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手段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得与失:以电影《红高粱》、《英雄》为例

2011-11-16 11:33张春雨
电影评介 2011年19期
关键词:红高粱张艺谋英雄

众所周知,大导演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1984年曾在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中任摄影并因此获得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法国第七届(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等多项国内国际奖项。此后,张艺谋走上导演之路,技术手段在其影片中越发得以凸显。他首次执导《红高粱》就一举成名,该片于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同年获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摩洛哥第一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制片“大阿特拉斯”金奖;1989年获比利时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比利时法语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红高粱》的成功归之于完美电影技术与富有冲击力思想的完美结合。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电影节奏明快、紧凑、张弛有度;由画面、色彩、光线造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红高粱》的艺术表现令业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在国际影坛引起极大轰动,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新开始。

《红高粱》思想内容方面的成功主要来自于电影的文学资源——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小说中对以山东高密为背景的乡民充满原始的、野性的、充沛的生命力展示得淋漓尽致,小说因此成为八十年代寻根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给了电影《红高粱》以扎实、厚重并在当时思想解放的背景下颇富冲击力的思想感情基础。使张艺谋得以运用比小说更具有广泛受众的电影形式,向世人展示中国民间没有受到儒、道等传统文化濡染,而具有阳刚、血性的民间文化。可以说电影《红高粱》所表现的对原始生命力礼赞的思想感情及其对人们所产生的震撼得力于小说《红高粱家族》。换句话说,电影《红高粱》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成功主要不是来自于电影创作者,而来自于小说作者。那么电影《红高粱》堪称成功的方面是其对小说颇具慧眼的选择,和其以最恰当完美的电影语言对小说内容的重新演绎,也就是说,对导演张艺谋来说,电影《红高粱》的成功主要的是其在电影制作技术方面的成功。

影片《红高粱》突出地显示了造型因素在电影艺术中所具有的特有魅力,重视画面艺术构成,强调视觉效果的感染力,把造型作为铺排故事情节的一个个重要支撑点,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叙事技巧。在《红高粱》中,电影造型的精巧几乎成为创作者在艺术形式上最主要的追求。它注重通过鲜亮的光彩,简练饱满的构图,造成静止与动态的强烈对比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度美和自然美。内中,静态画面的构成由于造型的明快多变,丝毫不显得枯燥和凝滞。影片以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黄土弥漫的土围墙,火光,水气冲天的酒坊等视觉符号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蓬勃旺盛、热烈张扬。

色彩上,片中那种自始至终的红让人热血沸腾,红高粱、红棉袄、红花轿、红辣椒、鲜血染红的土地……影片用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个天地变成红色,来显示人物壮烈的心理真实,也是《红高粱》的艺术之笔。

音乐上,高昂粗野的西北嗓音、《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片中曲、“娘、娘,你上西南”的民谣运用,在尽展炫目的民俗的同时,也表现了突破礼教,追求自由和热爱生命又看淡生死的思想观念。

场景上,被视为经典的 “颠轿”一场戏,在那崎岖的道路上,滚滚黄尘,轿夫近似疯狂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高粱地里,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 “颠轿”这场戏拍得很有气势,运镜流畅,色调粗犷,画面丰满。据说,为了拍好这场戏,剧组拉了好几车黄土,扬在路上,可见张艺谋在电影技术及其画面效果追求上的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总而言之,通过张艺谋的影片《红高粱》可以看出技术手段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红高粱》作为艺术片,代表着中国电影艺术的各种元素的成熟化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不管是编、导、摄都具有较高水准,是一部不朽佳作,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艺术的代表之作,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作。

此后,张艺谋沿此思路又创作出多部较有影响的作品。 1994年,改编自当代作家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由于没有通过电检,因此没有公开播映,但还是被人们公认为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从情节上说,《活着》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故事:它以一次次的死亡来达成对“活着”的言说,面对着历史真切的荒诞,保持着一种直面的态度,不回避,不粉饰,而在悲痛的个人史中,保持着对人性的信心。这样深厚的思想内涵来自于作家的小说,张艺谋以合适的电影语言重新演绎了它。之所以说是一部好的影片,它有朴实无华、结实有力的镜头语言,而且影片的各种成分:原作、表演、摄影、音乐等,就像各个声部,在导演的指挥下,达成了完美的和声。

受电检事件影响,在以后的创作中张艺谋开始避开意识形态方面比较敏感的艺术片,转向了商业片拍摄。2亿票房价值的《英雄》创造了商业片的神话。遗憾的是,此片叫座不叫好,人们看到了离开小说原作的思想感情资源的基石,张艺谋电影“神话”的技术精湛和思想感情的苍白。

有人称《英雄》“使眼睛兴奋,把耳朵唤醒”,是一场“视听盛宴”。张艺谋为营造“英雄”的极境而调集的队伍,都是营造“东方世界”的顶尖高手:武术指导程小东,《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的动作导演;杜可风——《倩女幽魂》的摄影指导;谭盾,因《藏龙卧虎》获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服装和田慧美,日本黑泽明《乱》、《梦》等服装设计,奥斯卡最佳服装获得者。

