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艳 陈 磊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汉语国际传播速度的加快,汉语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语言之一,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4 000万,其中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也在日益增加。在这一大背景下,汉语教学的模式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面向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举办的辩论赛就是国际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毫无疑问,语言是进行辩论和赢得辩论的重要介质,而辩论赛可以充分彰显出汉语的美,复杂多变的语言表述方式、丰富精辟的格言典故以及深刻的哲理都能在辩论赛中体现出来。辩论赛还有助于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展现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的成果。可以说,辩论赛在促进汉语的国际传播、扩大汉语的影响力、传递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引起了国际汉语教学界的重视①刘荣、刘娅莉(2009)辩论教学模式在中高级汉语口语课中的运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3 期。杨鹤澜(2011)谈留学生中级口语教学的三种教学方式,《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第6期。,而辩论赛作为一项赛事引入到汉语教学中则不是很普遍②由北京市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办、北京汉语网承办的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辩论赛始于2009年,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届,该辩论赛力争打造成国内留学生高校辩论赛中的一个品牌。中央民族大学留学生代表队受邀参加了2010年的赛事并获得亚军,本文的两位作者负责本次辩论赛的组织、策划及培训工作。。因为是新鲜事物,所以作者经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权威学术文献库的搜索发现,现有关于辩论赛的研究基本上是针对英语学习者或汉语为母语学习者的,而有关国际学生辩论赛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研究十分薄弱。
本文拟以北京市留学生高校辩论赛为例,结合中央民族大学留学生辩论队的成功案例,探讨高校留学生辩论赛的培训机制,以期对今后留学生辩论赛的培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辩论赛是借助汉语来进行的,而汉语并非留学生的母语,因此要对辩论赛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培训。另外,一些学生即使汉语水平不错,但是也往往缺乏辩论方面的经验,更谈不上良好的辩论技巧。一支优秀的辩论队还要经历初赛、预赛、半决赛、决赛等多次比拼,所以辩论赛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学活动。基于上述原因,参加辩论赛前需要参赛学校对此进行周密的策划、组织和培训。
本文认为,一支完备的辩论赛队伍不仅包括留学生辩论队,还应包括负责统筹、培训的指导者和一支精干的陪练队。
赛事的组织、统筹、培训由辩论经验丰富的指导人员担当。另外,由于辩论赛具有实战的性质,因此有必要成立一支陪练队。陪练队一般由中国学生组成,汉语水平高且有辩论经验的留学生也可以进入,并与留学生辩论队组成正反两方进行模拟训练。陪练队与留学生辩论队各设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队内人员要进行明确的分工,比如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撰写解说词,汉语水平稍差但是思维能力强的同学提供辩论思路等。完备的辩论赛队伍结构如下图所示:
指导教师和陪练队确定以后,下一步就是选拔留学生辩手。
首先,可以选择一个常见的辩题让留学生进行模拟辩论,以考察选手的语言能力、语音面貌以及思维应变能力。
其次,选拔的时候还要确认选手的辩论风格。留学生辩论赛中四个辩手的位置不同,对辩论风格的要求也不同,比如一辩要先声夺人,二辩要善于叙事,三辩是自由辩论的高手,一般由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强的选手担任这一位置,而四辩则要求沉着稳定。因此,选拔时应将辩论风格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所有的辩论赛都要事先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以充实辩论内容,增强辩论实力。指导教师可以安排陪练团队和留学生辩论队共同查阅课外资料。对于难度较大、分析性强的论题更要花时间查阅专业书籍,以提高思辨能力。
查阅资料后,还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
辩论是一种以说理为特征的语言与社会行为(Frans H.van Eemeren,Francisca:2006),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辩论赛的培训主要应分为语言能力和辩论技巧两个方面,当然辩手的心理建设也必不可少。
