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胡适出生于安徽绩溪的一个小村庄。1910年,他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远赴美国留学。1917年,归国任教北大,加盟《新青年》,其《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石破天惊,深深扣击世人对传统文化的迷恋。从此,胡适二字便烙印在人们关于“新文化”的追忆中。风华正茂之时即暴得大名的胡适虽屡次强调“但开风气不为师”,但在探寻中国出路的漫漫长夜中,很多人相信他为唤醒中国点亮了一簇星火,于是“国之导师”成为人们对他的普遍期许。在他悲喜参半的一生中,其自我定位始终离不开“国”这个让他爱恨交加的字眼,这是他生存的母体,更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坐标原点,“诤臣”则是他在坐标中选择的一个立足点。在国之山河亟待重整而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背景下,于社会期许的目光中,于自我内心的拷问下,胡适努力诠释着自己这“国之诤臣”的社会角色。
隔岸遥望: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早在留美期间,胡适对祖国现状和国家改革的认识就初具雏形,他从不讳言中国衰败的现实和种种弊端。在他看来,祖国犹如重病缠身的病人,积重难返,因此单纯的武力或者是激进的革命反而会使病人病情加重,只有采取渐进的疗养方式才能真正起到治本的作用。中国的发展需要“造新因”,没有捷径可循,需要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信心和耐心。他认为祖国如果有不足以灭亡的因素就绝不会灭亡,所以当务之急是从根本着眼,为祖国创造新的元素。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胡适才认为慷慨悲歌的爱国呼号,建议条陈只是纸上谈兵,进行民族反省,找到病因,造就新因,才是当务之急。“外患亡国亦不足虑”一语即是基于这种分析所得的结论,如果不了解胡适的分析思路和设定的前提就断章取义,很容易对胡适产生误解。
对于祖国,他固然怒其不争,但却从来没有放弃对她的改造努力,而是选择卧薪尝胆之计。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远渡重洋的留学生为此义愤填膺,决定回国为对日一战以血洗耻辱而献身。在群情激昂的氛围中,胡适表现得却异常冷静,他告诉他的同学,作为远渡重洋的留学生我们的责任就是读书学习,不能因为外界的纷扰而耽误这项神圣的使命,要严肃、冷静、不惊、不慌地继续我们的学业,充实自己才能为祖国力争上游。胡适的言论让其他同学嗤之以鼻,攻击他在国难面前“装聋作哑”,铁石心肠。胡适的冷静源于他对祖国积弊丛生的彻骨体验和复兴发展的信心,源于他对“造新因”的追求和期盼,他认为只有人人各司其事,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救国的良方。但胡适的忍绝对不是没有限度的,正如近二十年后的另一场中日战争,胡适起初主张认清自身的弱势,对日和谈,但当清楚地明白日本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和比战难,他毅然主张对日一战,并承担驻美大使的职责,为祖国抗战寻求外援。
重踏故土:从整理国故到再造文明
1917年夏,重新踏上阔别七年的国土,胡适感受着久违的故土亲切气息,但心头笼罩的更多的是一层挥之不去的凝重,以及油然而生的革故鼎新的鸿鹄之志。这个志向不是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不是庙堂之上指点江山,以胡适的话说,这是思想文化的改革,“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他提倡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改良,着手尝试白话诗创作,探寻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相结合的文明再造之路。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入的了解,正是因为了解的深入,他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化的痼疾,对传统文化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对再造文明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主张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和“科学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文化进行整理,“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他告诉论争对手只有如此进行国故整理,弄清楚国故所以然,才有资格高谈“保存国粹”。也正是本着这种态度,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可谓毫不留情,针针见血。他想向人们说明盲目的民族文化优越感只会使中国停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使中国傲视群芳,相反,它充斥着太多千年沉淀下来的渣滓,正视中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保持“评判的态度”,吸收借鉴西方文明,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现代。
静坐书斋中,对着青灯黄卷,在重新评判传统文化价值,正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引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胡适已然在诠释着“国之诤臣”的角色。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一群迷恋于传统文化的知识人是他需要去面对的敌手,在“诤臣”角色的扮演中,他处理着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思索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政治关怀:不感兴趣的兴趣