从画面来看,《英雄》的确美伦美奂,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电影画面方面,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符号,《英雄》里都不遗余力地再现: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简,弓箭,宫殿楼宇,大漠黄沙。《英雄》电影的画面,极具中国画的意境,《英雄》把大漠拍到了极致。万里长风中飞逝的两匹孤骑,或者是尘烟起舞,旌旗飘动中铁甲武士的巨大的阵式,张艺谋曾说过,两年后你也许会忘了这个故事,但你会记住那些颜色和画面:在漫天飘洒的黄叶中,两个红衣女子在翻飞打斗;水平如镜、美丽的湖面上,两个武林高手在水面上像鸟和蜻蜓一样飘忽,交流武功……细微情节上处理很精彩,残剑与无名过招,一滴水溅到飞雪的脸上,残剑立刻放弃比武,直奔飞雪,为她擦去水滴,充满怜爱,而无名则无奈迅速收回剑招,在空中完成优美的转身。而这个转身闪避的动作恰恰被细腻地处理成背景,画面动静有致,张弛有度,形成震撼人心的美感。

红,蓝,白,黄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讲述,还加了不少辩析的色彩, 影片不动声色地用不同的色彩基调来渲染情感,比如“飞雪”与“月如”的对打戏那漫天飞舞的、醉人的黄色;“残剑”刺杀“秦王”中惶恐不安又神秘莫测的绿色;“无名”戏杀“飞雪”那段无所顾忌、飘逸轻盈的蓝色。这些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贴切自然、浑然天成,为烘托情感,极尽“浓墨重彩”之能。

另外,影片画面非常有效地运用镜头细节来扩大对视觉的冲击。电影开头无名、长空雨中对打那场戏,小小雨滴在特写镜头中,显得极为空灵飘逸,肃穆凝重中平添了无穷诗意;“长空”的剑头被“无名”砍落坠地的瞬间,慢镜头、大特写,渲染了英雄舍生取义的悲壮。

长镜头的运用更是驾轻就熟,炉火纯青。影片中出现的大量古装战争场面气势恢宏,创造性地用光和精细地运用长镜头调度空间感有关。这些场景刻画可以说他已做到了极致。

总之,《英雄》的画面别具东方神韵,精美酣畅。应该说具有世界水平。

在听觉方面,《英雄》把武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不再像以往武侠片强调刀剑、拳脚、飞行的强烈夸张表现。相反,《英雄》的录音和拟音方面都相当克制,更重视体现“绵长”、“幽远”的意境,更强调声音的质感。在影院,面对画面,背景声安静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袍挥舞和乐鼓的中低音中,剑声划破空气的锐响,配合人影腾挪的声音,枪剑相击后渐弱的震颤声,极富韧性,极具质感。例如在九寨沟对决的剑戏,人脚踏在平静的水面声,剑挑破水,震开的一圈圈涟漪声,人耳闷在水里到跃出水面后扑面而来的空气感,电影都有表现。无名、长空打斗时,那滴水声,剑枪相碰之声,水刃相撞之声,老者抚琴声,声声入耳。无名破书简时,剑破长空声;无名破毛笔时,竹纫断裂声;每一种声音,甚至常人常常忽略的尾声,录音师都有考虑,可谓追求完美。影片配乐是因《卧虎藏龙》获73届奥斯卡原创音乐奖的谭盾,他为《英雄》制作的音乐粗犷、沧桑、浪漫,强调北方大地的情怀,涉及了以前很少涉及的东北音乐,把二人转、内蒙草原、戈壁沙漠音乐综合起来。例如《序曲》像歌剧的序曲,充满阳刚、苍茫的博大情怀。东方的鼓法结合爵士、摇滚的奏法,谭盾大胆地做了。而“风”中鼓的打法则是将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鼓还原成中国打法。听起来杀气腾腾,有如“秦啸”,展示了传说中秦军打仗的来势凶猛,如狂风一般的威力。可以说,一切电影语言在《英雄》中得到了充分、完善的展现,是张艺谋强调电影技术,技术手段最精湛的一次表现。

但是电影《英雄》在艺术唯美下蕴含的思想感情却让人无法恭维。几个刺客本来练就了“十步一杀”的功夫,准备刺杀秦王,却悟到刺杀秦王会破坏“天下”统一,所以最终放弃了刺杀秦王的做法。在张导演的眼里,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似乎秦始皇在位,天下苍生就有了平安之福,这样的历史立论令人咋舌,而维护君王就是维护天下统一,这样的现实理论简直有些荒谬。并且即便这样的思想内容在片中也是表现得云山雾罩,欲言还羞。

总之,《英雄》尽展了张艺谋电影技术制作上的十八般武艺,达到了他个人从业以来及中国目前为止电影制作技术上的最高水平,继承和发展了拍摄《红高粱》以来重视技术的传统,但却背离了《红高粱》等优秀作品思想与技术共同繁荣的道路,走上了炫技,为形式而形式的电影艺术歧途。正如北塔认为的,张艺谋是摄影家出身,造成他对电影制造采用技术至上的策略。“为什么觉得之前他的片子比较有思想,是因为他建立在小说基础之上。但是现在中国电影跟文学是越来越远了。”

[1]周安华主编.现代影视批评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唐纳德•伊•斯特普尔斯主编.张兴援,郭忠译.美国电影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3]基多•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猜你喜欢
红高粱张艺谋英雄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英雄犬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红高粱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