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罗之恋》:泰国青春电影的成长

2011-11-16 11:33杨宇姣
电影评介 2011年19期
关键词:暹罗之恋青春

《暹罗之恋》是2007年底泰国最热门的影片,尽管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泰国并不少见,本片却格外受到瞩目,凭借清新的风格、青春的形象和动人的情节,影片公映后立刻在全世界引发了一股观看狂潮。影片围绕Mew和Tong的成长与情感展开,也呈现了Tong的家人因为姐姐失踪而遭受的痛苦,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心灵相通的各种情感,一齐向观众娓娓道来……

一、成长主题

影片《暹罗之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影片,导演并没有把影片局限在同志题材中进行叙事,而是融汇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亲情、友情以及爱情所融合而出的大爱之情。成长是说不尽的,它涵盖了太多东西,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成长,成长在人生中至关重要,只有在经历了成长之后才能拥有独立完整的性格和个性,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成长并不仅仅意味着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成熟,它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规范对个体意识的塑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成长在文学与电影这种叙事性艺术中,更是被广泛而深刻地表现。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电影作品中,成长常常被作为一个母题诗意地呈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它并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不仅指生理上年龄的增长,还包涵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暹罗之恋》讲述了Mew和Tong两个年龄相仿但性格不同的男孩孩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他们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但是同样都处在成长与发育的年纪,体验着同样的寂寞。Mew的阿婆去世了,只剩下他一人孤独地生活,陪伴他的只有音乐。Tong却因姐姐意外失踪后,全家都沉浸在悲痛中,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已经破碎不堪的家庭。他们后来的相遇和同性之间的爱慕产生得自然感人,但因为家庭的压力和世俗的眼光,他们决定分开,影片的最后两人各自向不同的轨迹离去。影片将两个男孩青春的孤独青涩,以及爱情的萌动讲述得真实亲切,唯美动人。

除了两个主人公,影片中其他的角色也是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阿莹是一个很可爱善良的女孩子,她一直暗恋着邻居Mew,屋子里到处贴满Mew的照片,就连床下的箱子也装满了关于Mew的物品,她执着地按照爱情秘籍里的各种方法去获得爱情,在得知Mew喜欢Tong的时候,她经过一番挣扎,最后决定放手,帮助Mew与Tong,做他们的好朋友。阿准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她的出现使Tong一家人最终解除了隔阂,忘却痛苦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着影片中那些青少年的成长,她在剧中担任的是一个已经经历了成长的人,因为自己的任性没有见到父母的最后一面是她终生的遗憾,所以她才答应帮助Tong的爸爸,帮助他们的家庭重新回到原来的样子,即使需要欺骗。最后她在离开时留下的那封信让Tong的父母明白了一切,最终重归于好。

这些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有波折与苦涩,最终却能拨开芜杂走向成熟。从这个角度看,它们讲述的是一般人都会经历的成长。但是影片在关照着成长的同时,往往从非常态的背景和经历切入叙述,因为这些影片要找到它所要描写的成长的个性。曾经被给定的传统的成长模式“几乎成为成长叙事中或者被尽量掩饰和羞于表达的东西,或者被作为对立面而尽力要抛却的负担,甚至构成成长主体逆反式自我塑造的动力。”[1]由此可见,影片中所描写的不同角色的成长多是不完全符合传统成长轨迹的历程。当然,成长中的经历许多是隐秘而青涩的,影片最重要的就是将人物经历这些事件时候的心理剖析得细腻而深刻,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 叙事分析

1.叙事结构

影片没有按照常规的叙事角度单线讲述两个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同性之情,同性之爱、家庭亲情与异性之恋三条线索同时进行,前两条线索为主、后一条线索为辅。交叉演进,演绎出这一段流畅温馨的大爱故事。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责任,全都注入在影片中,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矛盾与挣扎展现在观众面前。

Tong和Mew的同性之爱是童年的友谊与少年时的孤单和寂寞发酵而来的,随后发展的甜蜜与痛苦自然便纠缠其中,直到影片最后两人因为家庭和责任而做出的分开决定。Tong的姐姐失踪造成的家庭情感困境是他走向Mew的主要动因,而后围绕暂缓父亲思女之情而衍化出的假女儿阿准的进入,又将家人心聚拢在了一起。导演的这种多线索交叉进行又相得益彰的叙事手法,往往是很多青春题材、同志题材不曾注意的,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与饱满。

