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诗篇

2011-11-21 13:44荆淑英
地火 2011年1期
关键词:盾构工程施工

■荆淑英

盾构诗篇

■荆淑英

开篇

高建国谋势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道局共有四家工程公司,管道第四工程公司成立最晚,是工程公司里的老幺。因为起步晚,且非正规军,是由局原劳动服务公司转制而来,其管理水平、施工经验、市场份额占有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等等,起初自然也都排在从事管道施工多年的一二三公司这些老大哥们的后面。

作为小字辈,四公司要想在施工市场立足并站稳脚跟,必须另辟蹊径或者扬长避短,寻找适合本公司发展的突破口。公司经理高建国一直在寻找市场,等待契机。他既是奋力开拓市场的勇士,也是善于扑捉猎物的奇手,更是善于谋势、把握机遇的精明管理者。

这时,作为引川气出川的忠武管线控制性工程,红花套隧道盾构项目,紧紧地吸引住了高建国的眼球。

川气出川有其历史背景。我国油气管网分布不均衡,南方比较少,但它的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旺盛,管网的建设迫在眉睫。建设忠武输气管线、开发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改变两湖地区的能源结构,是石油人的梦想。1979年,中石油曾有过通过管道川气出川的设想。国家领导人曾圈阅批示同意,但长江天堑难住了规划者,长江红花套段江面极其宽阔,底层含水丰富,加之河床地层岩石结构极为复杂,修桥造价太高,带水大开挖不可行,其它通过方式风险太大,最终,项目暂缓建设。

这一缓建,就是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后,忠武管道建设的必要性更加迫切,管道过长江的问题再度被提及,专家一致推荐用盾构隧道法,为管道在40多米深的长江之下,建一条通道。

隧道工程中铁局常干,部队工程兵也干,中石油没干过。江底隧道施工,国内更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什么成熟的经验。

管道局在经历了企业重组的阵痛后,借管道建设第二次高潮到来之际,正在借势拓展施工领域范围。管道建设是管道局的主营施工业务,为把蛋糕做大,该局开始瞄准定向钻、河流穿越等其它施工业务深做文章。隧道工程建设便是管道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是局领导盯准的一大最新核心业务,虽然高端而且高难,但也诱人,毕竟市场广阔。可以说,红花套长江穿越隧道施工对中石油和管道局扩大和拓展市场意义重大。

这件事被管道局的高层拿来在说,在热议。局内各二级单位的头头也都闻听了,有人感觉风险大,听听就算了。有人想干,想想挺难,往前凑凑又后退了。高建国听听,想想,动了心。川气出川这事儿真就这么难?惟其难,也更具有挑战性。打隧道,中铁工程局能干,中石油就不能干?同是国有大企业,都是两只胳膊两条腿的人,我们怎么就比不过中铁?干盾构,我们公司还可以大打“特种施工”牌。盾构隧道,我倒要试吧试吧。

但是,盾构施工技术引入国内时间短,国内盾构队伍尚没有几家,而且盾构工程工期长、高风险、高难度,没有一点经验,又是忠武管线“卡脖子”的咽喉工程……这样一个高难险工程,做成了当然好,失败的话,这支新队伍的声誉必将受到影响……当时上上下下的说法也很多,质疑者有之,奉劝者有之,打压者有之。勉励者亦有之,但为数寥寥。高建国连续几天辗转反侧,难以抉择。

如果说管道施工是条光明大道的话,盾构隧道就是他们要走的崎岖小路。光明大道也好,崎岖小路也罢,都是工程单位所要途经的路。四公司不能跟实力雄厚、装备精良、施工技术高强的前辈比,人家起步早市场大,干工程可以挑肥拣瘦。我们不能,也没资格。所以,即便是硬骨头,也要试着去啃。不然只能被老大哥们甩得更远,被市场更加晾晒和冷落。盾构市场虽然难做,但一旦被占领,别人将很难取代,市场也将十分广阔。难是暂时的。再说石油人什么样的硬仗没打过?被誉为管道新四军的第四工程公司何所畏惧?要冲一冲!

最终,胆略和勇气占了上峰。高建国决定并果断拍板:这个市场一定要闯!

高建国是拍板了,风凉话也快把他淹没了。去冒这个风险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这是块烫手的山芋,碰不得。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高建国想干,有这金刚钻吗?质疑者多,支持者少。为他高兴的人少,替他担忧捏把汗的人多;善意规劝的人多,支持他动真格的人少。

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高建国是条硬汉子,思维清晰,胆略过人!四公司年轻,有热情,有闯劲!管道局是长输管道工程建设的“国”字号队伍,施工链上更不能少了盾构。经过研究,局领导向他们投了信任票!

高建国指挥人员密切关注、认真研究盾构施工技术,对长江地质情况进行追踪勘察,一心想啃下这块硬骨头,让川气出川的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德国取经

高建国选派宋华奇、李胜新进行先期调研,并立即在公司内网罗精英,以便下一步进军盾构市场。

李胜新何许人也?参加工作时他分配到管道局运输公司,干过钳工,当过兵,上过大学,改装过嘉陵摩托车,后来随单位整建制调入管道局管道第四工程公司。

李胜新是个业务型中层干部,干啥研究啥,精通啥。当学徒工时,他的师傅是全运输公司当时惟一的一个八级钳工,加上他的勤思善学,很快成为响当当的好钳工,出手的活非常讲究,质量没得比。师傅常常以徒弟为荣。

那时崇尚兵营生活,青年人若能当兵是无尚荣耀。已经工作的他,自作主张报名参军。入伍通知下来了,他才据实向爸爸做了“交待”。本以为这下惹了祸要遭训斥,谁知爸爸理解儿子,痛快放行。

名师出高徒,严师慈如父。一老一少处久了,感情那叫深!徒弟要走了,师傅很不舍,又不能留,就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赠送给徒弟,做了礼物。这本书很厚,是《机械制图》,在那个年代比较珍贵。师傅赠书做留念,用意不言而喻,到了部队还要继续发奋学习。

李胜新当然明白。很快成为所在部队里的专业技术人才,被提拔为团长助理,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一次偶然的探家,他发现国家恢复高考了,同龄人都在动这方面的心思,他也做起了大学梦。于是他申请转业,回到管道局运输公司。因为只是初中毕业,高中课程没学过,他开始在公司培训中心潜心补习功课。他不仅在课堂上学,回到家还在自学。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努力,他顺利考上了河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做了运输公司技术员。那时摩托车是国内新兴产业,需求量很大,公司生产制造嘉陵摩托车,他学的又是汽车制造,专业对口,有了用武之地。改装嘉陵摩托车时,他想法很多,办法更多,成了核心技术人物,起了关键性作用。能用聪明才智和学到的知识服务企业,奉献社会,他自己也颇有成就感,研发积极性更加高涨。到第四工程公司后,李胜新先是在机关工程部当部长,后来又任公司设备租赁中心经理。

高建国经理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人。李胜新的勤学善思和一丝不苟,让他决定把筹备组织盾构队伍这一重任,压到李胜新的肩上。设备租赁中心恰好是管设备的,进泥水加压式盾构机设备的事,也一并交给了他。李胜新搞技术出身,做事严谨,精细,滴水不漏。4千万的设备交给他牵头调研采办,高经理放心。

盾构设备是从德国进口的,高经理先是让李胜新做前期调研,结束后,就选派他和另外八个人接受制造盾构设备单位的专门培训,远赴德国学习和借鉴盾构施工技术。

培训时间很短,算上往返路途满共只有十三天。为能熟练掌握盾构技术,了解盾构工程特点,李胜新作为盾构分公司经理,带领陈绍友、刘广仁等抓紧点滴时间受训,白天认真接受德方培训,晚上回到住所后,围绕盾构进行集体讨论。为把学习到的东西尽快消化掉,李胜新领着大家先把白天学到的知识复习一遍,然后就难点疑点展开互动,谁明白谁讲,最后由他总结,让大家都能弄明白。第二天再带着遗留问题不耻下问。十三天很短,但他们的收获却不小。这是因为他们把十三天翻倍使用,学到了远远超过二三十天才能学到的东西。

德国人被他们的求知、敬业精神所感动,不无钦佩地说,别人来了大部分时间都去旅游,你们可好,不是在厂子里,就是在宾馆讨论,就凭你们这股劲,一定会成功的!

从这批骨干从德国培训归来开始,中石油盾构发展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此后的十年间,以宋华奇、李胜新、王平国、陈绍友和刘广仁为代表的盾构团队,一直在努力地摸索和创造,逐步在小断面江河穿越盾构施工中奠定了主力军的地位。十年间,四公司先后完成了忠武线红花套盾构工程、西二线长江盾构工程等九个盾构工程,当前在建三个盾构工程,足迹遍及长江、珠江、钱塘江和松花江等流域,形成了管片预制、竖井施工、盾构掘进和隧道内管道安装等一整套管道穿越江河的施工产业链,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突破了各种复杂地质,有力地履行了中国石油的社会责任,谱写了一部壮丽的盾构诗篇。

上部奋斗中的成长

真正让中国石油人第一次近距离感受盾构精神的,是一个叫“中国石油第一盾的38天”的故事。

2004年,管道局组织的故事团在各石油企业、院校讲故事。正是这个以时任盾构司机刘广仁为主人公的、名为“中国石油第一盾的38天”的故事,从一个一线盾构操作手的角度,以真实的事件为背景,跌宕起伏、充满险情的故事情节,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让观众认识了盾构,而且成为行业内企业文化的一个有形经典版本。

长江,我们来了

2002年,中国石油管道铁军走进湖北省忠武线红花套隧道,首战长江,开拓盾构市场。

这是管道局第四工程公司的第一个盾构项目,公司专门派出副总经理宋华奇长期驻扎现场督战、助阵,李胜新担任项目经理直接指挥。

李胜新和解立功、陈绍友、刘广仁、刘昆、刘斌等八个人赴德国学习归来,立即投入到盾构项目之中。

很快又有王平国、张平、廖良斌等人相继被经理高建国选派进入盾构分公司,共同攻坚克难。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第一次干盾构,零起点起步,心里没底,摸不着规律,不知道从何干起,怎么入手,李胜新和他的盾构团队着实迷茫了一段时间。本想仰仗和依靠德国专家辅佐,借点经验取点真经,干起来却发现这只是一厢情愿。德国专家就是技术和设备支持,施工过程的组织管理经验等一系列问题,根本甭指望从人家那里趸来多少,都得自己慢慢去悟去摸索。盾构分公司领导达成共识:第一次干,找现成经验不现实,就算老外不保守,国内与国外的地质情况也不同,还是得靠自己,走自主开拓之路。

说实在话,当时的各方环境不是很好。德国专家Keith脾气暴躁,性子过急,高兴了很友好,不高兴时老耍脾气犯倔。偶尔心烦时,开口就骂“中国人笨”。头一回干,谁都不知道从哪下手,老外又这态度,让踌躇满志的盾构人心里很不舒服,也不服Keith。盾构管理团队暗暗与老Keith较劲,非让长江低头,让老Keith高看中国人不可!

与老Keith暗暗较劲的,还有一批以刘广仁、刘斌、刘昆为代表的年轻大学生。

向“钢铁猛兽”宣战

项目部领导让刘广仁和刘斌担任盾构司机和掘进班班长。作为中石油第一代盾构司机,这既是挑战,也是他们盾构人生的起点。

就拿刘广仁来说,作为石油人的后代,他到工地后非常适应,工作起来也特别主动、快乐,不论是风里雨里、白天夜晚,对自己负责的施工、技术工作,他总是很愉快地完成。

刘广仁在日记里写道:明天我跟着老外开盾构了。听老外说,盾构机里待着滋味不好受,那大铁家伙也不好摆弄。可我看他们驾轻就熟的样子,很轻松嘛。也许是德国鬼子危言耸听故意吓唬人吧?不管怎么样,记住石油老爸的话,不辱石油人的威名,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从“零”开始,早点把操作拿下!

