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在西方画坛占有重要地位的风景油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相同素材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都分别处在两种不同文化文明之中,二者之间相互比较,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要比较二者之间异同,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发展历程,他们所处的不同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为出发点。因为,艺术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单纯的技法与材料,他们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理念才是相比较的关键,不管哪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山水画最初只是作为人物背景而出现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山水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从而出现了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这个时期已有针对山水画的研究理论,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水记》山水画的布置之法和“山有画则背后有影”的写实画法,宗炳的《画山水序》主张“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写实主义观点,画记的出现,就证明了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有艺术规律指导的发展轨道,一直到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可以说已经到了完全成熟的时期,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这时期的山水画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 展子虔是迄今为止山水画卷所记载的我国第一位山水画家,被誉为“唐画之祖”。他的《游春图》反映了隋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而作为早期山水画《游春图》在表现的技法上仍显幼稚,造型手法缺少变化,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虽然没有彻底的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很好的抒发作者的情怀。
西方的风景油画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出现的,后来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而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十五世纪起,风景画终于摆脱了为人物画作背景的这种命运,从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如德国丢勒的水彩画以及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就出现了相当比例的风景画。而到了十七世纪的荷兰,才是风景画发育成熟的阶段,荷兰的著名画家雷斯达尔.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直到18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泰布尔,风景画才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而到了19世纪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晚秋、晨雾等自然景象。以柯罗,米莱为首的法国巴比松画派,开始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来表现风景。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的努力,风景获得明暗和色彩的微妙谐调,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才完成了西方风景画的完善。
1、 美学基础
绘画的美学思想是受当时所处的国家状况以及地理环境、人文思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受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是“天人合一”理论产生的一个源头。中国艺术所依赖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东晋的顾恺之在《画论》中谈及“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见依题材区分画科在东晋已初具雏形,东晋的背景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表现美学理念的基础。在魏晋时期,大批文人画家将热情投放到大自然之中。中国山水画对画家情感的表现,很少通过对画家自身的描绘来实现,一般是在自然景物中得以寄托。这时的画家作画,总是把自己的声音融入到大自然的声音之中,画中见景不见人,而又处处透人意。绘画作为一种意识活动的方式,必然要受到宇宙精神的观照。因此中国的山水画里没有必要去讲究画面所描绘的目标,而试图以作者的视角和作画的立足点为根本,都是对中国山水画的误解 。当时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古希腊艺术向我们展示的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这种和谐、宽松关系的建构是以人对大自然的宽容为代价的,所以表现某种自然力的神,往往借助人的形体来表现,古希腊艺术的写实形体,极为恰当地表现出了人与自然走向融合的所谓静穆的伟大。这种艺术所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相容关系是相对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山水画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极大兴趣,当时的风景画家从平凡情感与自然物质性和谐一致出发,创作出自然美的形象,同时也出现了可确定画家立足点的地域性风景画佳作。总之,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的风景画和中国的山水画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之前西方一直是以宗教题材的人物为绘画主题的。
2、 美学精神
中国的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一种情趣,一种气氛,所要创造的是一种整体的意境。他们的外师造化不同于西方画家的摹仿自然而是在自然中虚静养气、诱发灵感、畅神达意、制造氛围、情趣来体现作者的精神品格,这便是中国山水画之精神。而西方画家却站在自然的外面研究和描写自然。他们携带写生和油画箱对自然做一笔一画的摹仿,他们关心对象的数理形式——几何比例、色彩光线和物理时空等绘画技巧。追求形式的和谐与完美,追求表现事物本身的特征,侧重在空间中展开,追求逼真的自然时空,反映现实生活就成了西方风景画的主要精神。
