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双喜 王 婷 韩布新 施春华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 100011)
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及其增龄效应
傅双喜 王 婷1,2韩布新2施春华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 100011)
目的 调查全国28个省(市、区)5 151名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并从生理与安全、交往、认同、自我实现四个方面探索老年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特征。方法 运用自编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被试为>60岁的老年人,包含61~70,71~80,81岁以上三组。结果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度高于精神需求〔F(1,5150)=2 720.53,P<0.001〕,从老年期到老老年期,心理需求水平随增龄而逐渐下降〔F(2,3771)=4.68,P<0.001〕。已婚老年人的认同需求高于其他婚姻状况老年人〔F(1,3771)=12.66,P<0.001〕;农业劳动者的自我实现需求水平低于干部、技术人员及工人的需求水平(P<0.001)。结论 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大于精神需求,且心理需求状况具有增龄效应。
老年人;心理需求
需求体现个体生理或心理的不平衡状态,个体的需求可以来自于内部环境,也可来自于外部生活条件〔1〕。国内学者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研究表现为几种:一是理论研究,探究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代巧蓉提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依存需求、求助需求、成就需求、变异需求,以及支配需求、亲和需求、健康需求等〔2〕;刘颂调查南京老年人发现,城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主要有生活安全、社会尊重、行为意义三方面〔3〕;汤文博认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表现为健康需求、和睦需求、尊敬需求和求偶需求四种类型〔4〕。二是调查不同老年人群的心理需求状况,探讨心理需求的相关因素。如吴振云等对北京市老年人调查发现,经济状况满意度、照料状况满意度、晚辈孝顺和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主要相关因素〔5〕;刘颂的研究结果与此类似,认为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和矛盾心理是制约老年人精神需求能否满足的关键因素〔4〕。三是对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对策的研究。如张晶等,对退休老人可通过提供心理咨询、社区活动帮助老年人认识、满足其自身需求〔6〕。本研究运用自编量表,调查全国28个省(市、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特征,分析老年人对物质与精神的心理需求状况及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1.1 对象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于2009年3~6月在全国28个省(市、区),对社区、老年爱心护理站、养老院居住的老人进行取样调查。被试意识清晰,智力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共回收问卷7 584份,有效问卷6 339份,有效率83.98%。其中>60岁老年人群有效问卷5 151份,占81.25%。人口学特征见表1。
1.2 研究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自编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包含生理与安全需求、交往需求、认同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4个维度,共17题。各维度分别包含题项数为2、5、4、6。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Likert 5级评分。问卷总分或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需求水平越大。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为0.710~0.850,总量表的α为0.879。总问卷的折半信度为0.898,两部分的Cronbach α分别为0.757,0.803。各项目与对应分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66~0.879,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382~0.894。此外,运用AMOS极大似然法对总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问卷的χ2=3 779.20,df=113,NFI=0.843,NNFI=0.816,IFI=0.847,CFI=0.847,RMSEA=0.092。以上拟合指数说明模型拟合较好,问卷各项指标良好,符合心理学测量要求。
表1 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
由经过培训的访问员向调查对象进行自我介绍,建立基本关系后,向其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获取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后,逐项询问所涉及题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为方便作图,本研究运用(维度总分/维度题项数)来表示各维度的分值,(问卷总分/总题项数)代表心理需求总状况值。
2.1 老年人不同心理需求比较 运用一般线性模型中重复测量组内比较法,对心理需求4个维度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4 个维度差异显著〔F(1,5150)=2 720.53,P<0.001〕。事后检验表明,两两差异全部显著(P<0.001)。具体表现为:生理与安全最高,其次是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认同需求最低。各维度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生理与安全(4.11±0.78)、交往需求(3.83±0.72)、认同需求(2.78±0.84)和自我实现需求(3.73±0.77)。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比较 运用一般线性模型多因素方差分析,依次以心理需求总分、生理与安全、交往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为自变量,建立模型。见表2。
