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现代戏60年回顾与展望

2011-11-16 12:07:23
中国戏剧年鉴 2011年0期
关键词:现代戏剧目戏曲

姚 欣

中国戏曲现代戏60年回顾与展望

姚 欣

所谓中国戏曲现代戏,是以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生活、社会风貌和人物为题材,以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审美认知、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所创作的戏曲。在新中国六十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戏曲现代戏以崭新的形式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新的时代生活书写了新的篇章,并使戏曲现代戏自身获得了重大发展。

一、戏曲现代戏发展的历程

戏曲现代戏是传统戏曲这棵大树上生发出来的新枝,是应时代的要求而诞生、发展的一门戏曲种类。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戏曲现代戏的探索时期(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40年代末)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使得传统戏曲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要求,戏曲改良运动随之出现。这一时期出现的“时装戏”,由于无法解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政治上的原因,除了个别剧种的个别剧目外,在很短的时间里便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时装戏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就是旧形式与新生活内容的关系问题。

与时装戏发展道路不同,20世纪20、30年代,一些苏区剧团根据现实生活和战斗故事编演了许多以打土豪分田地、拥护红军、参加红军、破除迷信为内容的剧目。如江西苏区的《活捉侯鹏飞》、《送郎当红军》、《位置在前线》等。这些剧目在艺术上虽然还比较简单和粗糙,但这种可贵的探索为后来现代戏在艺术上的发展,积累下了重要经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宣传抗日,鼓舞民众,各根据地成立了许多专业剧团。这些剧团以“服务抗战”为宗旨,编演了大量与抗战相关的现代戏。1938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延安成立。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民众剧团把以戏曲的形式编演现代戏作为主要任务。剧团的马健翎、黄俊耀等人,先后用秦腔、眉户、秧歌剧的形式编演了《血泪仇》、《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穷人恨》、《兄妹开荒》、《保卫和平》、《血溅卢沟桥》、《官逼民反》、《阎王债》等多部现代戏,为戏曲现代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个阶段:戏曲现代戏的成长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

1951年春,毛泽东为新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即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戏曲工作的指导方针。同年5月5日,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发表,制定了戏曲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戏改”中的剧目改革包括“整旧”和“创新”两个内容。“整旧”主要针对传统剧目,“创新”则包括现代戏与新编历史戏的创作。在此期间,一大批从事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表演以及理论的新文艺工作者加入了戏曲队伍,一些从解放区来的歌剧团和文工团也改为戏曲院团,他们对戏曲改革和创新功不可没。“戏改”工作虽然存在简单地强调戏曲为政治服务、对戏曲艺术规律重视不够等不足,但是,改革总的方向是正确的,成果是丰硕的。

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戏曲界出现了编演现代戏的高潮,出现了“以现代剧目为纲”的口号,错误地把现代戏创作强调到一个绝对的地位。在全国编演现代戏的热潮中,追求高效率创作,出现了一大批简单化、口号化、粗制滥造的“宣传戏”、“任务戏”、“运动戏”,这种做法无视和违背了艺术规律,是戏曲现代戏发展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一个值得永远记取的历史教训。1960年5月,文化部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三者并举。“三并举”政策的制定,使中国戏曲逐步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1963年初,有人提出否定包括革命历史题材在内的一切历史题材,这种做法遭到了文艺工作者的抵制。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举办,会上演出了一批京剧现代戏剧目,这在当时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文革”开始后,“四人帮”将其中的几部作品树为“样板戏”,在长达10年的文化专制时间里,八亿人民只有八个“样板戏”。打倒“四人帮”,文艺界迎来了新的春天,戏曲现代戏重新得到了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三个阶段:戏曲现代戏成熟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1979年10月,新时期伊始,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阐明了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重新肯定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倡导文艺家深入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出艺术创作中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等等,给新时期戏曲现代戏创作以有力的理论指导。此后,在党的历届领导人的关心支持和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30年来多次举办全国性的戏曲现代戏汇演,多次举办现代戏的艺术创作座谈会和研讨会。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等全国重要奖项和活动中,戏曲现代戏都占有一席之地。1981年初成立的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在剧本创作、表导演、舞台美术、戏曲音乐以及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为现代戏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从事现代戏创作演出的院团和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下,30年来,不少现代戏作品成为久演不衰的精品,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现代戏已经走向成熟。

二、戏曲现代戏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60年的现代戏创作,是在一个崭新的、腾飞的社会背景下生存发展的,同时也是在风雨中不断奋进的。60年来,戏曲工作者创作出了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1.在反映时代、服务时代、与时代同进步上突出体现其艺术价值

