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课程大纲与华文教材的编写

2011-11-15 08:20马来西亚叶俊杰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华语大纲华文

〔马来西亚〕叶俊杰

一、背景概述

在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简称华小)的华文教育,是华裔学生的母语教育,其华语教学属于第一语言教学。在华小学生中,大部分华裔生的第一语言是华语或华族方言,其他华裔学生的第一语言是英语或其他语言;而华小非华裔学生的第一语言一般是其母语(马来西亚各民族语言)。华文小学以华语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语,不论学生是华裔还是非华裔、华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其教学方法均使用第一语言教学方法。从母语和第一语言的角度而言,华文小学的华文教育对华裔学生来说既是母语教学,也是第一语言教学;而对非华裔学生来说,华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但却使用第一语言教学方法,而非第二语言教学方法。

马来西亚的国民小学(简称国小)以马来语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语,在国小的华裔学生中,有的学生第一语言是华语或华族方言,有的则是英语或其他语言。从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到1995年,国小的华语课程向来是仅供华裔学生选修的母语课,不论华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属于第二语言教学。①在马来西亚国小的华语教学,虽然是按第二语言教学进行的,但主要教学对象是母语为华语的学习者。1996年,国小华语课开始对各族学生开放,各族学生均可选修,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国民中学的教学对象和国小一样,而改制中学的教学对象和华小一样。改制中学的前身为华文中学,因《1961年教育法令》而被改制为国民中学,也被称为改制中学。其主要的教学媒介语由华语改为马来语,华语成为一个单独的科目,其他科目不再和华语有联系。这一点和国民中学的教学体制是不一样的。国民中学的主要教学媒介语为马来语,华语课一直是一门选修课。改制中学的华语课虽然也只是一门选修课,但是课时数要比国民中学多得多。改制中学每周有5 至8 节课(每节课30 分钟,以下同)的教学时间,而国民中学每周仅有3 节课的教学时间。

马来西亚的《华文课程大纲》虽源自《1957 教育法令》,但其雏形早在1920年英殖民时期的《学校注册法令》中就有迹可循。当时英政府为了压制华侨的民主意识和反帝反殖民的诉求而对华校采取监控措施,大力推行本土教学和与之相应的新的课程大纲。此课程大纲旨在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为基础,去除中国的政治色彩,塑造以中华文化和马来西亚本土文化为基础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马来西亚目前所使用的课程大纲有以下三种:《国民小学交际华语课程大纲》、《小学华文课程大纲》和《中学华文课程大纲》。

二、2003年国民小学课程大纲与教材

现行国小所使用的课程大纲是2003年启用的,由以前从三年级开始教授母语课(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改为从一年级开始授课。母语课也被称为“附加语文班”性质的语言交际课(Kelas Bah asa Komunikasi)。由于这项措施,国小一至六年级每周拨出2 节课来教授“交际华语”课,并列入正式课程,但不是必修课和必考课。

《国民小学交际华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①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2002)国民小学交际华语课程大纲,马来西亚教育部。

(1)认识身体各部分及其功能,以口头或书面方式针对身心的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进行描述。

(2)在日常生活中,以口头和书面方式与家庭成员、邻居、朋友、同学和师长互相介绍、表达感受,应用适当的语言和社会礼仪与人沟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3)认识并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描述自己生长的地方、生活环境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

(4)认识社区生活内各类饮食、行业、消闲、娱乐、交通、通讯和公共设施,并以口头和书面方式加以表达。

(5)认识民族的艺术文化活动,并针对各种节日和庆典、民俗艺术、文化活动,并以口头和书面方式与他人进行交谈,促进文化交流和各族间的了解与亲善。

(6)提升道德观念和培养国民意识。

综上所述,国民小学的课程目标在于通过语文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范的华语与人交流沟通。除了训练学生应用华文进行交际之外,也希望通过华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本土社会礼仪、风土民情、生活习俗和节日庆典的认识。

《国民小学交际华语课程大纲》的教学内容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核心。预期学习成果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其内容涵盖“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艺术文化”三个领域。

《国民小学交际华语课程大纲》教学内容(预期学习成果的三大领域)如下:②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2002)国民小学交际华语课程大纲,马来西亚教育部。

(1)日常生活领域:

认识自己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应用适当的语言和社交礼仪与人沟通,借此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日常生活”交际领域包含四个教学范畴: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我的家庭、我的学校。

