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随着外部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图书馆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增多,选择、管理、长期保存等问题日益凸显;技术环境也发生变化。技术发展趋向集成、开放与协作,Web Service、Web2.0、RFID、OpenURL等带来技术与服务理念的双重革命;最后,学术环境发生了变化。数字化学习与研究模式发生变化,开放存取理念及机构知识库、成果保存与共享方兴未艾,协作、开放式及数字化学术交流环境正在形成。
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内部动因是其职能的演变。从传统的藏书楼到图书馆再到知识工厂,从以馆藏为中心的“信息深井”到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喷泉”,图书馆的职能已经发生变化,但图书馆“以读者为第一”的宗旨没有改变。其所有的服务都要因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创造用户环境,提供 RSS聚合、学习管理系统、教材教参系统、校园门户、个性化环境、推荐阅览书目等;创造资源环境,提供机构仓储、自建特色数据库、电子存储等;创造资源服务,提供馆际互借、资源采购、资源整合平台、参考咨询等。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以完善自身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为目标,而现代及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则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创新,倡导一站式整合机制,鼓励合作,推行个性化和学科化服务。因此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需要变革,所有服务将按学术信息流来开展,在知识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有效链接,服务更强调主动性、个性化、专业化和智能化,将知识和服务增值。
图书馆要创新发展,要把握以下机遇:1)破釜之决心。现在图书馆已经处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处境,只有创新才能发展。2)理念之变革。现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思想观念、意识已经改变,图书馆正处在新旧观念变革之中。3)技术之驱动。新技术对图书馆的冲击已经引起重视,并迅速被图书馆所利用,技术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图书馆的快速发展。4)素质之提升。这几年随着人才的不断引进,图书馆馆员素质不断提升,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5)资源之特色。依据各图书馆资源所建立起来的特色数据库,正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6)场所之焕新。随着许多高校新校园的建设,图书馆场馆也迎来了发展扩大的新契机,硬件和软件的改善使图书馆成为“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中心、文化传承中心”。
高校图书馆要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提升、拓展并增强其服务功能。求发展,就必须创新。事实上,高校图书馆的开拓创新、前瞻发展和快速适应能力,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发展前景、服务质量、受关注度以及竞争能力。正所谓挑战催生变革,创新引领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创新需要一个合乎逻辑、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分析当前环境,推断未来趋势;结合传统优势,确立新型战略;重组业务部门,优化工作流程;优化知识结构,重新分配人员;推出新型服务,读者全新体验等各方因素。同时创新也需要图书馆具有前瞻的思想、新颖的形式、深厚的内涵,以确保持续稳定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图书馆进行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用户牵引”“图书馆服务至上”的理念,更来自于新技术的支撑和图书馆百年文化的人文蓄积。对图书馆而言,图书馆的理念、机制、管理、文化、内涵、服务、品牌等均需要进行全新定义与设计;对读者而言,图书馆全新的形象、全新的品牌,将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图书馆的创新包括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内涵创新、服务创新、品牌创新七大内容。因此图书馆的创新应以先进理念牵主线,优化机制为动力,科学管理做保障,文化建设铸内涵,服务创新竖根本,塑造品牌谋发展,以此将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打造成一项系统的工程,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在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中,理念创新是主线,首先要将图书馆的定位、服务宗旨和服务理念进行高度概括,使之成为全体馆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和行动向导,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文化。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创新发展中就首先建立了 84字服务理念体系,其服务理念是资源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资源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服务宗旨是一流服务、主动服务、智能服务,一站式、自助式,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定位是以人为本、读者之家,知识服务、第二课堂,信息主导、共享空间。可以说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对其独特文化内涵的一种简练表达。一个图书馆只有首先确立了理念,才能开始创新之路。[1]
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根本,其目标是让图书馆无论在物理空间还是在虚拟空间都能够全方位、多渠道的通过主动推送、互动、个性化的方式让读者获得完善、整合的服务。服务创新最终将使图书馆成为知识加工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文化传承中心。
图书馆的品牌创新就是在用户心目中形成概念清晰、个性明显和特色突出的品牌,是图书馆服务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如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所开展的 IC2创新服务模式就已经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品牌。
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中,机构重组是重点。机构重组的关键就是突破传统观念,重点建设牵引、整合、约束、激励、培训、竞争等 6项机制,目标是优化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其新的机构组织中,将部门进行了合并,设有情报研究所、读者服务部、技术服务部、行政管理部。读者服务部是图书馆的“总参”,下设工科室、人文社科室、生医农理科室、综合流通室;技术服务部是图书馆的“总后”,下设采访编目室、系统发展室、技术加工室;行政管理部是图书馆的“总政”,下设行政办公室、总务办公室。新的组织机构使图书馆运行机制更加优化,服务效能大大提高。