戏曲现代戏生动地记录了新社会女性的解放。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新婚姻法的实施,涌现了一批以挣脱封建束缚,表达妇女解放心声的优秀作品,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如沪剧《罗汉钱》描写了母女两代似同又根本不同的婚姻经历,吕剧《李二嫂改嫁》表达了追求婚姻幸福的寡妇再嫁的复杂斗争,评剧《刘巧儿》、眉户《梁秋燕》表现了新的青年一代对自由幸福婚姻的渴望与追求。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后真实的思想感情,是提高新中国女权地位的时代之音,是社会解放的重要标志。

现代戏用喜剧的形式告别了“极左”路线。莱芜梆子《红柳绿柳》围绕磨豆腐搞副业这一“资本主义尾巴”是割还是助长的问题展开了人物之间的冲突。花鼓戏《牛多喜坐轿》围绕“农业学大寨”等问题,通过白鹅替人坐禁闭的喜剧情节揭示了“极左”路线下人们生活的苦涩。花鼓戏《八品官》、商洛花鼓《六斤县长》、宜春采茶戏《木乡长》、豫剧《倒霉大树的婚事》、扬剧《皮九辣子》、淮剧《奇婚记》等,都用喜剧的手法“让人类能够愉快地与自己的过去诀别”,在笑声中结束“极左”路线的统治。

改革开放使现实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现代戏创作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和奋力追寻的过程。柳琴戏《小燕和大燕》反映了青年对婚姻爱情和事业观念的新变化。评剧《风流寡妇》生动地塑造了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中,一个具有变革精神、追求理想和幸福的新女性。川剧《山杠爷》表现偏僻山村在改革开放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与新生活的矛盾,倡导了新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豫剧《老子、儿子和弦子》通过儿子“科学养老子”的情节,将两代人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在探索处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上走出一条成功道路

经历了长期探索实践的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在形式的运用、内容的把握、题材的提炼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革命历史题材的剧目就已经较好地解决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如评剧《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作品不仅有较好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较好地解决了评剧行当不全、男声声腔不全的问题,改革了评剧的伴奏方法,创造了许多新的板式。沪剧《星星之火》、豫剧《冬去春来》、锡剧《红色的种子》等作品都较好地解决了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这些作品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文革”前夕,沪剧《芦荡火种》、京剧《自有后来人》、《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奇袭白虎团》、《节振国》、《红嫂》等一批剧目相继出现在舞台上。尽管其中剧目在“文革”被窃取,成为所谓“样板戏”,但它们在文学剧本、音乐创作、舞台美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是十七年现代戏创作经验的积累。粉碎“四人帮”后,一批描写领袖和先烈人物的作品,如秦腔《西安事变》、越剧《报童之歌》、京剧《南天柱》、《蝶恋花》等等,在舞台上别开生面,表达了人们对“四人帮”的痛恨和对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的爱戴。在艺术创作中,大胆尝试了领袖人物说方言、唱地方戏、踩着锣鼓点迈台步表演等表现形式,舞台演出样式也更加完整,不仅只是偏重于唱,而且在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音乐风格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超越了作品本身,也由此开辟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的新局面。

3.在主题开掘和思想的深刻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的逐步深入,现代戏的叙事方式变化很大,深刻的思想性和主题的进一步开掘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感受。采茶戏《山歌情》通过表现危难时刻三个人英雄大义的精神情操,将一场“儿女私情”升华为对民族解放事业真诚奉献的高贵之情。作品在情感处理上大胆、真实、生动,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巧妙地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开拓了新视野。吕剧《苦菜花》生动地演绎了革命母亲和他的孩子们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用生命和热血保卫家园、抗击侵略的英雄行为。作品结构流畅、剧作风格朴实、情节真实感人,是一部描写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史诗性作品。京剧《山花》以对女人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体会,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手法。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歌颂了少年英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得光荣”短暂而又辉煌的人生。作品在人物塑造、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京剧《华子良》描写了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创造性地发展了戏曲程式。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楚剧《虎将军》、《大别山人》、吕剧《石龙湾》、《补天》、京剧《江姐》、粤剧《驼哥的旗》、淮剧《太阳花》等。