(2)社会生活领域:

认识自己居住的地方和社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适当的语言和态度表达社区生活的内容,借此培养爱社区,爱国家的精神。“社会生活”交际领域包含六个教学范畴:我居住的地方、我们的饮食、各行各业、交通与通讯、公共设施、消闲与娱乐。

(3)艺术文化领域:

认识各族人民的艺术文化活动,培养应用适当的语言和社交礼仪与人交流的能力,借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亲善。“艺术文化”交际领域包含三个教学范畴:节日庆典、民俗艺术、文化活动。

从这三个领域来看,教学内容基本反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马来西亚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爱国情操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力求让学生加深对本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认识。

在掌握生字的要求上,大纲只列明在小学阶段,根据每个学年的字汇表,向学生介绍一定数量的词汇,当学生完成小学课程时,能掌握一般常用字。

表1:国小各年级华文课本结构

六个年级共180 篇课文,717 个生字。由于每周只有2 节课的教学时间,且是供各族学生选修的华语第二语言课,所以课文篇数及生字字数较少,教材选取的生字也只是一般常用字,整体的语言水平较低。

三、2001年华文小学课程大纲与教材

2001年华小课程大纲制定于2000年,教育部因修订中学综合课程①综合课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本着马来西亚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哲理》“综合地发展学生潜质”的理念而命名的。国家教育哲理:在马来西亚,教育是一项特持续性的事业,它致力于全面及综合地发展个人之潜能。在信奉及遵从上苍的基础上,塑造一个在智力、感情、心理与生理方面都能全能平衡和谐的人。其目标在于造就具有丰富的学识、积极的态度、崇高的品德、责任感,并有能力达致个人幸福的大马公民,从而为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和谐与繁荣做出贡献。进而决定对小学课程也进行调整。于是依据中学综合课程的要求,课程司开始着手修订小学综合课程,将《小学华文课程纲要》更名为《小学华文课程大纲》。

《小学华文课程大纲》教学目标:①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2001)小学华文课程大纲,马来西亚教育部。

(1)在日常交往中与人融洽相处,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讨论中跟别人达成共识,以解决问题。

(2)专注、耐心地听话,以获取信息,针对课题发问,流畅地叙事说理,发表意见。

(3)掌握各种阅读技巧,从各种媒体获取信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具有自行阅读、独立思考与欣赏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各种媒体,有效地使用各类卡、表格和应用文与人互通信息。

(6)掌握书写技巧,以达到书写毛笔字、进行设计、改写图表和创作各种文章的目的。

(7)提升道德观念和培养国民意识。

《小学华文课程大纲》的目标在于通过语文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处理获取信息时独立思考和欣赏文字的能力,然后再把已知信息提升为规范的华语来表情达意。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四种技能——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实现。除此之外,课程也注重学生的个人思维训练和潜能开发,强调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团结精神。

《小学华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

(1)听说教学

听说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听话时能专注、耐心,听准字音,理解字义,听懂各类说话内容,抓住重心和要点,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说话时能准确地叙事说理、表达情意,做到口齿清楚、语调适当、措辞得体、语言流畅、条理分明、态度自然有礼;借此培养与人融洽相处、互通信息的能力。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认识词语,应用默读、精读等阅读技巧理解句子和篇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材;分析教材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找出教材的中心思想;借此培养自行阅读、独立思考和欣赏文字的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书写教学

书写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能应用硬笔和毛笔书写,达到正确、整齐、美观和迅速的要求;掌握构词、造句和成段表达等书写的基本技能;书写各种文体的篇章,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传达信息,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华文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语文技能,在表达、试听及阅读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此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道德观念、爱国情操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加强学生对本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认识。

在掌握生字的要求上,大纲列明,在小学阶段,根据每个学年的字汇表,向学生介绍一定数量的词汇,当学生完成小学课程时,能掌握2 700 个单字。

表2:华小各年级华文课本结构

六个年级共230 篇课文,2 762 个生字。由于每周有12 节课的教学时间,且华小的华语课是供各族学生(以华裔为主)必修的华语第一语言课,所以课文篇数及生字字数较多,整体的语文水平也较高。

