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楹联学会
第三章: 词性对从宽范围
导言
《联律通则》第一章主要从语法学角度规定了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章更深入一步,从修辞学的本源上确立了对偶辞格在对联形式要求上的中心地位,规定在与对偶辞格发生矛盾时语法学归纳的『基本规则』必须放宽,但语法学是一门精细的学问,只用模糊的『放宽』二字很可能会造成『基本规则』的混乱,如何把握『放宽』的度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于是《联律通则》第三章便单纯从语法学角度详细阐述了『词性对从宽范围』。
本章从『基本规则』与修辞学对偶辞格相矛盾的方面,以及因追求技巧而不得不放宽的方面,对从语法学角度总结的对联『基本规则』,进行了合理的修正,使得这些规则更趋于合理和客观。
对联的『基本规则』适合于初学者入门,但也容易产生使人刻板理解和机械执行的弊端,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可使作者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对联文体形式要求的真实状态,最后达到洞彻语法学对偶规则与修辞学对偶规则的异同,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地步。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①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②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③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④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⑤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由于语法学的对偶规则与传统对偶辞格之间的差异很微妙和复杂,所以只能以归纳的方法,列举主要的『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这个范围大致包括:
一、形容词和动词在古人字类划分中同属虚字,故经常用于相对。 但也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所有形容词和所有动词之间都可以相对,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常常用来与形容词相对,特定的形容词(如颜色字)一般不与动词相对。 王力先生《诗词格律》说: 『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
二、 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词性相对可以从宽。 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要尽可能使被修饰的名词对偶工整,二是要基于内容表达或章法布局的需要。
三、在句子中充当状语的词,相对时可以放宽词性。 状语是以谓语为中心词的修饰成分, 在动词对偶工整的前提下,可以不必再对状语进行词性的分析。
四、同义连用或反义连用字之间的相对即对偶辞格中的互成对,因为连用本身已经相当于工整的自对,所以它们之间的相对不必再拘词性。 连绵字原则是同词性之间相对,但也偶尔存在不同词性的连绵字相对的情况,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与同义或反义连用字之间有时也可以相对。 副、介、连、助等虚词之间可以不论词性进行对偶。方位、数目、颜色字原则上必须各自相对,但偶有它们之间相对的情况, 可视为词性放宽后的宽对。
五、 两类成序列或系列的词之间可以相对,如以『红、黄、绿』的颜色系列来对『天、地、人』的三才系列,因为序列或系列内部已经相当于工整的自对, 所以两个不同词性的序列或系列之间, 在相对时可以不考虑它们之间的词性。 同一类事物在行文时临时构成的系列, 在相对时同样也可以不拘词性。
总结本条词性放宽的基本原则, 可以归纳为: 实词相对工整了,虚词可以适当从宽; 词组的中心词相对工整了,修饰成分可以适当从宽; 相当于自对的字在本句并列工整了,上下句之间可以不计词性。
在实际应用中, 连绵词和同义或反义连用字的相对,以及颜色、方位和数目之间的相对,最好尽可能形成同词性相对,只在因语义表达必需时才异类相对, 因为这种异类相对会造成对偶句对称美感的明显削弱。
不及物动词
表示动作中状态的词叫做动词。 动词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 可以与宾语构成动宾词组。动词根据能否带宾语可分为两类,能带宾语的称为及物动词, 不能带宾语的称为不及物动词。
偏正词组
也称偏正短语。 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 偏正短语可分为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当中心语为名词时,一般都属于定中短语。
修饰成分
指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 修饰名词性主语和宾语的称为定语。 修饰语因为在份量上较中心语为轻, 故对偶的词性要求可以从宽。
状语
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构成状中短语,从各个方面对谓语中心词进行修饰或限制。状语与定语都是修饰性成分,不同的是状语用来修饰动词,是谓语里的附加成分;而定语用来修饰名词,是主语或宾语里的附加成分。经常充当状语的有形容词,副词,指示代词,方位短语,介词短语,动宾短语等,这些充当状语的词可以不同词性相对。
同义连用字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 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类的词并列连在一起使用、,在句中表示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充当一个语法成分, 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语的语言现象。 同义连用可以使语义鲜明、突出,增加文章的气势。在对偶中,同义连用字之间相对,可以不拘词性。
反义连用字
与同义连用字结构相类似,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反、 相背的词并列连在一起使用。 反义连用字之间的相对可以不拘词性。
同义连用、反义连用,是王力先生总结的对仗用词门类的第十类。事实上,不止同义词和反义词连用可以成对仗,简言之,只要出句叠用同一门类的字, 而对句也可以叠用另一门类的字,就可以构成对仗,而且是工对。
方位
在诗词对联的对偶中, 方位词一般与方位词相对,这被视为工对。 方位对,即是用一些既能指示方向, 又能表示位置的词语相互对举而形成的偶格。 方位词又可分为两类,一是表示方向的词,如『东西南北』等; 二是表示位置的词,如『里外内边际间中前后左右上下』等。
前人对偶实践中偶有方位词与数词相对偶的事例, 它们之间的对偶可视为词性要求放宽的结果。
数目
即数量词, 古人一般只把数量词与数量词相对。对偶辞格中有数目对,是指数词与数词对偶的格式。 偶有把数目字与方位或颜色字相对的例子, 皆可视为词性要求的放宽。
颜色
即颜色词,颜色本属于形容词,但古人在对偶实践中常常把颜色形容词独立成一类自相对偶,以显工整。但在邻对和宽对中偶有用颜色字与方位字相对者。 王力先生《诗词格律》: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
