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隐诗社”成员丛考

2011-11-20 04:13朱则杰周于飞
中国文学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诗社康熙

朱则杰 周于飞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明清之际是文人结社活动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曾经涌现过许许多多的社团。清初以江苏吴江为中心,由苏南浙北一批遗民所组成的“惊隐诗社”,世人对它的重视程度,仅次于当时的复社。

吴江在雍正4年丙午(1726)曾析为吴江、震泽两县。关于“惊隐诗社”成员的构成,通常都依据乾隆初《震泽县志》卷38《杂录·二》“旧事·二”录自康熙末周廷谔辑《吴江诗粹》钞本的一则旧闻[1](P340),以及乾隆、嘉庆时期学者杨凤苞的《秋室集》卷一《书南山草堂遗集后》一文[2](P10);两处名单剔除重复,刚巧为50人。已故谢国桢先生《明末清初的学风》第6篇《顾炎武与惊隐诗社》[3](P171-188),就所了解,对这些人物逐个做了考察。学术界其他不一定都从诗社成员角度出发,但同样涉及这些人物的相关论著,也时或可见,有的如顾炎武还已经研究很深。

但是,有关“惊隐诗社”的成员,仍然有不少各式各样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讨。现在即根据近日读书所得,就若干问题考述于次。

一、吴宗潜生卒年

吴宗潜与叶继武同为“惊隐诗社”领袖。关于吴宗潜的生活时间,自潘柽章等《松陵文献》卷10《人物志·十》“隐逸”本传而下,一般都只称“年七十八卒”[4](P487),而不明生卒年份。

按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20有《祭吴东里先生文》,有关叙述涉及吴宗潜(东里其字,也作东篱)卒年:

东里先生……与先考、亡兄厚善,耒复执经于先生从子愧庵先生,通门世好,往还无间。忆自束发受书,见先生来塾中,苍颜华鬓,心识为先民长德。比通籍归里,先生年已七十余,康强神王如昔日……曾未逾年,而一病经旬,溘焉长逝……耒既濡足世途,先生不以余为不肖,辱进而教之。去春留宿书斋,烹葵饭菽,赋诗唱酬,欣然意得。[5](第1418册P35-36)

考潘耒于康熙18年己未(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不数年即被劾谪官。据《遂初堂集》文集卷18《亡室封孺人申氏行述》所说:“余以挂误镌级,遣孺人奉先慈从水道先归。途中先慈疾大作……竟不起。耒奔丧归……”[5](第1417册P695)又《先妣封太孺人吴氏行述》所说“太孺人……卒于今康熙甲子九月二十一日”[5](第1417册P695),可知潘耒“归里”应该在康熙23年“甲子”(1684)的冬天。所谓“去春留宿书斋”云云,则应该在康熙25年乙丑(1685)。《遂初堂集》诗集卷6《近游草》有《访吴东篱先生》七律一首[5](第1417册P234),盖即当时所作。而这篇祭文,自然撰于康熙25年丙寅(1686)。

另外,钮琇《临野堂文集》卷7也有1篇《祭吴东里先生文》,其中叙及:“忆宴笑于始秋,尚音容其如昨。何良木之忽萎,遂明膏之已铄。”[6](P58)这里“始秋”云云,与之相应的潜台词应该是“末冬”之类。如此综合来看,吴宗潜最大的可能是卒于康熙24年乙丑(1685)冬天的某一个时候,而距潘耒“归里”不满1周年时间。再由此逆推,其生年应为明万历36年戊申(1608),享年“七十八”岁。至于鈕琇另外在其《觚剩》续编卷1《言觚》“东里奇句”条称吴宗潜“康熙丙寅(25年,1686),年已八十余”云云[7](P191),则无论是卒年抑或享年,恐怕都不可信。

二、吴江戴笠生卒年

“惊隐诗社”成员中有两位同名戴笠:一字耘野,江苏吴江人;一字曼公,浙江杭州人。谢国桢先生《明末清初的学风》所收该文,第四部分即专门考证、辨析这两个戴笠。这里只说吴江戴笠。

关于戴笠的生活时间,《明末清初的学风》仅引据“读万阁主人跋《寇事编年》”,提到“年六十九卒”[3](P186)。今人江庆柏先生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则已据乾隆《吴江县志》卷33《人物·十》“隐逸”本传,考得其卒年为康熙21年壬戌(1682)[8](P839)。如此两者综合,即可知其生于明万历42年甲寅(1614)。