1.熟练使用基本辩论用语
本文将一些基本的辩论用语进行了整理,现摘要如下:
(1)陈述或阐述观点Stating an opinion (2)质疑某种观点Challenging an op inion·关于这一点,将由我方二辩、三辩作进一步的阐述。·让我重申一下我方观点。·对方辩友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对方辩手一再强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3)定义、引证、讲述Using definitions,facts and stories (4)同意观点Agreeing with an op inion·……在《……》中的定义为……·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亲身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充分说明我方观点。·我方可以用以下事实论证这一点。·我方绝对赞成这一看法。·我对本方一辩的说法完全认同。(5)反对意见Disagreeing with an opinion (6)讨论总结Summarizing a discussion·对方辩友的看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我想你刚才所说的内容离今天的辩题太远了,我方对此不感兴趣。·纵观全场,对方辩手有以下几点漏洞。·可以说,我们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分歧。
2.常用辩论句式的运用
除了上述一些辩论用语,培训中还应注意特殊辩论语言的运用,现举几例。
(1)程序性句式的运用。本文所谓程序性句式即辩论中具有承前启后性质的语言,如:
我方的观点是……,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第二……;第三……
我方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
综上所述,……
(2)反问句式的运用。培训中作者发现,留学生习惯于用陈述句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语言过于平实,缺乏辩论赛的锋芒,培训中应引导学生练习运用反问句式,比如“难道……”、“哪一个不是……”、“怎么可能……”等等。反问句犹如利剑直指对方,但又不失儒雅风范。
(3)“场面感”语言的运用。因为选手不仅要面对对方辩友,还要面对现场的评委和观众,要引起这些人的共鸣和支持,调动他们的情绪,所以需要使用“场面感”语言,这十分有利于控制整场辩论的气氛。因此培训中要注意培养选手表述时要具有场面感和对象感。比如:
大家请仔细想一想……
各位在座的评委和同学们,你们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3.格言警句、典故的训练
运用格言警句有这样几个作用:第一,展现选手的汉语水平。留学生不同于母语者,很多母语者耳熟能详的成语未必是留学生能脱口而出的。如果能在场上运用一些格言警句,会让评委认识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并给辩手乃至辩论队加分增色。第二,表明选手对辩题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一般来说,格言警句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寓意,在场上能够运用格言警句,说明选手对辩题的理解到位,能够把握住辩题的核心。运用格言典故不仅缩短了辩手回答的时间,也更加突出地诠释了辩题。第三,扰乱对手阵脚,攻其不备。很多时候格言警句未必是对手熟悉或知道的,所以突然抛出对手不甚熟悉的“术语”,会大大挫伤对手信心,在气势上瞬间压倒对方。
我校辩手曾在立论中运用了“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并就这一典故来询问对手的看法。对方当时完全不知道这个经典故事,只好让我方辩手重复一遍,以获得思考时间。当我方辩手重复了一次后,对方选手仍然不明其义,就只好生硬地组织了一些语言来应对。出现这种情况后,局势很自然地会倒向我方。
4.语言风格的培训
有些人认为在辩论赛上一定要刀剑相触,针尖对麦芒,那种面红耳赤激烈的场面就是辩论赛的精彩之处,其实不然,富有幽默性的语言和问题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个让人发笑的道理恰恰可以痛击对手,这种幽默表达的杀伤力有时比据理力争更大。比如在一场比赛中,一位辩手驳斥对方“物质财富比精神财富更重要”的观点时,非常从容地说:“我和我老婆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我们依然很幸福。”这句话立刻赢得了在场观众会心的微笑,给激烈的比赛平添了一份轻松。
1.比赛规则和辩论伦理的培训
北京市高校辩论赛主办方对赛制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因此对学生来说,熟悉比赛规则和程序十分必要。比如几个辩论阶段的发言时间、表述方式和辩论规则都不尽相同,这些不但要向学生讲述清楚,还要让他们理解其精髓,并善于利用这些规则。另外,一些留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比如照本宣科或进行言语攻击,也需要在培训时让学生充分注意并极力避免。
2.辩论技巧的培训
有关中国学生辩论技巧的讨论已经不胜枚举,在此不做赘述。本文拟根据案例来介绍其中的一个技巧,笔者将其命名为“轮番轰炸法”。
在辩题为“机遇是成功的关键”的自由辩论阶段,我们安排了这样一轮问题链:
我方选手1:请向大家解释,为什么著名画家梵高的画在他生前没有成功。
我方选手2:请对方正面回答我方问题,为什么梵高的画生前没有成功,在死后却卖出去了?这前后的差别体现了什么?
我方选手3:原因很简单:虽然画没变,但是时代变了,机遇出现了,所以梵高的画成功了。这难道不是机遇吗?