四、2000年国民中学和改制中学课程大纲与教材

《课程修订策略建议书》在“教育部中央课程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正式通过后,因旧的《中学课程纲要》是1987年制定的,教育部认为有必要对其做出修订。1999年6月由课程发展局修订,2000年开始正式推行。中学华文课程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语文运用。大纲规定课程设计分为人际关系、信息处理和美学赏析三个语文应用领域。中学的课程大纲也由《中学课程纲要》改为《中学华文课程大纲》。

《中学华文课程大纲》(国民中学和改制中学均使用此大纲)教学目标:①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2001)中学华文课程大纲,马来西亚教育部。

(1)参与社交活动,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以适当的社交礼仪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并能针对各种课题与他人进行讨论、发表意见,以解决问题。

(2)搜集各种口头、书面和观察所得的信息,并加以处理。

(3)以口头、书面或多媒体形式提供信息。

(4)赏析古典与现代的文学作品。

(5)进行各类文艺创作与改编。

(6)提升道德观念和培养国民意识。

中学华文课程大纲在第一页列明,中学华文课程是小学华文课程(国小及华小)的延伸,课程大纲的内容除了包含国小的日常生活交际和华小的语文技能操练外,也增加了文学修养、语文知识和文学创作。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促进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平衡的发展。此外,它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以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以求达到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中学华文课程除了力求达到上述目标外,也注重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

《中学华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

(1)人际关系领域的预期学习成果

语文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功能,主要在于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以共同解决问题。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能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以适当的社交礼仪与他人交往。

(2)信息领域的预期学习成果

新纪元是资讯工艺发展迅速的时代,信息传送的速度与流量都大大地提高,因此,信息的处理在工作和学习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各种媒体来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3)实用技能

语文教学须顾及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因此,语文教材必须在培养学生掌握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能方面做出适当的配合,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中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独立地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信息,力求使学生在资讯时代能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也必须懂得适当的社交礼仪与他人交往,并在掌握科技和实用技能方面做好准备,为将来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表3:国中和改制中学各年级华文课本结构

六个年级共有145 篇课文,230 首名句和44 篇古文。华文这门课在改制中学每周有5 至8节课的教学时间,国民中学每周有3 节课的教学时间。和华小课本相比,国中和改制中学的华文课本课文篇数较少,古文典籍(古文)占的比例较大(约三分之一),整体的语文水平也较高。

五、各类课程大纲比较分析

表4:各类课程大纲比较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小学的《国民小学交际华语课程大纲》以交际教学为主导,以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日常生活交际为主;华文小学的《华小华文课程大纲》则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操练语文技能基础为主导,以听、说、读、写为主要目标;国民中学和改制中学除了包含国小的日常生活交际和华小的语文技能操练外,还增添了语文知识学习和文学经典赏析,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学习技能并能规划及管理自己的学习。在了解国情民俗和华文社会文化方面,只有国民小学的课程大纲要求了解国情民俗和华文社会文化。华文小学重点则在扎实的语文技能操练上,要求必须掌握2 700个以上的生字,因此华小的华文课本的生字表有2 762 个必学的生字,课文则有230 篇。而国民小学的华语课因本身为第二语言教学,所以和华小的第一语言教学相比,要求有所降低,每周课时为2 节(60 分钟),是华小课时的四分之一(华小的华语课时是12 节360 分钟),教学内容上也只要求学习日常用语。在生字教学方面则只要求学生在完成小学课程时,能掌握一般常用的词语。所以国小的华文课本列出的必学生字只有717 个,仅占华小必学生字的25.96%;课文为180 篇,比华小少50 篇。在课时方面,国民中学和改制中学虽采用同一个课程大纲,课时数却不同。改制中学每周所上的华文课为5 至8 节课,而国民中学每周只上3 节课,课时相对比较少。

六、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国小和华小课时差异极大,强调点不一

由于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以马来语为主要媒介语,以一种语文、一种文化来统合各社群,统一族群,所以在国民小学设立母语班(马来西亚各民族的母语),目的是吸引各族学生就读国民小学,并把它列为首选学校。而华人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个族群,本身母语为华文,理所当然也是国民小学想要吸引的对象之一。国民小学的华文课是一个单独的科目,而华文小学的全部教学科目都以华文为媒介语。所以华文小学在华文课程大纲里比较偏重于语文操练,在其他科目上用华文来展现马来西亚民俗国情,而在国民小学中华文只是单独的一门课且课时极少,所以就会把反映国家团结、民族团结、民族风俗的内容放入国小华文课程大纲里,重视了思想内容,却忽视了语言技能训练,客观上造成国小学生华文水平普遍不高。