2.人物形象

Mew:Mew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内向、孤傲,希望被人爱与守护。在一次被同窗欺负的过程中,被邻居Tong遇见并帮助他反击,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在Mew幼小的心灵中,Tong是除了奶奶之外,给他最多关爱与守护的人,Mew对Tong有着深深的依恋。而后Tong的搬家与奶奶的接踵离世,Mew变得更加寂寞与孤独,只有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当再度与Tong重逢后,深藏在Mew心底的激情又迅速爆发。Mew这个角色是青少年中的典型代表,导演将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小孩在成长过程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探讨着属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Tong:Tong原本是一个乐观快乐的小孩,他有着幸福的家庭。却因姐姐的意外失踪,受到了失去亲人的打击,父亲开始酗酒,母亲每天都在房间偷偷地哭泣。家庭的变故使他心理蒙受了重创,性格也开始改变,开始封闭自我,Mew是他唯一能倾吐的对象。Tong对Mew的激情来源于Mew对他深深的依恋。多年来,Tong一直生活在家庭暗影下,从未有人真正安抚与理解过他内心深处的悲伤与痛苦。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活,听从于妈妈的吩咐,就连挂玩偶的位置都得询问妈妈的意见。而Mew的重新到来,给他尽是阴霾的心灵深处带来了光明,于是他们的心渐渐地连在了一起。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家庭与责任,放弃了大众不认同的爱情。

从导演对Mew和Tong的人物设置,就可以看出导演所表达的意蕴,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是性格、行为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随着家庭的变故而改变。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在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的行动中层层展开,导演对男性与女性角色的设置也是很有特点的。女性角色都是来引导和帮助男性角色的,男性在影片中成为被拯救的主体。Tong的母亲决定着家中的一切事物,承担起家中的一切。阿准是以成熟以后的女生身份来引导着Mew与Tong,而阿红则是以朋友的身份帮助Mew与Tong重归于好。虽然男性角色是主角,但是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3.细节与隐喻

在影片《暹罗之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导演运用细节表现影片内容的功力。细节在影片的结构中有强调的作用,出色的细节设置和处理往往能充分地传达出丰富的信息量,细节是吸引和打动观众的最重要的情绪呼应点。影片中有很多的隐喻,尤其是对两个男主角性倾向的隐喻是很多的。从Tong和女友Donut约会时一人一份甜品与Tong和Mew分享一份冰淇淋的对比这样的明示,到两人小时候演出时Tong演出小羊的暗喻心中迷茫的铺陈,还有两人一起入睡时床头前互相依靠的木偶道具,都蕴含了两人的性取向倾向。

还有贯穿影片的道具小木偶,鼻子掌管呼吸,是生命的动力,故象征爱。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丢失了寓意友爱的鼻子,暗示后来彼此的分别。直到两人相遇后,Tong无意中看见了一样的木偶,想重新买那个鼻子,却受到女友的干扰,暗示爱情的波折以及其内心的斗争。后来在阿莹的帮助下Tong终于买到了新的鼻子,也为后来阿莹放手将Tong送给自己深爱的Mew做了铺垫。最终Mew从Tong那里重新得到了新的鼻子,小木偶似乎终于完整了,但是那个鼻子却和原来的木偶不吻合,寓意着他们终究不能在一起。小木偶贯穿影片为时空穿梭的第一个出场之物,又是电影结束最后一个谢幕之物,可见导演在影片中对道具的运用是很成功的。

三、视听语言分析

清新唯美是青春成长电影的特色,影片《暹罗之恋》也不例外。整部影片的影像风格淡静疏离,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把唯美、温和的美学观在观众面前展现无余。

影片中的画面,干净、明朗、诗意,叙事节奏舒缓,纯净明丽清澈无比,充满青春唯美纯洁的风格。青青校园、白衫校服等等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人物造型方面,导演为了营造纯美清爽的气氛,除了白衬衫校服之外,主角的便装也以低调的T恤为主,就连Mew的表演服一点也不华美和夸张。剧中家庭场景的道具也是如此,Mew的床都是由草绿和纯白两种色调组成,两位男主角躺在这样一张床上,将纯美的意境阐释得淋漓尽致,正好符合这个讲述青春与成长的故事应有的特点。

