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心理观探析

2011-11-17 03:06焦锋,雍克勤
电影评介 2011年18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马修人本主义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法国乡村的一所男生寄宿学校。这里的校长哈珊以残酷高压的手段管制学校,大部分问题儿童的学生则想出一切能够想出的办法,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每一个教师都本能地学会了面对突发事件快速处理的凶狠“手段”,体罚学生在这里司空见惯,也成为正常的学校生活和学生生活状态,甚至连学校的名字也叫做“池塘之底”,实际上学校是一所问题学生的改造学校。这一切的改变来自一个新学监的到来,不起眼的秃发矮个子音乐老师:克雷芒马修。整个学校因为他的到来而逐渐的改变,学生和老师们也在他谱写的音乐声中重新发散出人性的光彩。当然,除了那个严厉的校长。最终,这个新来的学监虽然没有保住自己的饭碗,被因失去嘉奖机会而气急败坏的校长辞退,但是他培育的善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生长成为保护孩子们终生成长的参天大树。

没有战争的大场面、没有暴力和性,《放牛班的春天》以其法国式的优美唯美画面和纯真的童声合唱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观众,用清风细雨般的音乐将一个看似平凡的教育故事送入观众的心田,并使得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受到一次心理的洗礼。电影中鲜明的表现了以校长为首的学校管理者和以新学监克雷芒马修两种教育行为的不同,不同的行为的背后总折射出不同的心理理念,也正是不同心理理念表现为我们对待个体发展态度的差异。

一、“行动——反应”原则:校长内心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对整个西方心理学界影响颇大,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靠学习获得的。所谓学习,“是一种活动通过对所遇情境进行反应而得以发生和变化的过程”[1]。

华生是第一个扛起行为主义大旗的人,是行为主义的开山鼻祖。不管从研究对象上,还是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都提出了一套与以往传统心理学不同的理念。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在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在人类的学习中应用甚广。行为主义的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等理论已经几乎在全世界的家庭、学校、社会中对学习者进行训练。

(二)关于学习的关键词:强化

行为主义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并认为强化是塑造个体行为的重要手段。强化是行为主义关于个体行为塑造的最关键概念。华生最著名的言论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按自己的愿望培养,我保证把他们培养成我选择的任何特定的类型— —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领袖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管他的天分、爱好、倾向、才能和他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 [3]。

尽管行为主义的学习模式在不断发展,但行为主义学习模式的基本点是实验者(操纵者、控制者)通过各种实验情境,通过强化的形式,使被试对象达到行为的改变。他们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因为他们没有考虑被试对象自身的特点及其积极主动性。即便是斯金纳了解到了奖赏和惩罚的作用,也无法真正了解到被试对象的内部需要。

影片中,校长及其管理下的老员工们都以他们冷冰冰的表情奉行着一个原则,即“行动——反应”。学生的所谓捣乱的行为成为对校长的环境刺激事件,根据其管理原则,他需要作出的反应就是立即以严厉的负强化如停止娱乐活动和关禁闭等为主要内容的反应行为。如果有学生犯了错误,全校师生就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学生都要被关禁闭,而且取消所有的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高压管治和体罚禁闭使得学生加倍调皮和进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对教师进行人身伤害。

(三)严酷的管理与冰冷的师生关系

华生夸大了婴儿具有的无所不能的训练力量,从而使人们对婴儿循规蹈矩、诚实可靠、独立生活、依靠自己等习惯的培养采用严格的强化形式。他甚而要求父母严格地对待儿童:“有一种对待儿童的明智方法。要把儿童当作年轻的成人那样去对待。你的行为要永远客观又和蔼坚定。永远不要拥抱他们和吻他们,永远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膝上。如果你一定要吻他们,就只在他们向你道晚安时吻他们的前额。早晨要和他们握握手。如果他们把一件困难任务完成得特别好,就轻轻拍一拍他们的头。试试看。只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你就会感到要对你的孩子完全客观同时又和蔼是多么容易。你会完全对你以前对待孩子的那种感情脆弱、易动情感的方式感到惭愧。” [4]

有什么样的原则,就有什么样的实践。因此,从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无论是学生们的眼神还是其实际行为,甚至是对新来的马修老师,他们都处处表现出冷漠对立、反抗和嘲弄。实际上,本来应该是是一所更需充满温情的问题少年救助教育学校,但在校长的管理下更像一所灰暗的监狱。

二、发现人性的“善”并助长“善”——学监内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坚持以机体潜能为基础,强调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坚持以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坚持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内容,强调实施教育改革、心理治疗、犯罪预防和社会改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自主学习与意义学习的理论,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积极而巨大的贡献。