可是,誓言好下,雄心好立,过程却异常艰辛。虽然刘广仁多少有些思想准备,但当他真的进入角色,开始盾构掘进的时候,虎视眈眈的盾构机却着实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第一天开盾构机,刘广仁还没找到感觉,就让操作区40多度的高温给挫败了!炙烤难耐,气短憋闷,他刚呆了俩小时,啥也没干,肠胃就翻江倒海地闹腾起来,想忍没忍住,最后跑到外边一通狂吐,胆汁儿差点没吐出来,小白脸儿立刻变成了菜绿色。

盾构机这个“钢铁猛兽”不是那么好对付。

可他不服气,看着德国老外站在操作台上的神气劲儿,哪甘示弱?咕咚咕咚灌了一肚子凉水,降降温,咬着牙又往高压舱跑。心里暗想:知识都是人学的,本领都是练出来的,他行我也行!我得早点把他的东西学到手,在操作上超过他,看他还和中国人神气个什么劲儿!

第一代盾构司机,注定没有后来的盾构司机幸福。老外不好好教、周围谁也不懂、隧道环境十分恶劣、项目管理也一时无法找到头绪,任务量很大,工作也非常累……这些多多少少都是影响刘广仁心绪、使他不断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没有中国人教,他不仅要向老外学操作,还得充当翻译,同时为拼装、注浆、接续、维护保养、维修等配套施工人员讲解技术,手把手教他们。因为工人不懂外语,水平低,需要他这个大学生把老外教的消化后再讲解给他们。他不单要听老外的,还得自己去查书翻看相关资料,吃透吸收后再给工人们传授。下班后还得开会、给领导汇报操作的情况。一天十三四个小时不停地在隧道内穿梭,忙活完回到宿舍,浑身酸疼好比散了架,连上铺都爬不上去。在他当盾构司机的前四个月里,每天基本就睡三四个小时,体重从72公斤降到了63公斤。

但他也深知,第一代盾构司机既是班组管理核心,也是技术核心,在短短半年内学到的东西、悟出的窍门、养成的习惯,后来者也再难超越。对于一个新参加工作的人员,机会实在难得。于是,他暗下决心:咬牙坚持!想慈航普渡就要敢入空门;励志修行就得吃得苦上苦;挑战德国人就得拿出中国人的胆略、雄心和气魄!

在高噪音、高温度环境下,他们努力向外国专家学习,积极协调各工序。不到一个月,他们便可以独立操作盾构机,掘进作业了。对此刘广仁并不满足,觉得还不“解渴”,不“过瘾”,仍处于“没吃饱”的状态。他又找到盾构机图纸,对照机械、液压和气控等各系统深入学习研究。他说,当盾构司机不能只会按按钮,简单操作,应该真正学会驾驭盾构机,掌握内在原理,充分发挥盾构机的潜力。他是这样想的,更是积极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激励他深入学习的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老外太看不起中国人了,对工人颐指气使,甚至称工人为“babyface”,还经常骂一些中国人废物、不行之类的脏话。设备是从人家国家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人家,为了隧道能顺利掘进,又不得不向人家学习。仰人鼻息看人脸色这种日子实在很痛苦!所以,刘广仁特别想把Keith那些东西学到手,了解并掌握盾构,甚至还要超越他,让他牛不起来。他觉得必须做到别人能干的咱们也能干,而且能干好,一定让老外刮目相看、信服中国人了不起、不含糊,是个强悍智慧的伟大种族。

为了更好地驾驭盾构机这个“钢铁猛兽”,盾构将士们每天坚守于长江底以下几十米的深处,在潮湿闷热、噪音不断的隧道里工作,上面是滚滚东流的江水,作业区全靠隧道外输送来的空气维持呼吸。由于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环境的恶劣没能吓倒他们这支盾构新军,参与重点工程,实现前辈理想,内心那股欣喜和自豪,让他们每一天都充满着自信和斗志。

惊心动魄的38天

38天,是对盾构将士真正的考验,是走向未来的“38天”。但当时因为明白这点,刘广仁和刘斌是真害怕!

可是,没有退路。他们明白,身在盾构司机的岗位,不论遇到什么险情都必须挺身而出,别无选择。

在掘进顺利进行5个多月后,11月10日,卵石层在探孔区坍塌导致盾构卡钻。要命的是,德国外籍专家竟然束手无策。不幸被言中,被称为“卡脖子工程”的工程真的卡在了这里。

那天是刘广仁的班,他和往常一样,操作着盾构机一米米地掘进。突然,他发觉排泥管道发出了很大的敲击声,还未来得及多想,只听“哐”的一声,盾构机狠命一震,刀盘一下子就不转了。他连忙起动刀盘反转,不动;回缩刀盘再起动,还是不动。

他的脑子闪过一丝不详的兆头:不好,要出大麻烦了!

身旁的人都呆呆地盯着他,他也急出了一头汗,浑身焦躁。

掘进出现致命障碍,设备在838米处捣蛋,彻底趴窝了!

中外施工技术人员迅速聚到一起,紧急研究解决办法。

听完刘广仁的介绍,老外Keith皱起了眉头。Keith曾参加过英吉利海峡隧道的建设,经验丰富,是一位德国盾构专家。在场的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关键人物身上。可他却耸耸肩,脸上带着几分无奈说,问题很复杂,要弄清楚情况,只有一个办法,带压进舱!

啊?高气压作业!刘广仁听后心里一沉。要知道,这是所有从事盾构行业的人最怕遇到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如果高气压作业时气压忽然变化,压缩空气和泥浆的封堵一旦失败,地下水就会涌入刀盘内,地层也会再次坍塌,不仅对高压作业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而且江水一下来,还有可能淹没整条隧道,后果不堪设想。说白了,高压进舱,等于就是拿性命当赌注。他清楚,此时的他们,无异于遇到了生死攸关的致命难题。

到底能不能进?险胜的可能性究竟能有百分之几?项目部赶紧向国内海军专家咨询。答复是:绝对不行!这相当于在27米深的水下作业。先不说你们的施工问题,这么高的压力,减压病的发病率太高了。你们了解减压病的重大危害吗?得了它,轻则浑身疼痛、四肢麻痹,重则出现柱塞、瘫痪症状,过些年还有可能得骨股头坏死……中国人对中国人不需要隐瞒,更不必打埋伏,具有丰富经验的海军专家如实道来。

不进舱,弄不清楚刀盘里边的情况,刀盘就转不起来,盾构机会成为一堆废铁,4千多万的设备也将埋在地下;更为严重的是,隧道打不通,“卡脖子工程”就真的卡了脖子,忠武管线只能隔岸相望,几代石油人川气出川的夙愿只得继续往后推……

进舱,等于提着脑袋在死亡之旅上贸然行走,输赢难料,谁也不能保证进去了就一定能安全出来。

一切已经明了,利弊摆在那里: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只有带压进舱。可是一旦出现意外,人员伤亡、隧道被淹的现象随时会出现。

工程卡壳,不进则退;带压进舱,危及生命。危险与挑战同在,怎么办?

进不进?

谁来进?

此时,刘广仁的内心最复杂。工期有限,必须做出选择和决定。他想:我是盾构工程培养出的第一个盾构司机,论实战能力,我最强;论经验教训,我掌握的也最多。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值此危急时刻,作为第一代盾构司机,我不进舱谁进舱?

经过两天的激烈思想斗争,刘广仁以舍我其谁的姿态主动请缨,向领导递交书面请战书,要求第一个带压进舱。理由是:作为盾构司机,我比别人更了解高压舱和刀盘。

公司副经理宋华奇的眉头拧成一个大疙瘩,不无忧虑地说,广仁,你的胆略和气魄可敬,但高压进舱,不亚于去鬼门关走一趟啊。

盾构分公司经理李胜新也很是担心。真带压进舱出了意外,那可是盾构人才的重大损失。

领导们都爱护自己,刘广仁明白。其实,谁又愿意轻易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做赌注?这不是逼不得已了嘛。他说,我知道。但是,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求进舱。这趟鬼门关不去,咱这工程就受阻,顾不了那么多了!

他的请战像多米诺骨牌,顿时引发连锁反应,激起了盾构群体的大无畏迎战激情。同志们也挺身而出,纷纷表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拿下这个卵石层在探孔区坍塌导致盾构卡钻的挡路老虎石!

宋经理和李经理统一意见后,经过请示高经理,最终拍板决定:由刘广仁带领小马和小张第一批进舱。为防万一,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斟酌,也确定了第二批进舱的人员组成。

进舱前的那个晚上,刘广仁躺在床上睡不着。虽说为了确保安全顺利,白天按照《高压舱作业方案》已经做了多次演练,可他心里真的没底。推开那扇门,等待我和小马、小张的将是什么呢?就算能顺利开始检查清理,万一压力变化,地层坍塌,那我们就有可能永远留在刀盘里;如果舱门不立即关上,地下水一进来,可能就再也关不上了。那后果……心理压力太大,睡不着觉,他出了宿舍,到外面放松舒缓一下情绪。此次进舱风险巨大,极有壮烈的可能。但是,干革命就会有牺牲,搞工程,风险也是无处不在。工期不等人,为了工程顺利进行,为了气龙过江,必须豁出去!

第二天早晨,刘广仁和小马、小张带着视死如归的架式,准时进舱了。经过进舱检查,发现是探孔打到隧道轴线上,使刀盘和江水相通,卵石层坍塌,刀盘被死死地卡住了。

不管采取什么措施,都得先把卵石清理完。可刚干了半小时,刘广仁就感觉特别累,小马、小张也蔫了。医生说人在高压下的工作能力只有常压的四分之一,这下刘广仁他们三个人信了。刀盘里的空间更小,人进去根本直不起腰。他们一个人清理,一个人往外运,还有一个人一直盯着地层和压力变化,以防出现意外时协助其他两个人安全逃生。潮湿闷热的环境,再加上气体补偿时所产生的噪声,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但谁也顾不上这些,站在泥水和卵石中,面对大大小小几立方的卵石,只能用手一块块地往出抠,一点点地往外送。手指划破了,胳膊和腿碰伤了,泥浆把手腐蚀得又红又肿又疼。

4个小时高强度的作业后,为排出因高压而溶解在体内的氮气,三个人还得进行4个多小时的减压。几个人挤在不到1.5平方米的空间内,忍受着漫长的减压过程。减压时要经常活动身体,让各个部位的氮气都排出去,千万不能睡觉,不然就有可能得减压病。可是精神一放松下来,人就困得不得了,上下眼皮直打架。舱外值班人员通过巴掌大小的观察孔盯着他们,一次次打电话进来,看谁迷糊就紧急呼叫谁。

11月19日晚,第一次清理工作完成了。按照老外的方案,开始使用泥水加压平衡模式,可是起动刀盘掘进了不到20公分,刀盘再一次卡住了。

20日到25日,刘广仁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清舱。

25日早晨,小马和小李进舱检查清理情况,刘广仁在舱外值班。就在他盯着舱内时,忽然“啪”地一声,他感到腿部剧烈疼痛了一下,接下来就是刺耳的气流声,顷刻,泥浆喷得到处都是。他赶紧抬头看高压舱的观察孔,发现里边全是水蒸气,什么都看不清。糟糕,一定是哪儿发生了泄漏!里边还有两个人呢!他的直觉反应就是使劲用肩去推高压舱的门,可是由于有气压,门根本推不开。他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

在那几十秒的时间内,刘广仁的心紧张到了极点。压力降到常压后,他迅速冲进舱内检查。庆幸的是,舱内人员都是严格按应急方案做的,通往刀盘的舱门已关闭,小马和小李已进入紧急加压舱。谢天谢地!他大松了一口气。

舱内的两个小伙子呆呆地坐着,谁也不说话,煞白的脸上没有一点表情。他赶紧往里打电话,舱里的小马拿起听筒半天没有说话,忽然“哇”地哭出声来。哭声惨烈得犹如狼嚎。那一刻,刘广仁的心里真是酸楚难受,无法言表。

转天早晨,又进行了第3次进舱清理。昨天发生的一幕还停留在刘广仁的眼前,惊魂未定的他几乎不敢再开高压舱的门。可是安排好的清理工作还得继续,不能停下来啊!牙一咬,心一横,他又下井了。

12月8日,第4次起动刀盘,20分钟,15公分,又失败了!

