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源 肖 军
我国的三网融合已经开始启动,这场以科学技术发展为主要推动力的资讯传播模式的大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并满足日益个性化的人文精神和物质文化的需求。而这一社会发展中新的需求模式将对广电媒体的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类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因此,三网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文化产业实现“创新、融合、服务”核心理念的重要途径,代表信息文化产业包括广播影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网融合得益于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数字技术、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TCP/IP协议。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话音、数据和图像信号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编码、压缩、传输和交换。所有业务在数字网中都将成为统一的0/1比特流,从而使得三网中的信息在处理、传输、交换、选路的过程中实现融合;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带宽、传输的速度和质量,使通信成本最终成为与传输距离几乎无关的事,因而从传输平台上也已经具备了融合的技术条件;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终端都能通过软件变更最终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性、功能和业务;TCP/IP协议的普遍采用,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的网上实现互通,从技术上为三网融合奠定了最坚实的联网基础。这四大技术领域的进步从技术上为三网融合铺平了道路,尽管各种网络仍有自己的特点,但技术特征正逐渐趋向一致,诸如数字化、光纤化、分组化等,特别是逐渐向IP协议的会聚已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共同趋向。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在网络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实现多元文化信息、多样艺术形式的创造、获取、传播、交流与融合,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存在,正如《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所说:“通过网络,人们重新发现并确认这种具有世界性、类属性的普遍价值,这也许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希望所在。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交往同样也使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在价值需求上的差异性的存在。差异性既然不可消除,那么人们便要在交往中对自己作出某种限定,对他人有一定宽容,并由此而达成一种理念和规范上的‘共识’。事实上,网络上也正在以不同的标准创造着各种共同意识。”
三网融合将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迅捷、方便、逼真、广泛,它将会使得我们的认知边界迅速扩张,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趋于认同,从而消除文化差异和文化边缘化带来的冲突,进而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创新平台。
网络经济通常是指通过网络手段来完成商业贸易活动。网络经济的魅力不仅在于利润的丰厚,它同时还是一种经济形态、物质文明,正改变着传统的买卖交易方式,还使人类的主体状况和社会交往得到了极大改善,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可能。近几年来,在美国因特网产业界颇负盛名的 《产业标准》(The Industry Standard)把网络经济划分为十个类别,即网络零售、电子媒体、门户网站、金融服务、金融投资、电信服务、网络设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因特网软件和服务以及网络建设。这里主要从网络零售和网络金融两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在网络经济发展方面的进展。
网络零售。三网融合将整合现有电话购物、电视购物和网上购物的模式,将是带动电子商务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效模式。2010年我国召开了主题为“推动网上零售应用 促进现代流通升级”的第五届中国网上零售年会,参会人数约800人,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领导、专家,网上零售网站CEO,期待应用网上零售的企业代表,银行、电子支付、物流的高层代表,电子商务服务商高层和知名风险投资商等。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网络零售领域的期望值是多么高涨。而据有关媒体报告,美国网上购物占零售业市场份额已达13%,我国仅占 3%,可见其发展空间的巨大。
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涵盖网络金融安全、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电子清算与结算、网络银行服务、网络保险服务、网络证券服务、网络金融超市等方面,我们每个人手中的银行卡、消费卡、网上的电子购物、电子机票等等都是网络金融服务的范畴。据统计,2009年我国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为1.08亿户,较上年增长了45.9%,网络支付的使用率达到24.5%。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额规模达到了10152.7亿元,单季交易额突破万亿规模。今年以来,国家央行分两批核准40家企业可以进行网上第三方支付业务,还有134家在等待审批。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各行业当中最受关注的行业,以投融资规模来看,互联网行业14.3亿元的投融资额当中,电子商务的占比高达74.3%。
这些足以证明网络时代巨大的市场需求将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开始呈现“井喷”态势。
三网融合的推进可以说已经或即将要改变所有媒体的 “生态环境”,这种新的生态环境的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双向化、大众化,人类知识和思想的进程已经从英雄和伟人的层面转向了全体民众的层面。在这些特征涵盖下将会出现信源的大众化和民主化,任何媒体都不可能独家垄断某个信源,这是因为几乎所有个体都具备信息传播通道。世界范围内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第一报道者往往不是新闻媒体,而可能是在现场亲眼目睹事件发生的普通民众,国外的Face book、Twitter和国内的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等,它们为亿万普通客户铺就了重大新闻发布通道。从受众出发,三网融合已经开始向满足个性欣赏延伸;从虚拟出发,三网融合会通过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物流网的连接,逐步填平与现实的鸿沟。
众所周知,广电系统是一个行业松散的联合体,以这种业态来应对巨大的信息发展变革,无论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是落后的。如果说模拟和地面数字电视作为公共服务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的话,那么尽快筹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就是整合资源和促进三网融合的实质性进展。而整个广电业界只有以新思维、新视角、新观念来剖析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思维惰性和封闭心态,才能够真正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广电媒体的形变势在必行。
