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悦
汇总2011年1~10月,我院临床科室上报不良反应136例,按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1 患者一般情况,男76例(55.88%),女60例(44.12%)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2.2 给药途径 136例ADR报告中,静脉给药127(93.38%)口服给药6例(4.41%),吸入给药1例(0.74%)。
2.3 ADR报告中涉及药品种类见表2。
表2 ADR报告中涉及药品种类
表3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种类及品种
2.4 ADR临床表现,见表4。
表4
3.1 由表1可知:136例ADR报告中,男性略高于女性,中老年的比例较高,尤其65岁以老年患者,各项生理机能减退,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减弱,肝肾代谢及排泄功能均减弱,从而使药物代谢速度降低,易发生体内药物蓄积[1],导致ADR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用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并加强用药监测,确保用药安全,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3.2 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原因是静脉给药可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起效快等优点,同时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药物的理化性质、配药方法、药物相互作用及溶剂的选择,输液速度、放置时间、药物制剂中的杂质等[2]因素均可引发ADR。因此,建议临床用药时,应采取“先口服后静脉”的给药原则,在使用静脉给药治疗时,应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加强用药期间ADR的监测,一旦发生ADR反应,应立即停药对治疗,尽量减少ADR对患者所造成的损害。
3.3 我院ADR涉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主要为皮疹、瘙痒、荨麻疹等。一般症状较轻,停药或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后,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上述,两种ADR易于观察和识别,并能及时上报。这与我院ADR监测工作处于初始阶段,上报ADR以易与发现、识别的ADR为主有关。
3.4 由表2.3可见,136例ADR报告中以抗感染药物居多,其中喹诺酮类最多,其次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使用方便,应用比较广泛,引发的ADR比例最高;β内酰胺类抗菌药所占的比例也较高,因价格相对较低,抗菌效果好,临床应用广泛有关。因此,临床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原菌种类、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及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合理地选择、正确的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用药剂量过大或过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无指征的预防性用药等情况的发生;把引发ADR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目前,我院ADR的监测和上报尚处在初始阶段,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ADR,因此,应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的药品ADR的培训,掌握国家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制定本院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程序,建立院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设立临床科室的不良反应监测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的重视程度,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1]周银行.我院1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业,2010,19(17):56.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