4.在解决现实生活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矛盾上获得有益经验

现代戏创作在表现现实生活的同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戏曲化”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在解决生活的“实”与艺术的“虚”之间的矛盾时,川剧《四姑娘》中自由时空的运用等舞台处理,淮剧《奇婚记》中门里门外等情节的虚拟手法,汉剧《弹吉它的姑娘》中表演的电话舞,创造了崭新的表演形式,使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美学特征在现代戏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如果说这些作品在形式上的探索还是局部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戏曲舞台上则涌现出一批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作品。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从榨油坊的兴盛、破败到废弃,再到新兴企业的创办,反映了山区社会的躁动和嬗变,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重大的时代主题、深刻的社会生活内涵,在优美、轻松、耐人寻味的戏曲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彩调剧《哪嗬咿嗬嗨》描写苦难的彩调艺人在黑暗的社会中寻找精神家园、坚守善良人性的生命史。作品充分运用了载歌载舞的戏曲形式,吸收了丰富的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采用了虚拟、自由的时空转换和象征性的意境表达,不仅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为这部具有史诗意味的作品注入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此外,一些作品还用歌舞的形式表现了骑自行车、驮妻过河等表演,以及在舞台美术设计上,充分调动现代科技手段,布景在审美、写意、象征以及转台的运用、音乐唱腔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实践证明,古老剧种同样可以编演现代剧,正是这些剧目的创作演出,巧妙地解决了生活与审美之间的关系,使戏曲现代戏不断走向成熟。

5.在理论建设上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

戏曲现代戏理论来自于创作实践,又对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戏初步形成了集现代戏史、创作、批评和理论为一体的理论框架。戏曲现代戏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戏曲艺术在新的时代生活面前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所以,现代戏理论首先涉及到的是继承传统,这也是戏曲现代戏始终遵循的理论原则。戏曲理论家张庚从理论上明确阐述了现代戏创作要“继承传统,发展传统”的命题。戏曲理论家郭汉城阐述了文艺作品如何解决好政治与生活,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阿甲、刘厚生等戏曲理论家在戏剧实践中不仅积累了许多关于现代戏理论的重要论述,还对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作过具体的指导。此外,许多理论工作者还从剧本文学、人物塑造、现代戏的舞台表演、现代戏音乐、现代戏的服装、现代戏的“戏曲化”、现代戏的理论批评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最终体现在他们的专著、文集、论文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戏理论建设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召开20多次理论研讨,并出版研讨论文集。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发展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戏曲现代戏发展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建立60年来,戏曲现代戏取得全面发展,成为戏曲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戏曲现代戏已经走上一条自觉地运用戏曲艺术规律的发展轨道上,成为戏曲艺术现代转型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标志。其主要经验在于:

1.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理论指导,为推动戏曲现代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对现代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再次明确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使现代戏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始终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现代戏的发展与党的几代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是分不开的。

2.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是戏曲现代戏发展的根基。戏曲现代戏创作是中国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出现的新形式。尽管现代戏创作的道路艰难,但我们只要继承传统,掌握传统,正确运用传统,创造性地发挥传统,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现代戏就一定能获得更大发展。继承传统,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不断创新。继承和创新既是联系的环节、改革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两者缺一不可。继承传统对于现代戏来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因为现代戏在创作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在寻求“戏曲化”的过程中,那些被人们交口称赞的优秀现代戏作品都是继承与创新双赢的结晶。

3.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自觉地弘扬时代精神,是现代戏成功的基础。戏曲现代戏将新时代人民大众投身伟大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戏曲现代戏的表现对象。时代生活是最生动、最丰富的矿藏,是一切现代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理解生活,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了解群众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在生活中获得灵感和创作冲动,获得创作的动力与源泉。不仅是一度创作的剧作家要深入生活,二度创作的戏曲音乐家和三度创作的表导演舞美艺术家同样要深入生活。优秀的现代戏无不是深入生活的典范。

4.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是推动戏曲现代戏发展的内在动力。戏曲现代戏的繁荣发展是广大戏曲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在中国戏曲现代戏发展的进程中,各个时期都有为之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和优秀剧团,他们的名字永远与戏曲现代戏联系在了一起。改革开放以来,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面前,广大戏曲工作者仍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痴爱戏曲艺术,为了实现艺术理想,甘于贫困、甘于寂寞,勤奋耕耘、努力进取,坚守在戏曲艺术的舞台上。这样的一批人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脊梁,正因为有了他们,才迎来了戏曲现代戏灿烂辉煌的今天。