表2 全国老年人心理需求结果( ± s,n=5 151)
表2 全国老年人心理需求结果( ± s,n=5 151)
与同一变量组中的其他亚变量比较:1)P<0.05;2)P<0.01;3)P<0.001
变量 组别 心理需求总分 生理与安全 交往需求 认同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性别 男性 3.58±0.59 4.11±0.78 3.83±0.72 2.78±0.84 3.73±0.77女性 3.53±0.62 4.15±0.77 3.83±0.75 2.65±0.83 3.64±0.86年龄 61~70岁 3.64±0.531)2) 4.09±0.78 3.81±0.67 2.96±0.753) 3.80±0.703)71~80岁 3.54±0.62 4.12±0.77 3.84±0.75 2.68±0.852)3) 3.67±0.81 81岁以上 3.41±0.68 4.20±0.80 3.82±0.82 2.40±0.89 3.47±0.92婚姻 已婚 3.60±0.59 4.11±0.77 3.82±0.71 2.86±0.803) 3.75±0.76其他 3.47±0.63 4.14±0.79 3.83±0.77 2.53±0.90 3.57±0.84职业 干部人员 3.66±0.55 4.12±0.80 3.92±0.69 2.77±0.80 3.87±0.70技术人员 3.69±0.53 4.10±0.78 3.93±0.68 2.82±0.81 3.94±0.67工人(服务人员) 3.53±0.64 4.12±0.79 3.82±0.76 2.74±0.86 3.63±0.81农民 3.28±0.643) 4.16±0.73 3.53±0.681) 2.56±0.92 3.25±0.883)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3.42±0.64 4.14±0.78 3.75±0.75 2.62±0.89 3.44±0.86中学 3.60±0.60 4.12±0.78 3.83±0.73 2.82±0.83 3.75±0.75大学及以上 3.69±0.52 4.07±0.79 3.94±0.67 2.75±0.80 3.97±0.64
2.2.1 心理需求总分 变量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显著〔F(2,3771)=4.68,P <0.001〕;事后检验表明,61~70 岁组与71~80岁组具有边缘性差异(P=0.05);与81岁以上组差异显著(P<0.01),其余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同职业组间差异显著〔F(3,2991)=11.73,P <0.001〕;事后检验表明,农业劳动者和干部人员、技术人员、工人(服务人员)组间差异皆显著(P农-管<0.001;P农-技<0.001;P农-工<0.001);技术人员与工人(服务人员)组间差异显著(P<0.01)。
2.2.2 生理与安全 变量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组间差异皆不显著。
2.2.3 交往需求 变量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不同年龄、性别、
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的组间差异皆不显著。不同职业组间差异显著〔F(3,3771)=12.37,P <0.001〕;事后检验显示,农业劳动者与干部人员、技术人员、工人(服务人员)组间差异皆显著(P农-管<0.001;P农-技< 0.001;P农-工< 0.01);技术人员与工人(服务人员)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4 认同需求 变量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不同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显著〔F(2,3771)=19.52,P<0.001〕;事后检验表明,三个年龄组间差异两两显著(P61~71<0.001;P61~81< 0.001;P71~81< 0.01),随着年龄的增大,组均分值逐渐减少。不同婚姻组间差异显著〔F(1,3771)=12.66,P<0.001〕,事后检验表明已婚组分值高于其他婚姻状况组的分值。
2.2.5 自我实现需求 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组间差异皆不显著。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显著〔F(2,3771)=6.51,P<0.01〕;事后检验表明61~70岁组与71~80岁组(P<0.05)、81岁以上组组间差异分别显著(P<0.001),71~80岁组与81岁以上组两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职业组间差异显著〔F(3,3771)=17.27,P<0.001〕,事后检验显示,农业劳动者和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服务人员)组间差异皆显著(P农-管<0.001;P农-技<0.001;P农-工<0.001);技术人员与工人(服务人员)组间差异显著(P<0.01)。
本研究调查问卷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老年人群的心理特征编制。生理与安全需求反映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环境等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为物质需要。交往需求反映老年人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认同需求反映老人希望自己的能力或某方面为他人或组织所肯定。自我实现需求反映老年人有意识地提高自我、发挥潜力,希望加强身份或实现愿望等,最终成为个体渴望成为的人。交往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为精神需求。四个需求之间不独立,具有优势性、互补性。