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29天,盾构机总共走了不到1米。太艰难,太缓慢了!这他妈的简直比牛速都低!一点儿希望和曙光都看不到……

刘广仁的心里也开始动摇了。

在那段日子里,高频率地进舱出舱,大家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到了极限。一位权威人士摇头说,这样复杂的地质条件,你们要是能打通隧道,那可真是个奇迹。听到这话,大家的心更沉了。

12月9日,当宋经理和李经理询问老外Keith下一步的方案时,他的语气忽然变了:我们主要是技术指导,方案还得你们拿。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但很快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连老外都没招儿了。

大家感觉希望更加渺茫。

宋经理目光凝重地看着大伙,老外没办法了,我们该怎么办?

见大家六神无主,信心不足的样子,他却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中国人干的吧?三峡工程没有困难吗?停下来了吗?老外没办法,不等于我们没有办法,不等于中国没有专家!他“噌”地一下站起来,声音也高了八度:同志们,还要靠我们自己!我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接着,他告诉大家,中石油集团公司和管道局领导纷纷打来电话,表示对工程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还要派专家来呢!我们一定要振作,要有攻克时艰的胆略和勇气,要有战无不胜的气魄和决心!一番话,又把大家的信心给提了起来。

李经理说,宋经理说得对!咱们是石油盾构人,不能当缩头乌龟停滞不前,要群策群力,顺利闯过这一关!

刘广仁说,一定要闯过这一关,让德国人也见识见识咱们中国人的本事和能量!王平国、张平等人也都喊对。

工地会议室的灯整整亮了一夜,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分析问题,研究对策。

果然,12月11日,北京的泥浆专家来了!经过反复研究,集体论证,精细推敲,思路越来越清晰,方案逐渐出笼:充分利用设备自身优势,优化泥浆配比,利用填充物控制进渣量,减少坍塌……

刘广仁也凭借着自己了解的第一手资料和积累的操作经验,创造性地提出:泥水平衡盾构机主要就是用来对付卵石、砂层等软弱地层的,在世界上已有许多成功的掘进案例,只要制备特性泥浆、精心控制平衡操作模式,盾构机一定可以动起来。

12月14日,是第35天了。刘广仁第5次起动刀盘,刀盘还是卡住了。但清舱人员的话却让身为盾构司机的他兴奋不已,此次坍塌的卵石量只有以前的一半。这说明,专家们制定的应对方案是有效果的!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虽然前方还在坍塌,但是刘广仁和大家越来越有信心走出这片卵石坍塌区了。

12月17日,盾构机停下来的第38天,刘广仁第6次起动刀盘。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终于,一环掘完了,没有坍塌!又一环掘完了,依然没有坍塌!一环一环再一环,没有坍塌,没有坍塌,还是没有坍塌。参数逐渐恢复正常。刘广仁的眼睛开始放光,他仿佛看到了希望。

听到地面指挥室打来电话说坍塌地段成功穿过去了!刘广仁、小马和小张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都流了出来。

盾构人在与卡钻进行了长达38天的艰难搏斗后,问题最终顺利解决,刘广仁成为中石油第一个进入高压舱的盾构司机。

说起这段经历之险,是当时国内泥水盾构并没有在不改良的情况下掘进过如此复杂的卵石层,也没有在不改良的情况下带高压进卵石层。就连高压进舱、在卵石中开舱的事例都少之又少。进高压舱的风险并不是说高压环境下的作业,而在于充上气压后,门基本不可能从外边打开,而里面要打开与地层的联通门。由于对盾构施工不太了解,老外也没有多讲,就未做地层处理,江水随时可能下来,卵石随时可能塌方。若出了危险,外面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里边的人被水和卵石淹埋,这是最大的风险。明知有这些风险——也就是说明知可能有生命危险,却对这种危险和避险措施不了解,又不得不进去,这才有了“进高压舱不亚于在鬼门关走一趟”之说。

刘广仁坦言,当时心里斗争还是挺激烈的。领导们也都很紧张。后来进去以后看到里面的状况,了解了详情,后期处理起来就有对策了。

2004年3月22日,隧道如期贯通了!身着红色工装的他从盾构机舱门钻出的瞬间激动万分,泪流满面,忍不住与李胜新和盾构弟兄们紧紧相拥……

最让盾构将士们激动的是,局领导授予项目部一块匾牌,那上边的七个大字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中国石油第一盾”。

“中国石油第一盾”的成功打造,填补了中国石油管道施工领域的一项空白。第一条隧道虽然是连滚带爬打出来的,却让当初怀疑中石油能把盾构这事干成、能让川气出川夙愿实现的人对中石油这支队伍刮目相看,重新审视。

海阔凭鱼跃

盾构事业的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矢志奋斗、展示才华的机会。因在红花套盾构表现突出,当时的技术骨干基本都成了各项目核心管理人员,刘广仁也被提拔为中石化仪长管线黄石长江盾构工程施工副经理,从盾构司机转入管理层,主管盾构施工和技术,投入到第二次攻克长江天险的战役之中。黄石是他进入管理层后分管的第一个项目,惊心动魄的故事也不少。

开工之初,施工场地环境差,人寂寞,条件艰苦,工作性质单调……一些没有经历过野外施工的小伙子看到此情此景,立即打了退堂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广仁一边做员工思想工作,一边积极与附近的农村联系解决食宿,尽力给员工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安营扎寨后,施工人员安心工作,刘广仁即刻投入到场建、三通一平中。这些工作费心、繁琐、难度大,为争取时间尽早开工,他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带头大干。“白天他和我们一起施工,晚上还要在电脑上画图,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实在太累了。”一位年轻员工这样说。在项目经理李胜新和他的带领下,场建前期施工任务提前完成,为盾构机早日下井赢得了时间。

黄石长江穿越隧道掘进里程与忠武线红花套长江穿越隧道相同,但工期却缩短了一半。刘广仁深知,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也不会有大作为。只有有一个英勇善战、技术超强的盾构群体,才能在今后的工程中不断取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紧张施工的同时,他主动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大培养新人的力度。盾构掘进前期,他一直坚守在井下,逐步摸索出适应该工程地层的操作参数,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新的盾构司机。

盾构始发时,密封洞门端墙漏水严重,李胜新和刘广仁商量后决定采用流量最高差达每小时80立方米的掘进方法掘进,提前4天完成始发。

4月26日盾构机试掘进一次成功后,大伙高兴刘广仁并不乐观。他明白,隧道工程地下情况复杂,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长期做好克服阻力、排除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果然,当盾构机掘进到砂层与岩石层结合部1000多米时,由于刀具损坏严重,不能正常掘进,需要换刀作业。但此时换刀风险极大,细粉砂具有透水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一旦形成负压差,极可能出现涌水涌砂、掘进面坍塌与江水贯通的情况。真如此,后果不堪设想……大家为难了,等待着领导的决策。

刘广仁说,有困难也要上!只见他把衣袖狠狠一甩,说,干咱们这行风险会永远存在。要是总让困难吓住,工程就别干了。我先打头阵!

宋经理握着他的手满怀期待,那就冲吧!

但刘广仁也深知,仅凭勇猛不行,必须依靠科学和技术才能稳操胜券。为力争一次成功,进舱的前一天晚上,他和李经理与几名有进舱经验的同伴反复商讨,几易方案。每次高压舱作业,刘广仁总是先带领技术人员进舱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后再让其他人员进去。在高压舱作业对身体有损害,工作一段时间需要出来休息片刻,然后再进去。他和同伴们连续奋战25天,一次次反复进舱作业,历尽艰辛成功完成换刀,盾构机得以继续掘进。在此期间,第一次带压换刀时,突然水涌上来,工具遗落在里面,抽水时发现水通过岩层间隙和长江水联通了,很是危险。但工具就是枪啊,作战要用必须设法拿出来。明知有风险,还得通过各种办法进去取。虽差点绝望,但最终总算顺利取出。

孰料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掘进到1040米时,新的问题再度出现。由于地质层出现瓦斯,瓦斯的爆炸极限为4.9%到15%,遇火就会爆炸,十分危险。刘广仁每天15个小时坚守在监控室里,带领大家多方分析原因,摸索施工参数、上网查资料、紧急研究安全应急施工方案,提出在隧道内安装一套瓦斯检测系统,有效遏制了瓦斯隐患。

在漫长艰辛的盾构掘进中,刘广仁带领掘进机组先后独立战胜了极高的地下水压、软硬地层交界处带压更换刀具、岩石硬度高等六大难关,并创造了日掘进24米的全国企业新纪录。

2006年2月15日,“中国石化第一盾”品牌随着这个工程的顺利结束被盾构人打造成功,由刘广仁担任号长的掘进集体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

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艰难的盾构工程,更加速了人才的成长。2006年底,刘广仁出任中石化川气东送黄石长江盾构工程项目副经理,全面负责项目中的盾构施工,在离上一次穿越150米的地方继续征战,成就了人生中的“三盾长江”。

三次推迟婚期

说起刘广仁,就得讲讲20060423和201012081152这两组数字,它们与什么有关,你能破译出来吗?这里先卖个关子,答案将会在后边的叙述中渐渐弹出。

刘广仁与女友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同来到管道局。但俩人各在不同的项目上工作,感情笃厚但常难聚首。他在宜昌红花套干盾构工程,她在干广州LNG盾构工程;他转战黄石,她还在广州。当时盾构工程多、任务重,管理和技术力量相当薄弱,他们都是工程中的主力,为忙工作保工期,婚事只能屡屡拖延。远隔几千里地,忙起来谁也见不着谁,谁也没空去找对方。俩人彼此思念,怎奈重任在肩,没空儿女情长。打电话发信息是他们传递感情的途径。按照双方父母的意见,毕业三两年就让他们结婚办事。可因为谁都没空,或者一个人有空了另一个人还在项目上,婚姻大事一直没有操办成。一晃,毕业后工作好几年了,他们渐渐都变成大男大女,还不曾携手走进红地毯喜结良缘。同事跟刘广仁开玩笑,说,你这家伙倒能沉得住气,把人家一晾好几年。现在都到闪婚年代了,你心思光在盾构上,不对女朋友多上上心,小心别人撬走了!他自信地笑笑,是咱的跑不了,不是咱的留不住。工程多、事情太忙,正好彼此再考验考验!

