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011-11-16 06:43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采出程度水淹单井

许 涛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610059)

李 星 (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 南阳473132)

徐红梅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许 涛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610059)

李 星 (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 南阳473132)

徐红梅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河南油田蒸汽吞吐油藏均为特、超稠油和普通稠油,储层胶结疏松,难以通过取心井定量分析剩余油饱和度,主要通过岩心观察定性描述水淹级别。稠油油藏注蒸汽后,储层岩电关系更为复杂,常规测井解释方法已不适用。为此,经过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应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测井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稠油数值模拟结果,能够快速地判断蒸汽吞吐后油层水淹程度,定量预测蒸汽吞吐泄油半径。

稠油;热采;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

1985年以来,河南油田先后在泌阳凹陷西北斜坡带发现了井楼、古城、新庄和杨楼等4个稠油油田,主要含油层位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主要为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沉积,砂体多变,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具有浅、薄、稠、散的特点,资源品位低。根据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地质特点和蒸汽吞吐开采状况,应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测井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了高周期吞吐稠油油藏剩余油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状况,建立了相应的剩余油分布模式[1]。

1 剩余油研究方法

1.1 蒸汽吞吐水淹层测井识别方法

通过对井楼和古城油田蒸汽吞吐油藏所钻取心井的大量岩心观察,从颜色、污手程度、粒间及颗粒表面含油性等7个方面出发,建立了蒸汽吞吐油藏水淹层判别标准,将油层划分为未水淹、弱水淹、中水淹和强水淹等4个级别 (表1)。

表1 岩心水淹程度判别标准

1.1.1 水淹层电性特征及水淹程度定性判断

油层被蒸汽或冷凝水波及之后,电性特征也随之产生变化,反应最为明显的是声波时差、深浅侧向电阻率和碳氧比测井曲线[2]。

1)声波时差值明显增大 油藏储层多为泥质、沥青质胶结。在高温蒸汽吞吐使胶质沥青质产生热裂解,孔隙度变大,声波时差增大。

2)深浅侧向电阻率增大 注入蒸汽几乎不含矿物质 (矿化度一般小于60mg/L),其电阻率比原始地层水高得多,水淹程度越高,使油层深浅侧向电阻率在不同水淹程度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

3)碳氧比测井曲线C/O值降低、Si/Ca值增大 稠油层蒸汽吞吐后,含油饱和度降低,注入蒸汽冷凝水进入储层并溶解其中的钙质组分,导致C/O数值降低,Si/Ca数值增大。

根据上述3种测井曲线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蒸汽吞吐油藏水淹层定性解释标准图版,从而快速地判断加密井油层的水淹状况及水淹级别 (表2)。

表2 加密井油层水淹程度电性判别标准

1.1.2 蒸汽吞吐后储层参数研究及水淹层定量解释

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后,储层物性参数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加密井取心分析资料的多元回归,得到储层物性参数与电测信息之间的统计关系式。

1)孔隙度计算。高周期吞吐稠油油藏加密井孔隙度计算,一般选用中子-密度交会法:POR=式中,POR为孔隙度,%;DEN为密度测井值;CNL为中子测井值。

1.2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油藏数值模拟法是最为常用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可以同时了解平面和纵向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了了解不同油藏类型的剩余油分布状况,选取不同类型油藏高周期开发单元有代表性井组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计算采用NUMSIP-Ⅳ 软件。

数模结果表明:高周期吞吐井泄油半径平均为34.5~38.7m;在五点法井网条件下,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4口老井的中间部位,剩余油富集区面积基本上为0.44~0.71ha,平均0.6ha,相当于老井控制面积的60%;在七点法井网条件下,单个剩余油富集区面积只有0.13~0.17ha,平均0.15ha,比五点法井网小得多。纵向上剩余油分布主要与油层非均质性有关。

1.3 动态法

该方法是把油藏参数和各种动态资料结合起来,定量预测蒸汽吞吐的泄油半径,进而对一个区块进行剩余油分布的快速预测。

蒸汽吞吐井泄油面积与采出程度R(%)及单井控制面积等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泄油范围基本上是一个圆形区域,经过推导,得到关系式为。若某一蒸汽吞吐区块,相距为d的A、B两口井间汽窜,这2口井采出程度分别为RA(%)和RB(%),该区块井间未汽窜的单井平均原油采出程度为,则A、B两口井的泄油面积SA、SB,汽窜带面积及汽窜带宽度分别为:SL=。式中,r为单井吞吐泄油半径,m;S为单井吞吐泄油面积,m2;ED为驱油效率,%;Ev为油层纵向波及系数,小数;r1为单井控制面积所折合圆的半径,m;SL为汽窜带面积,m2;L为汽窜带宽度,m。

按上述公式对古城油田泌浅10区及井楼油田零区、一区和三区的泄油半径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高周期吞吐期泄油半径一般小于35m;井间汽窜带宽度沿主流线方向一般小于16m,平均12m;非主流线方向一般小于5m,平均为3m。

与数值模拟法相比,当采出程度分别为5%、10%、15%和20%时,计算的泄油半径绝对误差在2~5m之间,二者非常相近。高周期吞吐加密井部署时以地质动态综合分析法为主要依据,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2 剩余油分布规律

2.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1)井楼一区平面上剩余油分布 井楼一区共有174口井先后生产核Ⅲ5-6层,目前正常生产井76口,采出程度为11.49%,单井平均控制储量采出程度为20.8%,采出程度较高,部分区域剩余油较富集,从平面上看L1419-LJ1720-L1722井区采出程度小于20%。

