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走》:一曲忧伤的生命之歌

2011-11-16 11:23李英春
电影评介 2011年12期
关键词:乡居汤米凯西

《别让我走》:一曲忧伤的生命之歌

电影《别让我走》是一部集科幻、爱情为一体的文艺电影,影片通过柔和的光线、灰灰的调子、隐喻的画面、隐忍的表演,构成了一部反观人类自我命运的寓言。

《别让我走》 逆光 隐喻

电影《别让我走》改编自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说。从电影类型来看,它属于集科幻、爱情为一体的文艺片。故事从主人公凯西看着其深爱的男友进行第三次器官捐赠开始,整部影片基本采用倒叙的结构,以时间为轴线,分三段讲述。一是童年生活。很多8、9岁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叫做海尔森的孤岛上,他们受着良好的教育。但他们没有父母,只有校长和老师。这些看似幸福可爱的孩子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无从知晓。直到代课老师露西无法承受事实真相而告知了孩子们:他们是一群复制人,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长大了去捐赠器官。该老师因此而被解聘。在海尔森的生活中,凯西对经常遭受男生欺负的汤米渐生情愫,汤米也对凯西心生好感,但软弱的汤米最终被露丝抢走;二是乡居生活。海尔森的学生成年后会被送往不同的地方。凯西、露丝、汤米三人被送到了乡下。凯西申请了照护者的工作,与露丝、汤米分离。不久,露丝、汤米也分手;三是终结。所谓照护者就是去照顾和看护那些捐赠过器官后尚存的复制人。9年后,作为照护者的凯西在终结中心无意发现了露丝,露丝已做过两次捐赠,生命垂危。她们一起找到了汤米,露丝为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希望真心相爱的凯西和汤米能申请缓捐(复制人中传言,作为对真心相爱的人奖赏,他们可以申请3-4年的延期捐献,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跟相爱的人共处)。露丝在第三次捐赠中死亡,申请缓捐失败,汤米也在捐赠中死去,而凯西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捐赠。

一、关于主题:命运无法掌控的悲哀与无奈

影片中,人类对复制人的管理是很松散的,除了象征性的围墙和吓唬小孩子的恐怖故事,没有其他。在乡居时,他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驱车进城、可以远足。但是,面对他们必然要面对的悲惨命运,影片中没有描写复制人的逃离或抗争,甚至在露丝决定放弃生命时,还是选择了死在手术台上,而不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让人类的欲望落空,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不逃跑?为什么他们不群起而抗争?为什么他们不自行结束自己的生命从而摆脱人类的控制?因为影片虽然是在讲述复制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人类私欲的控制下,在人生最绚烂的青春时刻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悲哀与无奈,挣扎与淡然,然而复制人只是一个假借。影片就像一个寓言,一个警示,使我们反观作为人类的自己,在体制、习俗、惯例乃至强权之下,又有几个人能够摆脱控制,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更何况还有如地震、海啸这样的天灾,像切尔诺贝利式的人祸,面对天空中漂浮着的碘131,芸芸众生们除了坦然去接受,作为个体的我们又如何去抗争,如果真的要2012了,我们又何处逃遁?所谓的诺亚方舟,是不是也如同“缓捐”一样,只是人们对生的渴望的一个缘由,只是一个传说?整部影片都被这种宿命式的哀愁笼罩,在这种无法抗争的现实里,书写着主人公美好的童年、纯洁的爱情以及对死亡的坦然。画面缓慢而安静地在眼前流淌,构成了一曲忧伤的歌。

二、关于表演:无声的愤怒与悲哀

整部电影以凯西的内心独白贯穿,节奏舒缓、画面安静。影片中纵有大的情感起伏,不管是喜、是悲、是怒、是恨,导演都以一种隐忍的方式安静的呈现。

乡居部分,汤米与凯西在林中散步,在关于缓捐的讨论中,汤米认为儿时的绘画是检视是否应该得到缓捐的途径,凯西信服了汤米的理论。接下来几个镜头的处理充满了张力,用一种隐忍的方式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镜头1,导演给了凯西一个较长的近景镜头,凯西问汤米是否要与露丝一起申请缓捐。凯西略显结巴的语调,眼睛里即将涌出的泪水,都说明凯西依然爱着汤米,汤米与露丝的爱情是她不愿意去触及的话题,但她又特别渴望听到汤米说他还像儿时一样爱着自己。镜头2,近景,汤米满目深情地注视着凯西,眼睛里充满了对凯西的爱恋,他用略带颤抖的声音说“不,那过不了关”。镜头3,近景,凯西内心也已是波涛汹涌,小心翼翼地问:为什么?镜头4,汤米近景,“因为……”我爱你,三个字好像就在嘴边,呼之欲出,但汤米却欲言又止,在低头的一瞬间而言其他。镜头5,近景,眼泪从凯西的眼中泉涌般滑落,没有抽泣、没有哭声,只有眼泪,那是怎样的伤心与失望。