其实他俩何尝不想早点完成婚姻大事啊,但总是交错了再交错。在双方父母的催促下,俩人先后三次初步确定了结婚时间,终因工程在建脱不开身,没能如愿以偿。

直到2006年4月,一天,刘广仁在公司基地忙完手头的事,忽然感觉十分想念小安,刚好有点时间,不知怎么就动了结婚的念头。于是就突兀地给女友打电话。小安听了很意外,她所在的项目部工程还在进行中。但听到男朋友的求婚还是很高兴很激动,思忖片刻就答应了,紧急请假往廊坊赶。接下来是突击操办婚事。俩人筹备婚礼事宜、采买家具……一阵紧锣密鼓。

2006年4月23日,刘广仁与小安喜结良缘,爱情之花终于绽放。结婚刚七天,俩人又离开廊坊的公司基地,分别到各自的项目工地继续奋战。

20060423数字的谜底已弹出。另一组数字又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后面再继续揭秘。

临危受命战宜昌

管道局第四工程公司凭借2次盾构长江和2次盾构珠江的显赫战绩,一举中标宜昌、武汉、黄石三个盾构长江隧道的咽喉工程。

2007年,石油盾构人进军湖北宜昌,在这里展开了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盾构穿越长江天堑的攻坚战。

但是,工程进展并不顺利。盾构一开始掘进,就遇上卵石层频繁坍塌。掘进不到600米,主轴承密封又出现泄露,人员不得不在带压的情况下,在地层中更换本来需要清洁环境才能更换的主轴承密封。后来,工人在更换刀具时,又发现刀盘磨损极其严重,如果照这样进行下去,能不能扛到贯通还很难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层又开始连续坍塌,连续一个月了,盾构只掘进了不到五米。

工程遇阻,发出告急!

2007年6月30日,正当刘广仁所担负的黄石盾构竖井工程即将主体完工时,公司领导一个电话,要求他立刻赶到宜昌,攻克盾构机停滞近两个月的难题。

刘广仁深知宜昌盾构地质情况复杂、掘进模式对立、设备磨损严重、人员极度疲惫的实际情况,感到挑战严峻。说句心里话,他真不想去。其实是不敢去。跟红花套一样,还是那个原因,因为懂,因为了解难度才害怕。从专业的角度,他知道宜昌盾构比以前多存在了三个未知因素:一是坍塌区域附近卵石已经被严重扰动、失稳,比当年红花套更复杂;二是在不清洁、带压的情况下更换的主轴承密封,如果泥沙进入主轴承,就像在人的关节里掺进去沙子,后果将不堪设想;三是经过测量,刀盘与盾壳之间原有20mm的间距已经磨损到100mm,刀具的刀座也大幅磨损,后边还有近800米的泥质砂岩,牙齿都磨没了,怎么再啃硬骨头?刀盘还能不能扛到贯通,很难说。攻克这些难题,他心里真没底。奉命前去,问题解决了谁都会冲你竖大拇指,要是没拿下,那就丢人现眼授人话柄了!

但此时,公司经理和党委书记都对李胜新和刘广仁寄于厚望,宋经理把制服难点的筹码放在了他们的身上,陷入工程困境的宜昌盾构的弟兄们也在期待中。公司领导给他们打电话时没有商量的余地。再说人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石油责任是什么?刘广仁想,前者是振兴中华,后者是振兴企业。国家培育了自己,工程建设大平台锤炼锻造了自己。应该说,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与企业息息相关。当石油盾构事业需要自己的时候,再有困难再有压力也得勇敢迎战。公司培养他,是希望他为公司发展出力;工程需要他的时候,他不能躲。

公司领导从通知他开始到限定的报到时间,只给了十八个小时,还有几百公里的路程要赶。晚上他简单开了个会,交接了工作,想第二天早点悄悄走。没想到凌晨五点钟他拿着包准备上车时,突然发现他的弟兄们排成一长队静静地站立着,等着给他送行。他不知道大家伙是什么时候起的床,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就列队站在了那里,只觉得心里一热,双眼湿润起来……他们这是在为他壮行,在表达并肩战斗的难舍情意,更是对他的激励与鞭策啊。那一刻他想,为了患难与共至尊至亲的盾构弟兄们,我也不能含糊,一定要出师告捷胜利凯旋!

到达工地的第二天,他就带压进舱,观察掘进面的状况。对一线人员的叙述、想法逐条记录、分析、排除,并回忆当年在红花套时的经验,查找各种资料,与项目部领导以及技术人员一起积极制订指导思想和多套施工方案。一次次失败就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攻关。接连坍塌了四五次,虽然担心,但他和大家没有灰心,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经过半个多月的地质改良,反复调整掘进参数,并在刀盘外部加装合金齿,终于止住了塌方,保护了设备。2007年7月22日,艰难地冲过了近一百米的过渡段。

李胜新作为盾构技术专家匆匆从所主管的黄石施工现场赶到宜昌,听着进高压舱的人的描述,觉得还不能完全了解井下情况,患有冠心病的他毫不犹豫地进了高压舱,紧急诊断坍塌和卵石段的技术难题……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他和刘广仁各抒己见,配合默契,一起研究解决方案,为尽快解决停止掘进的工程难关起到了关键作用。

卵石段过去后,刘广仁也没有放松,和项目经理共同研究后,又制定泥岩掘进的方案,想方设法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努力把停止掘进耽误的工期抢回来……在全体盾构人的齐心努力下,隧道不仅顺利贯通,而且将进度整整提前了两个月。他也完成了第四次盾构长江。

贯通当晚,近百名盾构人以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当宜昌长江隧道工程画面刚刚出现时,大厅内的掌声、欢呼声响彻如潮持续不断……漫长艰辛的盾构过程如电影画面一般,一幅幅呈现在这些盾构铁军眼前,永远难忘。自然,也永久地定格在了刘广仁心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四个月,却是他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不凡表现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让隧道同行们记住了他。川气东送工程的业主、中石化领导说,盾构机停滞近两个月的难题,经验丰富的外方都拿不出最佳方案,你们愣是把这个致命障碍给搬走了!确实够神的。中石油这支队伍真是了不起啊。

的确,不见横刀立马,总能屡建奇功。盾构的将士,给人的感觉有点神。其实他们自己清楚,不过是比别人多思考,多费心,多琢磨,多实践罢了。最主要的,是有公司领导做坚强后盾,有主管领导宋华奇正确决策,有盾构技术核心领军人物李胜新悉心指导,有盾构分公司领导班子团结凝聚,有技术人员合力攻关,有全体员工鼎力相助……群体的力量大无边!

2008年元旦前夕,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苏树林在管道局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盾构项目部说,宜昌长江盾构工程是制约川气东送管道能否按期投产的关键工程,这次宜昌长江盾构的胜利贯通,充分说明我们选择中国石油管道局这个盾构施工队伍是正确的。

清醒,才能发展

刘广仁一直活得比较清醒,不论环境多好、气氛多好、业绩多好,赞扬声多高,在他的心底,总有反思的声音响起:能不能更好?虽然此时只是盾构分公司的一个工程处长,但对整个盾构的发展,他一直站在不同的角度反思和思考着。

当许多人都为公司盾构业绩称是叫好的时候,在一片赞扬声浪中,他内心却充满隐忧。对于本公司的盾构,在他看来,如果说2002年还排在国内队伍的前列,那么发展到2008年,在国内盾构行业几乎呈“井喷”态势迅速发展时,由于封闭发展、抓不住发展的重点、技术支持力度小等原因,他们原地踏步了好几年,已经被远远甩在国内盾构同行的队尾。

从盾构司机、项目副经理一路走来,行至2008年之初,刘广仁感悟很多,遗憾也很多。感觉他们的项目管理经常“人治”大于“法制”,无法规范发展,项目基本管理较差;技术上一直在吃老本、自我感觉不错地“坐井观天”,经常走在自己创造困难、再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的怪圈里;人员管理上片面地强制要求员工,没有从员工自觉努力工作的角度去引导……问题太多了。但国内很多工程项目基本就是这样,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企业文化是一把手的文化,项目管理风格是一把手的风格,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短期行为比比皆是,长效机制还是白纸一张,各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工程在建员工长期得不到身体的休息和心理的调整……此类异常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客观地说,公司的盾构赶不上国内盾构的发展速度,必须尽快走出表面繁荣、实际各种风险集中的困境。

刘广仁一直希望有一个工程他能说了算,打破“一把手”风格,摆脱“注入式”的束缚和桎梏,将自己的感悟和想法,综合项目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全部运用到工程上,干出一个金牌精品工程。

他在期待,更在等候。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东段开工最早的重点控制性工程——长江盾构工程给了他这个机会。

几位盾构前辈是开拓者也是领导者,带领盾构人在五盾长江的征战中做出了历史贡献。但盾构管理层不能青黄不接,要呈现有序接续才有利于盾构大业的长远发展。2008年,刘广仁被公司委以重任,担当长江盾构工程项目经理,同时任公司盾构技术专家。

从2002到2008,七年时间里,盾构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奋斗史,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盾构人在困境中挺进,与盾构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思想更成熟,技术更精湛,管理更精细,渐渐历练为国内盾构行业里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下部九江,再次起航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的天然气管道。为让西二线顺利越过长江,需要修建一条江底隧道,通过这条隧道将长江南北的管道连接起来,实现西二线的全线贯通。

管道第四工程公司盾构施工队伍作风顽强、素质过硬、技术高超、丰富经验,曾承担完成“五盾长江、三盾珠江”之重任。长江盾构项目是该公司继5次成功穿越长江之后,第6次采用盾构方式穿越长江天堑。

长江盾构项目部带头人的重任,落在了刘广仁的肩上。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刘广仁在学习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系列书籍时,曾被一段名句所吸引:“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这是因为所有的风险都被提前预测并采取措施,实施的过程只是按部就班。承接这样一个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特殊工程后,刘广仁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实践。

在他的博客中,有这么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近八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见证了中石油盾构事业在各位项目领导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作为一名盾构人,能参与五次的长江穿越,并在五盾长江中实现自己人生的跨越,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西二线长江盾构工程是六盾长江,是东段第一个开工的“咽喉”工程,被任命为盾构项目经理,他深感使命艰巨。这是他第一次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全面负责大型盾构项目,回想在以往工程中艰难探索的经历,开工之初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这个工程摸索出一整套标准化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全局乃至中石油盾构施工整体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让中石油盾构业务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给自己设定了不辱使命,攻坚克难,带领盾构大军坚决完成穿越长江天堑重任,实现胜利再盾长江的目标。

但是,拿到场地图并第一时间查看了场地后,刘广仁倒吸了一口凉气。

盾构施工必须在一片平地上。龙门吊、各种机械均需置于平坦地面才能安全作业。这下可好,工地是一座山,山侧没有遮挡,直接是长江,山前还有一个湖,而且落差近30米……地形复杂得不能再复杂。这座山整个平整下来工程巨大,而且工地背靠一个大悬崖,让人挠头!一旦雨水下来引发泥石流,将直接威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人命关天,设备也价值巨额。风险太大了!潜在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大伙的热情瞬间骤然冷寂了下来。

刘广仁也在思考怎么办。他想,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是要靠大家的智慧。他坚信,只要发动群众广开言路,一定会有办法。他把“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宣传板挂在抢眼醒目处,激发调动干群斗志和智慧。又重奖征集“场地平整方案”,慕求锦囊妙计,创意不限,多多益善,选中有奖。

这种事之前从来没有过,可谓史无前例。项目部顿时热闹起来,大伙纷纷开动脑筋,都想小试锋芒展示展示智慧才能。没过几天,一下报上来了七个方案。见此情景,刘广仁顿时对工程有了底。只要员工有主动性,再设法挖掘好人力资源潜力,群策群力应对工程难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一个“双层阶梯式平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拔得头筹。这个方案把工地分成两个平台,分设生活区和生产区,而且挖出来的土和填进去的土基本一样多。他果决地拍板:就是它了!以此为中心,再把另外六个方案的理念和设计优势结合成集合体,按照建设环保工程的思路尽量保留附近鱼塘,论证可行时马上组织实施!

刘广仁趁热打铁对干部员工们说,盾构施工技术含量很高,咱们必须在团队内部提倡崇尚技术与创新精神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固步自封,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他的认识得到管理团队的认同,随即开始进入技术创新实践。双层立体施工场地就是创新实践的第一项可喜成果,该成果使在丘陵地带建设营地的难题迎刃而解。

施工现场难点的创新突破既坚定了大伙的信心,也给了他启示。由此事他得出结论:员工都是有潜力的。问题是我们开发了多少?有没有创造和提供开发的环境和平台?或者说有没有找到开启他们对工程建设发挥能动作用的秘诀和钥匙?

