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葆常:老当益壮科研忙

2011-11-14 12:53李伟工代安娜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1年7期
关键词:光机所中科院嫦娥

文/李伟工 代安娜

赵葆常:老当益壮科研忙

文/李伟工 代安娜

2010年12月20日,对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71岁的老专家赵葆常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天。就在这一天,庆祝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的庆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赵葆常作为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主任设计师,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状。

出生于1939年的赵葆常,1957年考入浙江大学光仪系,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工作,因颇具才华且非常努力,很快就脱颖而出。1983年,赵葆常到日本名古屋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进修,研修干涉/衍射成像光谱技术。在此期间,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F-P干涉仪多光束干涉及多缝衍射强度的高光谱分辨复原,得到日本同行的肯定。从1986年开始,赵葆常任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所长,1995年起任所长,1999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下来,却没有停下科学研究工作。

赵葆常拥有很多头衔,其中一个对他和我国航天事业都有着非凡的意义,那就是:探月工程光学载荷主任设计师。这位老专家宝刀未老,在“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的探月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7年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那一刻最轻松的人,应该就是“嫦娥一号”光学成像探测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赵葆常,有了他和他的团队,才使“嫦娥一号”传送回清晰的月球照片成为可能。

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普通相机不能获得视线深度方向上的影像资料,必须使用立体相机。赵葆常和他的团队仅用两年半时间就研制出了“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CCD立体相机,它采用了一个广角、消畸变、远心光学系统加大面阵CCD的独特方案,获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拍摄月球三维立体影像。此相机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表面100%覆盖,制作了世界上唯一的“全月立体图”。

2008年9月,年近七旬的赵葆常又接受了“嫦娥二号”CCD立体相机的设计研制任务。因探测任务不同,任务书要求将“嫦娥二号”CCD立体相机的分辨率由“嫦娥一号”时的120米提高到近月弧段优于1.5米,技术难度提高上百倍。只有赵葆常和他的研究团队知道这样的任务意味着什么。时间紧任务重,许多技术难关要突破,团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论证、设计和研制工作中。

赵葆常在月球仪上指点虹湾地区

赵葆常作为团队中年纪最大的专家,全面负责研究设计工作,和年轻人一起起早贪黑,甚至吃睡在办公室,2009年春节期间还和同事在进行环境试验。在提交方案评审报告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亲自论证并撰写方案报告,终于按时完成了长达100多页的方案论证报告。

不到一年时间,赵葆常和他的团队就交出了圆满的答卷,满足“嫦娥二号”任务要求的CCD立体相机完成研制并正式交付。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工作要三四年才能完成,赵葆常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奇迹。“嫦娥二号”的CCD立体相机不负众望,获得了在卫星距月面18.7公里时分辨率为1.3米清晰的虹湾地区图像,使我国在对月高分辨探测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这些清晰图片的获得,标志着“嫦娥二号”任务所确定的6项工程目标全部实现。而更令人称道的是: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获得了地元分辨率为7m的全月立体图像,居国际领先水平。“嫦娥二号”圆满完成任务,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赵葆常和他的研究团队功不可没。

而今,已年逾古稀的赵葆常老当益壮,仍旧在科研领域奔忙……

猜你喜欢
光机所中科院嫦娥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新中国之“光”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长春光机所航天光学遥感器研制基地建设进展
中科院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液晶光学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