凯西隐忍、淡定而坚强。面对自己复制人的命运,面对儿时汤米与露丝的接吻,面对汤米对自己欲言又止的表白,面对缓捐只是一个传说,面对汤米最后的离去,面对自己的第一次捐赠,画面中呈现的只是震惊的面容、无辜的眼神,无声的泪水。蝉噪林逾静,导演如此安静的呈现情节,反而让我们对主人公内心的波澜起伏感同身受。

影片唯一一处感情宣泄的场面发生在汤米和凯西申请缓捐失败后,汤米在车前大声的嘶叫。相爱的人终于可以在一起,生命对他们来讲有了新的意义,那是对生的渴望突然被人剪断的愤怒与无奈。那种歇斯底里的嘶喊,压抑而无奈,而凯西还是选择了默默承受。

三、关于画面

1、唯美的逆光处理

整部影片唯美、舒缓、充满着淡淡的哀伤。不管是海尔森的大楼、操场、宿舍、课堂,乡居的田野、树林、海边,都透露着优雅、祥和与宁静,而逆光的运用使优雅中透露出神圣地的意味。

电影叙事的开始,海尔森沐浴在清晨柔和的阳光下,宁静、祥和。礼堂内,孩子们正在合唱着优美的校歌,明媚的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斜照在孩子们毛茸茸的秀发和满含稚气的脸上,画面温馨而神圣;汤米送给凯西音乐磁带后,凯西一个人坐在宿舍的小床上,怀抱靠枕,在“never let me go”的音乐声中,回味与憧憬着与汤米的甜蜜爱情。一束侧逆光照射在凯西的左侧,小凯西如同小天使般恬静。但这种甜美被露丝的到来打断。同时,也是给出一个暗示:露丝的介入破坏了凯西与汤米青梅竹马的爱情;乡居时,凯西和汤米在林中散步。从树叶的大小可以判断,那是初夏,正如他们青涩的年华,十八九岁的年龄,那应该是正常人生的初夏时节吧。在一片嫩绿中漫步,画面优美,也是环境与人物的一种契合。汤米与凯西讨论着关于缓捐的话题,同样角度的侧逆光照射在凯西的身上,如此的温馨与安详;申请缓捐,在夫人的家中,凯西和汤米的头顶被光线环绕,如同天使。电影中对环境和人物如此唯美的处理几乎随处可见。在如此唯美的环境中,把如天使般的生命毁灭给人看,从而在强烈的反差中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意味。

2、巧妙的隐喻

电影中多处出现空镜头,起到了很好的隐喻作用。比较典型的有代课老师露西告知孩子们真实身份片段和影片的结尾。

其一,代课老师露西告知孩子们他们的身份真相片段,开始连续用了3个空镜头,镜头1:雨天,教室外景;镜头2:教室的窗台上,鲜花已经枯萎;镜头3:挂在黑板上的图在微风中摇摆不定。雨天总是给人带来不好的消息,这在电影中几乎已成程式,窗台上枯萎的花朵正如教室中的这群孩子,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刻都将凋零,而摇摆不定的图纸如同露西此刻的心情,告知还是选择沉默,都如此的困难。

在露西告知孩子们身份真相后,连续出现了两个空镜。镜头1:雨中的石人头像;镜头2:杂草丛中色彩艳丽的球。石人充满了悲伤,雨水顺着它的脸颊滑落,那是有良知的代课老师对孩子们的同情,也是孩子们对自己命运的无声的哭泣。与忧伤的主调吻合,整部电影呈现一种灰灰的调子,不管是海尔森的操场、教室、宿舍,还是乡居的小屋、田野、城市,还是照护的医院、作为照护人凯西的生活,还是老师、孩子们的穿着,都没有靓丽的色彩。杂草丛中色彩艳丽的球,是影片唯一的亮色,那原本是孩子们绚丽多姿的童年、丰富多彩的未来,但对于人类来讲,那是不愿意被注意到的绚丽,所以只能被遗弃在杂草丛中。

其二,影片结尾,汤米去世后2个星期,凯西得知自己一个月后也要捐赠,她站在童年的铁丝网外,想着失去的一切正在涌来。略带晃动的镜头、近景、大全景的直接切换,反映出凯西内心的起伏,多次出现的铁丝上漂浮的白色塑料带正如同他们卑微如蝼蚁的命运,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撕扯着,飘摇不定,随时都可能随风而逝。

另外残破的船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如同他们残破的身体,已经被搁浅,无法远航。因为他们同命相连,所以如此喜爱。以此为背景,露丝表达了自己的忏悔,希望他们能够申请缓捐。但无法远航的破船却给了我们结果:他们的生命和爱情其实也会就此搁浅。

四、结语

灰灰的调子,柔和的光线,隐忍的表演,如同一曲忧伤的歌谣在眼前静静地流淌。在唯美的外表下,它如同一个寓言,使我们去反观作为人类的自己。影片中露丝、凯西等对自身本尊的热切寻找,也不过是人类对生命起源苦苦追寻的关照。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2.022

李英春,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媒体实验与实践中心讲师。

猜你喜欢
乡居汤米凯西
汤米小老鼠
乡居写意
乡居春晓
乡居
Something I Didn’t Do我没做的事
我是阳光下的春雨
卡卡的直升机
乡居(三首)
谁的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