此外检得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10有1篇《戴耘野先生六十寿序》[5](第1417册P542),开头就说:“昭阳赤奋若之岁中秋前三日,为吾师戴先生六旬初度。”这里“昭阳赤奋若”为康熙12年癸丑(1673);该年戴笠“六旬初度”,逆推其生年也是万历42年甲寅(1614),与上文推算结果正合。又其下文还提到“惊隐诗社”的另外两位成员,“吴先生(吴炎)少先生十年,先兄(潘柽章)少吴先生两年”;吴炎、潘柽章生年本来就都很清楚,分别是明天启4年甲子(1624)、6年丙寅(1626),显然这里的比较也都完全吻合。而从上引文字,还可以确切知道戴笠的生日为农历8月12日;换算作公历,也就是1614年9月15日。

附带关于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卷10《答吴江戴芸野见怀,即步原韵》5首,小序开头一句“芸野少予□岁”[9](P677),“岁”前一字原缺。按陆世仪各种传记资料十分完备,其生年为万历39年癸卯(1611);如此对比戴笠,即可知这个缺字应当是“三”字。

另外关于戴笠的传记资料,除通常所见者之外,徐崧《百城烟水》卷4《吴江县》“同里镇”条有一处介绍,最后还提到:“余撰有《戴贞白先生传》。”[10](P351)徐崧与戴笠(贞白其谥号)交好,该传很可能会是相对来说最为详细的。只可惜徐崧本人未见有文集流传,该传也不知在其他文献中是否还有录存。

三、金始桓传记

前述乾隆《震泽县志》和杨凤苞《秋室集》两份名单,都提到“金始垣公觐”一人,但谢国桢先生《明末清初的学风》无考。

顷从前及江庆柏先生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获知金始桓的传记资料线索[8](P498)。该传记见于陈梓《删后文集》卷九,题作《金复庵太翁传》[11](P332-333);除末尾“论”之外,其正文文字不长,即完整转录于次:

公讳始桓,字匡夏,号公觐,别号复庵。为东篱吴先生高弟。年十二,属文不起草。长,博通经史,尤长于《春秋》。国变后,誓不应试。伯宁武伯完城公遭难死狱中,公挺身谋请臬司,扶榇归葬;而逋积如山,公五年中一一经理。时岁饥,或劝公弃宁武遗产为活计,公愀然曰:“我无田,可舌耕;从弟无产,何以生?”百计维持之,业赖以不废。家有老梅树,自宋南渡迄今,虬龙夭矫,枝干挺然。当时遗民如商隐、寅旭、力田、愧庵、南阳、静村诸先生,岁时往还,携杖逍遥,吟咏成帙,咸以孤山方遁野、和靖拟先生焉。晚年与四明山人为忘形交,以幼女妻其子,遇难殉节,盖得之庭训云。公天性至孝;母钮太孺人病,奉侍汤药,心力俱瘁,遂先母月余而卒,年六十二,私谥恭素先生。公生于崇祯丙子(9年,1636),卒于康熙丁丑(36年,1697)。元配卞氏,继沈氏。子一,与鲁;孙一,履坚。遗集藏于家。[11](P332)

从这里可以知道,原来诗社名单中的“金始垣”,“垣”字应作“桓”(另可参见下引《内子雅君传》)。其家“遁野”,盖在浙江秀水(今嘉兴,参见下文“金瓯著作辨误”条)。与“惊隐诗社”领袖之一吴宗潜(东篱其字),为师生关系。其他交游唱和诸人中,至少已知的王锡阐(寅旭其字)、潘柽章(力田其号)、吴炎(愧庵其号),以及金瓯(宁武、完城均为其字),也是该诗社的成员。一生以布衣终,坚持民族气节。生于明崇祯9年“丙子”(1636),卒于清康熙36年“丁丑”(1697),享年62岁。有子金与鲁,孙金履坚。生平著作未详其名,现今很可能已经失传。

又循此线索,检得《删后文集》同卷下一篇为金与鲁传,题作《外舅金晨村先生传》[11](P333)。据该传可知,金与鲁(晨村其号)“恪遵家训”,同样“终身不仕”,“以布衣完节”。子金履坚,以及孙金镐、金鋭、金锋之外,有女三人,陈梓即娶其长女金德娴(字雅君,参见下文)。这样对于金始桓来说,陈梓就是他的长孙女婿,因此其记载应该值得相信。

此外《删后文集》中,还有不少地方涉及金始桓。例如卷10《内子雅君传》,谓其“祖讳始桓,尙气节,居遁野,深衣幅巾,与何紫云、锦村老农交最契,博学多著述”[11](P345)。又同卷《李卧生先生传》,谓李文龙(卧生其字)“与遁野复庵金先生交最契”[11](P350),与之吟咏诗歌,研讨学术;《渔村处士传》,谓李文龙次子李敏芬(渔村其号)曾“受业……金复庵”,“挹其丰采,闻其绪论”[11](P352),而均受其“鼓厉[励]熏陶”,“博学不应试”[11](P351)。另卷12《书日知录原本后》,则叙及金始桓曾经“手校”同为“惊隐诗社”成员的顾炎武所撰《日知录》一书[11](P381)。又从卷13《吴江姚蛰庵先生墓志铭》,可以知道金始桓的长女婿为姚瑚(蛰庵其号)之子姚志仁[11](P381-383)。