当与阔别七年的故土再相见时,胡适眼中的中国满目苍夷,他敏锐地感受到文化界的死寂,万马齐喑。他认为文化建设是现代中国建设的基础,希望在文化界大展拳脚,以文化界的星星之火点亮通向现代中国的道路,为此立下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誓言。然而很多事情往往事与愿违,社会的期待,“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胡适素有的精英报国意识和率直的秉性,让他不可能安坐于书斋,沉醉于万卷诗书中任凭窗外雨打风吹。他时不时地被推向风口浪尖,于政治改革、政治走向的论争中激扬文字。问题与主义之争可以看作是他谈政治的导言,此后更一发不可收拾,好政府主义的宣扬,《独立评论》的创办,出任驻美大使,胡适的政治关怀构成了他学术之外的另一条生命主线。
学术是胡适一生的追求,而对于政治他始终保持一种“不感兴趣的兴趣”,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他的社会责任感在他对现存政治的批判、对新的政治走向的构想中展现得淋淋尽致。在政论舞台上,胡适以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形象出現,他对民主宪政的鼓吹不遗余力,对民主宪政的信仰也不因响应者的寥寥无几而退缩。胡适认为民主政治是一种常识政治,一种幼稚的政治,民主政治最适合的对象是缺乏人才的国家、缺乏政治经验的民族,宪政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理想,它只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政治生活习惯,就如同下棋、打网球、赛跑等一样简单易行。生活习惯如果不亲身尝试永远不会融会贯通,就如同站在岸边仅仅做个观望者是永远不会学会游泳的。胡适不厌其烦地阐述着他对民主宪政的认识和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可行性,虽然他对民主宪政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多强调其功用而非价值,但在自由声音微弱的时代背景下,胡适试图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赢得较多的应和者。
置身于政治漩涡中,他需要权衡的不仅仅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更要处理国家与政府的关系,自己与政府的关系。作为一个渐进的改良主义者,胡适明白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实现,它需要民众的觉悟,需要政府的配合。在危如累卵的局势下,他需要将政府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念的载体,以既维护又批判的态度视之。欲以国之诤臣的身份铺展书生议政之路,胡适需要谨慎地处理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精神:不倚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个人思考的结果。
在政论阐述和争辩中,胡适向来直言不讳,政治论争中也少不了胡适的身影,对于“谈政治”他跃跃欲试,而对于“干政治”却慎之又慎,谨守着“友”与“臣”的界限。他认为保持在野身份并不是爱惜羽毛,而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效力,可以在紧要的关头为国家说几句公道话。国家需要这种人,这种人越多,社会的基础越健全,政府也直接间接地蒙受其利。所以他愿意在政府之外,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胡适心中国家、政府,臣、友的区分清晰可见,臣、友的区分除了地位的高低外,在胡适看来更为重要的还是“友”的独立精神。“保持言论的冲动”且“不倚靠任何党派”,这是胡适为自己选择的一条表达政治关怀的道路,也是践行“国之诤臣”的最好途径。
“国”和“民”的关系可以有多种,爱国的方式也可以多样,无论是从事文化艺术还是经济政治事业都可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赞美祖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壮丽迤逦的河山是一种爱国方式;批判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因素,政治体制的痼疾,提倡民族反省也是一种爱国方式。
因为远渡重洋,亲身感受到了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的,并深刻认识了中西差距及其原因,因为急切盼望现代中国的诞生,所以不惜大张旗鼓地鞭挞国民性和文化政治上的痼疾,这就是胡适的爱国方式。在“国”和“民”的关系坐标中,胡适选择“诤臣”这个立足点,表达他对中国文化、政治走向的判断和关怀。无论是作为学者的胡适,还是不时涉足政坛的胡适,他始终保持着那份难得的冷静、理智和率真的秉性。胡适曾对自己的选择做过一段诠释:“我们提倡自责的人并非不爱国,也并非反民族主义者,我们只不是狭义的民族主义者而已,我们正因为爱国太深,故决心为她做诤臣,做诤友,而不敢也不忍为她讳疾忌医,做她的佞臣損友。”这种认识源自于他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他认为“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是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胡适“诤臣”的自我定位正是建设民族国家理想下的人生选择,终其一生,他所树立的民族反省形象也完满地诠释了“诤臣”的角色定位。多少年后,胡适的声音仍在祖国大地回荡,“认清我们的地位,要学到‘能弱要承认我们今日不中用,要打倒一切虚骄夸大的狂妄心理,要养成虚怀愿学的雅量……”
参考文献:
[1]曹伯言.胡适日记全编卷 2[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我的歧路[A].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新思潮的意义[A].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M]. 华文出版社.1992.
[5]独立评论引言[A].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致陶希圣[A].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A].欧阳哲生.胡适文集(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全国震惊以后[A].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张珊珊(1988.5-)女,安徽宣城人, 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