(二)国小与国中难以衔接,华小华文水平远超国小

中学的华文课程是小学华文课的延续,所以中学华文课程大纲是国民小学和华文小学学生升入中学时,共同采用的课程大纲。但是国民小学的华文课程大纲明显和中学的华文课程大纲衔接不上。中学的华文课程大纲偏重于文学,需要有很好的语文功底,才能理解所学内容。在中学的华文课文里有44 篇古文和230 首名句,而国小华文课程大纲仅要求掌握一般常用字(717 个字)。相反,华小的课程大纲偏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欣赏文字的能力,要求在修完小学课程后必须掌握2 700 字。所以国民小学的学生基本达不到赏析古文经典的能力,而华小毕业生的华文水平则大大高于国民小学学生。

(三)中学阶段华文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

另外,国民中学和改制中学虽共用同一个中学华文课程大纲,但在学制上它们还是有所不同的。改制中学每周所上的华文课为5 至8 节课,而国民中学每周只上3 节课。同一个课程大纲,同一套华文课本,但上课所用的时间却不一样,所以出现了国民中学的学生学不完华文课本的现象,以致上完六年的中学他们的华语水平也不高。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在国民小学时打下的华文基础不牢;二是中学指定的教学大纲和开设的华文课时数不合理;三是忽略了学生语文水平的差异和复杂性。其中国小学生包含了各族学生,他们的华语水平不尽相同,而华裔和非华裔学生将华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起点、特点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华裔学生,华语对他们来说也有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之分,不可一概而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马来西亚华语教学情况复杂,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族群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华文教学大纲并加以实施,以促进华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陈素媚、王月香、林俐伶(2006)五年级华文课本,Penerbitan Pelangi Sdn.Bhd。

蔡永祥、陈毓媚、郑文添(2002)中一华文课本,Hypersurf Corporation Sdn.Bhd。

杜新和、郑秋萍(2003)国民小学二年级交际华语,Sasbadi Sdn.Bhd。

杜新和、郑秋萍(2004)国民小学三年级交际华语,The Malaya Press Sdn.Bhd。

黄雪玲、何贵强(2003)二年级华文课本,Eliteguh Industries Sdn.Bhd。

黄慧羚、孙秀青、周锦聪(2005)四年级华文课本,The Malaya Press Sdn.Bhd。

黄慧羚、孙秀青、周锦聪(2007)六年级华文课本,The Malaya Press Sdn.Bhd。

黄雪玲(2003)掌握趋势、规划未来浅谈马来西亚中学华文综合课程大纲,《教育学报》第三十一期。

林国安(2006)华侨岗沉思集——林国安教育教学研究文集,加影: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总会(董总)。

莫顺生(2000)马来西亚教育史,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

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2002)国民小学交际华语课程大纲,马来西亚教育部。

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2001)小学华文课程大纲,马来西亚教育部。

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2001)中学华文课程大纲,马来西亚教育部。

温金玉、陈钦财、苏美桂(2003)中二华文课本,The Malaya Press Sdn.Bhd。

谢慧敏、郑淑玲、叶莲丝(2004)三年级华文课本,Penerbit Bangi Sdn.Bhd。

谢礼赞、陈润卿、廖国平(2003)中五华文课本,The Malaya Press Sdn.Bhd。

永乐多斯、许友彬、林臣顺(2004)中三华文课本,Odonata Publishing Sdn.Bhd。

永乐多斯、许友彬(2002)中四华文课本,The Malaya Press Sdn.Bhd。

永乐多斯(2003)国民小学一年级交际华语,Penerbitan Pelangi Sdn.Bhd。

永乐多斯(2004)预备班华文课本,Odonata Publishing Sdn.Bhd。

郑秋萍(2005)国民小学四年级交际华语,The Malaya Press Sdn.Bhd。

郑秋萍(2006)国民小学五年级交际华语,The Malaya Press Sdn.Bhd。

郑秋萍(2007)国民小学六年级交际华语,The Malaya Press Sdn.Bhd。

郑辉龙、王赛梅(2003)一年级华文课本,Hypersurf Corporation Sdn.Bhd。

郑文龙(2008)马来西亚国民小学华语课程及教材的沿革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郑良树(1999)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猜你喜欢
华语大纲华文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