四、金瓯著作辨误

金瓯在原来的诗社成员名单中,被误作“金某完城”与“金瓯宁武”二人。考《凡例》订于康熙36年丁丑(1697)的沈季友辑《槜李诗系》,卷24收有金瓯《春晚》七言绝句1 首,小传说:“瓯字完城,一字宁武,秀水人。”[12](P566)又自序撰于康熙44年乙酉(1705)的朱彝尊辑《明诗综》卷80上[13](P12b),以及雍正年间卓尔堪增辑的16卷本《明遗民诗》卷14[14](P561),也都同此记载,可以相信。而据前引陈梓《金复庵太翁传》,以及《渔村处士传》,可以获知金瓯曾经“忠义勤王”[15](P352),亦即从事武装抗清活动;最后被捕,“遭难死狱中”。

顷见乾隆年间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卷31经部春秋类存目之二,著录有《春秋正业经传删本》一书,提要开头即称:“国朝金瓯撰。瓯字完城,一字宁武,秀水人。”[15](P252)该书现今已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系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受中堂刻本”影印,其卷首作者自序署款为:“时康熙丁丑岁春王正月元旦,古虞徐金瓯枚臣氏漫序于西瑶之受中堂。”[16](P12)又内文题“古虞金瓯枚臣甫纂定(本姓徐)”[16](P16)。由此可见,该书作者原名为徐金瓯,字枚臣,乃浙江上虞人。即据前引陈梓《金复庵太翁传》,金始桓恰恰卒于康熙36年“丁丑”(1697),其伯父金瓯很早以前就已经“遭难死狱中”,也不可能撰此《春秋正业经传删本》并题写自序。《四库全书总目》本条,于作者显然属于张冠李戴。又乾隆《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卷215《经籍考》之五著录此书,作者其误亦同[17](P82)。

补记:顷从影印钞本高承埏《崇祯忠节录》卷12读到一篇金瓯传:

秀水金瓯,字完城。初以诸生为御史,监崇仁伯唐俊军。后兵溃众散,各遁去。壬寅正月,缉俊不获,因迹至瓯家,被执至杭州。瓯受刑极酷(苦),体无完肤,终不言俊所在,亦不连及一人。四月十七日,瘐死狱中。[18](P44-45)

这里文字不多,却可以大致了解金瓯的抗清事迹和节烈气概,并且还可以准确知道他的殉难时间为康熙元年(“壬寅”)“四月十七日”;换算作公历,即为1662年6月3日。

五、范风仁交游及其他

嘉庆年间阮元、杨秉初等人合辑《两浙輶轩录补遗》,卷2同时收有清初两位浙江平湖的胡姓作家,次序相连[19](P547):一为胡湄,录诗《溪上桃花》七言绝句 1首(正文详后);一为胡濴,所录第一题诗歌为《三君咏》,总序说:

余性疏拙,近游仅数百里。顾厌薄声气,喜交天下畸士。比年得韩石耕、李辰山、范梅隐三君子,皆抱奇才、甘寂寞而寓于湖者也。惜相见晚,先后遽殂谢。各系一诗,以志弗谖。

正文五言律诗凡3首,各有小题,依次为《韩山人畕(字石耕,大兴人。善琴。自言授一曲须奉千金,以是终无传者)》、《李高士延昰(字辰山,上海人。寓佑圣宫,卖药自给,余辄售古书,积数千卷,临殁分赠交游)》、《范处士风仁(字梅隐,嘉兴人。工诗。书法酷似米海岳,尝写杜律二册贻余)》。这里的范风仁属于“惊隐诗社”成员,因此将诗歌全文一并转录于次:“朝游鸳渚水,暮逐鹉湖春。飘泊干戈际,谁怜范叔贫。图书无俗物,翰墨见天真。千载林和靖,梅花好结邻。”

顷见民国时期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1,有一则文字专论胡湄,其中叙及:

胡湄……诗如《溪上桃花》云:“潇潇夜雨搅春眠,新绿溪头涨接天。花片莫教轻遂[逐]水,误来门外捕鱼船。”……所交如大兴韩石耕畕、李辰山延昰、范梅隐风仁:石耕已见《初集》,善琴,自言授一曲须奉千金,以是终无传者;辰山上海人,寓佑圣宫,卖药自给,余辄售古书,积数千卷,临没分赠交游;梅隐工诗,书法酷似米海岳,皆抱才而甘寂寞者也。[20](P38-39)