四、戏曲现代戏的未来展望

面对新世纪,要创作出站在时代前沿、追踪现实生活、振奋民众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更多更好的现代戏,就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1.更加自觉地坚持党在新时期以来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这既是戏曲事业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是戏曲现代戏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波澜壮阔、丰富多样;各种思想、观念互相激荡;各类人物、各种价值观同时存在。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既要强调深入生活,努力反映各式各样的生活,描写各式各样的人物,表现各式各样的观念,以此丰富和活跃现代戏创作,满足各个阶层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更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在积极主动弘扬的同时,把传统道德和时代意识结合起来,对传统美德作出新的诠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并通过现代戏去表现和弘扬。

2.塑造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通过新一代人物的践行和承载来体现的。因此,塑造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绚丽多彩的改革者和创业者的典型形象,既是戏曲现代戏自身的需要,也是戏曲现代戏的重要历史使命。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也应当是多姿多彩的,不应该是一个模式、一种类型,更不应该是公式化、概念化、高大全式的人物。社会主义义新人不应回避矛盾、困难和苦难,他们能直面人生,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敢爱敢恨的鲜活人物,是既有崇高理想,同时又是在性格、才智、情操等方面,具有新的境界、新的气质的人物。有人认为世界“已经进入非英雄时代”,他们主张“告别革命”、“回避崇高”和“消解深度”等等。这种非英雄化、非崇高化的思想是鄙俗化、个人欲望化和狭隘功利化的价值观。戏曲现代戏创作应该坚决摈弃这些偏颇观点,在塑造新人形象上下功夫,在坚持多样化的同时,在真实性、深刻性、典型性和审美性上下功夫。

3.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基础,广泛吸取各种创作方法和手段。为了更好地处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以及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就要坚持运用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多样化创作方法。创作方法与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密切联系,它体现着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艺术观、审美观。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侧重于客观、冷静地观察生活,如实地反映生活,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利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同时,我们也提倡创作方法的多样性,提倡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或者说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广泛吸取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创作手法、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段,以此来表现各式各样的人物,描写各式各样的生活。避免那种肤浅的、只满足于感官的、或者仅止于让观众哈哈一笑的纯娱乐作品。要用崇高的、艺术的、审美的作品满足各层次观众的需要。

4.重视和加强现代戏优秀剧目的移植、改编。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重视新剧目创作,以至几乎全国各地的戏剧会演和赛事,只要求新的原创剧目参加,忽视了移植剧目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应该大力提倡对优秀原创新剧目的移植推广和改编,应该建立包括原创和移植改编的优秀现代戏剧目轮换演出制度,扩大移植改编的优秀剧目的影响力。本剧种之间、各个剧种之间要互相学习、加强沟通交流,多移植、改编上演优秀剧目。移植、改编演出优秀剧目既是戏曲艺术的传统,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特征。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最早是写给宜黄腔并由宜黄腔演员演出的,昆曲移植演出后扩大了影响,以至于成为中国戏曲的经典之作。在这个问题上,要克服狭隘的政绩观而造成的偏颇,促使现代戏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越是得奖的剧目,越是群众欢迎的雅俗共赏剧目,越要反复加工。要克服创作题材的过分地域化问题,淡化评奖意识,改变那种“上了领奖台就下了舞台”的状况,发扬韧劲磨劲,力争使一批优秀作品成为传世之作。

5.加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有很深远的传统,新中国60年来又涌现许多新成果,特别是近30年来,有不少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戏曲现代戏。张庚、郭汉城、刘厚生等老一辈戏剧理论家,对戏曲现代戏都有很多建树。一批中青年学者在现代戏研究中也做出了显著成绩,但是,相对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实践,理论研究和评论还相对较弱。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戏曲理论阵地的收缩、理论的失语、泛娱乐化、商品化,以及艺术良知泯灭等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为了提高戏曲现代戏的水平,迫切需要加大对现代戏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呼唤端正文风和学风,加强理论队伍建设,使现代戏研究和理论批评适应时代的需要。

6.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编导音美演职人员队伍。人才既是戏曲现代戏的需要,也是戏曲事业整体的需要,“只养艺术不养人”的观点是偏颇的。目前,戏曲的各类人才都处在断档和后继乏人的状态,现有队伍严重萎缩,许多剧种缺乏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人才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办了各种研究生班、培训班,为相关院团输送了一批优秀尖子人才,但是还远还不能满足戏曲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应该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从剧院(团)的长远目标着眼,重视院团的人才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为他们提高待遇,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姚欣(中国剧协会员、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文化部原艺术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现代戏剧目戏曲
戏曲现代戏创作回顾与反思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8:34
舞台剧目
黄梅戏艺术(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现代戏的发展路径与创作走向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1:54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1:18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越剧现代戏 袁雪芬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46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