虽然影片并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马修老师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素养,但是我们从他接触学生的开始就看到其内心的人本主义信念,在马修老师的眼睛里,面前的孩子们只是暂时有点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包容或改变的,并不一定要通过严酷的方式。也正是由于内心深处的人本信念,才使得这个初来乍到的学监马修老师处处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对学生的保护,带着发现学生潜质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尽管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给他带来许多麻烦。与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瞪大眼睛监控学生、总是盯着学生的错误的眼光不同,马修老师以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并耐心细致的保护着学生,接纳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并发现他们暂时被灰尘掩盖了的潜质。

(二)发现个体的善并培养“善”

幽默的是,学生的闪光点却是在他们晚休前嘲笑马修老师的集体歌唱中发现的。当马修老师走进学生的寝室,学生们在宿舍里,也是他们唯一的自由空间里“纵情歌唱”,用自编的歌词嘲笑着马修老师的光光头,并对马修老师的管理身份提出挑战。马修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立刻“行动——反应”,而是认真地给唱歌的学生纠正起了音准,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指出学生们的错误。事实上,也只有一个在脑海深处充满人本理念,坚信每个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善”的潜质的教育者才会在这样的情景下不仅不发怒,反而从中发现教育可能。重要的想法已经在马修老师脑海中浮现:“学生们爱唱,尽管他们唱得不怎么样”。吸引学生、凝聚学生是实现学生集体管理乃至教育的重要前提,马修老师意识到唱歌对这些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一个组建合唱团的计划在马修老师的头脑中诞生。最终我们也从影片的叙述中看到,这个合唱团给有天赋的少年以音乐启蒙教育;给其他孩子以唱歌的快乐和展现自我特色机会,更重要的是,用合唱团这种形式,让所有的孩子感受到交往和协作的快乐、集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并最终走上正确的成长之路。

(三)创设个体成长环境

人本主义者提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策略。人本主义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既反对自然主义的生物医学模式,又反对机械决定论的行为主义医学观点。人本主义的心理辅导策略富有自身特色。基本假设是:只要给当事人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要使该方法的效果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形成心理气氛,条件有三个: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和移情性理解。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心理健康就是趋向、追求和达到自我实现;而干扰、阻挠或者改变自我实现的进程就是心理病态。至于心理治疗则是指那些帮助人回到自我实现轨道上来的疗法,根本不必去考虑如何控制人的侵略性冲动,而只是“将一个具有充分潜质的人早已存在的能力释放出来”。 [5]

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虽然马修老师不是心理治疗师,但是,其行为却非常符合人本主义治疗的原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温暖、安全、真诚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兴趣并吸引、促进和帮助学生们的成长。他利用学生们喜爱唱歌的天性并加以组织和引导,促使学生们相互配合,发现他人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用“人格”去引领学生,用“真诚”感化学生,用“宽容”去悦纳学生,用“理解”去赢得学生,用“信任”去促进学生,用“机会”去完善学生,最终让这个“放牛班”变成了一个快乐成长的集体。

三、两种心理学思想的碰撞

跟着马修老师的指挥,学生们在课桌上拍响了像鼓点般的节奏,震响了整座教学大楼的声音让在办公室的校长心中一惊。这种节奏强烈的象征了一种对原有管理理念挑战的力量,从学习节奏,到简单的音阶练习,到简单合唱曲目,马修老师的教育计划开始实施了。尽管在实施过程中,有校长的不时阻挠,合唱团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赞助人公爵夫人对合唱团极为满意并打算继续给学校经费支持。但就在此时,一次意外的火灾不仅使得合唱团活动终止,也让恼羞成怒的校长将马修老师解聘。影片中马修老师和校长两个角色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虽然从表面上看马修老师的计划失败了,但从学生成长的最终结局看,学生们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从问题少年变成了音乐家或者一个良好的社会个体。事实上,是马修老师成功了。马修老师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家,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出名但伟大的教育家。影片最终向观众隐喻了一个事实:个体发展不是以来严酷的惩罚获得的,每个个体都有其自我实现的要求,只要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会,个体就有可能朝向正常的发展方向前进。

结语

当然,每个心理学流派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都存在不足。历史事实也证明无论人本主义还是行为主义,都不能完全解决教育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在明辨不同心理学流派深意的基础上选择正确教育方法,在合理的时机运用正确的方式来实践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发现学习者的善并加以鼓励和引导,促进学习者的顺利发展并走向人生的完美应该是教育行为的核心,这也应该是《放牛班的春天》这部优秀的教育心理电影所期待传播的教育共识,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普通的观众。

[1][4]转引自 [美 ]R•M• 利伯特等著 :《发展心理学》,刘范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第117页、第8页、第16页。

[2]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358页。

[3]Watson, J. B. (1924). Behaviorism.NewYork: W. W. Norton&Co., Inc., 1970. P.104

[5]杨寿堪等.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9一298.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马修人本主义
刑法行为人主义的辨析及其价值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生日谜语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马修的夜晚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