两相比较可以发现,这段叙述正是抄撮《两浙輶轩录补遗》上述内容而成;但杨钟羲却显然看漏了“胡濴”,而把《三君咏》的作者也当作了胡湄。这从范风仁的角度来说,也就等于把“所交”胡濴误作了胡湄。

又,关于范风仁的籍贯,乾隆《震泽县志》和杨凤苞《秋室集》都归入“苕上”亦即湖州府。谢国桢先生《明末清初的学风》也取此说,同时又在征引卓尔堪《明遗民诗》作者小传“嘉兴人”之后加括注指出:“可能寄籍嘉兴。”[3](P180)这个猜测不无道理。至于他的隐居之地,则为嘉兴府所属的平湖县。上引胡濴《三君咏》第三小题自注,也称范风仁为“嘉兴人”;而总序所说的“寓于湖”,这个“湖”就是指平湖,而非湖州。此外吴炎《吴赤溟先生文集》内有一篇《范梅隐印正序》,其中提到:“吴兴范梅隐氏,隐于禾之东隅。”[21](P19a)这也正是说范风仁原籍湖州(旧称吴兴),而隐居在嘉兴府(旧称嘉禾)东北地区的平湖县。又,关于范风仁的才艺,吴炎该文还有更加全面的介绍:

梅隐氏不专名一艺。篆刻之外,又能吟五七言诗,能画梅,能为魏晋以来行草、小楷、八分诸书法……集其平日所为(篆刻印章)模古自娱、秘不以示人者数十百方而为之谱,名之曰“正”。[21](P19b)

这在古代,完全称得上全能艺术家。

此外清初魏宪辑《百名家诗选》,卷43所收江苏吴县范周诗,有一首《画梅老人歌(赠陈孔彰)》,略云:

白阳妙笔不易购,孔彰山人岀其右……今年七十双碧瞳,宛似老梅更神秀。吾家梅隐工画梅,泼墨云烟风雨骤。喜悬眼镜着葛巾,腕底凉生忘暑昼。两家各擅幽奇思,知音流水高山奏。闻君将索梅隐梅,题此梅根为君寿。[22](P144)

题注所说的陈嘉言(孔彰其字),为明清之际著名画家,也是嘉兴人。据清末民初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别录》卷3所录《明名人画扇汇册》“凡十六叶”之第十一叶陈嘉言《芦蟹》署款“丁巳(康熙16年,1677)二月,八十老人陈嘉言”[23](P669),可知其生于明万历 26 年戊戌(1598);范周此诗,则据“今年七十”推算,乃作于清康熙6年丁未(1667)。而诗中同时写到的“吾家梅隐”,肯定就是指范风仁。从这里的“工画梅”云云,以及陈嘉言尚且打算索范风仁画梅,可以知道范风仁在画梅方面尤其为世人所推重。这不但与其表字“梅隐”恰相映衬,而且未尝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民族气节。

〔1〕陈和志,等.(乾隆)震泽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3册)本.

〔2〕杨凤苞.秋室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476册)本.

〔3〕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潘柽章,等.松陵文献〔Z〕.《续修四库全书》(第541册)本.

〔5〕潘耒.遂初堂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1418册)本.

〔6〕钮琇.临野堂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5册)本.

〔7〕钮琇.觚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本.

〔10〕徐崧.百城烟水〔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1〕陈梓.删后文集〔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28册)本.

〔12〕沈季友.槜李诗系〔Z〕.《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5册)本.

〔13〕朱彝尊.明诗综〔Z〕.康熙刻本.

〔14〕卓尔堪.明遗民诗(下册)〔Z〕.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

〔1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上册)〔Z〕.北京:中华书局,1965.

〔16〕徐金瓯.春秋正业经传删本〔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32册)本.

〔17〕弘历,等.钦定皇朝文献通考〔Z〕.《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7册)本.

〔18〕高承埏.崇祯忠节录〔M〕.《明代传记资料丛刊》(第一辑第13册)本.

〔19〕阮元,杨秉初,等.两浙輶轩录补遗〔Z〕.《续修四库全书》(第1684册)本.

〔20〕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21〕吴炎.吴赤溟先生文集〔M〕.《国粹丛书》(第二集)本.

〔22〕魏宪.百名家诗选〔Z〕.《续修四库全书》(第1625册)本.

〔23〕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别录〔Z〕.《续修四库全书》(第1088册)本.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诗社康熙
经史子集——《四库全书》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如此原因
康熙下象棋
藏书楼
康熙隐忍除奸
读过《四库全书》?
读者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