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7
守望青花
——兼谈远宏青花瓷新作
孙建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7
青花瓷清丽、隽逸,千百年来不断地向世人展现了她迷人的风采与一次又一次的神奇。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清代龚轼《景德镇陶歌》中赞誉青花瓷的诗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曾被人们广为传诵。
中国青花瓷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学术界有过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青花瓷器受波斯文化影响,其绘制原料以及制作工艺均传自波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青花瓷是中国的创造,历史上只是使用过进口钴料而已。据专家考证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此时河南巩县窑附近地方已有原始青花制作,遗存的青花瓷器及考古发现残片可以佐证。宋代青花瓷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元代青花瓷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生产最为精致,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成为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与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
《B-VII-02》 规格:37h×18cm烧成:还原气氛 烧成温度:1330℃
青花瓷虽然色彩单一,却并不让人感觉单调。功力深厚的瓷绘艺人,或浓施淡抹,笔触灵动;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一气呵成;线条曲直,蜿蜒飘逸,几分精细,几分狂放;堪称妙笔生花,美不可言。千百年来出神入化的青花瓷,一直受到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年通过古代的南北“丝绸之路”,陆续远销中亚、西亚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又带着大量青花瓷器沿海上“丝绸之路”流传到东南亚和西亚地区。元以来至明清各个朝代的青花瓷器在色料、瓷质、器形、图案花纹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艺术特点。元代的青花瓷器发展已比较成熟,景德镇地区的元青花釉色白里泛青、光润透亮。青花料在当时分为进口和国产两种,早期使用的色料来自海外,称为“苏麻离青”或“苏渤泥青”,简称“苏青”。它是一种锰含量较低、铁含量较高的钴料。有学者从“苏麻离青”的发音分析,这种色料可能来自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一带。钴土矿在我国浙江、江西和云南亦有蕴藏,因此历史上这些地区都曾先后生产过青花瓷器。元代青花瓷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色彩鲜艳、构图繁密,采用多层装饰,内容丰富,笔法自由,生动传神;画面层次丰富,构图饱满,装饰性极强。笔者曾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老皇宫博物馆参观,那里陈列着许多元明时期的中国青花瓷器,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的传世元青花瓷器特别受到人们珍爱。元青花线条苍劲有力,平涂结合勾、皴、点、染,表现了与水墨画相同的艺术效果,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C-Ⅰ-01》规格:63.5×64.5cm烧成:还原气氛 烧成温度:1330℃
《B-Ⅵ-03》规格:6.5×63.5cm烧成:还原气氛 烧成温度:1330℃
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至今仍保持无穷魅力的原因之所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的生产工艺、胎釉质地、画面装饰都十分关注,甚至于到了事必躬亲的地步,使清代青花瓷的制作技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清新明快,青花蓝色犹如蓝宝石一般鲜艳明亮,晶莹光润。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
青花瓷出现以来,之所以会受到历朝统治者的青睐和老百姓的喜爱,这是因为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文化内涵。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对其有精彩阐释,他在其《青青世界》一文中指出,同是青色,东西方民族却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青色是“精神和孤独,憧憬和乡愁之色,它带有颓废和死的诱惑的调子。”在东方,青色属于绿色世界,是万物生长的标志。西方人画圣母像,以青色为调子,哥特式建筑所表现的精神,给人的感觉也是青色的。青色,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同样崇尚青色,意义却截然不同。中国人爱在瓷器上着青色,日本人作画也爱用青色,但青色的意义,却不是忧郁和沉思,而是素雅和恬淡;不是对于死的诉说,而是对于生的微笑。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前人在认识自然时的高深智慧,同时也给青色涂上一道神秘的光晕。
近几年来,青花瓷创作虽异彩纷呈,但深谙其神韵者不多,领悟其真谛者则更是寥寥。自古以来,青花之瓷妙出笔端,神出自然。守望青花,然非情趣盎然、心态超然、用笔清然、挥洒自然、处之泰然、得之偶然、受之欣然者,则难入其法门。不久前看到远宏的青花作品不禁为之一震,顿感耳目一新。他的作品中充溢着一种古朴之气,自然飘逸,意味隽永,深得古代青花之精义。
《B-VII-03》规格:57h×20cm烧成:还原气氛 烧成温度:1330℃
远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毕业后便执教于山东艺术学院,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一路走来,终于在而立之年后取得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二十多年来,远宏执着于陶瓷创作之志更是坚韧不拔、历久弥坚。在工艺美院学习期间他就刻苦努力,广收博采,饱受工艺美院装饰风之熏陶,在绘画与工艺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远宏的这些作品看似笔法简练,却充满笔情墨趣;看似色彩单纯,却表达了丰富的艺术语言;看似随意勾染,却意趣无穷;看似浓施淡抹,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所以当初,我乍一看到他的作品时,就立刻被它的豪迈与意境所震撼、所折服。
远宏的青花作品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用笔潇洒飘逸,无拘无束;笔触苍劲有力,深入釉骨;勾勒渲染粗狂奔放,层层叠叠,汹涌澎湃;画风雄壮豪放,超凡脱俗,气象万千,充分展现了青花瓷蓝白相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表现了远宏娴熟的绘瓷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少次的淄博民间学习,多少次的醴陵釉下彩之行,多少次的的景德镇寂寞孤独,其中甘苦只有远宏知道。几分笔韵,几分禅意;几分努力,几分灵气;几分坚守,几分成绩;多少年的守望,换来缕缕白发,千年青花自有后来人。
青花瓷如同一首诗,吟诵千载,回味无穷;青花瓷如同一泓清泉,令人神往,物我两忘。守望青花,碧海蓝天,犹如徜徉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青花瓷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永远值得我们去珍惜与追寻。
远宏既是历史青花的守望者,也是未来青花的开拓者,任重而道远。
《B-Ⅲ-14》规格:36.4×52×10cm烧成:还原气氛 烧成温度: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