工程序幕就这样拉开了。“建设国家能源战略通道,打造长江盾构精品工程”、“保证工程质量,造福子孙后代”、“担负社会责任,造福沿线人民”等红色条幅赫然出现在施工现场,它们在江边薄雾中随风摆动,显得分外耀眼醒目。

石油人的“牛劲”征服了当地人

刘广仁拿着规划图与码头镇镇政府协调工程相关事宜,几位镇干部无一例外地面露隐忧。镇书记说,穿越长江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们可得小心啊。

刘广仁说,这些我们都有心理准备。我和项目部领导来,就是希望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啊。双方就工程情况进行了交流。镇领导说,西二线是大工程,你们穿越长江,难度大,专业性强,是在打硬仗。大忙帮不了,小事我们能做的一定要尽全力。征地、拆迁这一类的事,我们责无旁贷,全力协作!

方案刚确定,机械刚进场,刘广仁就和员工们迎来了新考验——连续三个月的雨季。但大家群策群力,对待阴雨连绵,发扬“持久战”的作风,运用灵活战术,打乱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的常规,雨停干雨来歇,敌进我退,敌退我赶,通过蚕食的方式一点点硬化地面。

一位上级领导不了解南方的特点,不知道雨季对工程的影响程度,觉得不应该有这么难。为了让工程尽早动起来,便在未通知项目部的情况下,带车亲自去现场实地检查,结果越野车还没开进进场路200米,就陷在泥里边彻底趴住了。经过现场交流和亲身感受,这位领导理解了属下,明白不是盾构人没有紧迫感,而是施工环境确实恶劣。

码头镇的书记不相信刘广仁关于场地建设已经过半的说法。一天,他和镇长一同来到施工现场,想关心一下盾构大军以及工程进展情况,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壮观场面:百余名身穿劳保服、头戴安全帽的当地农民在十几名石油职工的带领下,正在被清出的作业带里热火朝天地平整土地和砌筑施工。作业带原来是一座林木密布的山岭,这些石油人咋像魔术大师变魔术似的,以迅猛的速度推开铲平,把它变成了眼前的作业带呢?他们还惊奇地看到,施工现场安全标识齐全,警戒线明显,施工秩序一派井然。

好一道别样风景!

充满好奇的两位镇领导十分惊讶,感慨不止,当即树起了大拇指。哎呀,中国石油的队伍还真了不起,真是能成大器、干大事的团队。

都说石油人挺神,智勇双全,为了工程建设,逢山劈山,遇水架桥,所向披靡,无所不为。以前都是当传说听。别人那么一说,咱也就那么一听。哪当过真呢!现在看到石油人的气势和魄力,不仅服了,而且顿时对石油人生出了由衷的敬佩之情。这支盾构队伍还真虎虎有势气!他们相视一笑,决定倾力相助,确保盾构工程建设顺利无阻。

以情动人,化解征地阻力

新困难常常伴随着新征程。

人算不如天算。码头镇长嘴村村民何深华不仅是个侍弄果树的行家,还是颇有头脑、富于人生计划的村民。他的理想是发展果林事业,靠种植果树盈利致富。

两年前,他与村里签订了承包合同,包下一片果树林。为了管好果树,他孤注一掷地卖了村里的房子,家也搬到果林,几乎把一生的致富梦想都寄托在了这片果树林上。

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承包的这片果树林恰好在长江盾构工程规划用地之内,就连房子也要立即拆除。等于就是全锅端!

获悉这一消息后,梦想破灭的何深华火冒三丈。毁掉果树林等于要了他的命,断了活人的生路啊!这是什么缺德工程什么缺德队伍?不让人活了逼人跳崖还是怎么的?何深华想不通气不忿,几次对项目部经理刘广仁提抗议发警告:小子我告诉你,这果林这房子都是我们全家的活命之本!你们敢动我的果树,耽误我发财致富难活人,我就跟你们对着干,让你们的工程没法进行!

刘广仁深知何深华此时的心情。其实谁愿意看到村民的利益受损失?谁忍心将别人辛辛苦苦种植呵护的果林破坏掉?他替何深华惋惜。可西二线东段工程开工建设是大事,盾构工程必须如期进行,一天也不能耽误!

协调人员工作没结果,阻力重重推不动,刘广仁便揣着赔偿款来到何深华家。之前他曾侧面了解何深华的背景和情况,反馈过来的信息不是让人很乐观。用当地人的话说,这老爷子可不是省油的灯。想轻而易举把他摆平,不那么简单!

何深华果然很不友好,不请客人进屋,脸上也无半分笑意。不赐座,不倒茶。

刘广仁并不介意,站着给何深华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的意义,以及与国家、江西省和个人的关系,还耐心细致地讲了占用土地的相关赔偿政策。他说,请你们做点牺牲迁移一下,费用我们会给。他把一笔足够盖起一栋新房的钱放到何深华手中,说,先找宅基地盖房子,安居了然后再找时机创业致富。我代表施工方感谢你们全家对工程建设的支持!盖房子时有困难随时提出来,我们全力帮助解决!

由于钉子户何深华家的拆迁事情解决得好,村里其他相关村民也都没了意见,极其配合,加上码头镇政府积极帮助协调做工作,征地阻力渐渐减小,为开工建设赢得了优势,节省了时间。

企地和谐

长江盾构项目部清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是项目建设顺利开展的保障。开工以来,项目部一直与外部环境和谐共处,牢记为业主服务、为业主创造价值、为业主实现利益的宗旨,与业主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以建优质工程为己任,赢得业主的赞扬和信任,为工程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坚持互利双赢,促进企地和谐,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有效促进工程进展。

本着构建和谐工程惠及百姓的宗旨,从工程始建起,项目部确立了要成为中国石油对外窗口这一目标,忠实履行中国石油的社会责任。对于项目上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种,尽量雇用属地化用工,为沿线百姓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致富脱贫。隧道需要管片,项目部建起了专门生产盾构工程专用水泥管片的预制厂,除负责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之外,几十名操作人员全部是附近村镇的农民。村党支部书记朱志模高兴地说:“项目部非常支持我们地方的工作,技术要求不高的、农民可以做的工作就安排我们农民做。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加收入300元。”生产管片需混凝土、钢材、水泥、沙石等,厂里决定,这些原料全部就地采购,拉动了当地建材市场消费,惠及了周边百姓。

由于盾构项目部的帮助,家家收入在增多,生活水平在提高。关于百姓受益村民何深华的体会最深,他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石油早点来,我们早富了!这个往日与石油盾构人仇怨很深的人如今成了活广告,逢人就说中石油企业的好,说石油人好,夸赞盾构大军是一支难得的好队伍……

项目部还尽其所能,努力帮助附近村镇百姓度过各种难关。项目部曾为“希望小学”募捐,解决急需问题。在得知码头镇孤儿院收养的一个女孩考上中学后,三年的学杂费没有着落时,项目部资助其5000元,保证她不辍学。此类故事还有很多。工农情浓,企地和谐传为佳话。《西气东输二线江西段赶工不忘社会责任》一文便是刊于《九江日报》的一篇相关报道。

知耻而奋勇

始发竖井开工建设庄严拉开了长江盾构的序幕,盾构铁军聆听着长江的波涛,在项目经理刘广仁的统领下一个个走上盾构大舞台,开始了新一轮的搏击。

然而盾构工程如战场。正如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盾构工程也有胜败输赢之分。工程难度大风险高,什么意外和不测随时都可能发生,都会发生。不久,一个突发事件让刘广仁经历了一次心理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他们公司承担的另一个盾构工程出了问题。当时,严重动摇了刘广仁的意志。

一大早刘广仁在项目部召集紧急会议,讲隧道盾构史上的惨痛经验教训,结合此次工程事故,再次说明细节的重要性,对下一步施工提出具体要求。强调管理再精细,进度再平稳,万万不能不讲科学盲目追求速度。

会后刘广仁匆匆赶往事发地点,协助紧急排险。

抢险过程漫长而熬人。刘广仁参与其中,从现场各个层面看到和听到的,让他感到事件发生的必然——管理存在一定弊端和问题。也许,这正是造成今天这一结局的根源所在。

他想,此次事件在盾构行业内无法隐瞒。作为中石油惟一一家盾构队伍,虽然只是公司盾构史上发生的惟一一次事故,但负面影响无法回避。盾构人将背着这个耻辱和污点继续今后的盾构之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从事盾构的队伍也越来越多,抢夺市场分羹吃饭已成定势,投标本来就难,在此情况下,将会更加之难!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那里昼夜忙碌了一个月,刘广仁想出了五个字:“现场保市场”!

为了下一步的市场,必须雪耻!坚决杜绝此类事故的再度发生!打个翻身仗,打个挽回声誉仗,打个树品牌创精品的仗!要下大力气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让甲方和业主到我们的施工现场后,看到的是整洁、有序的现场,平静、和谐的施工,优质、安全的隧道,不得不佩服我们的项目整体水平,从而相信我们的实力,最终站稳脚跟,确保我们的市场。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抢险结束后,返回主阵地的主将刘广仁就开始了现场保市场的思考和推进。他要带领参建干部员工深入分析工程事故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科学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盾构工艺、工法,规避各种施工风险,着力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努力把“中国石油第一盾”的品牌形象再次树起来。

质量是各施工指标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而质量恰恰又是企业的生命,是项目远期的安全,直接体现着施工能力。现场反映质量,业绩就是竞争力。因此,刘广仁建立了以“现场保市场”为目的的过程化质量管理体系。按照他的思路,项目部树立“现场保市场”的观念,高标准、严要求、重落实,由质量控制部员工跟班作业,质量控制点必须经过质检员检验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严格实行过程化控制、按规程作业,严禁出现任何自选动作,形成“按部就班”的工作作风,避免出现任何点滴质量隐患。保质量,杜绝事故,慢慢成为每个员工的心声和自觉行动。

刘广仁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提出要自主提高质量标准,以“王牌的质量,王牌的服务”赢得业主的信赖,建设一流工程,打造精品工程。他的设想得到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的热烈响应,积极配合。由于管理到位,工程推进有序,项目经常受到各级领导、业主的肯定和赞扬。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让盾构人永不满足,永不止步。项目部经常“泼冷水”,查不足找差距,多次召开以“大反思、求平稳、提素质、重落实”为主题的“全员反思大会”,对现场的安全、质量、设备、环境、物资、后勤和形象等等进行全面反思,寻找项目管理及基层操作中存在的薄弱问题,确保全体员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项目始终保持持续改进的活力,用行动诠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美好预期。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项目部选择高学历、懂盾构技术、经验丰富、责任意识强、敢说敢做的人员担任HSE总监和安全员。一次,在施工作业时,安全员在检查竖井龙门吊时发现钢丝绳有断股现象,要求分包商更换。可是,因为工期比较紧张,分包商想凑合着用。安全员不答应,站在龙门吊轨道上说,如果想继续使用龙门吊,就从我身上压过去!在施工方的强烈要求下,分包商对钢丝绳进行了更换。

长江盾构工程属于水工隧道工程,应执行水工隧道相关标准。但项目部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在工程中大胆进行自我挑战,自觉提高施工标准,按照地铁施工的高标准要求员工并进行验收。由于建立起高标准、高起点的质量目标,严格按标准推进,隧道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项目部还联合监理这一免费专家群体协同作战,把好工程质量关。通常情况下监理经验丰富,质量检查严格,坚决要求整改不合格项,也常与施工方发生冲突。长江盾构自开工建设以来,坚持按规程作业,转变工作思路主动要求现场监理对施工加强监督,将监理当做工程最直接、最快捷、长期稳定的专家队伍,当作质量部“特邀成员”,实时为工程质量进行检测。同时,高度重视监理的检查结果,对他们提出的意见积极整改,有力地保证了工程优质的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

做就达标准,干就出精品

2008年12月12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东段重点控制性工程——长江隧道盾构工程开工。主持人庄严宣布:“今天,我们相聚在山水秀美、九省通衢的九江,隆重举行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开工仪式……”施工方代表刘广仁郑重其事地接过鲜红的锦旗,高高举起并振臂挥动,锦旗左右摇摆,随风飘扬。

刘广仁深知这面锦旗的分量。他清楚,宽达2590米的江面,穿越难度非常之大。要在松散的河床上实现中国大型管道施工史上的最长穿越,意想不到的技术困境几乎随时可能发生。这对于他们年轻的团队来说,注定是一次空前严峻的考验。在接过锦旗的刹那间,刘广仁暗暗在心里承诺:做最坏的打算、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坚决夺取隧道工程的全面胜利!

