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传播盲点:国民海洋观教育

2011-11-16 15:28王鸳珍
声屏世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国民海洋受众

王鸳珍

大众传媒的传播盲点:国民海洋观教育

王鸳珍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向海则兴,背海则衰”,不是海洋经济强国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管辖海域面积世界列第十位的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海洋强国是必由之路。这条路走得是否顺畅,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海洋观念意识的强弱。2010年6月9日的《环球时报》以“中国人缺乏支撑海洋大国的精神品质”为题,表达了对中国国民海洋观念意识薄弱的深切忧虑。作为政府喉舌的大众传媒,加强国民海洋观教育已迫在眉睫。

海洋世纪,国民海洋观教育却置于大众传播的盲区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共有报纸1900多种,日发行量突破一亿份,是全世界最大的报业市场,出版期刊9000余种,拥有电视频道2000余个,新闻网站更是层出不穷。但硕大的报刊媒体市场,却只有作为专业报的 《中国海洋报》专门刊载海洋类信息,且该报关注重点为海洋管理,对海洋产业门类关注的并不多。《经济日报》设有海洋经济周刊,但不定期出版。沿海地市党报偶尔关注海洋,但都没有专栏或专版。省级以上电视媒体没有开设专门的海洋频道,甚至连海洋类专栏都没有;期刊市场关注海洋的,也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本海洋类学术期刊。时政类期刊偶尔关注海洋,都没有开设专栏专版。即使在篇幅狭小的海洋类信息资讯中,有关国民海洋观教育的内容还是盲区。至今,无论学界还是新闻界,对国民海洋观教育的议程设置缺乏实践操作与学理上的整体思考。大众传媒在国民海洋观教育上的缺席,使“大学生都不知道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法律概念为何物,而对中日东海争端仅仅诉诸非理性情绪的宣泄”,①也使整体中国国民“缺乏支撑海洋大国的精神品质”。我国历史上管仲的“官山海”、桑弘羊的“盐铁论”,以及唐宋时期的“市舶司”和历朝历代颇为辉煌的远洋贸易等,可以说是人类对海洋的传统认识。海洋观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通过海上封锁和海上决战的方式夺取制海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使海洋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由海制陆的观念。应对严峻的国际海洋形势,国民海洋观教育该包含哪些内容?有学者认为,新形势下国民海洋观教育应包含海洋国土观教育、海洋资源观教育、海洋环境观教育、海洋产业观教育、海洋权益观教育、海洋安全观教育、海洋历史文化观教育等七方面的内容。②把以上七方面内容做深做透,并为受众喜闻乐见,大众传媒任重道远。

加强国民海洋观教育是大众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共发展”是世界各地媒体当下最重要的社会责任。③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让民众牢固树立“强于世界者必强盛于海洋”的理念,加速中国和平发展海洋兴国之路,是大众传媒的应尽之责。大众传媒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海洋强国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快海洋强国步伐,出台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等系列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纲要、政策措施等,而如何认识海洋,进而开发海洋、保护海洋,是大众传媒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在现代信息社会,大众传媒日益渗入社会公共话题的议程设置和大众的生活,执政党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能力面临着新的考验。宣传海洋仅靠海洋界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媒体携手,共建海洋宣传长效机制。

应对广电进渔船及加强渔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渔船一度是电视传播的盲区,不能收看电视节目使渔民的海上生活枯燥寂寞。而今船载移动卫星电视接受天线的技术瓶颈已被突破,首批300套双轴型船载移动卫星电视接收天线作为政府的“船船通”惠民工程,在浙江省沿海地区推广。④应对广电进渔船的历史改写,根据渔民媒介使用动机与兴趣设计出符合渔民渔业生产需求的“三贴近”节目,对其进行国民海洋观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与媒介素养,科技兴渔,走负责任捕捞之路,是大众传媒亟待设计的传播内容。

大众传媒差异化竞争的新选项。新媒体的冲击、同城媒体的受众资源争夺,市场化下的大众传媒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大考验。巨大的压力下,传统媒体借鉴与融合新媒体技术,尝试传播数字化、平台网络化、使用移动化等,以实现与新媒体的技术对接、渠道融合与终端融合。而传统媒体涉足它不擅长的领域,也带来了某些形式的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的下降,导致“广告与新闻界限模糊、严肃新闻与低俗新闻模糊、对社会问题的情绪化表达与理性分析界限模糊”,⑤而国民海洋观教育的议程设置,是一片新拓荒的处女地,具有创新意义。如海洋权益所涵盖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等内容,就涉及政治协商、外交谈判、经贸往来、军事干预、国际组织介入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大众传媒可从中挖掘出大量的热点与焦点话题。在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上找到打通新媒体的对接通道,大众传媒大有文章可做。

大众传媒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思考

海洋强国的世纪之梦,亟待大众传媒关注海洋、宣传海洋。大众传媒该以何种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受众进行海洋观教育?