一、广电信息采集方式的形变。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各种媒体的“生态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新闻的获取渠道已经不被各类记者垄断。这一基本事实将极大地影响并改变传统媒体惯用的产品生产流程,因为任何一个经过采集、编辑、制作的新闻节目,其信息含有量、保真度和时效性都远不及一个智能手机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通过图片或视频在网上发布而又不加评说的新闻事件真实。广电媒体在这场网络革命中也在积极应对,比如为提高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利用3G网络的新闻节目回传,在许多广播电视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仅仅是技术上的,远远不能在形态上跟进三网融合带来的巨大变革。在这里我们可以关注几个名词:
“拍客”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下,利用各类相机、手机或DV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摄的图像或视频,通过计算机编辑处理后,上传网络并分享、传播影像的人群。如2008年“点石拍客”拍摄西单女孩翻唱《天使的翅膀》的视频被传到网上,这个视频打动了许多人,而迅速成为点击率攀升最快的视频之一。“切客”(源自英文 check in)指热衷于即时记录生活轨迹的都市潮人,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记录身边新闻并与他人分享。“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微博”(微型博客)是目前全球最受欢迎的博客形式,微博作者只需要抒写140字 (这是大部分的微博字数限制,网易微博的字数限制为163个)内的心情文字即可。“播客”(Podcast)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Podcasting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 iPod、MP3播放器或其他便携式数码声讯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实时收听,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更有意义的是,你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从博客、微博、拍客、切客到播客,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特点:从个体化走向群体化,最后过渡到社会化;从客观科技环境的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主观信息传播和沟通模式,在相同价值观、审美观的聚合下,形成一种边缘化媒体雏形并具有向主流媒体发展和融合的潜力;边缘媒体的崛起将反过来对科技环境提出新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时下高分辨率摄像头搭配智能手机的大量推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针对广电媒体新闻节目的采集环节做好调整。首先是做好思想准备,要认识到这场网络革命给社会带来的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改变广电一家独大、自我封闭的思维模式。其次是做好工作方式的调整。目前广电媒体的采访基本是通过各种渠道“听到”有事件发生,立即派出记者和摄像尽快赶到事发现场。这种方式的比重将会慢慢减少,因为每个个体几乎都具备信息发布的终端(手机)和平台(网络),试想如果今后有50%的新闻事件都是网络上先发布的,广电将会何等的尴尬。所以变“听到”有主观定向的“采访”模式为“看到”的第一现场的“报道”模式,将会极大地提高和创新广播电视在社会中主流媒体的形象。简而言之就是记者要具有拍客的功能。第三是做好技术创新,充分利用三网融合带来的各种技术便利,以不断进取和变换的工作模式适应整个网络社会的演进,强调新闻记者的社会融入感,配备及时 “看到”新闻现场的报道工具。
二、广电节目传播方式的形变。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主要有无线公共服务系统、有线网络系统、卫星节目转发系统、地面微波传输系统、卫星节目直播系统、地面数字电视系统、CMMB手机电视系统等,简单说就是天上数颗星、地面两张网(无线和有线)。时下热议的三网融合中,广电网主要是以有线传输网络为主,但以现有单一的广电有线网络的架构来应对三网融合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广电行业所掌握的宝贵的较宽自用频率资源优势,在模拟和数字并存、高清和标清同播、地方和中央共进的大格局下创造性地利用各种中间技术,促进无线覆盖网与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
现代城市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工作中,随时需要进行视频传输、数据查询等高速宽带通信业务。故此,“无线宽带网”项目开始在一些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开展。据悉,江苏省南京市与中科院展开合作,利用其自主研发的、达到国际准4G的Miwave技术,进行“无线宽带专网”的建设试验。通过前期试验,目前“无线宽带行业专网”已覆盖到以建邺区为主的150平方公里区域,有多个行业开始利用这一网络进行业务试点,如涉及公共安全的视频监控和图像传输,城市道路流量监控及拥堵疏导,消防等应急指挥的现场通信,电梯、锅炉、危化品运输管线及车辆等重大公共安全设备的监控,公交地铁车辆及站牌公告通信,重点污染源监控等。最终将在两年半内建成覆盖江南八区770平方公里的无线宽带专网,满足“智慧南京”对无线网络平台的需要和2014年“青奥会”工作需要。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无线网络将极大地促进各种信息的无线沟通和传播,进而降低物理空间对社会个体的束缚,真正实现“移动的自由,无线的享受”这句话的物质内涵。
广播电视的传输覆盖是从无线起家,电视节目的广播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10年二期公共无线覆盖工程结束,我国已有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6万座,这些台站和频率资源无疑是广电最为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根据国家规划,2015年我国将开通县级以上地面数字电视并逐步关停模拟电视节目的播出。届时将有很大一部分频道资源空置。若不未雨绸缪对整个广播电视频道进行重新规划,对无线覆盖业务结合三网融合进行开发使用,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广电将浪费或者永久失去这一宝贵资源。如何使这些资源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如此格局我们应做哪些跟进?
首先,认清三网融合的大趋势,重新定义广电无线覆盖网的功能。就VHF和UHF频段的划分和使用历史而言,无论是国际电联规定还是我国的使用经验都证明,从48.5Mhz到975.75Mhz这个频段是现代无线电频谱中的“黄金频段”,因为它具备发射功率覆盖效率高、电波能量绕射效率高、发射机制造产业化、接收终端大众化四大优势。因此,广电决策层应尽快确定广电无线覆盖网在三网融合中承担国家无线主网的发展思路。这将有利于加大广电在三网融合中物理网的架构分量,有利于国有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广电资源的再生,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链。
其次,使用先进技术提高无线网向三网融合的能力。若承担国家无线主网的发展思路可以成立,接下来就是对无线网的功能定义和技术确定。在保证无线广播单向网完成公共覆盖任务前提下,富余的频道全部改进为符合三网融合要求的广电无线双向网。使用4G技术组网,包括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输入输出技术、基于IP的核心技术以及MiWAVE技术,实现广电无线网络、广电有线网络相得益彰、功能强大的现代广电传输体系。
总之,三网融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数字世界,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需要的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