很值得一提的就是片中旋律优美的歌曲和配乐,而且音乐还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配合剧情的推进。小时候阿嬷就告诉Mew琴声能传情,寂寞的Mew开始自己创作音乐,Tong因为去买Mew乐队的音乐专辑而使两人重逢,最后情歌“同行”的出现也因为两人的爱而创作。所以说,音乐在《暹罗之恋》中不仅仅是抒发情绪而已,还是贯穿影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钢琴曲是青春电影中惯用的一种抒情元素,鲜亮的色彩和优美的音乐的适当结合会为观众绘制出一幅美好的青春图画,充满了对青春和理想的赞美和怀念,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阳光和时时出现的钢琴曲,也给影片增加了一份纯净与淡远。影片《暹罗之恋》更是把钢琴曲用到了极致,影片的开始阿嬷就告诉Mew用音乐传情,教他弹钢琴曲,而后在Mew寂寞的时候都是沉浸在钢琴和音乐中的。钢琴曲在片中还成为了转场的工具,利用钢琴曲的贯穿转换镜头和时空,使影片的镜头衔接流畅,不会给观众造成突兀感。

四、文化分析

心理学研究者在提及青少年正在形成中的性别意识时指出:“为了发挥男人或女人的作用,个人应该认识自己的性别,掌握相应的性别角色。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掌握相应的行为习惯和风格,掌握性心理的目标和动向对异性的兴趣等,这是确定个人性别身份的前提。”[2]性别意识的成熟是人性健康成长的基础,爱情与性是伴随青少年成长的重大问题,许多成长故事都倾向于描述与性有关的内容来表现成长的痛苦和叛逆。

青春电影中的同性文化并没有那么残酷,它更接近“酷儿理论”。酷儿理论和酷儿政治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性文化,它是性的、性感的,又是颇具颠覆性的,它不仅要颠覆异性恋的霸权,而且要颠覆以往的同性恋正统观念。酷儿理论提供了一种表达欲望的方式,它将彻底粉碎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既包括异性恋身份,也包括同性恋身份。酷儿理论向男女同性恋身份本身质疑,批评静态的身份观念,提出一种流动和变化的观念。酷儿理论不把男女同性恋身份视为具有固定不变的内容的东西,而将身份视为弥散的、局部的和变化的。在成长题材影片中,许多成长中的青少年常不能产生正常的性别意识。《暹罗之恋》中并没有尖锐地探讨这一问题,而仅仅含蓄而浅显地表现了这一问题,表现了两个男孩从相识到产生感情的过程,他们的友谊渐渐转变成了爱情,青春恋情最终因为性别认同与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差异而受到挫折,最终转身分开,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影片《暹罗之恋》是以两个男生在成长过程中朦胧的同性之爱为主线进行叙事的,它真实地反映了男主角的性向摇摆和自身的困惑。社会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阶段伴随着生理第二性征的发育完善,人的性欲取向也经历自我认定过程。对于存在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来说,这通常是个痛苦的过程。影片所反映的是当下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虽然他们也承受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的压力,但是和同龄人私下的交往中,他们同性恋倾向的苦恼及其表达自然得有些可爱。而最终男主角的这种同性倾向也是因为受到集体意识的阻碍,个人意识服从集体意识,开始抑制自己,向正常的大众所认同的轨迹发展,影片又回归到主流意识形态中去,以一种和谐的大圆满的方式结束。

五、小结

20世纪年90代末,泰国电影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重新以一种崭新而充满自信的姿态出现,并逐渐成为在东南亚文化圈乃至国际影坛缺席已久、具有代表性的影像声音。最近几年泰国电影开始在世界上大放异彩,《暹罗之恋》是2007年底最热门的影片,尽管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本片却格外受到瞩目,凭借清新的风格、青春的形象和动人的情节,用真实的笔触描写诗意的青春与成长的矛盾,用看似平淡的影像与情节冲击着观众的心灵。最后借用戴锦华的一句话,“青春片它大都是青春神话的不断复制再生产。它作为特定的世俗神话的功能,正在于以迷人、纯情、间或矫情的白日梦,将年轻的观众带离自己不无尴尬,挫败的青春经验,或者成功地以怀旧视野洗净青春岁月的创痛。”

注释

[1]施战军,《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

[2]【苏】伊•谢•康,《青少年心理学》,杨宏、谢平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2007年版。

2 李银河:《酷儿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欢
暹罗之恋青春
霞之恋
暹罗水泥公司剥离在暹罗稳定剂和化学品中的股份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暹罗馆译语》与现代泰语读音差异
青春献礼
曹曦文&暹罗猫 世界那么大带它一起去看看
青春不打烊
夏之味 暹罗游记 曼谷篇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