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导演必须学习表演艺术
■李立
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以下简称导演),必须具备很高的艺术素养。而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导演学习表演(这里所提及的表演实际上是指戏剧与电影人物塑造表演惯常的简称)艺术并掌握一定的表演理论和技法是十分必要的。导演通过学习表演,可以体味演员的创作过程,在演员的表演中起到启发和示范作用,从而指导演员的艺术创作。导演是演员的一面镜子,他通过鉴别表演的优劣与真伪,来让演员认清和修正自己的表演,最终完成符合导演创作意图的表演。正确地指导启发演员是导演学习表演的目的。学习表演、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对导演在创作中对表演的使用及艺术处理都非常重要。学不学表演、懂不懂表演,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是大相径庭的。
电影导演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者,它要求导演本人要具备很高的艺术素养。要懂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摄影、表演……导演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程度,直接关乎着影片的艺术表现层面与影片的生命。有这样一句话:“影片犹如导演其人”,不无道理。
在电影创作中,由于众多科技与技术手段的介入,电影演员的表演是控制在导演手中的,电影导演是创作的主宰和主体。演员的表演创作成果有众多部门、众多技术手段、众多创作人员的参与,更主要的是导演创作的成果。导演不仅要参与表演,从某种意义上讲,导演应当是表演的主体。导演对于人物的理解,对于情境的感受,对于动作的设计与对于完成画面的预想等,都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后的剪辑与完成片的调光、配乐、混录中,导演的选择决定与渲染作用更给表演涂上一层亮丽的外衣。为此,表演在电影中绝不再只是演员的事了。导演在这里是同演员“一起在表演”。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无视或者抹杀演员在影片中表现主体的地位以及演员的创作工作。演员的创作天资与技巧、演员的创作努力正是协助或者丰富导演创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一旦表演进入影视,以影视的形式完成,它的主要特征就已经附着在影视的特性上了,所以表演在影视、特别在电影导演的概念中应当是“在电影中完成”。一个导演,要成为一个好的导演,就要看懂表演。看懂并不容易,一个导演在看表演时要学会看到演员脑海里去,看到他心里去。只有能够看到演员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头脑中的活动是什么的时候,你才能提出问题,指导演员。要学会表演,并不是让你越俎代庖亲临现场演出,学会的目的是恰切地设计镜头调度来表现演员的表演,让镜头参与表演,助推演员的表演,使其在镜头的完成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任何一位导演从影片的预想开始,就要对影片表演风格以及演员表演进行预想和设计。当演员出场的那一刻,与演员合作的问题,现场处理演员的问题便不可回避地摆在了你的面前。导演对于表演的观念正确与否,以及指导演员表演水平的优劣,直接关乎演员的创作状态与结果——这个结果就是角色的生命,也是导演对于影片设想的完成。导演作为创作的中心和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导演作为作者意图的阐释者与体现者,除了需要有扎实的文学水平,认识生活与提炼生活的能力外,在创作中还必须有与演员合作、鉴别表演真伪(不同风格样式有不同的真伪标准)、指导演员的能力。要具有判断正确、选择生动有力的表演方式来指导演员进行人物塑造的能力和本领。
没有与演员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对演员的正确指导,要想拍出好的影片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部影片要评价它的表演,我认为首先应该评论的是导演的表演观念和导演对演员表演的抉择,其次才是演员这块材料在导演指导下的施展。原因很简单——电影表演的特性:“表演的一次性”、“蒙太奇属性”、“无交流性”……已经使演员的表演变为“造型手段之一”或“蒙太奇手法中诸多元素中的一个元素”了。电影创作的实际是:演员、开停机、拍摄次数、选用哪一条(哪一次表演),都是导演决定的,导演理应是艺术质量的负责人。
如果说在我国影视表演中还存在着不真切、不生活、“戏剧式”、“概念化”的表演的话,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剧作提供的基础就存在问题;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导演根本就没学习过表演,也不懂表演。导演判断、指导、选择的失误,导致了我们许多影视作品的不耐看。反言之,只有电影导演懂得表演,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从丰厚的生活积累中提取最恰当生动的表演手段(在情节、节奏、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的需要下),并调动演员的有机天性,挖掘演员的潜质,引导演员进入创作状态,这样才能尽善尽美地完成你作品的创作构思。
只有这样的导演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演员的一面镜子”。