中国山水画讲究的是心有万象、胸有气势的意境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之为作画的最高境界,可见中国画的起步就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笔墨里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缚;而西方风景油画多强调对景写生,表现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来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风景油画家追求的是尽可能的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绘自然的景色。而这种创作方法最基本的手段是不断的观察自然、理解自然。因为他们创作的起点不同,创作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就不同。中国画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的差距,而西方的风景画则与现实并无太多的差距。
1、 造型手法的不同
“线”在中国画的笔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性,往往将许多繁琐的事物,能用仅仅的几条“线”表现出来。在山水画中“线”是作品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线”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优劣。而西方画家在描绘眼中的事物时,把中国画中的“线”看成“面”理解的,而“面”对于塑造形体要优于“线”。“线”的表现较为抽象,而“面”似乎要具象一些,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来的东西容易让人理解,则西方风景画为了靠拢真实的自然世界,在艺术实践中选择了这种造型手段,表现出的将是不同的视觉效果。
2、 造型特点
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的又一突出特点。中国画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抒情达意,所以中国画就敢于舍弃对象的外在形态,敢于为了强化作者情感的表达而进行一些恰到好处的夸张,同时为了区别主次,给人以充分美的享受及自己情感的充分表达。西方风景画家在作品的造型上贯彻自己的美学思想,充分的利用油画的特征极力、真实的再现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因此,西方风景画家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具体的命名,与中国画家笔下命名的山水不尽相同,他们不单是为了对象的“神”而对对象的“形”有所忽略。西方的风景油画的造型特点简言之就是写实性,充分的表现了色彩的细微变化,以及光感、质感的不同,在画面上营造的是一种真实,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3、 空间表现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中西在绘画上也有差异。在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阐说,宋代郭熙所说的 “三远法”,[3]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于天地间的充满诗意的空间概念。中国画家相应的又以散点透视法代替了焦点透视法,这也就是在中国文化背景和思想中形成视觉上的心理空间。而这种审美观在19世纪末才受到了西方的重视。西方的风景油画所描摹的自然就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虚幻的追求三维空间的真实感。所以他们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存在空间的认识,即科学的空间,并不像中国画家那样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但这两种绘画作品从艺术视角这个角度看,却是各有千秋,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4 、色彩认识
中国山水画使用的色彩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这种由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中国画虽说多水墨画,但并不代表排斥和厌恶色彩,反倒有水墨淡色与重着色的画法。在墨与色的关系上,一种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另一种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互不侵犯。相互衬托。中国山水画还讲究四季的区别,对自然风光描绘讲究“点到为止”的态度,并不像印象派那样苦苦的追求色彩在不同光影下的变化。
起初的油画是服务于宗教的,表现的都是和宗教相关的内容。后来许多著名的画家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是单一的以基督教为题材的创作已不能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所以逐渐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这样不但使宗教题材的作品明显带有现实世俗的因素,也使后来的风景画走上了完全描绘现实生活的道路,这样就让生活中鲜活的色彩进入了西方风景画,也因此让西方风景画在色彩的表达上比中国山水画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中国画是以毛笔为一种绘画工具的。是中国画以“线”为重要的最佳工具,他们用笔有披、麻、皴,用墨有焦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着色有水墨淡彩、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这样的表现形式都能以不同方式描绘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而西方油画的绘画工具以扁平头为主,用毛较硬,弹性较强,油画的笔法有:平涂笔法、散涂笔法、厚涂笔法,行笔的方法也是多样,即笔触的种类比较多大体有,摆、拖、扫、涂、抹、描、勾、点等行笔类型,笔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好坏,通过这些方法也能创作风格不一的作品。
通过以上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能看出中国和西方两大不同文化领域中的艺术风格也截然不同,描绘同一事物的方法不一样,而最终的结果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两种文化只有在碰撞中才能溅起火花,并不能说明中西文化相排斥,而是在碰撞过程中使得艺术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吸收精华,弃其糟柏。在交流的过程中双方都会互吸氧分产生共鸣,在碰撞交流中产生异同,但最终都会带着各自的优点融汇到世界艺术的的宝库中去。
注释
①张强.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77页.
②李锦盛.中国画—山水[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77页.
③李锦盛.中国画—山水[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1页.
[1]钱锋.油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马一丹.油画技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锦盛.中国画——山水[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4]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张强.比较中西绘画[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