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海内外京剧昆曲研讨会”举行

2011-11-16 12:07松子
中国戏剧年鉴 2011年0期
关键词:潮剧票友剧团

首届“海内外京剧昆曲研讨会”举行

由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协会、北京京昆振兴协会等单位举办的首届“海内外京剧昆曲研讨会”6月12日在北京市对外友好协会举行。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喀麦隆、日本的京昆票社,以及社会团体、留学生、港澳台名票名家和在京各大票社代表等各界人士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嘉宾就京昆戏迷在海外活动的状况、在海外举办京昆活动的经验、京昆在国际上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京昆在台湾的影响

上世纪60年代是台湾京剧的鼎盛时代,当时各中小学、大专院校、各级机关单位都成立了京剧社团,票友们不仅粉墨登场,还定期召开京剧欣赏会、京剧演唱比赛。同时,很多早年来台的老艺术家,如来自富连成、荣春社、鸣春社、北京戏曲学校、天津稽古社、上海戏校等的成员,在台湾或演出或教学,各兵种成立的军中剧团,于固定档期轮流在“国军文艺中心”营业演出。

继50年代“大鹏”、“海光”、“大宛”、“龙吟”、“干城”、“陆光”之后紧接着隶属于联勤部队的“明驼”于1960年后成立,军中剧队声势浩大,几乎网罗了在台的大部分名伶。

90年代后因社会变迁转型,军中剧团纷纷解散,1995年由教育部将原陆光、海光、大鹏三军京剧队与飞马豫剧队整并为“国光剧团”,它是台湾唯一一个公立大型专业京剧团。2006年成立的“台湾戏曲学院”(其前身就是原国光剧艺实验学校及原复兴剧艺实验学校),肩负起延续传统戏曲及推动艺术教育的使命。

民间营业剧团,早年有上海顾正秋领班的“顾剧团”及王振祖领班的“中国剧团”、戴绮霞领班的“戴绮霞剧团”、胡少安领班的“联友剧团”,另有周麟昆领班的“麒麟剧团”,迄至80年代陆续有雅音小集、当代传奇、台湾盛兰京剧团、台北新剧团等纷纷成立,蓬勃一时,名闻遐迩。

台湾民间票房、雅集及茶馆非常盛行,票友由南到北分布在各大小城市,就台北的票房估计有二十个左右,社团活动欣欣向荣,各大票房每年举办成果演出。

1992年两岸开放文化交流,专业剧团往来频繁,尤其梅葆玖率团第一次登陆台湾,在台北中山堂公演,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引起轰动。1993年中国京剧院首次来台公演,于魁智演出《上天台、打金砖》一炮而红,深获台湾观众喜爱,至2009年16年间于魁智已赴台13次,近年他积极进入校园与大专院校学生座谈,与朱强、江其虎三人形成铁三角,演出《群、借、华》,旗鼓相当,丝丝入扣。

而大陆名师进入民间及大专院校巡回示范讲座,开先河者首推孙毓敏,尤其孙毓敏的著作《含泪的笑》更成为社会励志文选的畅销书籍。

海内知己以戏会友,两岸各城市的票友组团互访。2006年北京国际票房访台,与台北国际票房联合公演三天,开两岸票房在台联演之创举。

2007年举办“纪念余派传人孟小冬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包括《百年诞辰纪念专辑》出刊,邀请王安祈博士在国家图书馆做题为“秋草独寻人去后——京剧老生流派解析”学术讲座,以及演出《搜孤救孤》、《鼎盛春秋》、《投军别窑》等传统京剧。

2008年7月,两岸开放小三通直航,同心票房由焦仁和率团搭乘首航第一船抵达厦门,与海西各票房的朋友们在凤凰剧场联合演出。

由于社会转型分散了观众对传统京剧的市场需求,如何争取年轻一代进入剧场、培养新的观众群,顺应多元化社会脉动,是当务之急。国光剧团及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演出目标兼顾传统与创新,为京剧开出新路,继《妈祖》、《郑成功》、《廖添丁》之后推出《三个人儿两盏灯》、《阎罗梦》、《金锁记》、《关汉卿》、《美女涅盘记》、《张飞的情人》、《八月雪》、《桃花扇》等。今年3月又推出《孟小冬京剧歌唱剧》,演出三天,场场爆满,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仍以年轻人居多。

澳门京昆爱好者活跃

澳门著名的电影人蔡安安说,虽然澳门没有专业戏曲剧团,但京昆爱好者在澳门不少。每次京昆艺术团体来澳演出都很受欢迎,剧场气氛也很好。澳门爱好者看演出很积极热情,他们各自参加了一些活动。蔡安安本人曾于1999年跟浙江昆剧团合作《惊梦》;1996年、1999年参加全国京剧昆曲票友大赛,彩唱《夜奔》、《小宴》,获金奖。2000年参加国际京剧票友演唱会;北方昆曲剧院建院45周年庆典时,蔡安安都应邀参加演出。