从这天起,盾构铁军又一次踏上征服长江之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掘进。此前几条隧道盾构都是在湖北省,虽然每条隧道地质情况各有差异,但毕竟同在一省,总有一些相近可借鉴的地方。而江西省的地下地质情况完全陌生,更没有经验积累。能否顺利贯通,向中石油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既是上级领导和甲方的疑问,更是施工方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盾天堑誓做新铁人,牵气龙书写大人生

“盾天堑誓做新铁人,牵气龙书写大人生。”这句话由刘广仁凝练而成。口号是喊出来的,也是他思想深处精神高度的生动体现。

作为石油子弟,他在石油大院儿里受熏陶,很早就听说了铁人的名字和故事。父亲也常给他讲述大庆的故事。他看过电影《创业》许多次,从小就敬佩铁人王进喜,就崇拜大庆那个神圣的地方。上了石油大学,接受了石油优良传统的再教育之后,随着对铁人的更多了解,他对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慢慢明白和懂得,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绝不仅仅是跳泥浆池、端水打井那么简单的事。他曾专门去了一趟铁人纪念馆,身临其境地感受铁人精神,追忆石油人的壮举。他认为,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是石油人奉献给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更是新一代石油人不竭的精神能源和行动动力。无论是谁,只要有了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闯关夺隘一路挺进,创造史诗般的神话。

其实,红花套“38”天的故事并不完整。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刘广仁还有一个小秘密从未与人说起过。红花套长江盾构卵石层在探孔区坍塌导致盾构卡钻,在带压进舱的前两天,他在他的电子邮箱的寄件夹里存放了一封“准遗书”,留下了他想给家人说的话。他相信,万一自己有事,他们总有一天会打开自己的邮箱,看到自己想说的话。这封信,一直留在他的邮箱里,而且始终在更新。因为当掘进遇到问题需要带压进舱时,他清楚自己都要第一个进去,一为确保其他人员的安全,二是为了真正摸清刀盘里的情况。虽然怕,但他依然视死如归。也就是说,明知进舱有风险,他还一次次地做着冲锋在前、为了盾构工程随时献出宝贵生命的思想准备。

这封“准遗书”始终在他的邮箱里存储着。

之所以有这段特殊的经历,是因为铁人精神早已固化于心,成为鞭策和激励他矢志不渝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朱东志心系一线员工

快乐生活才能快乐工作。

工期紧轮休少,员工不能正常探亲,项目经理刘广仁就想方设法让员工心情愉快。尤其是重大节日,他要求相关人员一定要安排组织好,让大家在施工一线快乐地度过每个节日。

2009年元旦佳节之际,第四工程公司经理朱东志一行来到长江盾构项目部检查工作,亲切慰问一线员工。

朱经理说,来到九江,看到的是一支规范和标准的队伍,是一支务实和创新的队伍。在过去的一年中,喜报不断传来:6月18日竖井开工,12月12日江西段开工典礼。长江盾构倡导的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让人看到了向上、朝气、务实和创新的精神。他肯定了项目部“稳”中求胜的施工思路,同时要求长江盾构要输出干部、输出技术人员,输出一批人才;将长江盾构作为一面流动的旗帜,弘扬盾构精神、弘扬四公司精神和管道局精神,做一支文明之师,为人生争气,为公司争光;开阔员工的眼界,用感情、事业和待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再接再厉,勇于超越第一盾,打响西二线东段施工的第一炮,走一条施工技术型和管理创效型的道路;做好人才培养,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创造经济效益,建设标准化盾构项目,创建西二线东段标杆工程。

朱经理指示,项目部一定要尽一切力量确保参建员工过好元旦、春节两大节日,让这些不畏艰辛奋战在一线、坚守在一线的员工吃好娱乐好,心情愉快地投身建设。他还代表公司,祝长江盾构项目参战员工新年快乐、工作顺利。

刘广仁说,公司领导在新年伊始来到盾构工地视察和慰问,这是对我们极大的关怀和鼓舞,我们一定会一如既往,稳中求胜建设标准、优质工程项目,把长江盾构工程建设成西二线东段的标杆项目,为公司盾构施工再添辉煌一笔。

春节临近时,刘广仁高度重视,营造了喜庆的节日气氛,改善了伙食,给每名参战员工的家属和亲人寄去了节日慰问信,诚挚欢迎员工家属来九江和亲人团聚……九江电视台网站以《春节期间:广大建设者坚守岗位比奉献》为题,对项目部干部职工春节不休息,保重点工程进度、连续工作做了报道。

10+2>12

刘广仁抛出“10+2>12”施工管理方法,令项目部上下都很惊异。这有悖常理,不论是管理层还是生产层,大家都不怎么理解,甚至持反对意见。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项目经理是威猛派的,雷厉风行,作风强硬,说一不二,果敢干练,虎虎生风,有股猛劲;有的属于绵柔型的,柔中带刚,绵里藏针,不显山水,但思路清晰,指挥有方,精细到位,工程管理得滴水不漏,顺水顺风。刘广仁似乎更像后者。他平时的形象很难与“硬派”联系在一起,不论谁见到他,发现他都在微笑;不论情况多凶险,他也几乎没有拍桌子发过火。他觉得把事情都想到前边、想细,有时候不能过于强求。所以,不论他自己多紧张、痛苦、压抑,在员工面前表现出来的总是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因而被冠之以“儒将”的称号。

岂知,“儒将”经历未必平淡,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多年来他更多遇到的是凶险和狰狞。

接到任务后,他没有立即组织人力调配成员,在第一时间准备设备和物资,而是按兵不动,自己先闭门谢客找思路。思路捋清后,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与班子成员交流沟通,请他们丰富和完善,慢慢达成共识。之后,他召集项目部的几位管理和技术骨干在公司办公室进行集中封闭,带领项目团队认真总结两代盾构人和七个盾构工程的成功经验,一遍遍地分析工程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教训,细说项目部的管理目标,汲取当代管理理论精髓,创新项目管理思路,探索和尝试一种全新的项目管理模式,意欲把项目建设作为一个提升基层建设水平、提高项目科学管理水平的实践项目。

可是,一些管理和技术人员对他的很多思路一下却无法接受,对他的全新管理理论不感冒,甚至嗤之以鼻,说他是“瞎折腾”、“翻旧帐”、“耽误时间”,不上现场空对空云山雾罩地瞎说乱侃。本来嘛,实践出真知,光说不练假把式!

好不容易开工建设进入实战状态,加大马力铆劲干吧?现在他倒弄出个阻碍和制约工程进度的招数让执行,这“10+2>12”摆明了是限制施工作业时间嘛。他可是项目经理啊,项目经理不琢磨抢进度保工期,反出台拖延进度政策,这是在玩啥邪招呢?长江好几盾了,哪一盾施工时不是一日双班,一班工作时间保证在12个小时。可他不按常规来,倒行逆施非要别出心裁地弄啥10+2,施工作业时间缩短成10个小时,那俩小时说是搞什么设备维护和环境清洁。照常规,设备维护和环境清洁也是有的,不定期进行,环节不缺过程不少不得了?现在非弄成班班整,有必要吗?矫枉过正了吧?再者说了,百余人的施工队伍,日常成本支出原本就高,况且还有昂贵的设备折旧费用。进度快,日开销减少就降低成本,是正效益;相反,工期拖延一天,日开销增加就增大成本,是负效益。他堂堂项目经理不会算这帐?

刘广仁却一副稳操胜券、成竹在胸的样子。他不但坚决推行这个管理办法,又制定出盾构施工各道工序的操作规范,要求严格制度管理流程,禁止出现自选动作,努力做到可操作性强,工程质量有保证,施工进度提前可控。同时,要求必须形成一整套“体检式”设备管理方法,以便为盾构隧道施工全程保驾护航。他说,我把施工作业时间作调整,缩短2个小时,目的是要解决施工作业人员的过度疲劳和施工机具的超负荷运转,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咱们的设备十分昂贵,过度劳损会减少寿命。人员的状况也是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只把眼睛盯在眼前,要看得长远一点。每班缩短2个小时,看似慢了,但人员得到休息,设备得以缓解和维护,实际是有利于打持久战的。大家都清楚,盾构工程危险性大、工期长,不能搞短平快,而是要打持久战。我这样做,表面看是在干阻碍工程进度的蠢事,其实追求的是工程的月均进度、总体进度,是稳中求胜策略,为了最终确保工期。

火烧眉毛之际领导整怪动作,许多人难以理解。受执行力的制约,倒是开始执行了。执行是执行,员工们发牢骚说怪话始终没有停止过。

人心不齐,泰山难移。

在项目部领导范围进一步统一意见时,刘广仁“舌战群儒”。他说:为了优质顺利完成工程建设,项目部必须把稳字观念狠狠地烙入员工心中,培养全体员工防微杜渐、稳扎稳打、稳中求胜的思想和意识。不讲科学地蛮干,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不是上策。他的话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其他管理层和技术人员渐渐认同了。

过了一段时间,项目部请德国专家来检查设备,评价维护保养情况,发现这次完好率很高。连专家都感到奇怪,说设备运转时间不短了,如此良好真是个奇迹。

攻克流木层瓶颈

江西省省委书记苏荣一行深入九江市现场察看西气东输二线长江盾构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时,高度赞扬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者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勉励参建职工精益求精,安全、优质地完成西二线建设任务,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在隧道掘进了近800米的时候,工程意外地进入艰难时刻。

这一天,接班时原本一切正常,但掘进两个环片的长度后,掘进班长、盾构司机马继辉感觉不对劲儿——压力提上去,速度却减下来了,盾构机操作参数出现异常状况。试着加了点推力,但速度越推越慢,到最后为零。马继辉知道工程遇阻了,立即向刘经理作了汇报。在地面监控泥水分离的工作人员也发现,抽送到地表的泥浆中有奇怪的东西。工程技术部部长很快拿到标本。他惊异地发现,这不是之前地质勘探图上标明的泥岩或者砂岩,而是一种被盾构刀片粉碎了的碎木屑。他琢磨:如果刀盘的旋转带动整块流木在沙层里面旋转,它的扰动非常大,需要的扭矩可能更大。他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拿着标本火速去找刘经理。有实战盾构经验的刘广仁明白,其实盾构机不怕岩石,不怕沙软,最怕的是木头这种弹性大而不易破碎的东西。而在这之前进行的地质勘探中,并没有发现流木层的存在啊!很显然,这是一个异常情况。他果断指挥着:不要慌!沉着应对。继续观察,有新情况随时通报。马继辉尝试着继续掘进,但木头越出越多,刀盘压力越来越高,推进速度越来越低。掘到第三环的时候,就猛地不动了!