我方选手4:所以我们说,机遇是决定梵高的画(甚至是许多相同事物)在成功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把一个问题一环扣一环地追问下去是一个重要的辩论技巧。在上面这个例子中,第一位选手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它只是为了把后面一系列的问题引出来,但这个问题本身对我方极其有利,假设对手无法正面回答,我方在之后的再次提问中就可以加强进攻气势。而第三位选手利用反问句进行提问,进一步表明了我方观点,也让评委对我方立场更加明确。第四位选手的回答则是点题,使观点得以升华。至此,一轮完整而漂亮的问题组合就完成了。
3.纠错方式的运用
留学生辩论赛容易片面追求语言的流畅和类似演讲比赛的“各说各话”的现象,而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锋则是弱项。因此,培训中不能只是为选手精心设计逻辑论述,还要培养选手寻找对方逻辑漏洞的能力,以提高辩论的深度。纠错方式的积极运用可以使比赛更具对抗性。
纠错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对方话轮结束之后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二是先向对方提问,在对方回答之后再纠正对方话轮中的错误;三是当发现对方有错误时,我方先避而不谈,等我方抛出与对方相反的例子时再指出对方问题;四是先把本方要阐述的理论部分表述完,再接着指出对方纰漏。
上述的纠错方式都是公开、强化的,可以极大地削减对方的士气(Jefferson:1987)①转引自刘运同(2004)辩论赛中的纠错行为,《修辞学习》第5期。。
辩论赛的辩题本身就对双方各有利弊,因此难免有选手不认同本方的辩题。所以一定要培养辩手对于辩题的认同,使他们相信本方的辩题就是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只有辩手相信本方观点是正确的,他们在筹备过程中和比赛过程中才会更加自信,自信必然会带来气势,气势有助于赢得胜利。
2010年北京市高校留学生辩论赛每场比赛大体分为集体开场、一辩立论陈词、二辩讲述论据故事、三辩一对一攻辩、自由辩论以及四辩总结陈辞几个部分。赛制的改革使得比赛的观赏性、激烈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开场部分为3分钟。在这一时段,各代表队要借助唱歌、跳舞、乐器表演、情景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巧妙地介绍本方队员,表达本方观点并展现本队的才艺和风采。开场介绍是比赛的一大亮点,其表现计入总分,因此开场的设计和准备应引起重视。
我校在辩题为“机遇是成功的关键”的比赛开场中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和辩题相吻合的短剧。两位辩手扮演年轻人,一位辩手扮演“机遇老人”,手捧象征机遇的钥匙,等待人们来发现并取走。这两位年轻人在遇到“机遇”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一位从机遇老人面前匆匆而过,无视机遇老人的存在,以为只凭努力就能成功,最终却因错过机遇而失败;而另一位在努力的同时,发现并抓住了机遇老人手中的钥匙,最终用这把钥匙打开了那扇象征成功的大门。在这个小短剧中,选手们精心准备了道具、服装和音效,加上表演到位,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一阶段,双方一辩首先
发言,时间分别为90秒。
为了确定立论的观点,首先要对辩题进行严格审题,也就是对辩题字面上的每个概念进行分析,即“破题”。毫无疑问,辩论的双方会从辩题中的概念解释入手进行争辩,有时甚至会出现整场辩论始终围绕这一解释来进行的情况,因此破题时要设法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辩题做出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界定。当然,破题要划定恰当的阵地,比如在“幸福感取决于财富”这个辩题中的“财富”就应该是物质财富,如果将精神财富也涵盖进来,就显得过于霸道而有失风度了。
破题以后即要立论,这是整场辩论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立论部分既是本方理论的基础,又是最能体现己方思辨能力的环节。一场好的辩论赛应该在本方所设立的立论框架中进行,并逐步延伸。而要寻找出一个好的立论框架和逻辑链条,花费的功夫也往往很大。现试举“机遇是成功的关键”的案例作为参考:
尊敬的主席、评委、观众们,大家好:
我方认为:机遇是对人有利的时机、境遇和机会;成功是在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下,逐步实现有价值的目标的过程。而关键是事物的紧要部分,是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我方并不否认成功需要很多关键因素,但机遇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理由如下:
从微观层面上看,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机遇,比如一场球赛的胜利,关键就在进球时的机遇。塞缪尔·约翰逊说:“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是从遇到机遇而落下的种子生长起来的。”可见机遇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什么样的成功必定伴有什么样的机遇。
其次,从中观层面上看,任何一个社会团体的成功都需要机遇。例如2010年的中国女首富张茵就是凭借全世界都开始注重环保意识这一机遇,造就了其环保造纸的成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说,机遇是成功路上的临门一脚,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最后,从宏观层面来看,机遇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机遇的出现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人类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使时代弄潮儿们获得了成功。无可否认,任何国家的崛起都需要时代的机遇,这是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机遇是成功的关键!