另外,澳门的穆欣欣1999年也参加了全国京剧昆曲票友大赛,清唱《状元媒》,获得银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门剧协顾问穆凡中,他一直在默默从事京昆艺术的理论研究,四年时间里,每周在澳门日报上发表两篇有关昆曲的文章,一共四百多篇。还为中国昆曲研究会的学术刊物写过多篇论文。他曾出席北昆建院5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表了论文《从两下锅看京昆关系》。

加拿大的列治文剧社

加拿大的列治文京剧社成立于1998年,是由北美名票、中央电视台国际京昆票友大奖赛“金龙奖”获得者、张君秋的弟子章宝明女士及其先生胡可汗主持的一个大型的华人票社。章宝明的父亲业余时间喜爱京剧,她自幼受父亲影响,小学时即随父亲哼唱,走访票社吊嗓子,并请名师指导,系统地学习青衣演唱艺术。

该社聚集着一群海内外颇有造诣的京剧爱好者,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缅甸、新加坡和美国,多为事业有成的人士。如,前台湾空军副总司令袁行远先生,前台湾“经济部”政务次长张训舜先生,“裘派”花脸冯宝义,“马派”老生简承滔,“叶派”小生郭振德,“杨派”老生谢伟良、张公达,“余派”女老生孙娄美珍等;琴师是曾经辅佐过黄桂秋的陈涵清,台湾名琴票何秉奎,中国戏校音乐系的高才生吴小妹、何兵伉俪,上海名票陈林根,大家聚在一起或粉墨登场、或檀板清歌。曾来过票房票戏的名家大腕也着实不少,如台湾前“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大陆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毕谷云、吴玉璋、沙淑英、王琪、金少龙等,都曾在此一展风姿。

中国戏曲在泰国

中国戏曲在泰国最盛时期,大概是一百多年前光绪皇帝、慈禧太后驾崩时,因当时在中国禁止登台演戏,所以很多南方剧团都出国,当时移到泰国的剧团有潮剧、粤剧、琼剧等,最受欢迎的还是潮剧,是跟语言有关。目前在泰国只有一个琼剧团,其他十几个团都是潮剧团。

泰国华侨华裔目前都很少人会中国话(指是潮州话),尤其是第三代以下,因在泰国学校使用泰语,所以华侨的后代也很少用中国话。因此,看戏曲的人越来越少。二十几年前曾有人创造“泰语潮剧”,就是用泰语来唱潮剧,音乐和表演还是潮剧,这种做法很受欢迎,甚至在电视上继续几年。但用泰语来唱,毕竟变了味儿,感觉不到传统的东西。目前也有几个剧团偶尔会用泰语来演,不过就是那么几出戏,一般都是包公戏,平时他们演出还是用潮州话演的,所以很难吸引更多新观众。

2008年,在厦门大学京剧协会成立十周年的演出中,来自泰国的男旦杨如意演出的京剧《贵妃醉酒》选段倾倒全场。杨如意是泰国的华裔,奶奶是潮州人,他从小跟着奶奶看潮剧,不知不觉喜欢上了中国戏曲。2002年暑假,他到中国学汉语,在电视上看到京剧就迷上了。三年后,他以学习汉语为名目,瞒着家人到中国戏曲学院进修了一年的京剧表演。

杨如意学的是梅派京剧,开蒙老师是王婷,他跟老师学的第一出戏是张派的《坐宫》。在学院学了一年多的杨如意感到京剧表演看起来很容易,学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像他这样23岁才开始练基本功的“高龄”学生来说,压腿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后,导致整整一周下不了楼梯。但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现在杨如意是厦大中文系08级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他还参加了厦大京剧协会,他说,票房和协会里的成员都很热爱京剧,只是缺少年轻专业演员来指导,由衷希望北京专业剧团经常到我们这里演出和交流。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充分体现了“顺应潮流,以戏为桥,交流经验”的研讨会宗旨。为进一步扩大京昆艺术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与会嘉宾还发表倡议书,号召国内外京昆艺术从业者及爱好者发挥各自优势,举办各种类型展览、讲座、培训班、演出展示等活动。

(松 子)

猜你喜欢
潮剧票友剧团
“一带一路”背景下潮剧“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以潮剧《情断昆吾剑》为例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关于潮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报告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非遗项目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潮剧演出团队与潮剧兴衰嬗变研究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析票友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作用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