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月饼文化”

2011-11-23 02:26缪士毅
北京档案 2011年9期
关键词:谜面赏月月饼

缪士毅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又到中秋美啖月饼时节。此时,若了解一些月饼文化,则更添韵味。

关于中秋月饼的传说,流派纷呈。其中一说是:元朝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有一年中秋节,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为把反元日期串通起来,便利用中秋节互赠大饼之机,把起义日期写在纸条上暗藏于大饼里,约定八月十五举行起义。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壮举,便形成了中秋节互赠月饼和吃月饼的风俗。

其实,月饼在古代又叫宫饼、月团、团圆饼,起源于商代“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了芝麻、胡桃,为月饼增加了佐料,当时生产出来的圆饼叫胡饼。唐朝时,长安城内已有制作月饼的铺子了,有从事专业生产的饼师,品种也有了发展。不过,那时月饼是中秋祭月的供品。一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一名就流传开来。到了宋代,各地糕点作坊,每年中秋都精心制作月饼应市,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品种。

到了明代,中秋月饼已在民间风行,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的月饼已有在饼面上绘月中蟾兔之形,当时的人们已将优美的传说与美食结合起来。明末彭蕴章的《幽州风土吟》中也作了描绘:“月宫符,画成玉兔瑶台居;月宫饼,制成银蟾紫府影。”清代,月饼已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为专业生产。清《燕京岁时记月饼》记载:“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杨光浦的《淞南乐府》云:“淞南好,时物存秋色,食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露。” 经历代发展,如今的月饼纷呈异彩。按产地命名有苏式、广式、京式、滇式等品系;以馅心而论,有百合、火腿、豆蓉、桂圆和五仁等诸种;按造型分,有光面月饼和花边月饼之别;依口味分,有甜味、咸味和甜咸味等多种。

月饼谜是谜苑中的一朵奇葩。如谜面:琼楼玉宇一轮月”,打一食品,其谜底为:月饼。也有以“月饼”为谜面的,如谜面:“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谜底:软盘)。中秋时节,合家团聚,赏月色,品月饼,猜猜月饼谜,可谓其乐融融。

“月饼”入联很少见。相传,一年临近中秋节时,一食品店为招徕顾客,请人撰了一副对联贴在店门口,对联内容是:“月在当头真个亮;饼还可口这儿来。”这副对联将“月饼”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中,别具新意,不禁引来顾客驻足吟哦,高兴之余便到店中买盒月饼,于是月饼生意也随之红火。

在浩瀚的诗海中,月饼诗可谓诗海中一束浪花。一些文人中秋品月饼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许多吟咏月饼的诗句。如宋代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据说是最早的月饼诗。月饼又称“桂饼”,明代顾清《次韵桂饼》中云:“携来不觉乡关远,吟罢犹令客梦清。”客居异乡的游子,每逢中秋赏月吃月饼,最易勾起对故乡亲人的眷恋。清代祁启萼的《月饼》诗:“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烧罗罗出斧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点出了月饼命名的取义。清代李静山的《月饼》诗:“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道出了当时中秋送月饼的普遍。清代袁景澜的《咏月饼诗》,其中的“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生动地描写了月饼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的情景。中秋来临,低吟高哦几首月饼诗,情趣盎然。

月饼除了品尝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在山东一些地方盛行中秋唱月饼,即中秋那天,当明月初升之时,人们便把月饼放在麦秸编成的圆垫上,让孩子们端到街上唱:“唱月饼,赛月饼,来年更盼好收年景!”孩子们唱后互相评比,形成一派生动的场面。在闽南、台湾流行“斗四红”赛月饼的风情。这种月饼,由大到小共63块,最大的像面盆,即“状元饼”,最小的像银元。参加夺月饼的人们围聚在一起,轮流将6颗骰子掷进大碗里,以其显示的点数不同组合来争夺最大的月饼——“状元饼”,谁争得,就意味着日后会遇上好运。

一些名人与月饼有一番情结,如清代文学家袁牧对月饼颇有研究,他撰写的《随圆食单》中不仅介绍了众多月饼的名称,还记述了月饼的制作方法。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不惜笔墨在《红楼梦》中将贾府中秋食月饼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名著为月饼添韵味,让人们品出味中之味,可谓是曹雪芹的一大绝招。

脍炙人口的月饼,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至今在人们的心目中仍具有无限的魅力。八月中秋月正圆,此时,合家团圆,一边品月饼,一边赏月色,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诗情画意,盎然成趣。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谜面赏月月饼
中秋节里吃月饼
中秋赏月邀请会
月饼
中秋赏月
热闹的“非遗”年货集市
数字迷,猜成语
一起来做月饼吧!
谜苑
中秋一起来赏月
别样的中秋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