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王圣媛 田晓东
王立斌:为“嫦娥飞天”铺路的人
本刊记者/王圣媛 田晓东
王立斌
1969年,一个人在山东招远出生,平淡无奇,那时不会有人把他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火工品管理器产品首席专家联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王立斌。
王立斌所在单位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参与了我国绝大多数航天器的研制任务,包括嫦娥卫星、神舟系列飞船等。其中王立斌所在的第一研究室承担了以嫦娥一号卫星总体电路分系统产品、神舟七号飞船航天服控制与显示分系统产品以及载人航天机械臂控制分系统产品、天宫一号医监医保分系统产品、遥感卫星一号天线控制器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研制任务。
在接到嫦娥一号卫星任务时,王立斌刚好是而立之年。重担在肩,王立斌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责任和种种挑战,但是在困难与压力面前,王立斌充分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投入到了研制10台套星上设备的艰苦努力中。
在研制这10台套星上设备的过程中,王立斌认识到:火工品管理器是控制卫星太阳能电池帆板和定向天线解锁的设备,如果不能准确按时完成使命,帆板就不能正常展开,卫星就会因得不到能源支持而无法工作;卫星供配电设备如果出现问题,卫星中所有设备就无法正常运行,将导致整个卫星瘫痪。定向天线展开控制器是天线保持与地球表面测控系统正常联系的关键,如果它不能正常工作,或稍有偏差,将导致卫星不能保持与地球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月球探测任务功亏一篑,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劳动成果将化为乌有。
因此,在火工品管理器的研制过程中,他带领科研人员重点从设计上采取措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于嫦娥一号卫星飞行距离远,因此,不仅对设备的可靠性有很高要求,对产品的重量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时王立斌和他的团队,对掌握的通信导航卫星和遥感资源卫星火工品管理器的技术及经验,已远远不能满足嫦娥一号星上火工品控制的要求。于是王立斌决定跳出框架,重新设计,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合理采取冗余措施,简化设计。那些日子,位于烟台航天大楼里的第一研究室的灯从未在晚上10点前熄过,虽然异常疲惫,可是在一个信念的支撑下,他们走了过来,这个信念就是“NO PASS”责任到此为止。不仅确保了设备的可靠性,而且,与其他型号火工品控制器相比,嫦娥一号卫星火工品控制器的重量大大减轻了。
嫦娥一号卫星主配电器同样是关系整星成败的设备,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王立斌在国内航天器上首次采用霍尔电流传感器测量一次电源电流,对影响整星成败的二次电源合理采用备份技术,并且在输出给地面设备的接口上合理采取保护措施,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在四年的研制工程中,王立斌和他的研制团队勇挑重担,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攻克了所有技术难题,实现了嫦娥一号卫星的重要功能:各设备表现出色,太阳能帆板、天线顺利展开,确保卫星取得能源,与地面通信畅通无阻。
在王立斌的带领下,10台套星上设备终于研制成功,嫦娥一号卫星的三大功能也得以实现,即控制卫星天线和太阳能帆板能够顺利打开,控制整星各分系统的供电,采集卫星信息打包整理和发送至地球信号接收站等任务均已完成,这10台套星上设备的成功研制,为“嫦娥飞天”铺平了道路。
事后,在“嫦娥奔月”并开展月球探测的漫漫旅程中,王立斌和他的优秀航天团队研制的10台套星上设备表现十分稳定,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王立斌也因为自身的出色表现,而被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国资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五部委联合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
作为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火工品管理器产品的首席专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立斌以无私无畏、勇于登攀的科学探索精神,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王立斌的名字与功绩,注定会被历史所铭记。