该立论对辩题中的三个概念界定得明确、清晰,并且没有漏洞,然后又从三个层次延展开来,逐层立论,总体而言简明有力、富有气势。
本阶段为120秒。由于故事采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方法,有着具体的形象和感人的情节,因此这一部分十分适合留学生辩论赛。
下面是中央民族大学辩论队二辩罗素同学在“情商比智商重要”辩论中所讲述的故事:
大家好,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小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做了很好吃的蛋糕来接待客人,我和我的姐姐都很想吃,但是妈妈告诉我们必须等到客人来了才可以吃。看着这么好吃的东西,我们实在是有点忍不住,不过我们还是控制住了自己,一直等到客人来了才吃。等客人走了以后,妈妈称赞了我们。我一直不明白,蛋糕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等客人来了才给我们。后来我看了一篇文章才明白。1960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瓦特(Watt)做了一个实验:在幼儿园的每个小孩子面前放一颗糖并告诉他们要等老师回来才能吃。一些小孩子没有坚持住就把糖吃了,但是另一些孩子还是忍住没有吃。之后他继续调查,发现能控制住自己的人上学后成绩往往很好,合作精神也很好,进入社会后也能更快适应社会。这项实验使人们意识到,过去智力在人生作用方面的价值被过高估计。现在我非常感谢我的妈妈从小对我在情商方面的培养。
罗素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个著名的实验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两点作为支撑,整个故事足以打动所有在场的人,这为我方抢得了很大的优势,也有力地支持了我方观点“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一道理。
该阶段先由双方三辩进行一对一的攻辩,提问不超过20秒,回答不超过40秒。然后双方的四位辩手针对辩题展开自由辩论,时间为每队180秒。
1.攻辩阶段的准备
与自由辩论不同,攻辩阶段三辩只能发问或者回答,所以在发问阶段一般会把对方无法回答的“真理性”问题提出来,让对方只能围绕问题旁敲侧击,而无法正面直接回应。在回答问题时,要靠辩手的机智应对,因为多数问题是无法预料到的,但是在准备时可以从对方的角度着想,对己方进行提问。
2.自由辩论的准备
可以将对方的主要观点一一列出,然后根据对方观点进行准备。现仅举“网络使人更亲近”自由辩论阶段筹备过程中设计的几个案例来说明问题:
1.网络上有欺诈行为 书信、电话甚至现实生活中都存在欺诈的可能,这么说来,是不是所有的交流方式都会让人疏远?2.网络只能促进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不同,因此网络并不能使人情感亲近信息交流难道不是情感交流的必经之路吗?3.网络使现代人不愿出门和他人进行真实的交流现代人工作如此繁忙,回家后通过网络跟朋友保持联系则省去了出门堵车的麻烦,也使疲劳的身体获得更多休息时间,这不是一举两得吗?4.网络出现后,沉迷网络的现象严重刚刚对方辩友提到网络沉迷这一问题,那么还有电话沉迷、读书沉迷,等等,为什么对方辩友单单抓住网络不放呢?5.网络的弊端很大 对方一再否认网络的好处,难道是让我们回到农业时代,只跟邻里相交,跟外边的人老死不相往来吗?6.网恋的成功率极低网恋容易失败,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恋爱成功的几率就高吗?但网络使更多人相识、相恋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方辩友怎么会看不到这一点呢?
在这个阶段,双方四辩分别进行总结陈辞,时间各为1分30秒。
在总结陈辞阶段,主办方还根据留学生的特点,提出要运用诗歌、歌曲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总结。
下面是中央民族大学就辩题“机遇是成功的关键”所做的总结陈辞:
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
今天比赛最大的分歧是对“关键”的理解。
首先,对方一直在证明“个人能力”、“个人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我们不否认这一点。但请注意今天的辩题,对方应该证明的是“机遇不是成功的关键”。
其次,根据《新华字典》的定义,“关键”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关键并不具有排他性,成功的关键不止一个。
再次,不是所有的机遇都能带来成功,但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机遇。换句话说,机遇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机遇起决定作用。因此,按照定义,机遇是关键!对方能给我们列举一个不需要机遇的成功吗?不能!
