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三季度世界政党形势综述
■ 邹国煜/文
进入21 世纪后, 美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再是白人一统天下,也不是黑白分明,而是呈现出多样化趋势,2010 年人口的普查数据显示出美国正处在人口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而这种变化也将影响到即将到来的2012 年大选。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大选产生的影响。
日本首相菅直人难抵内外压力辞职,财政大臣野田佳彦凭借反小泽派的支持,在民主党党首选举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新一届党首并就任新首相。野田在党政布局上尽量体现党内派系均衡,在政府政策选择上优先重视灾后重建和经济振兴,争取民众信任。俄罗斯选情明朗化,普京正式宣布参加明年总统大选,梅德韦杰夫则将领衔统俄党参加2011年年底的国家杜马选举,并将在普京赢得总统选举后出任政府总理。泰国为泰党赢得国会选举,英拉成功组阁并担任新一届政府总理。这标志着他信力量的再次回归以及泰国政党政治的重大转变,但英拉的执政前景不会一帆风顺。尼泊尔和平进程踟蹰不前,特别是整军问题迟迟未有进展,尼共(联)主席、总理卡纳尔被迫宣布辞职。在马德西政党支持下,联合尼共(毛)副主席巴特拉伊当选总理,但该党在整军问题上内部意见不一,加之又面临大会党和尼共(联)的强力反对,难以在短期内推进和平进程,同样面临失政风险。新加坡人行党候选人、前副总理陈庆炎以35.19%的微弱优势赢得总统选举,表明国会选举的后续效应仍在发酵,民众对人行党的不满情绪居高不下。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患病出国治疗,期间任命包括其子拉胡尔·甘地在内的“四人小组”主持党务。拉胡尔首次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有望进一步提升政治地位,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国大党政府面临草根阶层发起的强大反腐攻势,被迫同意制定反腐法案,内外压力上升。马来西亚执政联盟国阵执政表现不尽如人意,社会不满情绪上升。在反对党支持下,首都吉隆坡等地发生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公开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削弱国阵的独大地位。
一是欧洲社会问题激化,主导欧盟政坛的中右政党陆续受挫。债务危机在南欧多国持续发酵,对欧洲社会和政坛的影响不断深化。民众对现状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升温,极少数民众更趋激进,挪威、英国、德国等相继发生枪击、骚乱、焚车事件。主导欧盟政坛的中右政党执政能力受质疑增多,在多国选举中遇挫,中左力量有所上升。丹麦执政十年的中右政治联盟在议会选举中失利,社民党领导人将出任首相。法国右翼执政党失去参议院控制权,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处于不利地位。德国联盟党和自民党在地方选举中接连败选,尤其是自民党实力在全国范围大幅下降。
二是美国提高债务上限危机暂时缓解,但朝野政治纷争胶着。经奥巴马的强力干预,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围绕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了一个妥协性共识,但是双方仍需围绕继续提高债务上限进行谈判。奥巴马着眼选举,提出4000亿美元就业刺激法案并谋求通过向富人多征税来获取资金。此举遭到共和党的强力指责,认为这是在挑动新的阶级斗争,破坏美国社会团结。美国民众对经济复苏迟缓不满增多,纽约民众更是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活动。总的看,西方选举政治危机凸显:其一,选举政治与福利政治挂钩过于密切,使得经济下行期正常的福利制度改革继续深陷两难困境;其二,选举政治的零和性质使得朝野力量非此即彼,为争夺权力无视国家发展,相互恶斗;其三,西方主要政党政策趋同,即使政党轮替也难以解决西方经济问题。
一是西亚北非地区政治局势继续深刻演变。利比亚局势出现重大转折,反对派武装占领全国多数地区,卡扎菲政权土崩瓦解,“全国过渡委员会”获多国承认并获联合国合法席位,基本实现政权更替。但“过渡委”内部各派之间矛盾丛生,利局势走向仍未明朗。叙利亚境内外反政府势力效仿利比亚反对派成立全国委员会并拟组建临时政府,部分反对派更是公开号召武力推翻巴沙尔政权。也门总统萨利赫返回国内,但仍不愿尽早交权。政府军与部分哗变的军队以及部落武装在首都等地激烈交火,也门局势发展更加错综复杂。埃及再度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加快政治改革步伐,促使军方尽早交权并清除公共部门中前政权残余势力,执政当局压力增大。巴林全国政治对话陷入僵局,什叶派最大反对党维法格党退出对话并继续领导反政府游行示威。以色列爆发最大规模游行示威,抗议生活成本高涨,要求进行全面社会改革。
二是黑非洲政党形势复杂发展。
佛得角和赞比亚两国在野党赢得选举并顺利接过政权。南苏丹顺利建国,苏丹人民解放运动上台执政,主席萨尔瓦·基尔就任南苏丹共和国总统。与此同时,武装袭击政党政要事件在几内亚、塞拉利昂等多国时有出现,受朝野政党分歧影响种族和部族冲突也在多国有所激化。
三是拉美多国政党形势出现新变化。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罹患癌症,几经治疗但效果不明,引发外界多种猜测,委国内政局暗流涌动。墨西哥在野党革命制度党在地方选举中大获全胜,进一步巩固优势地位,有望2012年在全国选举中实现翻身。巴西内阁重臣频出问题,政府威信受损,执政联盟内部关系松动,总统罗塞夫与前总统卢拉关系也出现不和谐。
越南共产党组成新一届政府,明确了党和国家发展思路,主张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党的建设为关键、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基石。越共中央还对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三个机关的权限进行细化,明确新老两个领导集体在过渡期的权责和交接方法。柬埔寨人民党召开五届36中全会,要求政府坚定落实“四角战略”第二阶段战略和2009—2013年国家发展计划,主张保持经济稳健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提供高效的社会服务;主张深化改革,惩治腐败,打击犯罪,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刚果(布)劳动党第六届特别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求全党密切联系群众,党员要到基层去,了解和争取群众。确定党政分离原则,党的领导专职党务工作,同时理顺党政关系,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喀麦隆人民盟召开三大,强调要营造有活力的政党形象:一是大力反腐;二是吸取西亚北非国家教训,大力改善民生;三是回应西方关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四是推动领导干部年轻化,提高社会吸引力。匈牙利青民盟召开二十四大,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谋求在政治上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扩大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维护国家利益;在社会领域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社会;在经济上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但不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附加条件的援助。韩国大国家党举行第14次全党大会,选举年富力强的洪淮杓、罗卿媛、元喜龙等党内朴瑾惠分子为新领导班子成员,意在加强革新力度,争取改变富人党、脱离群众政党的形象,拉近与普通民众联系。
(责任编辑: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