有学者认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关键看其物质与精神感受是否享受到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较优待遇,是否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敬与关心〔7〕。本研究发现老年人生理与安全得分高于其他三个维度,反映老年人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增高。同时,生理与安全的增高,表明老年人群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更倾向于物质需要的满足。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目前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保障,但并非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达高水平,特别是那些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王晓瑞等〔8〕报道,福利院老年人最关注的是其生活保障的来源。在农村,有固定经济收入的老年人,要比依靠子女供给生活费的老年人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5〕。史平等〔9〕报道,城市老年人不仅关注所患疾病,而且也关注自己是否健康,以及健康程度,即预防意识较强。也就是说,在我国向老龄化社会的转型期,要更加关注、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此外,老年人群的认同需求最低。被调查的老年人在“渴望参加某个团体或组织”、“希望比周围的人强,获得成功,取得成绩”、“想控制他人,希望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说服和命令等”题项,表现出较小的意愿。结果表明,伴随着社会角色和社会网络的变化,老年人逐渐削弱了自己对社会权利的需求。
本研究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心理需求总分、认同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表现出下降趋势,61~70岁之间的老年期与71岁以上的老年人差别较明显,71岁以上变化趋于缓慢。传统研究认为年龄是影响老年人群心理需求的关键因素。吴振云等〔6〕对北京市老年人研究发现,其心理感受随增龄而下降。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交换资源可以满足自我需求。在资源稀少时,拥有资源较多的个体更具有主动性〔5〕。与60岁以前的人群相比,老年人所掌握、能够交换的资源是减少的,无法满足全部的需求,只能通过减少需求度来达到总的心理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资源越来越少,需求度越来越小。此外,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所需资源较大,饮食居住、社会交往则与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尤其健康为老年人最关注。老年人只好通过不断减少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资源,交换资源实现生理需求、交往需求的平衡。
以往研究中,教育程度是与老年人心理需求紧密相关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文化水平可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10〕。吴振云等〔6〕发现城市老年人的心理感受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改善。本研究中各个心理需求维度,教育程度的影响未得到体现。研究中配偶健在的老年人,表现出较高的认同需求。这可能与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有关。随着年龄增大,儿女成家立业,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逐渐模糊,这些使得老年人对他人的认同更加敏感,特别是保持自己在配偶、子女心目中的形象。
本研究中,农业劳动者和工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在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农业劳动者的需求程度低于其他三类人群。农民交往需求不高,与我国农村家庭结构有关。城市老年人与亲戚子女共同居住的很少,而农村老年人大多与子女同住,且邻里之间走动频繁,关系密切。此外,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于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等。绝大多数人群丧失劳动力后,不会再刻意追求个体理想,安心度过晚年生活。此外,本文中未作具体分析,但是结果提示工人(服务人员)与技术人员间的心理需求可能具有不一样的特点,拟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分析。
目前我国老年人群心理需求表现出物质需求大于精神需求的特点,提示其基本生活保障仍需进一步巩固。我国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的必须途径。
致谢:感谢中央国家机关部分老干部局、部分省老龄办和老龄基金会和28个省(市、区)的老年爱心护理院、养老院的同志们协助组织调查工作!
1 郭德俊,李燕平.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8-9.
2 代巧蓉.老年人的心理需求〔N〕.江苏科技报,2000-12-31(第4版).
3 刘 颂.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1):8-13.
4 汤文博.社会学视野下的农村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研究〔J〕.学术前沿,2008;9:151-2.
5 吴振云,许淑莲,吴志平,等.北京地区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及其相关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34-6.
6 张 晶,刘纯艳.退休老年人心理需求及应对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10):2650-2.
7 杨宗传,姜 文.身体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的精神感受〔J〕.老年学杂志,1989;9(2):78-80.
8 王晓瑞.养老服务机构中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J〕.社会福利,2008;3:35-6.
9 史 平.北京市石景山区城市老年人健康现状与健康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7):435-6.
10 张兆响,司千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
B844.4
A
1005-9202(2011)11-2057-04
科技部863重点项目资助(2008AA021204)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实验室,老年心理研究中心 3 河海大学
王 婷(1982-),女,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第一作者:傅双喜(1944-),男,主要从事老年学研究。
〔2010-07-16收稿 2010-11-18修回〕
(编辑 曲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