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铭:搭建两岸传媒交流的桥梁

2011-11-27 07:10姚同发
黄埔 2011年4期
关键词:交流教育

■ 姚同发

多少年来,为开拓两岸传媒交流,为两岸传媒教育事业的发展,郑贞铭教授总是不辞辛劳,奔波于两岸之间,架起了两岸传媒交流的一座座桥梁。

中华文化的浸润与传承

郑贞铭的家乡福建林森,是一座拥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那里人文荟萃,文风鼎盛。郑贞铭从小爱读冰心女士的《寄小读者》,他小小心灵蕴藏爱的思想,就因这位充满爱心的前辈乡亲作家的灌注。

1946年郑贞铭举家迁台。在父亲早逝的境况下,大家闺秀的母亲成为全家的顶梁柱,她一生吃尽苦头,备尝艰辛,把两个儿子、四个女儿拉扯长大。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刻苦、耐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她身上有着数不尽的中华民族的淑女贤德。

少年时代,郑贞铭就读台北一所注重教育原理、由名教育家担任校长的国语实验小学,打下了扎实的国语基础。初中先在北商附中,后转师大附中、省立基隆中学,同样遇到了许多好老师。深厚的国文氛围,奠定了他日后写作的基础;而后来成为国际知名作家的教英语的聂华苓老师,更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

1955年政治大学在台复校,郑贞铭以第2 名考取新闻系;毕业后,又以第1 名考取新闻研究所。当时政大人数少,素质高,师资可说是集一时俊彦,从而抚平了初入学的新生心中的不平衡感,不再嫌弃政大的简陋。而新闻系首位系主任曾先生的雍容大度,更令学生们一生都以其为榜样。在政治大学,郑贞铭遇到了许多良师,其中有十位恩师令其终生感念,他们或带领他走进新闻教育的广阔天地,或提携他迈进新闻事业的大门,或是在观念上思想上不断启发他、鼓励他、教导他,成为他终生的贵人。甚至胡适之博士在政大关于传记文学的一席演讲,也促成了他日后对传记文学的终生喜好。

郑贞铭

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培养了郑贞铭受用一生的三个重要思想,即“饮水思源”、“报恩主义”和“传承”理念。他体认到,报恩思想与饮水思源观念,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极重要的一面;因为事有本,水有源,世间所有成功人士,一朝有成,无不感念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导与社会的培育。就今天来说,当物欲横流、道德观念逐渐沦丧之时,报恩思想与饮水思源观念,虽非万灵丹,但在维系人类道德与人性尊严上,却有可预期的功效与时代意义。他更认识到,传承是历史绵延不绝的根源,传承思想不但在于保守前人的智慧遗产,在现代更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华文化的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聂华苓在《三生三世》中有这样一段名言:“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作为聂华苓的学生,郑贞铭似乎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把心放在两个地方:大陆的灵魂,台湾的风华。

搭建两岸传媒交流的桥梁

1963年郑贞铭刚开始任教的时候,写过一篇名为《桥》的文章。一直以来,他都以“桥”的角色自许,希望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联系互不相连的两岸,让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因师长搭的“桥”而免于陷溺之苦;也期望在两个时代中,能够互相沟通,传递彼此真情,藉此消除两代人的隔阂与不必要的误解。

他的老师王洪钧先生,更勉励他为两岸新闻传播教育搭建桥梁。王先生说:“四十多年,两岸新闻教育咫尺天涯,未通声息。你应勇敢肩负此责,默默耕耘,终必有成。”郑贞铭牢记恩师的教诲,虽感自身力薄能鲜,终也勉力履行老师旨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抱着“交流一小步,影响一大步”的理念,在两岸开放交流的第二年春天,郑贞铭受祖国大陆广电部邀请首访北京,参观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后改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制片厂等,结识了北广刘继南院长等同仁,后来都成为知己好友。这次访问的第二站是上海,参观了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电影制片厂、复旦大学等。第三站由受邀者自由选择,他乃回到了故乡福州,不但拜访了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福州大学,还回到老家探视至亲后人。

此后,郑贞铭利用多次访问大陆的机会,相继参观访问了祖国大陆多所大学的新闻院系和传媒研究所,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有:1995年参加华中理工大学在长江三峡举办的“大众传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1997年参加杭州大学百年校庆暨“21世纪高等教育新策略学术研讨会”,等等。2000年在天津参加“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研讨会”,郑贞铭教授发表了《两岸大众传媒交流的省思》,指出“必须体认新闻传播是两岸交流的一座特殊桥梁。……作为未来21世纪的世界公民,两岸年轻一代的加强交流,殆为当前极重要的课题,应该积极加强进行。”早在1996年他曾以台湾传播发展协会名义,与台大新闻研究所合作,邀请大陆与香港新闻教育学府的负责人赴台,举办“两岸及香港新闻实务教育研讨会”,开传媒界在台举办两岸研讨会之先河。

郑贞铭在两岸传媒界的交流,是全方位的,没有偏向哪一个地域,也没有偏向哪一个学校;不论大都市还是一般城市,也不论大学校或小学院,他都尽力热心推动交流。截至目前,他已接受中国传媒大学、北师大、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福州大学等颁发的客座教授聘书,南京大学等颁发的高级研究员聘书。每念及此,他总以未能多对他们尽力而感遗憾,希望未来能略尽绵薄。

郑贞铭始终认为,为两岸文化传播交流搭桥,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这一方面是基于自我的认知与使命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恩师之不断期许与鼓励。他曾以男女恋爱形容两岸的交往:包容有多少,情感就有多深;盼望有多少,情义就有多浓;信任有多少,情路就有多长;忍耐有多少,情爱就有多久。每当看到两岸传媒界交流开出灿烂之花,他内心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

“郑老师,能够认识你真好!”

