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批三题

2011-11-21 15:26雷钟哲
四川文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大儿子小儿子起跑线

□ 雷钟哲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歪论市井流布,但却装扮时髦,一副很有哲理的样子,甚至直接打出真理的旗号。结果谬种流传、误人匪浅。本文针对三条,简而批之,无奈才疏学浅见解迂腐,故名“谬批三题”。倘若读者觉得尚有道理,那就不是谬批,而是批谬了。

一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这个观点,曾经广受追捧,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尤其在一些孩子因为流利背诵儿歌受到大人赞许,又兴致大增,接二连三势如倒豆时,不少人对此笃信不疑,以为好孩子就是表扬出来的。可是,能够熟练背诵几首甚至百首儿歌或者唐诗,顶多算是乖巧,和“好孩子”还不能画上等号。赞许产生的激励作用,未必在其他素质的培养上同样有用。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对一个好孩子界定一下。比如,他应具有仁爱同情之心,关心他人,热爱劳动,在学习上不怕吃苦,能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当然还要懂礼貌,身体好。一个孩子有了这些素质,基本就算好孩子了。可是,在这些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采取单纯表扬的方式,很难达到这个目标。从人性的角度说,好吃懒做,几乎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品性,你对一个不愿“劳动”,只想吃好玩好——往往也没玩好——的孩子,一点都不批评,或者面对一个不想刻苦学习的孩子,总是予以迁就,他就很难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人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比树木更为不易。但树人和树木之间,还有一些相通的道理。就像一棵果树,自由生长必然结不出累累硕果,必须适时地整形剪枝、疏花疏果,辅之以灌溉施肥,才能早结果多结果。孩子也是这样,只有经过剪枝整形、疏花疏果式的批评,才能够变成人才。——古今中外,不经任何批评只用表扬培养出的人才,至今未曾听说。

批评,难免就态度严厉,难免“武断”不容商量。爸爸说,不完成作业不能去玩!妈妈说,你让孩子轻松轻松!这样,严厉就失去了应有的威力。郎朗小的时候,曾因耽误练琴而被爸爸逼着“跳楼”,你不能说,郎朗父亲的“不近人情”,和郎朗的成功丝毫无关。

结论:好孩子既不是表扬出来的,也不是批评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培养,就有着表扬批评、悉心呵护又坚持原则的内涵。

二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在一些人的眼里,这个理念,套用宋丹丹的说法,那也是“相当的时髦!”可人生的起跑线又在哪里,是在娘胎里吗?是在小学一年级吗?总之听这意思,好像是越早越好,不然不符合“起跑”的含义。

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要你舍得投入,在十月怀胎的时候、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在上学伊始的时候,当然,恨不得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只不过成人以后,人们不那么容易糊弄,人生也基本定型,再说输呀赢呀的,往往徒留笑柄,也不大容易蒙来银子。

如今,人们重视胎教,孩子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听音乐、讲故事,这到底有没有作用,还没有权威的实证。不过下面这个故事,倒是有几分意思。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一个孩子曾被父亲看作白痴,在众人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是没被录取。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另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呀?”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毫不沾边。可偏偏他们,分别就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这个故事若非杜撰,我想问,他们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还是赢在了起跑线上?我的回答是,人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起跑线,或者到处都是起跑线。革命不分先后,悟道不分迟早,这个“道”,关联漫长的人生之路。我读过陈敏写的一篇文章,说她小的时候学习不好,父母总是羞于言人。在她9岁的时候,她从二楼意外摔下,又被仙人掌扎成“刺猬”。医生说,孩子必须保持清醒意识,否则有生命之虞。当她在昏迷中被父母“一声而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焦虑、掺杂着心疼与希冀的呼唤”,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后,懂得了自己对于父母的重要,从此下决心好好读书,一直读到研究生。——同样,不知在起跑线上,她是输了还是赢了?

还有,人生有平等的起跑线吗?恐怕从来不曾有过。别说过去,奴隶和奴隶主不会平等,庶民和贵族不会平等,就是平等成为普世价值的今天,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孩子,照样不会平等。再如,你能上路行驶,可你开的昌河,和人家开的宝马平等吗?恐怕你除了让路,再无别的选择。这就不是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所能解决的问题。

说穿了,这不过是一个精心的商业策划,是被某些人借以利用,虽然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眼睛里盯住的,还是你口袋里的钞票。遗憾的是许多家长,给孩子四处报班,琴棋书画样样不落,结果未曾起跑,已经不堪重负。

三 换个心境想问题

小学的“三生”教育读本里,收录了一个《卖伞与卖盐》的故事。故事说,从前有个老奶奶,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盐,小儿子卖伞。如果遇到天阴下雨,老奶奶就发愁了:“太糟了,大儿子的盐卖不出去了!”可是等到晴天出太阳,老奶奶又发愁:“太糟了,小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了!”所以,她整天愁眉苦脸,担惊受怕,一直很烦恼。结果,两个儿子也受她的影响,心情很糟糕,生意自然做不好。后来有位智者告诉她:“您不如换个心境想问题,下雨时想:太好了!小儿子的伞可以卖出去了!天晴时想:太好了!大儿子的盐卖出去了!”老奶奶照着去做,果然,她的心情变了:无论天气怎样,她都很高兴,每天活得开开心心,乐乐呵呵。而两个儿子的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

这个故事,被许多人奉为圭臬,以为真就是灵丹妙药,手到病除。他们也不想想,天气仅是生意好坏的一个因素,老奶奶发愁的是“卖不出去”,而不是天晴天阴。假定大儿子是垄断经营,就像现在的盐业专卖一样,他也很好地解决了防潮问题,管他晴天下雨,又能有何影响?说不定遇到核泄漏,还会发生食盐抢购呢。再有,如果老奶奶小儿子的伞既有遮阳功能,又有防雨作用,下雨暴晒,都能卖得很火,老奶奶还会自找烦恼吗?再以故事中规定的因果条件,天晴时,老奶奶在为大儿子高兴的时候,难道不想着小儿子的困难;天阴时,老奶奶在为小儿子庆幸的时候,就忘了大儿子的苦恼?如果真的这样,她就不大正常。

可笑的是,某些智者总爱摆出一副教诲的架势,教人们摆脱痛苦,而摆脱的方法,不是情绪转移就是精神麻木。他们根本不想,不消除痛苦的根源,怎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能的话,赵作海蒙冤入狱,他就不会痛苦。他只要转念一想,我虽然进了牢房,并且一蹲就是十年,但比起同样因所谓“杀人”蒙冤而死的,不止好过千倍;我得到的国家赔偿,虽然数额并未如愿,但也是真金白银,比起同案惶惶不可终日的赵振晌,真的要谢天谢地了。同样,老婆虽然与我离婚,但毕竟有过洞房花烛,且有儿子传承香火……但是,赵作海会这样想吗?如果他感到幸福,凭什么“赔偿”他呀!由此看来,不对青少年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让他们以为通过戏法似的变幻,就能得到快乐,这种快乐,除了“被快乐”,就剩下虚妄的臆想了。

猜你喜欢
大儿子小儿子起跑线
动物学校放寒假
小号
品读
掰断筷子
山鸡舞镜
掰断筷子
五行真经(9)
爷仨钓王八
没收爸爸
穿靴子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