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 』方位词本属名词的一个子类,与颜色字相对,属于词性要求放宽。
同义与反义
即同义连用字与反义连用字之间的相对。 同义连用字与反义连用字之间的对偶同样也可以不拘词性。
联绵
指联绵词之间的相对,王力先生《诗词格律》:『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
前人也存在一些以不同词性的连绵词相对偶的例子, 更有个别连绵字与不同词性的同义连用字或反义连用字相对的例子,故均视为词性要求的放宽。
副词、连词、介词、助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均属于语法学上的虚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助词是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词。
由于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在古代汉语中也都归之于虚字,按『实对实、虚对虚』的要求,它们之间皆可以互对,从语法学角度来说, 就等于对偶词性要求的放宽。
序列、系列
序列是被排成一列的对象; 每个元素不是在其他元素之前, 就是在其他元素之后。
系列是相关联的成组成套的事物。
序列中的各个元素是有严格顺序的,而系列中的各个元素无前后差别。
自然数列
自然数列属于序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天干地支系列
简称『干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 组成了干支纪法。
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大自然由这五种要素所构成。 五行属于系列。
十二属相
即十二生肖, 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 牛、 虎、 兔、 蛇、 马、 羊、 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戌狗、亥猪。
临时结构系列
在特定场合下临时罗列数个可以并列的事物而组合成的系列。 如在『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一联中,『勾股弦』属于固定的系列,而『韩赵魏』则属于在特定场合下由战国七强中的三个国名,切合三个在座者的姓氏而临时组成的临时结构系列。
董其昌题西湖飞来峰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形容词『冷』与动词『飞』相对。
梁章钜题福建长乐百一峰阁
平地起楼台,恰双塔雄标,三山秀拱;
披襟坐霄汉,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
——『平地』、『披襟』的『平』是形容词,『披』是动词,它们都有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 故词性可以从宽。
朱彝尊题嘉兴山晓阁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状语『不』为副词,『大』为形容词,相对不拘词性。
杨度挽黄兴
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驰,肝胆至今
推挚友;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从古困英雄。
——『肝胆』为同义连用字,动词『死生』为反义连用字,相对不拘词性。
麟庆题开封古吹台三贤祠
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
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形容词『苍茫』与动词『啸傲』相对,同为连绵字可不拘词性。
武侯祠联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
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立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下联以五方『东南西北中』和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两个系列的十个字,与上联一至十的自然数序列来相对, 彼此之间不拘词性。
形容词与动词为什么可以相对(李村人)
在古人观念中, 汉字是被分为『实
字』、『虚字』、『助字』几大类的,而『虚字』又细分为『死』、『活』两小类。 『用发乎动』(《缥缃对类语》)如『行、回、来、归、待、视、听、挂』之类称为『活字』,约相当于今日之动词; 『体本乎静』如『坚、微、徐、 修、 美、 勇、 重、 恐』之类称为『死字』,约相当于今日之形容词。 『死字』与『活字』因同属于『虚字』大类,在『虚对虚』、『实对实』的大原则下,它们便被允许相对了。 这种『死、活』不分的现象也给诗联创作者提供了一些方便。
时至今日,汉语语法学日趋成熟,联界又再三强调『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词类相当』, 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对此重新加以审视呢? 笔者认为作些讨论还是有益的。
古人划分字类是以字义为根据的,而今日汉语语法学则主要是根据语法功能来研究词性并据以划分词类的。 今日楹联是不是应该允许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呢? 这里不妨依语法功能将动词与形容词的词性作一比较:
动词,其语法特点是:①经常充当谓语; ②能用副词『不』或『没有』修饰; ③有时能重叠,如吃吃、研究研究; ④多数动词能带宾语, 如吃饭, 少数动词不能带宾语,如休息、飞扬; ⑤后面可带动态助词,如吃了, 吃过。
形容词,其语法特点是: ①一般能作
谓语;②大多数能用副词『不』、『很』修饰;③有些形容词能重叠;④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若后面带宾语,便变为使动词, 如泪湿衣襟; ⑤大都可以用『X 不X』的形式提问; ⑥能修饰名词。(据张涤华、 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
由上表比较可知,动词与形容词今日之所以分属两类,是由于有不同的语法特性所致,但我们同时又看到,它们也还存在一部分共性,特别表现在①它们都经常充当谓语, ②都能受副词『不』修饰,③大部分动词与少部分形容词后面能带宾语(带宾语的形容词一般作使动词用,如『例五』中的『壮』)等。正因为动词与形容词有这么些共性,有时甚至发生一些纠缠不清的现象,如『有些如﹁腐烂﹂、﹁亲热﹂、﹁清醒﹂、﹁麻木﹂竟不容易决定基本上是形容词还是不及物动词。 』(《语法修辞讲话》第三十一页,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唯其如此,早期有的语法学家甚至把今日之形容词与动词归为一类。 如刘复(半农)在他的《中国文法通论》(一九二零年)中,便把形容词与动词合称为『品态词』; 金兆梓在其《国文法之研究》(一九二二年)便合称动词与形容词为『相词』; 前苏联汉学家龙果夫在给王力的《汉语语法纲要》作注时,便合称形容词、动词为『谓词』。(王力《汉语语法纲要》第四十三页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新一版)于此可见这两类词词性之接近、关系之密切。 这种关系不仅被语法学家清楚地看到了,自然也被楹联家潜移默化地感知了, 在此客观条件下,形容词与动词相对,无论在古在今都是很自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