而整场辩论,我方已经列举了无数的例子来说明:大大小小的机遇促成了个人和群体的成功。综上所述,我方已经充分论证了本方观点——机遇是成功的关键。
在成功的道路上,
我们需要一颗火热的心,
我们需要一双聪慧的眼,
我们需要才智与信念,
但是我们更需要机遇!
假如成功是翱翔的雄鹰,机遇就是它的双翼;
假如成功是航行的轮船,机遇就是它的风帆;
假如成功是美丽的彩虹,机遇就是那背后灿烂的阳光;
朋友们,让我们用机遇这把钥匙去开启成功的大门吧!
四辩的总结陈辞不但要把对方整场的漏洞指出,还要再次强调我方观点的正确性。在这个例子中,我方首先抓住了对方的漏洞——对“关键”一词的解释,在这个重点词上做文章,寻找突破口,然后对其攻击。其次,我方把立论融入驳论之中,驳中有立、立中有驳。最后,整篇结论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最后排比诗句的使用,当辩手富有激情地把“火热的心”、“聪慧的眼”、“双翼”、“风帆”、“彩虹”等如此诗意的画面呈现给在场的观众时,不仅主题更加升华,也同时表现了留学生的中文朗诵功底,既是在辩论又是展示风采。在优美诗句的衬托下,整场辩论在高潮处完美落幕。
辩论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不容易,留学生使用外语进行辩论,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培训中要始终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思维水平,否则即使培训方案设计得无比完善,但是学生水平达不到,再好的培训也是枉然。如何在难度和水平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虽然辩论赛前培训团队会对辩题及相关问题做好准备,但辩论毕竟是双方思想的互动与交锋,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加强实战训练,而不是让选手将准备好的稿件背下来。尤其要把每一次模拟辩论当作真正的比赛,如果辩论队员能和以汉语为母语的陪练队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说明其对辩题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对各种思路也能应对,这会大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一旦到了真正的赛场,不论场上的留学生对手有多强,也不会怯场。
除了训练个人能力,也要对整个团队的配合进行训练,在各种实战中将团队拧成一股力量,这是培训时尤其要注意的,因为辩论赛靠的不是个人的表演,而是集体的配合。
由于辩论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辩手和陪练队员在文化或者思维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些欧美的辩手和中国陪练同学之间在讨论辩题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角度,这时就需要培训人员耐心地听辩手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以及这种想法是否适用于比赛。如果辩手的想法很好,当然可以用在赛场上,这对辩手也是一种鼓励。但是更多的时候,辩手的思想可能和培训人员发生冲突,这时不能一味地否定辩手,而是要耐心地给辩手讲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等。毕竟上场比赛的是辩手而不是培训人员,切不可只是把稿子或问题丢给辩手,让辩手做一个“传话者”。只有辩手把辩题真正理解后才能应对赛场上对手的问题。所以要让辩手内化辩题,内化后的思想才是辩手的思想,才能帮助其在场上充分施展辩论才能。
可以说,要想在留学生辩论赛中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并把本方最佳的一面表现出来,是需要多方的配合、充分的准备和刻苦的磨练才能达到的。相信随着学界对于辩论赛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和赛事认识的加深,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的辩论赛一定会越办越好。
黄 坚(2008)中外辩论赛异同点比较,《黑龙江科技信息》第1期。
刘运同(2004)辩论赛中的纠错行为,《修辞学习》第5期。
吴 晶、赵 超(2008)许嘉璐:汉语国际传播的力量令人惊叹,新华网12月17日。
徐 辉(2009)《国际大专辩论的语用策略研究》,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余培侠、舒 霖(2002)《正方·反方·评方——历届国内大学生辩论会辩词精选精评》,北京:西苑出版社。
钟 勇(2003)成也语言,败也语言——论语言在国际汉语大专辩论赛里起到的作用,《文化研究》第1期。
Frans H.van Eemeren,A.Francisca Snoeck Henkemans(2006)论辩巧智:有理说得清的技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