这一突发状况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紧张。刘广仁也不例外。要知道,如果隧道掘进途中发生大的机械事故或地质条件情况突变,整个盾构工程都有被迫停工的可能。若真如此,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前功尽弃,昂贵的盾构机也可能废弃在隧道内……他不敢再想下去。

在过去的施工经历中,从来没有遇到过流木层的袭扰。流木层的危害究竟会有多大,流木层到底还有多长?谁也说不清。一旦盾构工程停工,损失无法估量,而且注定会影响到西二线东段的工程整体进度。第一次独立负责这么重要的工程,刘广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工程技术人员们反复切磋分析查找原因,试图把问题顺利解决掉,但没有成功。意外的阻力让大家着实捏了一把汗,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前面几条隧道都顺利贯通了,眼前的障碍能闯过去吗?说老实话,大家心里全没底。顺利闯关就是勇者无敌,一旦败北必将声名扫地。工程失败是小事,经济损失和中石油的名誉是大事啊。盾构人怎么也不能给赫赫有名的中石油这个特大型国有企业丢人现眼呐!

刘广仁最大的特点是遇事不慌,镇定自若。他还有股子极其特殊的坚韧劲头,有股子排除万难的魄力和勇气。虽然在江西省境内还是第一次干隧道,但施工经验告诉他,破解技术难题没有一帆风顺的,都必须经过反复的试验才能逐渐攻克。越是到了关键时刻,越是在最棘手的时刻,越要沉稳有定力。

在刘广仁的带领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对策,流木层难题的解决办法也渐渐浮出水面。经过集思广益,多次论证,工程技术人员达成共识:要想突破流木层,必须加大盾构机的推进动力。刘广仁采取果断措施,下令增加了八个顶进油缸。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整个项目部的人压力都很大,员工们连饭吃到嘴里啥味道都不知道了。

刘广仁在这个年轻的施工团队中是盾构工程经验最丰富的,八年时间与五条隧道结缘。他推测,这一状况不会很致命。他认为,流木层造成的困境应该很快会结束。因为地质勘探报告中并未出现流木层,这说明这段距离不会太长。

果然,半个月后,泥水分离机不再出现破碎的木屑,盾构机的前进速度恢复正常。流木层问题被彻底攻克,也为今后的隧道工程建设进一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刘广仁却没有感到放松,这时隧道的掘进长度仅有800米,只是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新的工程难点还会随时出现,等待着他们一个一个地去攻克。

创建和营造“盾构家园”文化氛围

石油盾构人四海为家,江底为伴,职业流动艰苦,建设任务艰巨,生活孤独寂寞,长期忍耐夫妻分居、聚少离多的苦痛。尽管大家有时也搞冷幽默,说虽苦犹荣,实际实属无奈。虽说石油管道人有“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管道为业,四海为家”的传统,但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和QHSE的不断推进,这种旧传统应该逐渐被打破。

由于盾构工程工期较长,少则一年多则两年以上,以往大多数隧道工程建设人员都是一两年回不去家。有的因工作离不开,老婆生孩子不能在身边,背上半生的骂名;有的刚刚新婚,蜜月还没度完就拎起行囊开拔了,被爱人指责为无情汉;有的员工家里老人病重,心里牵挂却无法照顾,被视为不孝之子;有的小青年谈了女朋友,总飘在外面迟迟不归,女友最终成了一只只“飞鸽”。盾构事业很伟大,盾构人的苦衷也不少。

作为工程项目经理,刘广仁理解大伙的苦衷、内心的酸涩和情感的饥渴。他父亲是老一辈石油人,为石油事业奋战了一生,平时工地是家,家反成了旅馆。过年过节的时候,家人想念父亲,父亲也思念家人,却很少回来和亲人团聚。这种一贯式的石油人的“传统”模式,在自己管理的工地上,刘广仁希望能尝试着做一些改变。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该从管理层这儿落实到位。尤其隧道工程参建人员多为小青年,得让他们适度释放和缓解,否则憋闷坏了,生理心理是要出现问题的。为此,项目部明文规定,所有工程技术人员每隔3个月轮休一次,由工地出车把休假人员全部送到车站。

为稳定员工情绪,增长队伍士气和凝聚力,项目部提出了统一员工思想,建立认同感的项目文化建设。盾构施工是一个艰苦的行业,轮休周期长,违背自然和生活规律。如果项目上没有一套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把大家凝聚到一起向一个目标迈进的话,人心混乱,管理将很难进行。开工伊始,项目部就提出要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打造特色项目文化,带领参建员工传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认真学习理解中石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核心内涵,把统一员工的思想放在首位,树立工程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理念。通过引导和启发,加大对工程建设重要意义的宣传,让员工认识到盾构职业虽然高风险很艰苦,但也很高尚,很神圣,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建设者,没有盾构人的牺牲和奉献,西二线只能隔江相望。人生能有几回搏?能有机会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应该感到三生有幸,努力作为,无愧于青春和人生……这些东西渗透人心,植入脑中以后,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创建和营造“盾构家园”文化氛围,形成了旺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项目部积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完善的娱乐项目和设施,有丰富的业余活动,有功能齐全的办公场所,有本质安全的作业场所,并关注员工身体和心理健康,定期组织开展厨艺大赛、周边景点游、文艺汇演、盾构之声等多种活动,努力打造“盾构之家”,确保员工甘心、快乐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之中,自愿为这个大家庭努力付出。楼梯文化也为工程建设的顺利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员工们上班时会看到“责任重于泰山,工作重在落实”、“细节影响成败”、“一人平安,全家幸福”等必要警示语;下班时映入眼帘的是“感谢您的辛勤付出”、“合理作息,保证睡眠”等温馨提示语。在进入隧道楼梯的最后一个台阶上有一个大大的“稳”字,让员工充分体会项目管理目标中的稳中求胜理念。项目文化对推动工程建设发挥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员工们说,只有荒凉的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为了盾构工程,做点牺牲付出点心智和力量是石油人的职责所在。事业心强的人为赶工期会赖在工地不走,拒绝轮休。项目部都是先表扬,再劝回。

刘广仁认为,推动项目发展的是员工,项目追求的最终成果也是高素质的员工。如果企业员工都成为高素质人才,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潜能和作用,精品工程自然水到渠成。因此,他坚持从人的需求出发,把关心人、培养人、尊重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大家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有机统一,使员工成为项目永续发展的动力源。他制定出一整套人才培养规划和激励机制,全方位地提高员工素质,加速培育盾构施工专业人才……高水平的盾构团队渐渐形成。

项目部参建人员的最高学历是北大、清华的研究生,最低的是小学未毕业的农民工。不论文化程度、用工方式有何异同,项目部将履岗能力作为评价员工惟一标准,定期开展员工综合测评、管理人员满意度调查以及员工出谋献策等活动。最初,项目部曾搞过一个满意度调查,员工感觉写与不写一个样,收集到的建议甚微。项目部就将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逐一回复,科学合理的建议要执行,无法实现的建议也作出详细的解释,使员工感觉到项目部对他们的建议很重视,并非在搞形式主义,在6月份进行的“大反思”活动中,现场分为4个会场,收集到的意见陡然增至500多条。这种渠道保证干群有效沟通、互相监督和评价,激发员工潜力,确保员工主人翁地位,直接参与工程过程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向创新和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勤于善思的人总是行走在前面。

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使管道盾构走得更快、行至更远,刘广仁紧盯国内盾构施工前沿,出台了一系列精细管理措施。随着先进精细管理理念的推行,长江盾构项目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工程也在保质保量的同时稳中推进。

驾驭工程进度要讲究科学组织,善于创新管理方法,依靠精心管理去争取和赢得时间,不能仅凭当领导当干部的空吆喝。这是刘广仁的观点。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可是,在任何一个工程建设目标中都会追求进度、把进度看得异常重要的惯例,却被他大胆打破并搁置在了后面。一位资深记者感到困惑,直言不讳地就此质疑。刘广仁说,虽然我们没有把施工进度放在项目管理的首位,但是,如果“科学组织、精心管理、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环保优先、以保代修”这些环节都完成得很好的话,那进度一定能够有保障。我们是通过施工过程的严密控制确保施工进度,不需刻意强调,却“水到渠成”。

按照这个思路,项目部创新设备管理理念,推行“以保代修”,通过及时加强日常养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时要求隧道掘进机组施工时要有项目设备维护人员、检查人员跟班作业,随时对设备进行养护,并对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预警并按计划修复。由于实施了“以保代修”管理,开工以来,工程从没因设备问题停机超过半天,发挥了设备的最大效能。

项目部还相继出台了工程建设标准化、项目管理规范化、安全工作人本化、党建施工一体化、成本管理软件化、质量控制过程化、施工监控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化、队伍建设持续化……随着一项项先进管理理念的推行,长江盾构项目很快步入良性循环。令人满意的施工进度、优质的施工质量得到中石油高层、管道局领导的极大关注,赢得了各级领导、甲方业主的高度赞誉。长江盾构工程被誉为“不出国门的国际工程”,成为中石油施工企业的窗口。

在对长江盾构工程检查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联合监督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给出这样的评价:特殊的工程、特高的技术、特别的队伍,更是建设了优质工程、打造着优秀队伍。

荣誉属于与我并肩战斗的团队

“五四”前夕,管道局召开第五届十杰青年事迹报告会。局党委书记张学明在事迹报告会上说,西二线长江盾构项目经理刘广仁遵循“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的人生格言,奋勇前行。作为中石油第一台盾构机的第一个盾构司机和第一批盾构工程项目经理,在红花套他第一个带压进舱,托起了“中国石油第一盾”的品牌;在黄石盾构他力克六关,创造了“中国石化第一盾”的辉煌;在西二线他领军长江,国际化的标准管理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齐声赞扬。

刘广仁代表受表彰的优秀个人在大会上做作了表态发言。他说,能够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获得局“十大杰出青年”的殊荣,是对我们的最高褒奖,更是我们在成长道路上奋勇拼搏的强大动力。我清楚地知道这个分量极重的荣誉并不属于我们个人,它属于与我们并肩战斗的青年团队,属于对我们悉心培养、帮扶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作为一个当代石油青年,我们无疑是幸福的,首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集团公司和全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扶,得到了同事、朋友们的鼓励和鞭策,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还有,祖国石油管道事业的跨步发展为我们追求人生理想提供了宽广的舞台,站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我们体味到了奋斗拼搏的快乐和自豪,我们五彩的青春因伟大的事业而熠熠生辉。2009年是我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的起步之年,也是我们当代石油青年大展宏图的有为之年。在此,我代表本届十大杰出青年郑重表态:荣誉代表过去,未来征程漫漫,我们要继续以高昂的斗志、昂扬的锐气,投身到我们热爱的石油管道事业中,砥砺才华、迎接挑战、再攀高峰……他的发言说出了广大石油有志青年的心声,他的表态赢得了台上台下一片喝彩。

蒋总经理和赵局长来到盾构大军身边

2009年7月2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在管道局局长赵玉建的陪同下,赴江西省九江市考察西气东输二线长江盾构工程建设情况。考察中,蒋总对盾构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表示满意。他说,西气东输二线长江盾构工程的建设做到了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从料区、库房到宿舍,从地下到地面都井井有条,整个进度比原定时间节点提前了四个月。

考察期间,蒋总亲切看望了全体参建人员。在赵局长的陪同下,蒋总走进餐厅。餐厅内窗明几净,餐具清洁明亮,温馨标语随处可见。储藏间内生食熟食分放有序,必需品种类齐全。蒋总高兴地指着货架说:“这不就是个小超市嘛,有了这些,咱员工的生活就有保障了。”随后,蒋总又转身对赵局长说:“今天中午咱们就在这儿吃饭。”

走出餐厅,蒋总去看员工宿舍。看见床上叠的方方正正的军被和墙上张贴的宿舍管理制度,蒋总不住地点头。他伸手拿起摆放在床头的员工全家福照片对赵局长说:“这个做得好,能看出你们对员工的关爱。”蒋总又走向旁边的员工浴室,问项目经理刘广仁:“能保证员工下班后洗上热水澡吗?”

