,可见我是一个很潮的人。

南京是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于丹老师说过:“南京每块城砖下都可以踩疼一个故事。”比如我每天坐的二号线,就会从地下穿越中山陵风景区、明城墙,六朝建康城地下遗址、明故宫遗址,西华门、下马坊,江宁织造府等历史遗迹。有时我坐地铁有意闭上眼睛,会有穿越时光遂道的感觉。每天早上上班前夕,如果你在地铁上看到有个老男人,埋着头不戴眼镜看书(因为老光,看书不戴眼镜),那就是老克同志!我在地铁上最好的状态就是,看到书中一段妙文,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踌躇满志,一派庖丁解牛的感觉。

从学则路站到大行宫站整个车程大概半个小时,从大行宫出口出来,就是南京图书馆,站在那里可看见满街的参天梧桐,那种满当当的、枝繁叶茂的气势,让人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城市。沿着太平北路可穿越1912街区,虽然是早晨,似乎还可以嗅到昨夜灯红酒绿的气息。其实在1912街区中,只有路边的两座小楼是原汁原味的民国建筑。每次我从它面前经过时,都会下意识地用手抚摸一下。也许南京的文化、南京的妙处,有时是要伸出手来抚摸一下的!

我很喜欢沿途地铁站不同主题的装修风格,比如明孝陵苜蓿园站里的柱子上,就是梁祝、天仙配,西厢记等爱情主题的壁画。感谢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因为从苜蓿园站出来,就是东郊风景区梧桐林阴大道,我喜欢的青年旅馆、四方城、梅花山和美龄宫都在这里。从这点来说,苜蓿园站是标准的“爱情小站”。以前,我在外面应酬吃饭或喝茶,到了晚上九点就要赶末班车去仙林,实在来不及就打车,50元掏出去甚至比喝壶人参乌龙茶还贵啊。如今二号线地铁站晚上延迟到1^点,吃饭喝茶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弹指一挥间,我已经在南京生活了14年,自行车、公交车、地铁记载了像我这样普通市民的人生变迁。哪天我真的老了,腿脚也不利索了,就坐在儿子的车上看看报纸,或闭目养神——追忆逝水年华的岁月!

猜你喜欢
美女公交车南京
南京大闯关
第一次坐公交车
拒绝公交车上的打扰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神回复
公交车上的窃案
这年头
惊艳红妆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