组织文化的营建核心是倡导创新,其精髓就是团队合作。它需要图书馆领导为馆员描绘图书馆未来的远景,采用互动管理模式进行人文关怀,激活馆员的智能,凝聚集体精神。组织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需要 6大方面的建设,包括强化服务至上的理念、提倡团队合作的精神、注入积极进取的心态、塑造不断创新的能力、培育学习提升的机制、营建愉悦身心的环境。组织文化建设将改变封闭、独立、个体服务的状况,形成团队、协同、激情服务的氛围。目前,图书馆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科馆员单兵作战、采编部门独揽资源建设大权、技术部门不了解实际服务需求。而营建组织文化的目的就是倡导团队合作、加强工作交流、激发思想沟通、鼓励相互塑造、携手共同提升。[1]
现代学术研究多是由团队协同完成,所研究的学科也存在交叉,并且多是异地学者共同合作;学者的信息需求获取要求准确、快捷,能随时提供远程一站式服务。这些学术研究方式也催生了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需求。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专业学术信息资源、高素质的馆员、一流的工具与环境,是具备提供学科服务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要想创新发展,必须有效融入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过程,将传统的单向式、集中式、坐等式的资源服务模式改造成为用户需求驱动、主动交互、灵活支持、知识创新的开放式信息交流服务模式。在保障收藏、借阅和场所功能的基础上,增强图书馆的创新能力、提升学术资源品质及学科服务效能。学科服务创新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构筑学术殿堂,支撑起学校“教、学、研”大厦的信息基石;打造知识工厂,加速从信息到知识的分析、提炼、传播和转化过程;营建创新环境,构建起立体、动态和泛在的智能化创新环境。学科服务将支持学校教学与科研创新,助力学科建设与发展,达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服务实际效果的目的。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就构筑了“走进院系基地、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的学科服务体系。整个服务体系框架包括:一套服务理念,即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两种服务模式,即普遍推广、重点服务;三层支撑框架,即机制层、资源层、技术层;四大战略举措,即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层推进、特色突出;五项行动计划,即嵌入教研助力学科、学术资源机制体系、信息素养馆员培训、环境设施技术平台、融入用户了解需求;六类服务内容,即院系联络、信息素养、资源建设、咨询网络、互助社区、个性化服务。[2]
IC2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出的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它将创新理念与创新途径巧妙地融合成一个支持学术交流、社会交往和创新成长的环境与平台,是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的一个典范。其目标是“启迪创新、鼓励参与、促进交流”,它在强调支持学习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1)”的基础上,引入“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IC2)”的新型服务理念,即图书馆主动创新服务机制,根据读者个性化需要,营建支持主题学术交流和创造的环境,以“学科服务”为主线开展工作,并提倡与读者的互动与交流,鼓励读者参与,支持协同研究,启迪创新思维。两种 IC模式通过职能互补和整体优化,产生出单一服务模式下所不能实现的乘法甚至指数效应,用公式形式表示为IC2=Information Commons*Innovation Community。IC2以学科化服务为主线,突出“学术创新支持”和“文化素养拓展”两个重点,目前已开展了三期活动,第一期主题是提升信息素养,助力精英成长;第二期是拓展创新基地,嵌入学研过程;第三期是融入学科团队,助推教学科研。活动分为五大板块,包括核心板块、精品板块、特色板块、创意板块、探索板块。[3]具体活动有信息素养课程;薪火相传 Living Library经验交流;寻迹图书馆—library全攻略;升级你的图书馆—编程涂鸦竞赛;多媒体创新实验室支持计划等。这些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读者,深受读者的喜爱,效果显著。
1)重新认识和发挥作为场所的物理图书馆的作用;2)图书馆将进入后数字图书馆时代(泛在图书馆时代);3)更加了解读者需求,走进用户空间;4)积极参与和推动开放存取;5)创建或协助建设机构知识库;6)建立信息共享中心;7)开展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研究和实践;8)与 Google、雅虎等合作,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9)借助 Web2.0,推动图书馆2.0;10)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将泛在、高效、一站式的为读者提供全球信息发现和获取,图书馆将以读者为第一,应读者所需进行立体设置,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准确、方便、快捷的信息。图书馆的服务将突破物理场所局限,融入读者信息环境,创建知识支撑平台。图书馆将成为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信息空间,学科馆员的服务将有机延伸至每位用户环境。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文献资源的规划、征订、推荐、评价都以院系师生为主,由学科馆员定主调,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沟通。
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将拥有全新的面貌,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它将成为富于激励性、灵活动态、高品质的学习科研支持环境的象征,成为促进创新、学术合作与交流的连接器和触媒。图书馆要创建更多用于智力创作、启发灵感、弘扬文化、促进交流的空间,与配套服务相结合,实现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中心、文化传承中心这 3大职能。
未来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培训和教育将形成完整的体系,并贯穿服务始终。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将开展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信息素养内容教育,培养适应各类学习习惯的信息素养手段,构建便捷、灵活的信息素养网络学习平台,更关注技能与成效的信息素养测评机制。
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将建立更加高度协调的图书馆联盟,建立合作共识、权益分担、共建共用的联盟合作机制,利用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合资讯、资源共建、技术协同的方式,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信息服务实现本地到区域到广域的动态调度。
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将成为核心模式,泛在智能将成为主要亮点。未来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高速、动态流转,读者随时、随处获取知识,环境和文化激发创造灵感。高校图书馆将成为活跃的学术交流中心、炫动的知识加工中心、蕴聚的文化传承中心。
[1]郭 晶,陈 进.IC2一种全新的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8):115— 118.
[2]张丽霞.新理念、新途径——“IC2创新支持计划”评析[J].图书馆杂志,2009,28(10):35— 37.
[3]费业昆,翟其春,张 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5):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