被誉为“永远的老师”的郑贞铭,其新闻教育理念亦十分奇特。例如,他强调“对青年永不失望”、“受称赞是学生不可剥夺的人格权”、“教人与教书同等重要”等等。记述他教育生涯的《热情老师·天才学生》列入台北畅销书排行榜;他撰写的《老师的另类情书》获“散文文学奖”,是实践其教育理念的成果。

学生们都以“郑贞铭的传奇”,来描述他们对郑教授的印象。一学生描述说:“他一直站在一个崇高的地方俯视我们。老师对教育的自信与热忱,数十年不曾稍退。”他设立奖学金协助大陆优秀青年就学,更在大陆学子的心田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感动。

1999年,郑贞铭率领台湾各大学的20 位研究生前往北京,与北大、清华、人大和北师大师生做十天交流,引发了两岸青年的真情流露,承德之夜曾经让学生们纷纷坦舒内心感受,亲情、友情与爱情,风声、雨声与读书声,每个人都流露出最可爱的一面,更多学生离别时热泪盈眶,拥抱在一起泪洒机场。郑贞铭后来回顾说,当人与人的心灵相互冲击时,那一份感动真是令人难以描述。

郑贞铭从教数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岛内与全球华人传媒界不必说了,就连大陆传媒院系的学生,也愿意对郑教授吐露衷肠。

武汉大学研究生欧阳婷在信中说:“永远难以忘记您在临走前一晚旋转餐厅上情真意切关于‘对世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的那番精彩演讲。回去以后我还把这番意思告诉了我许多朋友,我觉得像教授您说的那样怀着感恩、宽容、理解的心去接触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少很多不快,生活也会因此而充满更多的欢乐。”

杭州大学学生李一峰在信中报告:“我曾经在96年获得您的奖学金,非常荣幸,我是获此奖项第一批中的一位。获奖后,更激励了我发奋学习。很高兴地告诉您,我在已念完的两个学年中,每个学期的班内成绩都是第一。……到现在为止,我可以诚恳地说,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所杨笛的诗《能够认识你,真好》,充满着真挚的感情:

面对金黄的童话/如歌的行板/在心海扬帆/我伸手/抓住思绪的指环

雨点飘落的时候/你的手藏进我的手里/你的眼躲在我的眼中/晚风轻起/你的头发逸起我的世界/我总怕/握住的不是你

影响及于两岸三地与华人传媒界

郑贞铭接任文化大学新闻系主任两年后,有一天,校方突然发布他为文大训导长,并表示一两年后接任教务长、副校长。当时,作为岛内大学中最年轻的系主任,郑贞铭竟然写了一封长信给校方请辞,并退回人事任命。那时候,郑贞铭正在研读威廉博士创办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故事,一心只想着献身新闻教育事业,并以此为终生职志,对于行政职务并没有放在心上。

后人提到台湾新闻教育时,少数立即被想到的人之一,应该就是郑贞铭教授。其一,他是少数几位在岛内接受完整的正规新闻教育、连续获颁两个学位的人士之一。其二,他是第一位用新闻教育为题目撰写学位论文的学者。其三,他是著名的文大新闻系的实际创办者。其四,他在文大创办了新闻硕士班。

在文大新闻系主任任内,他还创下了许多传颂一时的制度,如每周演讲、每月新书、新闻剧展等,成为当时舆论界交相赞誉的教育创意。今天的台湾新闻传播界,文大新闻人才辈出,蔚为一时之盛,郑贞铭的贡献被誉为新闻界教父。

郑贞铭著作等身,他的写作大致可分为几个主要领域。在新闻传播理论方面,著有《新闻原理》、《新闻新论》等13 部,在媒体实务方面著有《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际》等6 部,在媒介与文化建设方面著有《大众传播与现代化》等3 部,在各国传播事业介绍方面著有《美国大众传播》等3 部,在新闻传播史方面著有《老兵记往》、《百年报人》等8 部,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著有《大学新闻教育之研究》等4 部,在文学创作方面著有《心灵饷宴》等9 部。

郑贞铭率两岸研究生游长城

屈指算来,郑贞铭从事新闻教育已有40年,他先后任过新闻系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院院长和一些知名大学的兼职教授;他在新闻界从事过的职务,包括记者、编辑、主笔、总编辑、社长、常驻监察人、董事长等;他还任过中国国民党文化工作会副主任等职。可以说,从编采、言论到经理人,都尝过滋味,也都各有收获,经历了不同的历练。郑贞铭获奖无数,包括纽约世界中文报协的“终身成就奖”、万人杰基金会“文化传播奖”、香港文教传播联会“两岸三地文化传播交流奖”、台北扶轮社“新闻教育特殊贡献奖”、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等。

郑贞铭从28 岁去菲律宾出席“亚洲报业大会”起,迄今足迹已踏遍60 多个国家,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而且也在与遍布海外的知己朋友与学生的欢聚中,享受了生命的感动。香港《东方日报》说:“细数今天新闻传播教育界,能够同时贡献并影响两岸三地与华人世界的,郑教授可说是凤毛麟角中的一个。”●

猜你喜欢
交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如此交流,太暖!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交流&イベ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