有学者认为,在以媒介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集中在五大方面:其一是影响力,从节目中获取自豪感,领略大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手段和智慧;其二是注意力,从节目的贴近性、关联性、真实性、可信性中获得亲切感;其三是价值力,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审美情趣和文化归属,从而得到认同感;其四是创新力,从节目源源不断的创意中带来新鲜感和愉悦感;其五是科技力,从科技力产生的便捷、方便、实用、快捷的强大功能中体现现代生活的舒适感。⑥曲径通幽,大众传媒的受众需求本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在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传播理念上也要遵循新闻规律,重视受众以下五个方面的需求。

一、增加海洋类的新闻资讯内容,体现海洋经济开发的多元化与开放性,从中开展海洋产业观教育,增强节目的科技力与影响力。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且很多资源具有再生能力。世界海洋经济正直接带动和影响着其他关联产业迅速发展,海水利用、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深海采矿、海洋发电等新兴海洋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海洋类新闻资讯的传播,使国民对以海洋资源为对象、以海洋为载体与海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通过对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的主要的海上贸易活动的介绍,从中解读海上贸易、港口开发、海岛旅游,为海洋产业开发插上有力的翅膀,体现海洋产业和资源保护的法制化发展趋势及民族性等。海洋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大众传媒不但要记录这些改变,还要从这些改变中客观分析新的海洋经济发展动向,为国家制定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开设科普栏目解读海洋气候、海洋资源及海洋类功能产品,聚集受众注意力。新闻传播的内容包含了两方面:说什么和怎么说。原本内容枯燥的科普类新闻节目需要一套让受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以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海洋资源,介绍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介绍新研发的海洋类功能产品,方能增强这类科普栏目的传播力。中国天气网曾开设过《当海洋空空如也》专题,警示由于世界海洋酸化、海洋的污染、过度捕捞,成千种海洋生物正在消失。该专题采用了一套视觉传播的符号体系,以“大图片小文章”的图片故事方式,可读性、可视性大为增强。不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导致的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灾害的加重等内容,都是海洋气候故事的鲜活题材,通过解读海洋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起居的影响来说明海洋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也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力体现。

三、以电视谈话栏目或报刊时评、网络论坛等方式,以海洋经典战争史话为载体,开展海洋权益观和安全观教育,增强节目影响力。现今世界海洋斗争已由传统的争夺制海权为中心,逐渐向以争夺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为中心转变,海洋安全不再单指海洋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还包括海洋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同时还连带产生了日本海、东海海域划界争端。开设《海洋经典战争史话》专栏,笑谈海洋战场风起云涌,使一个个与海洋战争有关的历史人物、并由海洋战争引起的重大历史变革深入人心,从中可以让受众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中国日益壮大的国际影响力。

四、以“海洋经典人文地理”为主题,开展海洋国土观教育,体现栏目或节目的创新力。通过对当地海洋经典人文景观的介绍,开展数字化海洋国土观教育并推进海岛特色旅游,是大众传媒的一大创新点。云南卫视的《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取得了高收视率,说明此类节目很有市场。地方媒介的定位与形态唯有联结了当地的文化地理,其特色与个性才能体现出来,沿海地方传媒更要尝试把当地的人文地理景观作为特色菜呈现给受众。

五、以海洋历史人物、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文学故事为载体开展海洋历史文化观教育,增强传播的价值力。“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可以通过文化承载的具体事例对其进行通俗化表达。符号人物郑和历经半个世纪七下西洋成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对受众来说无疑是生动的“向海而兴”的海洋通商兴国教育。以中国封建朝廷实行 “禁海”政策400年、抗倭等为题材的海洋民间故事及海洋文学故事,则是“背海而衰”海洋历史文化观教育的好载体。

海岛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文学体裁多样化,包含了海洋诗歌、渔歌、海岛民间寓言、海岛民间故事、鱼类山歌和海岛灯谜等,还有渔民千百年来从事渔业生产劳作而得出的文化积累,更能以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传授潮汛等海洋科普知识。造型夸张随意、制作精致的渔民画早已登上大雅之堂。通过大众传媒宣传海洋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以及海洋文学故事,有利于培养受众对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的审美情趣,正确审视海洋历史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中养成新的海洋历史文化价值观。

注释:①刘中民:《中国人缺乏支撑海洋大国的精神品质》,《环球时报》,2010/06/09。

②张艳春:《用好电视,加强国民海洋观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9)。

③喻国民:《传媒责任:时代的发展与内涵的转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④王鸳珍:《渔民出海可收看卫星电视》,《中国海洋报》,2010/08/13。

⑤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新闻与传播》,2009(10)。

⑥周建新:《中国电视受众角色嬗变及新时期电视受众收视需求分析》,《现代传播》,2010(6)。

浙江海洋学院)

猜你喜欢
国民海洋受众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