“能!”听到他的回答,蒋总笑了。

蒋总还参观了阅览室、娱乐室和网络室,在听到员工每天下班后还能上网查资料、了解中石油、管道局、公司内外的信息时,特别是看到项目部博客办得有声有色,蒋总不断地点头。

离开员工生活区,蒋总来到了深40米的江底隧道。他一边听介绍一边询问施工细节。当说到盾构有高压舱作业,条件艰苦、风险大时,蒋总走到高压舱门口的“独桥”,仔细询问着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和技术等各种问题。

从隧道上来后,蒋总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西二线长江盾构现场地面是高温、地下是潮湿和长达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大家非常辛苦。我希望继续按照第一是安全,第二是质量,第三是进度,第四是其他的原则,不要颠倒顺序,不求快,不要急,认真地按照规范去做,在工期之内完成这项任务,就是你们对西气东输、对中石油、对江西省最大的贡献。”

中午蒋总在食堂和员工们一起用餐。他把赵局长、刘广仁拉到身边,边吃饭边了解相关情况,嘱咐刘广仁:“要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安排好员工生活,特别要保证安全。三个月之后要让员工按期休假,不要让员工在现场呆的时间太长,这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要把科学发展、人文发展、和谐发展融为一体……”

饭后,蒋总对大家说,你们不仅厨房、餐厅漂亮,设施齐全,饭菜质量也不错;再看到你们的施工部署周密,管理规范,我想工程安全、质量也就有保障了。

送走了总经理和局长一行,刘广仁召集项目部领导开会。他说,总经理对工程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说明咱们青年团队富于战斗力,是支优秀团队,我要向盾构铁军队员们致谢!同时,咱们还要认真总结工程建设经验,特别是多找差距,加快改进,全力打造精品样板工程。

流动红旗变成“不动红旗”

9月初,盾构机掘进到距离长江北岸湖北武穴大堤100米处。由于盾构隧道即将接近长江大堤,刘广仁他们的面前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

武穴大堤是国家二级堤防。此时正值汛期,在长江下掘进的隧道工程如果不慎破坏了长江堤防,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长江大堤的绝对安全,项目部精心编制安全施工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同时,在隧道内部安装两台中继泥浆泵,以满足长距离泥浆运输的要求。项目部还做出放缓掘进速度的决定,施工中,将原来每天近20米的掘进速度缩减到3至4米。放慢掘进速度但盾构机不能完全停下来,因为在河层地质,重达上百吨的盾构机如果完全停止运转,很可能会发生沉降事故。经科学组织和规范操作,终于顺利地穿越了长江大堤。

在EPC湘赣分部9月份召开的月度例会上,长江盾构项目部再次接过“月度考核优胜单位”流动红旗。这是长江盾构项目部连续第三个月位居湘赣分部优胜单位的榜首。

流动红旗再握手中使全体人员兴奋不已,倍受鼓舞。自7月份以来,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湘赣分部、EPC湘赣分部和监理分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每月对湘赣各施工承包商的HSE、质量、进度控制等进行考核评分,考核前两名授予“月度考核优胜单位”流动红旗。为了保障重点工程建设,长江盾构项目部喊出“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口号,推行“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业绩可考核”,坚持“以人为本夯基础,立体防控稳求胜”,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安全工程、优质工程、放心工程赢得了湘赣考核组的高度评价。长江盾构项目部连续三个月稳居榜首,让其中一面流动红旗变成了“不动红旗”。

欢庆时刻

工程进展顺利,捷报频传。

尽管各项技术指标均呈优异,但刘广仁认为这并不是工程取得的最大成果。他觉得,工程合格只能算作副产品,最大的收获是能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精锐核心团队。有了这样的团队,以后再干什么工程都将无所畏惧,所向披靡。

11月6日上午,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二线长江盾构工程全线贯通,提前169天完成施工任务。绵延的气龙突破长江天堑,结束了天然气管道隔江而望的局面。奋斗的艰辛,成功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盾构铁军们无不沉浸在这最欢乐最令人激动的历史时刻。

一段由石油管道建设大军创造的崭新辉煌再次载入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史册……

至今,盾构铁军已经成功六盾长江。这一夜,盾构人几乎彻夜未眠。整整2590米,数不清个日日夜夜,经历了无数坎坎坷坷,攻克了无数艰难险阻,相继克服地质复杂多变、地下水压高、在松散地层中穿越长江防洪大堤、小断面超长距离盾构掘进等技术难题,终于成功实现了在长江河床下的隧道穿越……这段不为巨大困难所退避,不为悲观意识所困扰,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在困难中凝聚,在挑战中前行的经历,必将令他们终生铭刻,成为各自生命历程中永远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再次创造出盾构工程建设奇迹,作为领军者,刘广仁为自己旗下的英雄盾构铁军深感骄傲与自豪。既饱尝了奋斗过程的艰辛,也感受了成功的欢欣与幸福……他的心比吃了蜜都甜。

入夜,员工们却兴奋地睡不着觉,说着工程的艰难,感慨着目标实现带来的喜悦,也分享着由此带来的欢欣与鼓舞。实现了六盾长江的夙愿、并在一次又一次盾构过程中不断跨越和超越人生的刘广仁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终于贯通了,可过程有多艰辛,只有亲历者知道。

11月13日,集团公司发来贺信。16日,举行了西气东输二线长江盾构工程全线贯通仪式。早已集聚在四周的新闻媒体记者将项目负责人团团围住争相提问。当记者问及此时此刻的心情时,刘广仁说,很高兴!第一次长江隧道贯通时,作为第一代盾构司机,当时我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记者立即追问,那现在呢?他坦言,在经历了几盾长江之后,我的心中只有坦然和平静。他的语气很平静,但脸上的笑容很由衷。胜利的喜悦写满他的整个面容。

此项工程通过剖析过去、对标国内,使参建者明晰了形势;前期策划使大家统一了思想;以人为本理念的推动提高了员工意识和素质,提供了思想保障和力量源泉;各个指标的具体办法指出了方向;全程的考核体系保障了执行的能力……尤其借中石油集团公司整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年和管道局推行精细化管理年的契机,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扎实做好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实现了建设优质精品工程的奋斗目标。

不久,全局强化基层建设座谈会在长江盾构施工工地召开。选在这里召开是因为长江盾构工程基层建设和管理做到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走在了全局前列,成为管道局基层建设的一面旗帜和典范,有很好的标杆和示范作用。局里把长江盾构项目作为全局基层建设的样板,在九江召开“学习科学发展观基层建设上水平”现场会,全面推广长江盾构项目的管理经验。

会上,刘广仁介绍了在长江盾构项目中形成的“刘广仁工作法”,与会人员深受启发。局属各单位领导和工程项目的机组长代表在座谈中表示,长江工地现场、办公生活区管理规范化、程序化,为今后的营地建设提供了一个典范、树立了一个榜样,不愧为样板工程。曾任第四工程公司经理、现任管道局规划计划部经理的张英良建议,将“刘广仁工作法”与“张吉海项目管理法”有机结合予以推介,助推工程建设再上新水平。

江西省政府也将长江盾构工程作为基层建设的样板工程和当地建设发展的标志,邀请国家发改委和地方相关企业的人员多次到工地调研学习……

刘广仁带领大家实现了雪耻和现场保市场的目标,创造了管理创新、攻克流木层难关等奇迹,达成了建设享誉中石油和江西省精品工程的夙愿,让“中国石油第一盾”的声誉和品牌持续提升。他的名字,也与精品工程一起备受关注。

但是,在刘广仁的心头,没有满足,他依然在心里问自己:能不能更好?

未来征程漫漫

2010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CCTV1百姓故事官方网站——“行进中的影像中国”栏目播出了百姓故事《西二线》,介绍了举国瞩目的西二线长江隧道盾构工程。

长江盾构工程在建和贯通后备受瞩目,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前来观摩、交流的地方政府领导,中石油集团公司及管道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机组长达两千多人次。许多单位和个人表示不虚此行,收获很大。当地镇政府将盾构工地作为一个新景点,多次组织游客参观,宣传中石油盾构精神、讲述盾构人的生动故事。

于是,盾构铁军们也火了,像影视或体育明星一样,被记者和人们包围着……刘广仁却说,其实长江盾构工程很平凡,它只是中石油无数重大工程项目中的一个;盾构铁军们也很平凡,仅仅是英雄的百万石油大军里的一小部分。石油工业蓬勃发展,能源战略通道建设正如火如荼,石油大军叱咤风云于国内国际,干了一个个漂亮工程,这才是最令人骄傲、欣喜、振奋和自豪的。光荣属于过去。站在新起点,盾构铁军们的未来征程漫漫又远远……

2010年12月8日11点52分,一个小生命在河北廊坊诞生,这个牵动着刘广仁全家心弦的小宝宝终于呱呱坠地,爱情之花结出喜人果实。当护士把孩子抱到刘广仁面前的时候,看着姗姗迟来的儿子,他的内心充满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个高大汉子的双眼湿润了!

这便是201012081152数字的谜底。

这一年他已经整整三十三岁了。他在心里默默地对儿子说:亲爱的儿子,咱们早该见面了!

九江工程之后,钱塘江是一个盾构项目典型,再次打出了品牌,提振了士气,扩大了中石油盾构的声誉和形象,松花江也是一个典型。在刘广仁看来,未来的北江、抚河工程和所有工程,更要是,也必须是……

刘广仁领军九江,西二线长江盾构工程被誉为不出国门的精品工程。宝刀不老的李胜新与他的最佳搭档张平也不甘落后。11月16日九江盾构贯通那天,李胜新深感欣慰和自豪,忍不住赋诗一首,既是对高徒刘广仁的赞誉,也是对自己和项目团队的激励和加压:

盾构伊始八年创,比学赶帮在成长;

协力攻坚又克难,八穿九江又辉煌。

挺进石油英雄榜,泊岸峰顶树榜样;

钱江员工同心上,一路奔波接着忙。

李胜新和党支部书记张平两位盾构元老率兵在钱塘江弄潮,再显中石油人的神威,靓点也是可圈可点:科技创新魅力、精细管理魅力、节能降耗魅力、盾构文化魅力等等,工程建设奇迹颇多。钱塘江与九江盾构工程皆是具有中石油典型代表的优质工程,打出了中石油的声威,创出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品牌,两项工程备受关注,一同被誉为中石油盾构园地里的并蒂之花,两朵奇葩,她们把盾构事业推向了一个辉煌的高度。随着盾构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隧道盾构进入了建设发展的鼎盛时期,正向着良性发展的轨道进军。

李胜新是员宿将,也是一位很有境界的谦逊之人。早已是四公司经理助理的他谈到工程成就时说,要感谢张平书记,这些年项目做得好,他的默契配合很关键。李胜新对盾构事业的发展卓有贡献,笔者采访时他却说,广仁很出色,是杰出代表。多写写年轻人吧,他们才是中石油盾构的未来和脊梁。

而刘广仁则对笔者说,李经理善于创新,忘我工作,为盾构事业倾尽心智,贡献卓著。他和盾构前辈们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正是因为受到他们的激励和鞭策,才有了众多盾构青年矢志不渝的奋斗。

猜你喜欢
盾构工程施工
子午工程
盾构近距离下穿房屋接收技术
土木工程施工实习的探讨与实践
复合盾构在纵向锚杆区的掘进分析及实践
扶贫村里施工忙
工程
工程
基于EON,3ds max和AutoCAD的土方工程施工仿真
工程
《盾构机切削刀具》行业标准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