2)古城泌浅10断块平面上剩余油分布 油层核Ⅳ9层,平均单井吞吐10.9周期,开发效果越来越差,已处在蒸汽吞吐开发后期;采出程度在平面上差异较大,除局部区域采出程度大于50%外,大部分区域仍然在20%左右,剩余油仍有潜力。蒸汽吞吐后期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远井地带,距井底30m以内,50m以外相对较弱。

2.2 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特征

河南油田蒸汽吞吐稠油油藏纵向上主要分为浅薄层正韵律、浅中厚层复合韵律和特浅厚层块状均匀型3种类型油藏模式。其中,井楼油田零区核Ⅲ6层和三区核Ⅳ1-2层均属正韵律油藏,古城油田泌浅10块核Ⅳ9层属复合韵律油藏,井楼油田一区核Ⅲ5-6层属均匀型韵律特征,油层厚度大,物性好,夹层少且分布面积小 (多为物性夹层)[4]。

浅薄层特稠油正韵律油藏底部水淹模式:其特点是剩余油富集在中上部,下部动用程度高。如果发生汽窜,蒸汽一般沿下部高渗透带突进,水淹厚度1.2~2.8m,未淹厚度一般小于4.0m。浅中厚层特-超稠油复合韵律油藏中部水淹模式:其特点是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油层的上部和下部,中部高渗透层动用程度高。如果发生汽窜,蒸汽往往沿中部的1-2个高渗透层突进,水淹厚度3.0m左右,未淹厚度一般大于6.0m。特浅厚层超稠油块状均匀型油藏顶部水淹模式:其特点是开发层系中单层厚度大的油层,由于蒸汽超覆作用造成油层顶部动用程度高,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油层的中、下部,离油井20m以外约2/3厚的油层仍处于原始状态。

3 剩余油影响因素分析

1)采出程度的影响 剩余油潜力大小与采出程度密切相关。如井楼油田零区先导试验区,吞吐阶段采出程度28.84%,平均单井泄油面积高达0.63ha,井组内剩余油面积仅0.37ha;而外围扩大区采出程度为19.96%,平均单井泄油面积为0.38ha,井组内剩余油面积0.62ha。也就是说,当采出程度由19.96%提高到28.84%时,井组内剩余油面积减少了40%。

2)井网类型的影响 五点法井网与七点法井网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采出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五点法井网剩余油潜力明显较七点法井网大。如井楼油田三区和古城泌浅10区,前者采用100m×100m的七点法井网,后者为100m×141m五点法井网,尽管后者加密前采出程度比前者高2.9个百分点,但水淹厚度比例却较前者低18.2个百分点[5]。

3)井间汽窜的影响 蒸汽吞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井间汽窜,当正方形周边方向发生汽窜时,剩余油富集区位于4口老井的中间部位,井组内剩余油连片分布;对角线方向一对井间汽窜时,剩余油成对 “片”分布;双对角线方向两对井间发生汽窜时,剩余油呈 “梅花”状零散分布。

4)构造部位的影响 蒸汽注入地层后,由于重力分异作用,蒸汽具有沿上倾方向突进的趋势。如地层倾角较陡的古城油田泌浅10区试验区共发生了77次汽窜,其中注入蒸汽从低部位向高部位窜流的有55井次,占70%。泌浅10区破裂压力测试结果表明,经过88min高压注汽后,上倾方向裂缝长度为62m,比下倾方向长17m。这也说明,蒸汽吞吐上倾方向泄油半径大于下倾方向,剩余油潜力较下倾方向小[6]。

4 结 论

1)蒸汽吞吐后期纵向剩余油分布分3种模式:浅薄层特稠油正韵律油藏底部水淹模式、浅中厚层特-超稠油复合韵律油藏中部水淹模式、特浅厚层超稠油块状均匀型油藏顶部水淹模式。

2)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剩余油潜力大小与采出程度密切相关、不同井网形式对剩余油分布面积影响较大、不同汽窜方式其剩余油在平面上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由于重力分异作用蒸汽吞吐上倾方向泄油半径大于下倾方向。

[1]王晗,陈彩云.井楼油田稠油厚油层高周期吞吐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3):158~160.

[2]李晓玲,林波.河南油田热采稠油油藏水淹层常规测试识别 [J].河南石油,2003,17(5):34~35.

[3]白玉印,赵彦平.利用测井资料研究稠油油藏注汽前后物性变化规律 [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6):732~735.

[4]王志高,徐怀民.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24(3):19~23.

[5]柴利文,龚春辉.高升油田莲花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特种油气藏,2003,10(B09):31~33.

[6]刘尚奇,王晓春.蒸汽超覆对块状超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 [J].特种油气藏,2005,12(1):29~32.

TE357.4

A

1000-9752(2011)06-0333-03

2011-05-11

许涛 (1981-),男,2004年大学毕业,博士生,现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工作。

[编辑] 苏开科

猜你喜欢
采出程度水淹单井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实验
浅析消费者在水淹车下的权益保护
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预测石油单井产量
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水淹吕布
底水稠油油藏单井条件下隔夹层参数研究
聚合物驱油田交替注聚参数优化研究
论当前地热单井勘查报告编制格式要求及技术要点
二氧化碳驱油注入方式优选实验
凝析气藏单井油气界面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