“导演是演员的一面镜子”,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句话,在电影创作中同样适用。
在由人表演的影片中,每个导演都面临着塑造人物的任务,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影片的主题表现;同时它也是影片创作的中心环节。人物塑造直接关乎影片的主题表达,所以,在故事片中演员工作是导演的中心工作之一,导演的演员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演员。不同的导演与演员有不同的合作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导演指导并决定演员的表演。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是看不到自己的表演的,而只有在表演后,在导演的一颦一笑里,在导演紧蹙的眉头或肯定的眼神里去寻找答案。所以,导演就是演员的一面镜子。然而镜子的质量决定着演员表演的水准。导演要力求做一面好的镜子,使演员通过这面镜子将自己装扮得更像剧中的人物。
导演非懂表演不可。要成为表演的内行,莫过于以亲身的投入和身体力行的学习来得深入。亲自去体会一下演员的创作途径与创作技法,熟知正确的表演观念与理论,这样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你才会和演员有可以沟通的共同语言。明了演员的创作技巧与甘苦,深知表演的要诀与方式,这样指导起演员来你才能做到切中要害、准确而有效。
表演观念是对表演形态与完成的认识问题。
什么样的表演才是电影这门艺术所需要的表演呢?其实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可以说任何形式的表演都可以是电影所需要的表演。只有单一的电影对于表演的要求而没有总体意义上的电影对于表演的要求。一部影片的表演取决于剧本,同时也取决于导演的追求和导演所确定的影片的风格样式。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导演,不同样式的影片对表演有着不同的要求。
作为一个导演,首先要依据你的剧本和你在创作上的美学追求,来确定对影片风格样式的要求及对表演的要求。只有与影片的风格样式、影片的追求与表达和谐统一的表演,才是你所追求的表演方式与形态。观念确立了,影片表现风格选定了,在影片的实拍过程中演员的每一次表演当喊过“停”以后,演员、摄影、所有的现场工作人员都在等你一句话:是“好的”还是“再来”。这才是做导演的关键时刻——要你“千锤打锣一锤定音”。这就是要考验依你的设想与要求,你能否鉴别表演的真伪并对演员进行有效的指导。表演也有技术性的问题:位置的、角度的、人机配合的、表演时机的……还是表演内外部技巧上的问题:是杂念干扰、信念不够,还是缺乏情绪的积累、速度节奏的排布欠妥?在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导演只有用优于演员的丰厚的生活积累与对于剧本的独到见解来启发演员,也只有懂演员、懂表演的导演的因势利导,才能引领演员焕发出更高的创作热情。
因此,为了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学会鉴别和指导演员的表演,导演必须学习表演。
导演学习表演的目的并不像有一些导演那样是为在影片上去“过把瘾”。导演用不着身体力行地去塑造人物,去表演,指导与启发演员才是导演学习表演的目的。
要引导别人就要高人一筹,高人一筹的基础在于思想深度,在于别人想不到的,导演就想得到。所谓“导演的想法”,就是指:导演对于生活的认识及提炼能力及表现这一认识所采取的艺术手段。当演员需要导演帮助时,其实就是需要你在理解、体验、体现手段上的指导,把导演的指导变为演员的创作成果的过程,就是启发演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需要导演技巧的。这是一个“开方、施药、手术、解病”的过程,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要深得表演的要诀,“大夫”才能救治。
启发演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技巧,如讲戏(解释剧本及人物、细述规定情境等),外部动作要求(给动作、要结果、规划节奏等),放音乐(进入情境、调整呼吸感觉),示范(表演示范),刺激(诱因)……导演采取何种方法用来启发演员是因人、因戏、因时、因地而定的。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吃天下,只有恰切的判断和正确的方法的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习表演是一个接近艺术的过程,是一个逐渐领会从虚拟走向艺术真实的过程。在表演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细致入微地认识“人”。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就是要对人有透彻的了解,其中包含人的社会属性、心理及其变化,人的行为动作、肢体语言及交流方式,人的目的愿望及实现这一理想的方式等等。作为一个导演,文化和生活的素养以及对于“人”的深入研究是他进入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作品的主题阐释、风格样式,导演的创作构思,人物的定位、行为设计直至镜语风格、分镜头的设计……这一切无不基于导演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无不来自于你对作品的表现中心——“人”的设计与预想。
所以,学习表演还是导演学习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与人的过程,是为今后的影片创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