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秀云
2010年的春天带给我的第一个好消息就是儿子买车了。这天阳光明媚,一辆崭新的银灰色轿车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车开到我面前那一刻,我心中一动:哦,这车真的属于我们了?真不敢相信。儿子拉我一把,我才回过神来。他打开车门说,您上车感受一下。我钻进车厢,宽敞舒适,人坐车中犹如梦中,一连串的画面在我眼前闪过,思绪飘向远方……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天津。早晨,老城厢的大街上,一位30出头的中年人,拉着一辆人力车大步流星地奔着。他低头拉车,饥饿难挨,他心里想,家里老婆和几个孩子等着他,走快点,再快点,多拉一趟,多挣些钱,好交份钱,好买粮回家。年复一年,在天津的大街小巷,他奔走着,辛苦着,从年轻力壮,到步履艰难,他总想挣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却始终没有实现。这就是我的爷爷——李恩荣与车的故事。
时间到了1926年,19岁的父亲到电车公司上班了,他很新鲜,高兴也很满足,因为他挣得了一家老小能勉强口的工钱。他上早班,每天凌晨3点起床,从家——河北于场大街出发,步行一个多小时到位于南开区西南角的电车公司上班。一周后,他上中班,晚上12点收车回家。一年365天,一步一步地丈量着从家到公司的路,雨天、风天、雪天、一年又一年,当身体不舒服或老人有病,甚至妻子生产的时候,他照样必须放下所有的牵挂,照样必须急匆匆赶路,不能回头,更不能歇脚,准时到公司上班,年复一年,几十年在电车上,从城南到城北,从城东到城西,他忙碌着、辛苦着。我曾对父亲说,那时有辆自行车就好了。“骑车上班?”他惊讶地问,“连想都没想过,那可是有钱人的稀罕物。”几十年过去了,直到他病了不能再上班了,也未摸过自行车,更不用说享受它的便捷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上班了,上班的路很远,从家到厂换乘一次无轨电车,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乘车的不便,我很想买辆自行车骑车上班,那样自己能把握时间,不至于因等车迟到。可是买新车谈何容易?当年需要有半年的工资才行。刚上班,花这么多钱是不可能的。于是,邻居许老伯,从旧货市场给我买一辆24型坤车。给许老伯收拾后的旧车变了模样,我终于能骑车上班了。两年后,姐姐又托人从北京买来一辆凤凰牌上海28型弯梁坤车。这辆自行车不仅时尚,而且是家里的一大件。我骑上它感觉很幸福。这辆车见证了我结婚、生子,陪伴我走过长长的一段人生之路。尽管有时因公坐过厂里的吉普车,但那时哪敢做自家买小轿车的梦呢?总觉得这样的事与工薪阶层无关,年轻人能有一辆自行车就不错了。
儿子1978年7月7日出生,56天后,我就骑着当时天津特有的“母子车”,带他上班了。对于我们母子,那遥远的三十多里路,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可是对毅力、体力的考验。幼小的儿子躺在自制的小木箱里,我骑车前行,从河北区三岔口到河沿路、再到建国道、解放路……不久,听到他哭了,那哭声由小渐大,又由大渐小,停下车一看,原来孩子睡着了。常常还没到地方他就又醒了,又哭了起来。当年,真是骑一路,孩子泪洒解放路啊!作为母亲,我无奈,也只有忍耐、再忍耐,坚持、再坚持。出于生存的本能,我毅然接受着生活赐予我的磨难。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儿子和我与“母子车”相依相伴。尽管没有留下一张“母子车”的照片,然而,那段母子连心的艰辛路,永远烙在了我的心里。
31岁的儿子结婚了。一年后,为了接送怀孕的爱妻上下班方便,他想买车。他们上网查询,与朋友商议。儿子结婚、买房,早已把我们的积蓄全花光了,买车,钱呢?儿子告诉我,买车的钱,差不多,有他们小两口的私房钱、加上他年底奖金和岳父的资助,已经凑齐。于是,一周后敲定买“奇瑞”轿车。很快,他把车开回了家。曾经象征官位与级别的车,少数富人享用的小轿车,今天,却成为普通人家的代步工具,这个变化真让我始料未及。
家里有了车,外出时儿子为我开车,节省了时间,心里也生出几分幸福与愉悦。感叹世界变了,中国也变了。从祖父到父亲、再由我到儿子,不到百年,有谁会想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时下提倡的低碳生活,我们有车族应该怎样响应呢?过去的人力车,环保。有轨电车,环保。可生活与温饱的压力,却让先辈们疲于奔命。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有了自家车是高兴,但要想自家的车怎样开,如何做到低碳生活,这又成了一道必须想、必须做好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